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昭明文选》为何不录《兰亭序》‎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它是中国文学独立和勃兴的标志之一,并由此造就了一门极富民族特色的学问——“文选学”。它自唐初正式被宫廷承认,其后影响日渐扩展。至宋代,更是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唐代以后,《兰亭序》被屡屡刻成法帖,文本又一次次入选不同选本。‎ ‎“文选学”日趋成为显学,《兰亭序》慢慢成为经典。《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究其原因,《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选》是选本,主要选录各种文体的重要作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萧统在《文选序》中谈到选择之难:“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文选》收录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归引序》。石崇虽是一掷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学成就还是得到后人认可的。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与陆云、陶渊明并列。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别57年,且《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若以文学价值而论,《金谷诗序》应比《兰亭序》更合适,但若选录石崇两篇,似有过滥之嫌。‎ 二、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唐朝以后,王羲之书名、文名日盛,我们今天评论右军先生,容易形成定式和偏见,常常被其“书圣”的光环所左右。故蠡测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作为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关于王羲之同样未见片言只语。‎ 三、王羲之以书法名世,而书法并非“胜事”。《兰亭序》成名,是因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澜造成的。书法对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业。《世说新语》将能书善画的韦诞、顾恺之列入“巧艺”类中,《颜氏家训》将书法、绘画、卜筮等并列为“杂艺”,这些都显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 - 26 -‎ 四、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王立群先生不止一次强调:“《文选》收录作品概为各种文体之范本。但编选者的文学价值观与爱恶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萧统、萧纲、萧绎兄弟是梁代文学繁盛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者。萧绎在《金楼子》中评论王述与王羲之结怨之事时,抨击右军,认为右军只是“能书”而已,其文学成就在时人和《文选》编辑者看来不足论也。虽不能绝对地说萧统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统承续上,萧统兄弟应是一致的。‎ 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今天认为美的东西,也未必是后人审美的准则,因为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 ‎(作者宋战利,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 《昭明文选》是选录有各种文体的文学总集,该书唐初被广泛认可,宋代更是成为经典。‎ B. 《兰亭序》是王羲之组织兰亭雅集后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创作的经典作品。‎ C. .王羲之的文采不怎么受同时代人待见,得唐宋人认可的《兰亭序》更多的是因其书法成就。‎ D. 萧统等的文学价值观和爱恶是影响《兰亭序》落选《昭明文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阐述《文选》和《兰亭序》的大致情况,为后文原因的阐述作了必要的说明。‎ B. 文章从主观、客观等角度在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分析了《兰亭序》落选《文选》的原因。‎ C. 文章采用对比方式明确了《兰亭序》的文学价值,也印证了《文选》选录作品的标准。‎ D. 文章指出《文选》不录《兰亭序》的原因,这就暗示我们《文选》的收录标准并不可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本文集是否选录某个作品,只要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是否符合该文集的选录标准。‎ B. 萧绎抨击王羲之,只是“能书”而己,从中也可窥见书法艺术家在南朝时的地位不高。‎ C. 从《兰亭序》落选《文选》的原因看,《兰亭序》的文学价值远远不及其书法美学价位。‎ D. 因世殊事异,经典传承也需要创新,流传千载的《兰亭序》己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 项,“该书唐初被广泛认可,宋代更是成为经典”错误,表述不准确,且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它自唐初正式被宫廷承认,其后影响日渐扩展。至宋代,更是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唐初被广泛认可”表述错误,而“宋代更是成为经典”未有论及。‎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这就暗示我们《文选》的收录标准并不可信”错误,对文本结论理解不准确,文本虽重点在探究《文选》不录《兰亭序》的原因,但目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会存在差异性”。‎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只要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是否符合该文集的选录标准”错误,表述太绝对,原文第二段“<文选》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原文第六段“《文选》收录作品概为各种文体之范本。但编选者的文学价值观与爱恶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根据这样的表述得不出A项的结论。‎ C项,“《兰亭序》的文学价值远远不及其书法美学价位”错误,无中生有,根据作者意图,没有比较《兰亭序》的文学价值与书法美学价值。‎ D项,“因世殊事异,经典传承也需要创新,流传千载的《兰亭序》己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错误,强加因果,“世殊事异,经典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对的,但得不出后面“流传千载的《兰亭序》已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的结论。‎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 - 26 -‎ 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形下,“海归潮”必将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形成人才归国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对个人而言,“海归潮”使得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一展其才,收获了价值实现的红利。对家庭而言,“海归潮”落实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收获了养老送终的红利。对国家而言,“海归潮”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兴国战略,收获了人才红利。‎ 根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90%以上的留学人员为自费留学,学习人文社科的占到近一半。这些留学人员回到国内后,近半数投身金融业,41.6%选择在京就业,绝大部分分布在体制外。这些数据说明归国人员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是经济,而国内的市场经济也已经发育得足够成熟。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但是,一些地方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现行留学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一起用好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收获广义人才红利。‎ ‎(摘编自穆光宗《“海归大潮”所为何来》)‎ 材料二 - 26 -‎ 海归创业者选择创业行业的影响因素调查 海归创业者创业困难因素调查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海归群体海外求学过程中,其个人思维模式与处事风格难免会受到当地文化环境与创业环境的影响,回国后,他们可能对国内的市场运作机制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趋势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海归人才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在思维观念上产生分歧,或是在创业的大方向上产生偏差。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市场打破了行业界限,跨文化交流成为时代潮流。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市场运行中的摩擦,进而阻碍双方的贸易合作。对于广大海归群体而言,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将会成为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 26 -‎ 新时代的海外归国创业人才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们拥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技术背景与创新的思维视角,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新一代的海归缺乏足够的市场实践经验,一些人未深入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一系列问题便匆匆创业。此外,一些地区的融资体制尚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较少,青年海归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又普遍缺少充分的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获得外源融资支持,资金的缺乏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要想有效降低此类问题带来的创业风险,实现创业效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是关键。‎ ‎(摘编自程刚等《海归创业如何找准支点》)‎ 材料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与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回国创业的新生代海归数量不断增长,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调查发现由于宏观营商环境不优与微观“水土不服”等原因,新生代海归创业酝酿期理念浮空与人脉断层并存,创业初期项目定位难与融资难共生,创业中期技术转化难与政策资源获取难重全,创业后期规模扩展、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三难并存。为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在政策完善、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供给侧改革。‎ ‎(摘编自钟云华等《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供给侧归因与改革对策探讨》)‎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于企业运行成本高的反应较男性海归创业者更为明显,对国内市场的了解程度也不如男性海归创业者。‎ B. 女性海归创业者相对男性来说,更加关注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相关性、创业热门行业和家庭背景,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女性海归创业者更加注重创业时的现实条件。‎ C. 海归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主要是运行成本高,其次是对国内市场不了解,这既与我国营商环境有关,也与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所遭遇的文化差异有关。‎ D. 海归创业者在选择创业行业时,除自己的家庭背景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外,他们还会优先考虑创业行业与自己留学专业密切相关性、主要合伙人的创业理念和行业是否热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留学人才回国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好处颇多,随着我国高等教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归国潮”必将持续。‎ B. 海归创业者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贸易合作,但面对国内市场却会成为海归创业的阻碍。‎ - 26 -‎ C. 青年海归创业者创业的优势明显,但市场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外源融资,这导致了青年海归创业者的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D. 海归创业者的创业之路面临着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的双重挑战,先解决创业环境的问题再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创业才可能取得成功。‎ ‎6.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解决海归创业难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答案】4. D 5. A ‎ ‎6. (1)政府:完善海归创业营商环境,优化相关政策和服务。(2)社会:加大对海归创业的资金支持,丰富其融资渠道。(3)海归创业者: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善用多元文化,充分了解国内市场,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除自己的家庭背景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外”错误,阅读材料二图表可知家庭背景是第四考虑因素。 ‎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项,“但面对国内市场却会成为海归创业的阻碍”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海归人才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在思维观念上产生分歧,或是在创业的大方向上产生偏差”,可知,是“可能”;“对于广大海归群体而言,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将会成为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C项,“但市场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外源融资”错误,材料三“一些地区的融资体制尚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较少,青年海归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又普遍缺少充分的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获得外源融资支持,资金的缺乏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可知不是因为“市场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外源融资”,而是“一些地区的融资体制尚不完善”“青年海归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又普遍缺少充分的固定资产抵押”。‎ - 26 -‎ D项,“先解决创业环境的问题再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创业才可能取得成功”错误,材料四“为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在政策完善、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供给侧改革”,创业环境不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应该“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再适应创业环境。‎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材料三对于海归人员,“他们可能对国内的市场运作机制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趋势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海归人才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在思维观念上产生分歧,或是在创业的大方向上产生偏差”,针对问题想办法,即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善用多元文化,充分了解国内市场,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材料三“一些地区的融资体制尚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较少,青年海归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又普遍缺少充分的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获得外源融资支持,资金的缺乏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要想有效降低此类问题带来的创业风险,实现创业效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是关键”,社会应该加大对海归创业的资金支持,丰富其融资渠道。材料四“新生代海归创业酝酿期理念浮空与人脉断层并存,创业初期项目定位难与融资难共生,创业中期技术转化难与政策资源获取难重全,创业后期规模扩展、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三难并存。为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在政策完善、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政府应该完善海归创业营商环境,优化相关政策和服务。‎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文本类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古怪的镜子 契诃夫 - 26 -‎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 26 -‎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多么美啊!” ‎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镜子为线索,先写祖母离不开这面镜子,再写妻子沉迷于它。虽是短篇小说,但故事有始有终,且结局意味深长。‎ B. 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C.‎ - 26 -‎ ‎ “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D. 小说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对曾祖母以及妻子的描写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8. 小说题目是“古怪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交代了屋内的情况,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人物和故事做铺垫。 ‎ ‎9. ①契诃夫讽刺了像文中“妻子”一样逃避现实、沉迷于美好的虚像中无法自拔的人们,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却不敢正视缺点,宁愿相信虚像中的世界;②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③讽刺和批判那种爱慕虚荣、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④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因为那面镜子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镜中的她们很漂亮,所以才痴迷那面镜子。‎ 故选 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先了解小说中的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暗示人物结句等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这些。从这段环境描写的内容来看,“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那间屋子阴森黑暗,满是耗子。既表现出祖宗住所的荒凉,又给人一种可怕、压抑的感觉,渲染了气氛。这段描写放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把房间里的东西一一描述,自然就要写到文章中的镜子,起到了铺垫作用。‎ - 26 -‎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概括,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语言表达要流畅,思路要清晰。此道探究题,注意作品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从情节上来看,本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沉溺于不平的镜子带来的假象,这批判了生活中那些爱慕虚荣、混淆是非的人。而这些人不能自拔的行为,事实上是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的行为,揭露了人性的弱点。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所在,不要被假象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等。‎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 26 -‎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B.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C.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D.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古代官名,爵位名。文中的“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 B. 襁褓,“襁”指背婴儿的宽带,“褓”指包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C. 执事,文中指掌管国家大事。有时可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 D. 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 蒙恬搜长领兵,始终不忘君恩。他将兵三十余万,即使身陷囹圄也有足够反叛的实力。但明知必死却坚守节义,不想辱没祖先的教诲。‎ B. 蒙恬深受毁谤,渴望得到信任。他拿周成王、周公旦作比秦君和自己,渴望君主多方询问,反复审察,能明辨是非。‎ C. 蒙恬竭忠表诚,展现良臣本色。他向使者表示,他说的这些话,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 D.‎ - 26 -‎ ‎ 蒙恬固守藩篱,不顾民生疾苦。他替秦国修筑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轻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2)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 ‎(2)(成王)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于是)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使周回归)。‎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 ‎“夫秦之初灭诸侯”,谓语是“灭”,和前面主语连着,中间不断开,排除CD;‎ ‎“痍伤者未療”,“痍伤”词组,受创伤,之间不断开,排除A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A项,“文中的‘卿’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卿’含义相同”错误,文中“卿”,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上卿”,古代官名。‎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 26 -‎ C项,“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更希望君王能明白自己的一片忠心”错误,原文“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意为“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所以“不仅仅希望自己免于罪责”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自”,自从;“及至”,到;“信”,建立威信。(2)中“涕”,眼泪;“孰”,谁;“反”,使动用法,通假字,通“返”,使……返回。‎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6 -‎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襁褓,周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周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 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作者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梅岭),经南安军时作此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 26 -‎ C. 颈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15. 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不投降、取义成仁的节操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错误,“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意思是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典故、情感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 26 -‎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择吉”是中国人的一项古老习俗,以期趋利避害。《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能印证这一习俗早己有之。‎ ‎(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明自己在获得短暂“宁静”后不得不回归残酷现实。 同样是夜游的苏轼则豁达自适得多,从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束出游的方式也可以看出。‎ ‎(3)诸葛亮《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劝谏后主应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宫中和府中官员的奖惩要坚持统一的标准。‎ ‎【答案】 (1). 尔卜尔筮 (2). 体无咎言 (3). 相与枕藉乎舟中 (4). 不知东方之既白 (5). 陟罚臧否 (6). 不宜异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筮”“咎”“藉”“陟”“臧”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6 -‎ 生前倾尽所有,一物不曾留与自己;死后捐献遗体,一粒尘埃也不带走——他,就是方敬,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现代乡贤。26年来他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倍受尊崇的“新乡贤”。‎ ‎“一箪食一瓢饮、一卷书一支笔”,( )。‎ 从童年开始,方敬就和母亲在纷飞的炮火 中,艰难度日。高中时,他总是在饥肠辘辘中读书。了解这一情况后,班主任胡景清老师经常给他做午饭、买文具,还 地教给他做人的道理。通过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帮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打破了生活的困境。方敬勤学苦读,后来考上大学,最终如愿成为一名教师。工作后,每年他都要捐资助学,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后又倾尽所有,在当地的宋庄中学以自己恩师的名字设立“景清奖学金”,先后资助260名贫困学子步入高等院校。几十年来,他 的奉献精神激发了乡民们崇教尚学的热情。‎ 从胡景清到方敬,又从方敬到受资助的学生,人间有爱,薪火相传。大家纷纷学方敬,敬乡贤,作表率,尊师重教在当地 。‎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句话是这位长者一生的写照,生动而形象 B. 这句生动形象的话,是这位长者一生的写照 C. 这位长者的一生正如这句话一般生动形象 D. 这位长者的一生印证了这句生动形象的话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颠沛流离 语重心长 始终如一 蔚然成风 B. 流离失所 苦口婆心 始终如一 蔚为大观 C. 颠沛流离 语重心长 一如既往 蔚为大观 D 流离失所 苦口婆心 一如既往 蔚然成风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他克服了生活的困境,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B. 通过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使他走出了生活的困境,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C. 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帮助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摆脱了生活的困境。‎ D. 胡老师的慷慨资助和谆谆教诲,帮助他摆脱了生活的困境,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答案】17. B 18. A 19. D - 26 -‎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本题,从与前一句的关联来看,应以“这句话”为主语,排除C、D项;‎ A项有两个分句,重点强调生动而形象,相对B项而言,表意是分散的,而且“这句话……生动形象”并不是文段需要强调的内容;B项为最恰当选项,表意集中,强调“这句话”是“这位长者一生的写照”,既与上一句衔接,又能引出下文。‎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颠沛流离”意思是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侧重于生活艰难,可以与后面的“艰难度日”相呼应;而“流离失所”意思是无处安身,到处流浪,侧重于没有居所。‎ 第二空:“语重心长”指话语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可以与后面的“谆谆教诲”相呼应;而“苦口婆心”是指善意的又不厌其烦地劝导某人。‎ 第三空:“始终如一”指由始到终一直不改变,与文中“几十年来”的延续性相关联,起到强调的作用;“一如既往”指和从前一样,语气相对较弱。‎ 第四空:“蔚然成风”形容事情盛行,形成风气,与文中“尊师重教”相关联;而“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故选A。‎ ‎【19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本题,‎ A项,“克服……困境”错误,搭配不当。‎ B项,“通过……使”错误,造成成分残缺。‎ C项,“树立了远大志向,摆脱了生活的困境”错误,语序不当。‎ 故选D。‎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①__。“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②___这涉及到其它堵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遮认同的观点。但其实我们时自身智能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研究要重视③__。‎ ‎【答案】 (1). 即“人工”和“智能” (2). 关于什么是“智能”,就问题多多了 (3). 对人自身智能及构成元素的研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语段论述的是人工智能的两个主要部分的具体体现。第一处根据“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这里突出的是“人工”和“智能”的具体关系,可以填写为“即‘人工’和‘智能’”;第二处根据“这涉及到其它诸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等问题”,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具体关联,可以填写为“关于什么是“‘智能’,就问题多多了”;第三处处于结尾句,是语段的总结部分,可以填写为“对人自身智能及构成元素的研究”。‎ ‎【点睛】“语意连贯”是指语句之间的连接贯通,它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也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的考查,大多采用排序与语句复位(或“嵌入式”)两种题型。解答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语段的话题与中心,理清语段的结构层次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 - 26 -‎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字。‎ 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论文的作者。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沙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答案】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事件的主体、主要内容、影响等,按照主谓宾的句式结构组织答案即可。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得出“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得出“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点睛】这是语段压缩题的常考形式,亦可称为定向概括。做这类题的主要步骤是:理清层次、辨明主次、注意角度、决定如何取舍。理清层次,就是要切分语段层次,将原语段根据意思要点划分若干层次,画出每层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归纳各层意思,梳理要点概括出每层大意;将各层意思归纳到一起组合成句。然后浓缩。再者还要辨明主次,根据不同文段文体特征,提取主要信息。最后是考虑连贯,表达力求恰切。‎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6 -‎ 材料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 材料二:2018年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现在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人生充满了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想要抓住变数,改变命运;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顺其自然即可。‎ 预测是预先推测之意,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推测,以达到预先想出应对的方法,避免遭受大风险的举动。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便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意在告诉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自然条件为己用,化不利条件为有利。然而,“天道远”,“天意难料”,很多情况下人算不如天算,因此,有部分人则认为顺其自然也未尝不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两种观点就如同儒道的关系,是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一者强调人定胜天,一者则认为天定胜人。这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可以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形成互补。‎ 预测或不预测,其实是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事物。预测不一定准,努力未必成功,这是真理。你不能因为不准或不成功就否定曾做过的事。如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先后六七次才顺利抵达,为此,他还付出了失去光明的代价,但正是他的勇于尝试,才会让佛莲开遍日本。或许他会不成功,但不尝试便永远不会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因此,在面对变化不定、光怪陆离的生活时,我们选择以人道的方式积极入世,积极预测,把握好生命的坐标。‎ 为何道家天道的观点会久存于世且广为接纳呢?其原因在于它并非让人消极避世,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它来抚慰失败的创伤。即使失败了,也可以用天道不可测来安慰自己,快速走出失败的阴影。‎ - 26 -‎ 这两种方式的转变,正是人们保持良好心态的秘诀。以人道方式锐意进取,以天道方式抚平创伤,在不断转化中求得成功。‎ 因此,面对生活时,这两种方式的互补与转化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积极进取与安慰自我并不冲突。当然,成功固然可喜,但却不可过于放纵,无论是“不逾矩”还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都是谦逊的表现。‎ 正确处理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成功的,用以激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败的,则当作过眼云烟,淡然处之,唯有持着这种意念,这颗向上奋发的心才不会随事物变迁而明珠蒙尘的,我们才可以在无限大海中乘风破浪。‎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 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材料二,“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这个研究有没有经过伦理批准?合不合法?合不合规?科学家作为一个共同体,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交界的每一步研究都是需要充分讨论的。显然这是有悖常理,不正确的行为。‎ ‎【立意】师法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自然造成了人,人要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大自然才能一如既往供益不止,等等。‎ ‎【结构】1、题目简明,引人入胜。本文作者以凝炼的语言,紧扣所给材料,拟出了准确、贴切的文题,并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材料作文来说,这样的拟题值得称赞,可以为文章增添光彩。‎ ‎2、论据典型,说理深刻。作者阅读积累的论据素材广泛、丰富,包括俗语、名言和翔实的事例等,都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得当而贴切,使作者所持的见解与主张得以全面而深入的论证。‎ ‎3‎ - 26 -‎ ‎、条分缕析,逻辑严密。文章开篇即亮出观点,中间几段深入浅出地加以论证,旁征博引,环环相扣,增强了文章的逻辑论证的力量。‎ ‎【素材】1. 人类在这漫漫的时空中,地球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样给予人类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连续繁杂的过程。从上一次冰河解冻后几千年,人类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从那时候起,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真正地改造这个世界,直至现在。在这漫长的改造过程中,得益的是我们人类,而受害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 大片的原始森林,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次性”筷子,而用这些“一次性”筷子挟起的是除了河豚(其实,就有那么几个人在“拼死吃河豚”)以外几乎所有的动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藏的,悉数在劫难逃。大片大片的植物被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终于愤怒了,大自然终于愤怒了。晴天,大自然回赠人类的是“沙尘暴”;雨天,送给人类的是洪涝灾。‎ ‎3. 这个研究修改了一个跟艾滋病有关的基因,显然不是去除一个很大的风险,因为这对婴儿的父母(父亲有艾滋病,母亲没有艾滋病)本来就不是高风险的人群。婴儿必须承担的风险却是非常非常之大的,因为这个基因编辑后她们的全身基因组究竟有没有造成突变,不是只做几个全基因组测序就能判断的,而且现在测序的手段还并非完美,很多基因突变并不是通过常规测序手段轻易发现。就算是现在最好的基因编辑手段碱基编辑器也会引起很多基因组脱靶效应,导致基因突变,所以这个风险是巨大的。‎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