-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射洪中学高2019级2019年下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余后志 张本建 审题人:胡和 周宁 梁梦迪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客观题,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 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 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在葵丘会盟诸侯,并订立盟约第一条指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制 B.维护宗法制传统 C.企图取代周天子 D.规范诸侯的行为 3.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4.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初,取周秦之制而兼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 A.是对秦制的否定 B.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 C.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 D.是指“推恩令” 5.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A.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6.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7.摘抄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摘抄的两句话: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 ——摘自 《元史·百官志》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两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C.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8.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 是皇权执行机构 B. 其阁员位卑权重 C. 有助于合理决策 D. 是中枢决议机构 9.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② 细菌战、毒气战 ③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0.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 料 历 史 解 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12.近代某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13.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虎门销烟 左宗棠收复新疆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 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14.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17.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这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 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A.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 B.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C.加强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 D.为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 18.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发斯坦指出,“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据此可知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 ②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③“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 ④“上海事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B.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20.阅读下面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内容 比例 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 27%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 21.6% 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 26% A.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 B.中国抗击日军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人数都多 C.所有中国人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21.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22. 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2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4.《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5.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6.“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下列理解最符合论者本意的是 A.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目标 B.优待皇室是尊重清王朝,南方这种妥协是为国家为未来作出的牺牲 C.清朝的妥协是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放弃了“万世一系,皇权永固” D.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 27.民国初年,茶楼一角。一位读书先生正在向群众宣读自己的见闻日记(如下) ,日记反映该先生: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认识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D.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支持 2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29.某同学在总结“中国近代史历程”时制作出了以下学习卡片,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30.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31.《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D.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32.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 录 二 “红军主力,保卫中央苏区” 六 “艰苦奋斗,率先达到陕北” 十二 十六 “挥师入关,威震平津” 二十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国共破裂,武装反抗” B.“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 C.“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 D.“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33.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图③确定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3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35.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84%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36.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成龙、周星驰、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么,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A.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3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38.“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A.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 B.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C.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 D.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9.“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A.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 B.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 D.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0.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A.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Ⅱ卷(主观题,满分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8分) ▲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8分) ▲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 42. 探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6分) 探究一:辉煌历程。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某生搜集了一系列关于中共活动的资料,并以“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来概括中共的奋斗过程。 (1)请指出其中“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的标准性事件是什么?(5分) ▲ 探究二:“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的思想路线。以下是某生以“中共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主题收集的资料: 瓦窑堡会议 第五次反围剿 中共二大 一国两制 红卫兵运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材料整理需要去伪存真,请按主题要求进行归类(合理、不合理)。(2分) ▲ (3)请从合理的资料中任选三个,分别说明合理的理由。(9分) ▲ 射洪中学高2019级2019年下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答案 1-5:D.B.B.C.B 6-10:D.C.C.D.B 11-15:C.B.B.A.D 16-20:A.D.B.B.D 21-25:A.D.A.C.D 26-30:D.C.A.C.A 31-35:A.D.B.A.D 36-40:D.B.D.B.C 41.(24分) (1)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 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4分)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 (2)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4分)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分) (3)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分) 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分) 成就:①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分) 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42.(16分) (1)日出东方:中共一大 星火燎原: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中共七大 进京赶考:党的七届二中全会(5分) (2)合理:中共二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瓦窑会议、一国两制; 不合理:第五次反围剿、红卫兵运动;(3分) (3)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要求的、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瓦窑堡会议:会上正确分析了华北事变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即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而制定的。历史因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实因素:长久以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一国两制:是在既考虑大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又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提出来的。 (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