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2020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东北三省三校2020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 哈师大附中2019-2020(上)第二次内考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索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又频现于网络。“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包翻译员。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2016年,有媒体组织的“24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有5307人参加,超过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20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差不多。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表情包出现在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滥用的表情包就像滥用的成语一样,不能起到调节情绪、提高效率的作用,反而带给人们不少烦恼。表情包带来的交际便利是工具性的,而引发的焦虑是文化性的,但这两者摩擦引起烦恼,与毁掉语言、降低表达能力着实不在一个层面。‎ ‎⑥其实,“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从寻呼机、手机到互联网,再到流行语、字母词,还有时不时跑出来的英语乃至各种外语。著名语言学家刘海涛曾表示,语言本质上是人驱的自组织系统,即语言是活的,是语言社团自发形成和认同的,而不完全是规定的。语言和语言社团的动态性使各种进入其中的异质符号可以有机融入语言生活之中,而这个过程充满了符号形式之间、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对表情包放松警惕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人针对斗图现象以及表情包的滥用与误用提出担心,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语言能力。‎ B. 在作者看来,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难以离弃的表情包已经确定成为人们语言使用的一部分。‎ C. 表情包,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能够在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D. 在作者看来,寻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毁灭语言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文采用纵向式论证,先指出人们怀疑表情包危害的现象,再分析表情包的实质,最后指出应有的态度。‎ B. 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2016年有关媒体所做的活动及结果表明,有不少人对表情符号有较强的依赖性。‎ C. 第③段又列举了两个美国的具体例子,从正面进一步强调,表情包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还能促使政见统一。‎ D. 最后一段引用语言学家刘海涛话证明语言是活的,其言外之意,表情符号也会成为一种语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形式,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 B. 作为工具性的表情包给交际带来便利,但滥用误用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C. 表情包一旦被稳固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外来词或字母词而不再引人注目。‎ D. 从表情包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没必要过于担心其对语言的影响。‎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 B项,“已经确定成为”的表述不符合文意,原文第三段说“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C项,“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为“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表情包出现在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 D项,文中“‘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是引用有关人士的担心而言的,并不是真正“毁灭”,文中也没有“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的意思。‎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还能促使政见统一”的说法属于断章取义。原文中奥巴马的话——“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其含义是在表情包的解读上,大家都能读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本题,‎ C项,文中说“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并不代表表情包就会成为“外来词或字母词”。‎ 故选C。‎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虽然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但也带来了垃圾围城、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的垃圾总量已经达到了三亿吨。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越发困难,并且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大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都面临着困境。要想有效改变当前这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情况,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和体系,对目前所使用的城市生活垃圾体系进行分析,对整个城市垃圾处理体系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城市居民区都有专门设立的垃圾存放点和垃圾回收箱,居民会将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到指定位置,由专业的环卫人员以及垃圾运输车将存放的生活垃圾运输到垃圾中转站,再由专业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当前使用的这种混合收集生活垃圾的方法虽然具有方便快捷、好实施、收集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后续垃圾处理难的问题,这就间接提高了垃圾处理所消耗的费用,也不能达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 ‎(摘编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践困境及制度改革》)‎ 材料二:‎ 下图为“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三:‎ 东京的垃圾分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初垃圾只分为可燃垃圾和金属、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后来分类越来越细,如一个烟盒必须分成塑料膜、锡纸和硬纸盒;塑料水瓶分成瓶盖、瓶体、包装膜。日本能实现如此烦琐的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日本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其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市民一旦被举报违法,就将受到严厉制藏。如在马路边乱扔垃圾被“抓现行”会被处以1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500元左右)的罚款。日本对于垃圾分类有着世界上几乎最严苛的处罚,我国未必都可以适用。‎ ‎2018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就是为了垃圾分类,让分好类的垃圾收费相对下降,没有分好类的垃圾收费提高。但是我国垃圾分类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颁布一两部法律、几个规章,很难真正全面地解决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垃圾回收可能只是意味着分类。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需要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既包括对垃圾的前端分类,又包括后端的回收利用、降解使用和掩埋处理。然而我国对于前端分类,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动力,所以仅仅靠行政强制是不够的。地方政府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确保分类之后的垃圾均有相应设施处置,最好的方式就是交给一家大型综合性服务公司,把垃圾清运和回收利用这两个功能合二为一,而政府购买服务即可。‎ ‎(摘编自孙秋霞《垃圾分类回收美国凭什么做得好》)‎ ‎4. 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活垃圾困境的一项是 A. 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速度过快,“垃圾山”现象严重。‎ B. 垃圾围城、交通拥挤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之一。‎ C. 城市生活垃圾增多,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D.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混合收集生活垃圾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好实施、收集成本较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后续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B. 从材料二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都把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归咎于外在因素。‎ C. 超过两成的人认为身边很少有人对垃圾进行分类,超过一成的人嫌垃圾分类麻烦,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至关重要。‎ D. 日本人在烦琐的垃圾分类面前能够从容面对,究其原因,是严格的法律规定保证了市民从不触犯法律。‎ ‎6. 你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何建议?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D ‎ ‎6. ①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让大众认识到改变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和体系的必要性;②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③在政府支持下,相关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构建一条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本题,‎ D项,“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属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而非困境。‎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题,‎ D项,“是严格的法律规定保证了市民从不触犯法律”表述错误。“从不触犯法律”于文无据。‎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你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何建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阅读文本,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出现的问题以及各国各地采取的有效措施,结合实际加以阐述。如针对材料二中“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显示,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匮乏等状况,可以提出建议,即对居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结合材料三中东京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如“日本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其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市民一旦被举报违法,就将受到严厉制藏”,可以提出建议,即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针对材料三中垃圾处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如“最好的方式就是交给一家大型综合性服务公司,把垃圾清运和回收利用这两个功能合二为一,而政府购买服务即可”,即相关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构建一条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最后,根据以上分析,逐条整合答案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月菩提 周海亮 第二次与他见面,他送她一串星月菩提。是他亲自打磨的,用了两年时间。两年时间打磨出一串菩提,却在第二次见面就送给了她,爱情来得突然并且果断。‎ 他说,佛教徒需要历练,爱情也是。他不信佛,可是他信缘份,信爱情,信地久天长。‎ 星月菩提从此成为她的随身之物。戴上脖子,或缠上手腕,她显出一种与别的女孩不同的秀美与安静。时间久了,菩提珠开始变色、包浆和挂瓷,碰撞之时,清脆有声。她迷恋那种声音。‎ 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之前因一点小事,两个人闹了别扭,临行前,她没有去送他。她很快后悔了。后悔了,却使着性子,既没有给他打电话,也没有给他发短信。整个春节她过得惴惴不安,心里总感觉有什么堵着,有时候,正盘着菩提,虎口会突然蹦跳起来,越来越快,不得控制。然后,她突然接到他的短信。他在短信里说:我不能再回去了。分手吧!‎ 她被这句话击倒,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她感觉到事情的蹊跷。她给他发短信,问:为什么?他答:我去了远方。她问:哪里?他不答。再问:哪里?仍不答。他的态度又让她病了一场,这次,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以后,她鼓足勇气拨他的电话,他却不接。几分钟以后,再拨,仍不接。两小时以后,还拨,还不接。第二天,继续拨,继续不接。之后的半年,她不停地拨他的电话,然那边的他,从未接起。只是,她给他发短信,他偶尔会回。只有一句话:对不起,我不再回去了。‎ 她哭。夜里,冲着墙,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串星月菩提。菩提珠颜色更深,更统一,每一颗珠子全都明亮似玉。他曾告诉她,星月菩提需要日久天长才能有玉般的感觉,而她,不过用了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她似乎走完一生。‎ 她还年轻,可是她竟有了老人的模样和心境。她的人生开始加速,不见他的日子里,度日如年。有两个菩提珠开始开片,裂纹完美,温润逼人——那是别人需要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人劝她去找他。他们说,就算找不到他,也能找到他的老家。去他的老家问问,总该给个说法。她笑笑,不语。‎ 也有人劝她忘记。他们说,她那么漂亮,那么聪明,又弹得一手好琴,不值得为一个负心人去等待。她笑笑,仍不语。‎ 她开始读佛经。她读: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她读: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她读: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她读: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她读: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她想忘掉他,她想变得刀枪不入,然她知道,这不可能。‎ 她终日以泪洗面。但她拒绝去找他。‎ 又一年过去,某天,她突然寻一庵闾,削发为尼。除了那串星月菩提,她什么也没有带。‎ 她终日诵经,手持星月菩提,二目沉静并且窅远。她断了他的音讯,断了她的尘缘,可是夜里,有时候,很多时候,当她轻轻摩挲那串星月菩提,当玉石般的菩提珠发生清脆的声响,她的心会痛,然后,越来越痛,越来越痛……‎ 日久天长,菩提珠会变成玉,变成石。她的心呢?她希望她的心,也能变成玉,变成石。‎ 如此,她便不会痛苦。‎ 她不知道,三年以前,在遥远的大山里,他被一块滚落山坡的巨石砸中,不幸身亡。临死前,他对姐姐说,别告诉她。‎ 别告诉她。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即将死去,世间没有给他留下过多的思考时间。‎ 姐姐也不知道,她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她开着他的手机,却不敢接她的电话,只是偶尔,她会回她的短信。好几次,她想将弟弟去世的消息告诉她,她一次次写好短信,又一次次删掉。她不敢,不忍。她想她终会来。她来,她就将一切告诉她。‎ 可是她终没有来。她守着庵闾,诵经,种田,熬尽一生。‎ 她不知道这些。她想知道,又不敢知道。她的心里,一万种可能,唯没有他已负心。她相信他,却不敢去找他。她怕在世间,找不到他。‎ 她宁愿守着自己,盘着化为玉石的菩提,每一天,胆战心惊中等待。‎ ‎(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通过主人公凄婉的故事,隐含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无奈,借以歌颂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寄托了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B. 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前两人之间的那段别扭,播下了两人爱情悲剧的种子,为两人最终阴阳相隔、无法修成正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C. “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这次,整整一个月”,不同的时长,表现了“她”受到打击的程度在加深,表现了“她”由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 D. 小说不厌其烦地引用“她读”佛经的内容,含蓄地表现了她由伤心无助到醒悟的心路历程,最终决定彻底断绝尘缘,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8. 作品在构思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9. “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立足生命偶然性构思全篇:通过因意外事故而无法圆满的爱情故事表现生命的悲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②一线贯穿:以“星月菩提”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③悬念迭生:“他”为什么提出“分手”?为什么不接电话?为什么只有一句话“我不能再回去了”“她”为什么既不去找“他”,又不肯忘掉“他”这些始终都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 ‎9.‎ ‎ 示例一:“他”做错了。①“他”让“她”用一生守候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毁掉了“她”重新选择生活的幸福。②“他”让“她”和“姐姐”为了心中的矛盾而生活在痛苦之中。③“他”给了“她”幸福的承诺,却用这种无法兑现的承诺折磨得“她”身心俱疲。④长痛不如短痛。告诉“她”真相,带给“她”的只是一时的悲伤;不告诉“她”真相,却让“她”痛苦一生。示例二:“他”做对了。①哀莫大于心死。“他”留给“她”的是虽然渺茫却永远存在的希望,而不是绝望。②时间往往可以消尽悲哀。“他”不告诉“她”真相,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他”希望“她”心中的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去,不至于因消息突然而无法接受。③“她怕在世间,找不到他”,足以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是一个无法正视现实的人。④不让“她”伤心,是对最心爱的人的保护,无可指责。示例三:无所谓对与错。①事发突然,生命没有留给“他”思考的时间。②等待与否,取决于“她”自己的选择,与“他”是否告知真相没有必然的关系。③真实消息的传递,方式很多,不是非得“他”告诉不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本题,‎ C项,“由震惊到绝望”表述错误。由第六段内容可知,“她”并未对“他”绝望,如果绝望的话,“她”不会一次次地给“他”拨打电话,一次次打电话说明“她”还心存希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构思的外延比较广泛,作答时可以从立意与选材、结构与思路、表达与效果角度考虑等。从立意与选材的角度看,文本选择因意外事故而无法圆满的爱情故事题材来表现生命的悲哀,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深沉而伤感;从结构与思路的角度看,文章以“星月菩提”的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星月菩提”的不断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文中“她”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作者不停地设置悬念,“我不能再回去了。分手吧!”“对不起,我不再回去了。”以及“她”为什么既不去找“他”,却又不肯忘掉“他”,这些都牵引着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答时再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较大的题目,无论从什么角度答题,都有空间,但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而且要结合文章内容陈述理由。文中“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认为“他”做错了,可以从“他”的做法让“她”用一生去等待、去守候,让她一直处于无尽的期盼中却没有结果的角度阐述理由。如果学生认为“他”做对了,可以从他的做法,给“她”自由选择的机会,等待与否,取决于“她”自己的选择,与“他”是否告知真相没有必然的关系,另外,不让“她”知道“他”发生意外的消息,可以让她减少得知真相的痛苦等角度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也。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徒于中山。皇始初,先于井陉归顺。太祖后以先为丞相卫王府左长史。从元仪平邺,到义台,破慕容驎军,回定中山,先每一进策,所向克平。车驾还代,以先为尚书右中兵郎。太祖谓先曰:“今蠕蠕屡来犯塞,朕欲讨之,卿以为何如?”先曰:“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转七兵郎。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太祖于是班制天下,经籍稍集。太祖之讨姚兴于柴壁也,问先,对曰:“臣闻兵以正合,战以奇胜。夫高者为敌所栖,深者为敌所因,兵法所忌而兴居之,可不战而取。”太祖从其计,兴果败归。太宗即位,问左右旧臣之中为先帝所亲信者有谁。时新息公王洛儿对曰:“有李先者,最为先帝所知。”太宗召先引见,拜安东将军。诏先与上党王长孙道生率师袭冯跋乙连城,克之,悉虏其众。乃进讨和龙。先言于道生曰:“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各五尺围,用填城堑。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道生不从,遂掠民而还。后出为武邑太守,有治名。世祖即位,征为内都大官。神?二年卒,年九十五。诏赐金缕命服一袭,赠定州刺史、中山公,谥曰文懿。‎ ‎(节选自《魏书·李先传》)‎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B. 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C. 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D. 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车驾,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B. 国记,按时间顺序记述一国史实或事件的史书。‎ C. 郡县,秦朝统一后行郡县制,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D.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行政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先重视经典书籍,鼓励集书。太祖要收集天下书籍时,李先认为从伏羲氏开始到现在天下的书籍不计其数,但皇帝喜好,收集起来不难,鼓励他搜集书籍。‎ B. 李先回答皇帝问题,看法准确。太祖在柴壁讨伐姚兴时问李先的看法,李先认为用兵要以常法交战,战斗要出奇制胜,但姚兴犯了兵家大忌,可不战而取。‎ C. 李先深受皇帝喜爱,担当重任。太宗即位后问周围人旧臣中谁被先帝看重,新息公回答说李先最受先帝赏识,太宗就诏见李先,授予他安东将军。‎ D. 李先策略分析正确,不被采纳。李先与长孙道生袭击乙连城时,献计让士兵每人准备一捆青草来填塞城壕,但长孙道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遂携掠民众而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 ‎(2)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陛下英明神武,威势和德政震慑远方,发兵攻打它,必将推毁消灭。‎ ‎(2)攻打城的西南面,断绝他们的外援,指挥军队急攻,一定能擒获敌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句中,“少”与“后”都是时间状语,且“少好学”语意结构完人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先”为人名,在“先劝永据长子城”中充当主语,应在“先”之前断开;“永”也为人名,充当“灭”的宾语,“慕容垂灭永”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故选B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 D项,“是一郡的行政长官”错,“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本题,‎ D项,“袭击乙连城时献计”错误。选项中所说的计策是在讨伐和龙时李先所献。原文“乃进讨和龙。先言于道生曰:‘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各五尺围,用填城堑。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道生不从,遂掠民而还。”‎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句中得分点:“遐振”,震慑远方、极远处亦受到震动和影响;“举兵”,发兵;“摧殄”,推毁消灭。‎ 第二句得分点:第一个“其”,代词,代和龙城;“绝”,断绝;“勒兵”,指挥军队。‎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先,字容仁,是中山卢奴人。年轻时好学,后来慕容永听说他的名声,迎接他做主要的谋士。李先劝慕容永占据长子城,慕容永于是称帝,任命李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了慕容永,李先迁徒到中山。皇始初年,李先在井陉归顺。太祖后来任命李先为丞相卫王府左长史。跟从元仪平定邺城,到义台,打败慕容驎的军队,回师平定中山,李先每一次献策,军队所向攻克平定。皇帝回到代地,任命李先为尚书右中兵郎。太祖对李先说:“如今蠕蠕军屡次来侵犯边塞,我打算讨伐它,你认为怎么样?”李先说:“陛下英明神武,威势和德政震慑远方,发兵攻打它,必将摧毁消灭。”皇帝于是北伐,大败蠕蠕军。改任七兵郎。太祖问李先说:“天下什么书最好,可以增长人的精神智慧?”李先回答说:“只有经书。”(太祖)又问说:“天下的书籍,共有多少?我打算收集它,怎样能收全呢?”(李先)回答说:“伏羲创立制度,帝王相继承,以至于现在,世代相传的国史,天文和记述神秘事物的书籍不计其数。陛下果真想收集它,可严令天下郡县搜索并全部送来,隆下既然喜好,收集起来也不难。”太祖于是向天下颁发诏令,经籍渐渐收集起来。太祖在柴壁讨伐姚兴,问李先,(李先)回答说:“我听说用兵以常法交战,战斗以出奇制胜。高处被敌人占据,低处被敌人围困,兵法所忌讳的而姚兴就处在这种境地,可以不战而取。”太祖听从他的计策,姚兴果然失败而归。太宗即位,问身边旧臣中被先帝视为亲信的有谁。当时新息公王洛儿回答说:“有个叫李先的,最为先帝所赏识。”太宗召李先来会见,授予他安东将军。诏令李先与上党王长孙道生率军袭击冯跋的乙连城,攻克它,全部俘虏该城守军。于是又进军攻打和龙。李先对道生说:“应当秘密地命令士兵人人准备一捆青草,每一捆围长五尺,用以填塞城壕。攻打城的西南面,断绝他们的外援,指挥军队急攻,一定能擒获敌人。”道生不依从,于是携掠民众而返还。后来(李先)出任武邑太守,有善于治理的名声。世祖即位,征为内都大官。神?二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诏令赐给一套金丝编织的显示等级的制服,追赠为定州刺史、中山公,谥号为文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彭州山行之作 高适【注】‎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峭壁峻岩,群峰如聚,层峦叠翠,飞鸟放声歌唱,前四句紧扣“山行”展开。‎ B. 这首五言排律为山行纪实,前六句描写蜀地风景之美,后六句则直抒胸臆。‎ C. 怪石挡道,轻萝拂衣,五、六句截取两幅近景,用细节描写突出“山行”之趣。‎ D. 目睹岩峦胜景,诗人内心充满了喜悦,使得整个“山行”之旅的心情变得愉悦。‎ ‎15. 本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年事已高且长途孤旅,抒发诗人旅途跋涉的怀乡之情;②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美景,何必郁郁寡欢,表达诗人暗自劝慰自己且游山林、返璞归真的情绪;③山景赏不尽,却无人与我同游共赏,难免忧事索怀,快快不乐,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一至四句写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层峦叠翠,勾画出西南山景雄奇秀丽之特点,紧扣“山行”而展开。‎ B项,本诗超过八句,属于五言排律。前六句描写山川美景,后六句则直抒胸臆,抒发跋涉旅途之上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 C项,五六句攫取两幅近景写“山行”之难: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轻萝蔓生,缠绕于山岩峭壁间,还时不时撩人衣裳,运用细节描写,诗笔生动如在目前。‎ D项,“整个‘山行’之旅的心情变得愉悦”表述错误。最后两句告诉我们,山路是那么无穷无尽,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菲?尽显诗人独自山行的孤独之感。目睹岩峦胜景的喜悦只是暂时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由“路长愁作客”可见长途孤旅之苦、怀乡之切;由“年老更思归”,因面临“年老”“路长”之困难又不免顿生思归之情;由“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可见自慰游乐之情;由“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可见其因“山行”未尽,愁绪终难完全排除,思乡情愁也难以遏止。‎ ‎【点睛】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道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活动范围和气势之大。‎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蜀道山峰的高峻和绝壁的险要。‎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两鬓染霜、难以入睡的愁态,表现思乡忧国的情怀。‎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人不寐 (6). 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抟”“扶摇”“盈”“倚”“寐”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生态足迹网络”报告显示,________7月29日,人类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洁空气等自然资源定量。水是生命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保护地球首先要珍惜地球上的水。( )。但是,水的循环产生是有条件的。以中国的长江流域为例,该水系涉及的所有地区都受到长江的阴泽,原因在于长江有________的奔流,长江源头的冰川和冰雪层在不停融化,形成水流。固然,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例如,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影响到水蒸气在长江源头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峰的降落和融雪融冰,长江的水源就会减少,从而影响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尽管现在还感觉不到这种生存的威胁,只是在水的使用上出现了________的情况。因此,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至少是________水资源可循环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在保护地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截止 不生不灭 捉襟见肘 维护 B. 截止 不生不灭 寅吃卯粮 维护 C. 截至 生生不息 寅吃卯粮 维持 D. 截至 生生不息 捉襟见肘 维持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循环产生或再生产出来 B. 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 C. 水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是可更新资源 D. 在较短时间内,水是可更新资源,能再生产出来或循环产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固然,气候变化如果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可能提前透支。‎ B. 但是,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 C. 但是,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问题,长江流域的水就可能提前透支。‎ D. 固然,如果气候变化造成水循环的种种环节出现问题,长江流域的水就提前可能透支。‎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 ‎“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根据语境“……7月29日,人类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洁空气等自然资源定量”,表示的是截止到(某个时候)的意思,故选用“截至”。‎ ‎“生生不息”,事物不断地发展、产生。‎ ‎“不生不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指不死不活,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此处修饰“长江的奔流”,应用“生生不息”。‎ ‎“寅吃卯粮”,寅年就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未来的收入。‎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此处根据语境“在水的使用上”,应用“寅吃卯粮”。‎ ‎“维护”,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 ‎“维持”,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保护;维护支持。文段中对于“水资源可循环”应用“维持”搭配。‎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下文的。‎ 根据括号前的句子,所填写的句子应承接“水”而来,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据此排除D项;根据括号后的“水的循环产生是有条件的”可知,要保持语意连贯,所填写的句子的末尾就要与“水的循环产生”相衔接,据此排除B、C。‎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本题中,“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而本句中,语句与前句之间明显是转折关系,“固然”不合逻辑,应改为“但是”,排除A、D 两项;“可能”是修饰“提前透支”的,应把“可能”放在“提前”之前,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专家指出,①____。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到三到六个月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变深或变浅。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因此,②____,或者表面有磨损,就需要立即更换。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出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可见,③___ 。‎ ‎【答案】 (1). 筷子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 (2). 只要筷子颜色发生变化 (3). 健康用筷需有效去除残留物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第一空:由下文筷子使用三到六个月就会发生颜色变化和不同程度的磨损开看,筷子的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此次可填写“筷子的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 第二空:根据上文,筷子长期使用后,颜色会发生变化,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来看,这里可填写“只要筷子颜色发生变化”。‎ 第三空:上文指出,“筷子颜色发生变化”一般是有“残留物附着”所致。这里可填写“健康用筷需有效去除残留物”。‎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9年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涉及的机场主体工程、杭空公司基地工程、空管航油工程、各项配套工程以及外的高速公路、高铁域铁等工程均如期建设完成,相关竣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为下一步开展联调联试、投运演练打下了坚实基础,机场也将工作重点转入准备授入运行。在授入运营阶段,机场将进行6次综合演练,共计787个项目,航班量达500班次,计划模拟旅客51984人次,模拟行季35270件次。‎ ‎【答案】①2019年6月30日,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主要工程如期竣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③在投入运营阶段,将进行6次综合演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材料是新闻报道,属于叙述性材料,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材料共有三句话,根据新闻的价值性原则,第1句说的是时间和主要事件,第3句说的是未来将要完成的事,比第2句更重要,分别筛选概括1句和3句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暑假里,爸妈准备出国游学,可是对家中的儿子总是不太放心。临行前,爸爸特别交代儿子:“家里的藏獒可以随便逗,但千万别惹鹦鹉。”爸妈走后,儿子没事就逗藏獒玩,藏獒从不咬人。于是他想:凶猛的藏獒也不过如此,鹦鹉不过就是一只破鸟,又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就大胆地逗鹦鹉。不料,鹦鹉开口大叫:“咬他!咬他!”藏獒闪电般地扑上去,儿子措手不及,被咬得血肉模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尊重 凶猛的藏獒也不过如此,鹦鹉不过就是一只破鸟,又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就大胆地逗鹦鹉。结果,他被鹦鹉使唤藏獒咬得血肉模糊。这是他轻视鹦鹉,对鹦鹉缺少一定的尊重结果。‎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献给身边的人。‎ 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不能嘲笑讽刺残疾人。这样的理论有时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为什么年纪小便要吃小的梨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座如果我也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 其实真正的道理在这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有句话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别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琼瑶做为回报。所谓礼尚往来,在人类的社会中,你付出一分便会有一分的回报,不会多不会少,总有一天一定实现。这是规则。规则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对他人的尊重礼貌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随后他们亦会如你所做般对待你。‎ 不是没有这样的反例吧,试问哪见过一个愤世嫉俗目中无人的狂小子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最多是用自身的“叛逆”及“与众不同”来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罢了。‎ 尊重是一种大智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同之处不难,得遇知音的兴奋雀跃足够掩住“尊重”那平实些微的光芒。难的是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异之处。比如:你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他却将其视作一种调剂,他说人生就是要积极进取、鲜活浓烈,而你只求平淡、安详、恰然、舒适的过一辈子。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差异何止千千万?尊重便是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从客观的角度和欣赏的目光去看对方,并不苛求相同,只求正视相异。‎ 因此,懂得尊重旁人的人都感悟明了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姿态优雅、举止从容,因为有足够的自信支撑自己,也有足够的宽容去审视旁人。所以会被旁人所尊重,只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出的高贵又平和的气息实在是让人向往和吸引。‎ 尊重会让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顺,尊重可以改变陌生或尖锐的关系,若是有对彼此足够的尊重,战争都是可以避免。‎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叙事类作文,讲述的是有关“儿子”“鹦鹉”与“藏獒”的故事,写作时,辨清人与物之间的利害关系,选取最佳立意角度。‎ ‎【审题】这则材料中,叙述对象主要有爸爸、儿子、藏獒和鹦鹉。细心揣摩材料可知,四个叙述对象中,儿子和鹦鹉是主要人、物,是立意的最佳切入点;爸爸和藏獒只是次要人、物,是“配角”。所以,解读这则材料,可重点从儿子和鹦鹉两个角度入手。从儿子的角度思考,儿子没有听取爸爸特别交代,轻视鹦鹉,以貌取人,最终害了自己。从鹦鹉的角度思考,它借助藏獒教训“儿子”,表现出它的智慧,可见当今社会,最厉害的人不是最凶的人,而是能调动“资源”的人。‎ ‎【立意】1.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2. 以貌取人终害己;‎ ‎3. 正视弱小;‎ ‎4. 学会尊重;‎ ‎5. 善于调动资源;‎ ‎6. 善假于物,因人成事。‎ ‎【素材】1. 庞统是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几乎和诸葛亮齐名,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伏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凤雏,就是因他其貌不扬,投奔孙权,孙权不用。投奔刘备,刘备碍于面子勉强收了他,却将他发放到一个不起眼的百里小县耒阳。多亏了张飞识才及诸葛亮的举荐信,才成了刘备的座上客,为取西川立了大功。‎ ‎2. 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一个人现在很贫贱,不一定证明他以后就不能富贵,反之,一个人现在很风光,不能证明他以后就不会窘迫。‎ ‎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美国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过:“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说:‘你错了’。”叔本华曾说过:“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多么的卑微和可笑。”‎ ‎5. 康延说:尊严是山,尊严是水。我总叫嚣着要得到尊重,要有尊严,却没有发现只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只有自己不笑别人,别人也不笑自己才叫做有尊严。‎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学会尊重”这一中心论点从“学会尊重的必要性”“如何去尊重”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有: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分析关系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主法,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寻互补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抓关键句法也是常用方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