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命题人、校对人:李娜张丽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2. 十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Thelaziest(最懒惰的)governmentisthebest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 A. 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 B.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C.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D.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故A项错误;墨家被形象的成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因为它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说的是道家,材料意思是;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强调的是政府无为,顺其自然,故C项正确;“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3.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诸子思想。从材料的内容可知,省略的思想流派应是法家。法家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今世胜过前世;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主张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应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4.《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答案】B 【解析】 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材料“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 魏律”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点睛:材料“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是解题的关键。 5.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侣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否定传统懦学的倾向 B. 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懦学的否定,而是发展,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心学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故C项错误;致良知主张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符合封建君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故选B。 6. 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 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 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 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此人指责三代以后所有的制度都是私心私欲的反映,所以程、朱等理学家才要求君主要正心诚意,纠正偏差。据此可知,此人认为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是君主的私欲,有利于约束君主行为,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7.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思想体系,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排除D。 8.宋代以后,以“孝义治家”的义门大量出现,如浙江浦江县“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的美称。义门的大量出现可印证 A. 江南门第观念较为盛行 B. 世家大族操控着地方政局 C. 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 D. 宗族组织受商品经济冲击 【答案】C 【解析】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义门”之所以受到皇帝的推崇,主要是符合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门第观念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世家大族与操控地方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冲击了宗族组织,故D错误。 9.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东方网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口口□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口□口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口口口中的内容应该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该思想家持有“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据相关史实,该人应该是主张法治,反对君主专制的黄宗羲,故B项正确;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错误;AC两项均无法治观念,错误。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5)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个人修养与价值观追求仍是儒家的主张,仅是对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内容进行批判,并提出相应的新主张,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11.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A. 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 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 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C 【解析】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表明造纸原料更容易获得、成本更低,“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表明纸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书写材料竹简等,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 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并据此主持编制了《授时历》,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进步。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推动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3.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 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 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 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D. 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知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作用,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医古籍的研究,没有体现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这种题型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试题,这种题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问题。 14.雕版墨印本《汉西域诸国图》为北京图书馆之馆藏文物,反映了汉代西域诸国分布以及交通路线。全图标注地名七十多处,形象地表示了天山、葱岭、北山、南山、石山和积石山及其名称,并清晰地绘出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两条路线,该图对研究西域地理沿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该图表述正确的是 A. 是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造纸术的佐证 B. 该图绘制技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C. 是西汉政权有效管辖西域的历史依据 D. 应该是根据更为古老的文献翻印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图体现的是汉代西域的地理分布和交通路线,不能成为西汉发明造纸术的证据,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证明该图的绘制技术来自中西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汉时西域的理分布和交通情况,但不能证明西汉政权有效管辖西域,故C项误;雕版印刷术最早始于隋唐之际,故D项正确。 15. 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B. 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D. 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如宋词。所以选C。A中”审美情趣高雅”不当,排除;B中“.国家高度统一”不当,排除;D表述不当,排除。故选C。 本题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宋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16.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C.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京剧是徽剧吸收昆腔、京秦二腔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故A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文武、角色等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体现京剧与百姓的关系,故C项错误;徽剧为乾隆贺寿进京,但不涉及题材,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戏曲·京剧 17.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这反映出 A. 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 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 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 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北曲”指元曲。材料表明,明朝万历以前南方盛行北曲,万历以后南方盛行南戏,这体现了明朝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C项正确。南方盛行南唱或南戏,与戏曲中心转移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没有涉及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而是强调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排除D。 18.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9.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 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 B. 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 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 D. 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可知,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类别的书籍比重较大,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比重较小,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层次主要在于科技方面,说明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故C项错误;中国人主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方面,这属于地主阶级的特点,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故选B。 20.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D.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英国“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虽然林则徐不为英国的富强所吓倒,主张坚决斗争,但林则徐这时对英国的认识还说不上十分深刻,在有些事情上只见其表象,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认识谈不上清醒;B选项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理解材料真实内涵;D选项是林则徐得出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被历史证明。 21.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A. 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 B. 表达政治改革的紧迫性 C. 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 D. 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表明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故选A;政治改革、参加民主革命材料未体现,排除BC;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的是革命派,故D错误。 22.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翻封建帝制的事件是辛亥革命,与“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体现的是抨击封建儒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故B项正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意义,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23.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 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B.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 C. 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D. 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可知,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解题的关键。 24.“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出自《新民主主义论》,D正确。《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都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已经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与材料所述不符,AB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对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前途的论述,与题意无关,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及基本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25.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 B. 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 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 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意大利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没有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故A项错误;“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条件之一,故B项错误;当时神学还没有被推翻,故D项错误。故选C。 26.有学者在评论卢梭思想时指出,“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该学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A. 推动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B. 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C. 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 D. 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可排除A;C项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夸大了卢梭这一言论的作用,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本题选B。 27.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朿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启蒙思想家主张社会契约论,卢梭是其典型代表。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社会全体缔结契约、让渡部分权利的产物。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这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权力必须遵循公意,不得任性、侵害公民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8.对某部著作的出版,赫胥黎评价说:“它对于当时科学家,好像黑暗中的一道电光。……不但如此,它还有一个极大用处,那就是使我们脱离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该著作的出版 A. 使科学发展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B.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C. 继承与发展了伽利略力学成就 D. 动摇了上帝造物说的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赫胥黎”和“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故该学说是指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上帝创世说,故排除ABC,选D。 考点: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 29.“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经典力学 D. 进化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说明它是某种科学领域的成就,而AB是思想解放运动,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B;经典力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为其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故现C;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晚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排除D。 30.某文学艺术流派产生于18世纪末期,它促使人们对于陌生而又久远的社会和历史时代产生新的兴趣。那些遥远的时代,在这一流派的文学艺术家们看来充满魅力、多姿多彩,尽管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该艺术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18世纪末期”“充满魅力、多姿多彩”“尽管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可以判断,该艺术流派描绘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进而说明该艺术流派是浪漫主义,故选A。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注重写实,排除B;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初,是各种反传统的艺术流派的总称,排除C;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侧重于光与色的运用,排除D。 二、材料解析(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答案】(1)原因: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 影响: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2)同: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 异:产生原因不同: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 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 【解析】 (1)原因:材料中“辛亥革命后”体现政权交替;“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体现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结合此时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可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影响:依据材料中“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可归纳出尊孔和复辟帝制;依据“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兴起。 (2)相同点可结合时代背景和作用来回答;不同点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手段等方面来分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海权论的热忱信奉者。他认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把海军建设列为国防之首要,认为中国必须“兴船政以扩海军”,这样才能御外侮,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不仅如此,孙中山认为海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积极主张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孙中山还对太平洋和海南岛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认为一战结束后,“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至于海南岛,是南洋的门户,必须设省筑港,牢牢把握住制海权。 ——摘编自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简要评价。 【答案】(1)思想:掌握制海权,控制海洋;建立强大的海军;建立殖民地或军事要冲做为海军基地。 背景: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扩张的呼声高涨。 (2)思想:国家兴衰同海权密切相关;加强海军建设,保障民族独立和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控制海上门户,掌握制海权 评价:体现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性质;是近代化的海防观;但在当时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解析】 第一小问“思想”依据材料一中“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背景”结合19世纪末世界历史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回答。 第一小问“思想”依据材料二中“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海南岛,是南洋的门户,必须设省筑港,牢牢把握住制海权”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