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着重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突出考查罗斯福新政各个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点考查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找出其经济繁荣或经济衰退背后的体制原因。‎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经济危机的内涵、“滞胀”的内涵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趋势、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谈谈对斯大林和罗斯福所开创经济模式的 认识 ‎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透过漫画,解读经济大危机、以房贷为切入点,考查罗斯福新政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01.( 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11)11.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 点睛: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02.(深圳市龙岗区2018届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 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B.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 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互补有无 ‎【答案】C ‎【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所以A的说法不对,故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斯大林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购进机器和招聘人才,为工业化提供助力,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故排除B而选择C;题干仅仅提供的是苏联单方面从资本主义国家得到需要的东西,但没有提到资本主义国家从苏联得到到东西,故D错在了“相互”,所以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 ‎01.(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三轮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内外政策,依据史实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国家干预,扩大对企业的投资 B. “美国优先”,导致二战爆发 C. 增强国力,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D. 国家垄断,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内外政策”和图中的“垄断”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大危机之后利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手段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大幅度抬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对外限制其他工业国对美国的出口,对内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对外政策,排除。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故B从错误。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世界霸主地位,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02.(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3)23.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解析】第(1)问,“矛盾”依据材料一信息“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概括得出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统权力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得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由肯定变为否定。“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概括得出:黑人力量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等。“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是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是缓和种族矛盾。‎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社会稳定以及阻碍民主公正等角度分析。‎ ‎【点睛】民主诉求是全体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又紧扣教材的主干知识,因此考查这一知识点并不意外。本题以美国最高法院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涉及的核心素养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从能力上看,本题从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对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认知能力进行了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少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在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三大产业的变化 ‎【名师点睛】历史图表题解题技巧 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B ‎【解析】C项是无关项,并且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与题意要求不符合。BD两项是错误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这种转变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的调整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首先突破点是材料内容的时间,其次定位是美国,通过这个定位要回忆教材相关的内容。时空定位后再看材料内容,内容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所以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发展的做法,并不是要把权利下放到州政府,此处的关键点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依据此点可以排除C项。‎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归纳总结】‎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2、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3、历史原因: 长期自由放任政策。‎ ‎(二)爆发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三)表现:‎ ‎1、银行倒闭 ‎2、企业破产 ‎3、生产下降 ‎4、失业率高 ‎5、物价下跌 ‎(三)特点 ‎1、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1929年—1933年)‎ ‎3、破坏性严重 ‎(三)影响 ‎1、动摇了人们对19世纪以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的信心,各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纷纷出台;‎ ‎2、激化了资本主义各车的社会危机,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资产队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一)大萧条与新政的启示 ‎1、自由放任有缺陷,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 ‎2、政府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政府要协调国际关系,为经济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方法技巧】‎ ‎1923~1933年经济大危机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两条道路:美国的民主政治;德日的法西斯道路。‎ 三大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四大表现:银行倒闭;工商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增加。‎ ‎【典题探究】‎ ‎1.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 B. 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保存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 美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故D正确;A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不符合“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排除;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但不符合“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分析解答。‎ ‎02.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进入20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自由主义而非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这一时期还尚未提出和实施,故B项错误;正是由于自由主义的盛行导致的经济缺乏国际规则,才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和转移危机的作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政治危机的相关描述,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二、美国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2)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3)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2、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前提条件);‎ ‎(2)实行工业复兴法(中心工作);‎ ‎(3)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 ‎ ‎(4)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2)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级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罗斯福新政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错误。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 ‎“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正确。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3)罗斯福新政与法西斯专政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 正确。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都是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二者的区别在于其摆脱危机的方式和给本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同。‎ ‎(4)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正确。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从 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它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二)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重要影响 ‎(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3)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的全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等;‎ ‎(4)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是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根本原因;‎ ‎(2)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战争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5)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五)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1)相同点:‎ ‎①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危机(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②手段:都运用国家干预手段、市场手段(侧重点不同)。‎ ‎(2)不同点:‎ ‎①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②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③方式不同:前者以市场、商品关系、资本主义为手段,减少国家干预;后者是实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 ‎④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 ‎(六)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史观 结论 现代化史观 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 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处理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史观 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全球史观 标志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典题探究】‎ ‎01.杨继绳指出: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150亿美元。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 自由放任政策优于政府干预 B. 以工代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C. 二战是美国渡过危机的唯一因素 D.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的 ‎【答案】D ‎【解析】材料“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反映出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故D项正确;材料“政府三年“注射””“府的投资计划”“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是必要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以工代赈,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 ‎0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从材料中的曲线中的几个时间点来判断,这应该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的趋势,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兴起,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主义兴起,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归纳总结】‎ ‎(一)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二)措施:‎ ‎1、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使生产社会化):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目的:为了保证生产的社会性,避免私人生产的盲目性 ‎(2)干预方式:不同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如英国、法国、德国)‎ ‎②制订指导性经济计划(如日本)‎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如美国)‎ ‎(3)影响:‎ ‎①积极:一定程度缓解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②消极: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2、企业经营的变化 ‎(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化)‎ ‎①概念: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②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大量吸收资金,有利于企业发展。‎ ‎(2)经营者革命:(使经营者精英化)‎ ‎①概念: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由专门的人员从事经营管理(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新经济的出现,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要求有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③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新中间阶层增多,有利于社会稳定。‎ ‎3、福利国家出现(使分配社会化)‎ ‎(1)概念:政府将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国民高水平的社会福利的国家 ‎(2)目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3)建立基础:生产力发达 ‎(4)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5)福利种类:医疗、失业、工伤、养老等 ‎(6)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影响:‎ ‎①积极:缓和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能力 ‎②消极:易造成财政赤字;降低劳动者积极性 ‎(三)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四)评价:‎ ‎1、积极:(1)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50——60年代的黄金时期 ‎(2)避免了大规模经济危机出现 ‎2、消极: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1973年出现滞涨 ‎【方法技巧】‎ ‎(一)易混易错 ‎(1)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滞胀”局面,西方国家纷纷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错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政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是为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的资本主义。‎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个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处于“滞胀”时期。‎ ‎(2)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 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新经济”的出现 含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2)影响因素 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因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四)“经济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制定“经济计划”,是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苏联“计划经济”则是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经济的管理深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管得过死、过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3)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4)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 ‎(六)“新经济”‎ ‎“新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兴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三个要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快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七)图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八)图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四大新变化 ‎【典题探究】‎ ‎01.英国产业结构1991--2009年单位:%‎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就业 产值 就业 产值 就业 产值 ‎1997年 ‎1.9‎ ‎1.4‎ ‎26.7‎ ‎30.2‎ ‎71.4‎ ‎68.4‎ ‎2003年 ‎1.3‎ ‎0.9‎ ‎23.3‎ ‎25.2‎ ‎75.4‎ ‎73.9‎ ‎2009年 ‎1.1‎ ‎0.9‎ ‎19.6‎ ‎22.0‎ ‎79.3‎ ‎77.1‎ 表中英国产业结构数据变化可以说明 A. 英国经济一直坚持凯思斯主义的指导 B. 英国经济发展去工业化特征明显 C. 英国外贸逆差不断扩大,形势严峻 D. 英国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货币主义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91--2009年英国农业、工业的就业与产值在不断下降,而服务业在不断发展,这体现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去工业化的特征明显,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一直”;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发展,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02.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为配合国打压美元汇率的要求而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A. 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B. 国家干预经济形式有新发展 C. 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D. 经济区域集团化走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材料“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日、德、英、法四国打压美元汇率而抛售美元”反映了美国与英法等四国的矛盾,并不能说明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故A错误;材料反映美国与英法等国家提高利率或抛售美元,体现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干预经济形式有新发展,故B正确;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并不能说明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D错误。故选B。‎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英联邦和殖民地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其主要内容是:运往自治领、殖民地的英国工业品要相应地受到优待;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其目的是 A.利用宗主国优势摆脱经济危机 B.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为实现霸权主义奠定经济基础 D.解决国际间经济贸易摩擦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协定内容可知英国自治领、殖民地和成员国的商品降低关税,而成员国外的商品要征收高关税,说明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结合时间“1932年”可知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故A正确;材料是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霸权主义无关,且此时美国逐渐取代英国在全球的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的贸易保护会加剧国际贸易摩擦,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1929—1932年经济危机。为缓和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不同的道路,如英国走上了贸易保护主义道路,提高进口关税。‎ ‎2.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美国固有的权利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使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使政府的权利获得增强,不是被削弱;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固有权力结构”的改变,政府权力的强化,并非是强化了“三权鼎立”的格局;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权力的增强,但总统仍受到国会的限制,并未成为政策的决定者。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在经济大危机期间,有企业家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问题,美国政府 A.实行“以工代赈”‎ B.开始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 D.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可知,接受救济影响人的尊严,美国政府实行“以工代赈”代替直接救济,一方面维护了美国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失业问题,故A正确;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与接受救济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无关,排除B;调节劳资关系指调节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与接受救济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无关,排除C;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与接受救济问题无关,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分析解答。‎ ‎4.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美国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都逐渐相信在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这种可能性比他们必需的要大(更坏)”基于此认识,美国国会通过了 A.《紧急银行法》‎ B.《农业调整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 D.《联邦紧急救济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经济学家、企业所有者、劳动者领袖以及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有害的,它提高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破产和失业”表明当时美国即将整顿工业生产,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故C选项正确;《紧急银行法》主要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不选A选项;《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主要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不选B选项;《联邦紧急救济法》,1933年通过,主要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故D选项不正确。‎ ‎5.1939年,美国公共舆论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新政措施,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据此,下列判断最可靠的是 A.前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B.前后两个数据都不可信 C.后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D.前后两个数据都可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 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通过运用政府税收的部分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恢复经济,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而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是由于这部分受访者是高收入人群,其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用来搞救济和公共事业了,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是由于这部分受访者是从中受益的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1939年的民意调查,两个数据代表两个不同的收入群体,他们在罗斯福新政中的处境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样的是符合史实的,所以ABC就不是最能反映题意的,故排除。‎ ‎6.下图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该数据说明美国 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C.生产销售矛盾日益缓和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显示的数据可知,美国的大部分产品分期付款的比例基本上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这种超前消费现象,提前预支了未来社会的购买力,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A选项排除。分期付款购物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B选项排除。根据所说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的存在,生产销售矛盾不可能日益缓和,C选项排除。‎ ‎7.美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分别是1929年、1957年、1973年、1979年和2000年。这些年份都是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其中许多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在那段期间建立起来的,例如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华纳兄弟、米高梅等。关于1929年电影繁荣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B.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C.体现美国人民淡定应对危机的心态 D.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 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增长会在电影中寻找精神寄托,心里慰藉和消磨时间,故B正确;新政是在1933年开始实行,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新政,新政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工业的上升,失业人口的减少,故A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人民面对经济危机时是消极的心态,故C排除;材料中并没有看出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故D排除。‎ ‎【点睛】‎ 美国经济萧条,如下产业发展较好:1、廉价百货。无论如何萧条,生活得继续,用不起好的,便宜的还是要用的,生活必须品的需求丝毫不受影响,穷人多了廉价商品反而需求大了。‎ ‎2、烟酒业。失意人多了,这类人群只增不减,当然指的是中低端的烟酒业。‎ ‎3、娱乐游戏产业。失业人群多了,待业在家的人多了,需要寻找精神寄托,心里慰藉和消磨时间。‎ ‎4、博彩业。大家都懂得,失意的人总想靠运气翻身。‎ ‎8.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图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美国生产指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工资指数的增长,这导致工人的购买力远远低于商品的提供能力,从而导致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所以容易诱发经济危机,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政府适度干预的信息,排除B;从图中来看,工人的实际收入在总体上是提高的,排除C;图中工人收入低于经济增长,排除D。‎ ‎9.下表反映了美国 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C.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表格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外贸易的变化,排除B项。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果,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D项。‎ ‎10.下面是美国的一项经济数据统计图。对该图解读准确的是 A.1929-1933年美国经济逐年下降 B.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 C.二战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D.国家干预经济造成经济滞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图中经济数据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后经济在缓慢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从图中经济数据可以看出 1929 一 1932 年经济逐年下降,但 1933 年经济有所恢复,故 A 项说法错误;从图中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二战期间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故排除 C 项;经济滞胀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故 D 项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 ‎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概述和评价:一战后,美国迎来了“繁荣年代”。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大危机导致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农民收入锐减,失此人数激增。这场危机不仅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提取一个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 历史现象:结合所学,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原因方面应指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影响应从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