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黄桥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市黄桥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黄桥中学2019年秋学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张飞 2019年9月28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探究课上,教师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进行设计,提观点,让学生讨论,以便加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观点1:“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观点2:“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观点3:“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上述观点所对应的思想是 A. 1—儒,2一法,3—道 B. 1—儒,2—道,3—墨 C. 1一墨,2一法,3—道 D. 1—道,2一墨,3—儒 ‎【答案】A ‎【解析】‎ 观点1强调的是品德问题,这与儒家思想的观点一致;观点2强调的要严格惩罚,这与法家思想一致;观点3强调的是自我觉悟,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吻合,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其他选项都不满足要求。‎ ‎2.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A.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B.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D.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 ‎“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是极大的挑战,故A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主要是唯心思想,C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D错误。‎ ‎【点睛】李贽的主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重视规则和秩序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强调变革和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4.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法治 B. 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C. 借助宗教形式,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中的“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可以推导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故C正确。题文中没有“王权至上”、“民主法制”、“抨击君主专制”的相关表述,故A、B、D错误。‎ ‎5.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 A.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B.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C. 倡导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D.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答案】D ‎【解析】‎ 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与“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相符,故D正确;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错误;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材料并未涉及“分权思想”,故B错误; ‎ 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排除C。‎ ‎6.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理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7.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剧中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①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岸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汉惠帝刘盈带皇后嫣儿在院中放烟花 ‎③年迈的康熙皇帝兴高采烈地点看京剧名段《斩马谡》‎ ‎④乾隆皇帝仔细研究《清明上河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故①错误,但是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出现火药配方,故②错误,但是符合题意;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故③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作品,乾隆皇帝有可能进行研究,故④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8.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 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B. 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C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 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而创作”,结合所学可知,以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柳永等词人的出现代表了这一倾向。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皆奉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项,根据柳永一人的经历不能得出“宋代词人沉溺于市井生活”,排除;D项,该项的叙述偏离了材料主旨,是无关项,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下图是奥运会场馆的标识。标识以汉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这种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的书法字体为 A. 篆书 B 楷书 C. 草书 D. 行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文字图片信息显示:该字体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这就体现了篆书的特点,故选A。B项,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相对比较方正,中规中矩;C项,草书,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D项,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 ‎10.“(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这一理论 A. 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 与“自然界无跳跃”原则基本一致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牛顿经典力学奠定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的基础,排除A;由材料“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可见该理论体系主要解释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故选B;C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D。‎ ‎11.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A—B年差 B—C年差 A—C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C.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数据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答案为D项。A项,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2.“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理论”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孔子改制考》‎ C. 《变法通议》‎ D. 《文学革命论》‎ ‎【答案】B ‎【解析】‎ ‎《海国图志》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故A错误。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结合起来,以传统的外衣给变法提供合法性支持。因而其在两方面都不“纯粹”,不太有学术价值,却富有高度的社会政治价值,故B正确。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维新变法,排除C;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宣扬资产阶级文化,不合题意。故D错误。‎ ‎13.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的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倡导“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体现了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符合题意,正确。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C选项错误,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不是《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D选项错误,实行民主宪政,推翻专制统治,符合民主法治的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观是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故D选项正确;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选项错误;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故B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过于片面,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关键材料信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结合题干的时间“1924年”、人物“孙中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5.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格中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②③思想相互对立和冲突 C. ①③其目标任务基本相同 D. ①②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②③都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救亡道路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②③思想并不是相互对立和冲突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提,排除;C项,①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任务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③的目标是中国实现民主独立富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目标任务不一样,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点,①②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6.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出自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B ‎【解析】‎ 这里的“新的内容”指的是要把革命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所以也就为中国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B正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问题,A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不属于“新的内容”,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革命重心转移,而《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准备,排除D。‎ ‎17.“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 A.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D.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其中涉及计划与市场的问题,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故A项正确;B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的,排除B项;C项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国家统一的学说,故D项错误。‎ ‎1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的阶段示意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革”使③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杂交水稻是在④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发生于1953—1957年,该阶段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即“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两弹一星”中的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应为图中的③时期,排除;CD项,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于1973年,应为图中的③时期,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9.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材料中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体现了面向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故答案为C项。A项,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现实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性质教育方针的继承,彻底否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之前,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排除。‎ ‎20.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反映了 A. 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 启蒙运动时代的浪漫之声 C.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 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拜伦是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诗人,其著作风格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浪漫情怀。故选C。A项光荣革命是1688年;B项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D项说法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60分。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背景: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 特点: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理由: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 说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 ‎(1)根据材料二“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兼采各家、神秘色彩方面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再据材料二“重论证君臣父子……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君权、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政治影响。‎ ‎(2)结合唐宋时期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知道,宋代一思潮出现的背景是,儒学经典缺失,儒学自身存在思辨性不足的缺陷,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冲击儒家,儒家学者捍卫儒家思想职责意识。当时一股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敢于打破汉唐儒学的传统,同时重建以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3)第一小问,可以从背景和内容来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第二小问,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下,在但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欧洲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国的理想蓝图。‎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戈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政治)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戈拉对神持何态度?概述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它主张。‎ ‎(3)材料三描述的是近代西方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传统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条件:经济: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运动:启蒙运动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认识: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古希腊奴隶制时代的萌芽、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复兴和发展,以及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进一步弘扬的过程。由于社会状况的变化和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人文主义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 ‎(1)根据材料中的“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说明普罗泰戈拉对神持怀疑态度。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应当联系所学,从奴隶制工商业和民主政治来说明。‎ ‎(2)马丁·路德的观点,根据材料中的“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以看出认为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联系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其它主张包括信仰即可得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根据材料中的“社会契约”,可知是启蒙运动。联系所学可知,“传统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可以根据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表现出的特点来回答,如思想文化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3.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 ‎ ——《大国崛起》 ‎ 材料二 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 ‎——《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 ‎ 材料三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描述的世界”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科学革命种子获得了丰收”和“技术取得辉煌胜利”的主要表现。 ‎ ‎(3)概况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依据: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 影响:有力地冲击封建神学;为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兴起奠定基础; ‎ ‎(2)表现:理论上,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技术上,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 ‎ ‎(3)材料三观点: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 ‎ ‎(4)关系:相互促进。‎ ‎【解析】‎ ‎【详解】(1)依据:根据“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得出经典力学。‎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牛顿经典力学冲击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等角度分析回答。‎ ‎(2)表现:结合所学回答19世纪的重大科学理论和科技发明即可,结合所学可知,理论上主要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技术上主要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的发明。 ‎ ‎(3)材料三观点:根据“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得出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 ‎ ‎(4)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社会需求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什么核心思想主张?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这一改变过程经历了哪几个层次?‎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眼看世界,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或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 层次:由学技术(器物)到学制度到学思想文化;‎ ‎(3)特点:现代化启蒙。‎ 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 ‎(4)作用: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可知,魏源的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代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于开启民智、解放人们思想有指导意义。‎ ‎(2)第一小问“指导思想”,注意是回答“五四运动前”的思想渐进,不要超出时间范围。依据材料“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第二小问“层次”,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历程。‎ ‎(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三“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可以得出特点是现代化启蒙。第二小问“原因”, 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可知,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 ‎(4)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即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25.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1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 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③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第(1)问,“世界潮流”,依据时代背景得知是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思想”,由所学知识可知是三民主义。“作用”是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2)问,“背景”,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写作时间可知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情怀”,结合材料可知,毛泽东的语言反映出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理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时期是工农武装割据,延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