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纵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③ B.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给予单侧光照射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 D.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中,给予右侧光照,将向右弯曲生长 2.如图中图1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2表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试分析图1中C部位和D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分别相当于图2中的哪一区间( ) A.Ⅰ~Ⅱ区间和Ⅱ~Ⅲ区间 B.Ⅱ~Ⅲ区间和Ⅰ~Ⅱ区间 C.Ⅲ~Ⅳ区间和Ⅰ~Ⅱ区间 D.Ⅰ~Ⅱ区间和Ⅲ~Ⅳ区间 3.下列措施哪一项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 ) A.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 B.果树修剪 C.无籽番茄的培育 D.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 A.血浆蛋白 B.呼吸酶 C.钙离子 D.激素 5.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尿量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C.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7.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其正常生命调节活动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B.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 D.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8.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静息区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9.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C.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直接传向另一个神经元 D.神经纤维兴奋的部位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0.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为①③⑥⑤②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1.如图所示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如果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一定会引起③和④的增加 12.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图乙中结构⑧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图乙突触前膜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3.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14.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不可能的一项是( ) A.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内部的抗原暴露 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C.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15.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 C.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消灭抗原 D.记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增殖 16.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⑦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⑨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B细胞,不能分化成T细胞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一种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⑨反应,因为⑤过程可迅速完成 17.CAV﹣16 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AV﹣16 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其几乎不起作用 B.T 细胞 经CAV﹣16 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C.患儿感染 CAV﹣16 后,需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应的记忆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18.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19.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20.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绘制马尾松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曲线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e年份的优势树种是山毛榉 B.f年份两种树的有机物积累量相等 C.O~f年份两种树始终存在竞争的关系 D.O~f年份该地区物种的多样性不断下降 2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2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都能分解植物的遗体残骸,都属于分解者 B.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C.蘑菇可以作为兔、人等的食物,故属于生产者 D.消费者可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27.如图,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28.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若种群E含有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B含有的总能量为1.3×108kJ,则从理论上讲,种群A至少可获得的能量为( ) A.1.3×108kJ B.6.8×107kJ C.5.5×107kJ D.5.5×108kJ 2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30.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引起皮肤血管 ,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 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 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2.图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以外,还包括 、 . (2)假设图甲C处连接一块受到刺激可以收缩的肌肉,并在图示处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端肌肉 (能、不能)收缩;刺激B端肌肉 (能、不能)收缩. (3)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种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 (结构名称)决定的,该结构由图乙中的[ ] 、[ ] 、[ ] 三部分构成.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 (5)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是由图乙中[ ] 释放的,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 33.图1表示某一人工鱼塘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对应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物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 点. (2)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其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 ,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丙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 ,若该经济鱼类的食物有来自植物,来自草食鱼类,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4Kg的鱼最多需消耗海洋植物 kg. (4)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每年均有大量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海洋,请根据生态学原理,指出可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 34.生物工程技术为人们获得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提供了便利.请据图回答: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酶有 和 . ②过程表示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牛的受精卵中,常用的方法是 .动物细胞的培养基中除要加入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外,与植物细胞培养基不同的是,还要加入 (2)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常用的方法是 ,⑤过程采用的技术是 .该技术中,棉花重组细胞先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 ,再经过 过程得到植物体.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 的方法来检测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还可以采用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二者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融合的手段是 ,细胞融合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纵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③ B.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给予单侧光照射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 D.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中,给予右侧光照,将向右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感受光的部位时胚芽鞘的尖端,①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住,不能感光,无论有无单侧光,都直立向上生长;②有光时,向光弯曲生长,无光时,直立向上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所以无论有无单侧光,③都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所以④在有光时,向光弯曲生长,无光时,直立向上生长;④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解答】解:A、有单侧光照时,由于①的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横向运输,所以无论有无单侧光,③都直立生长,A正确; B、由于②④的尖端没有锡箔遮住,其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B正确; C、⑤切去胚芽鞘尖端,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⑤,C正确; D、如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虽然给予右侧光照,但胚芽鞘尖端受到的是均匀光照,所以生长情况是直立向上生长,D错误. 故选:D. 2.如图中图1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2表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试分析图1中C部位和D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分别相当于图2中的哪一区间( ) A.Ⅰ~Ⅱ区间和Ⅱ~Ⅲ区间 B.Ⅱ~Ⅲ区间和Ⅰ~Ⅱ区间 C.Ⅲ~Ⅳ区间和Ⅰ~Ⅱ区间 D.Ⅰ~Ⅱ区间和Ⅲ~Ⅳ区间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绝图2可知,Ⅰ~Ⅲ区间为促进作用,Ⅲ~Ⅲ区间为抑制作用,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抑制根的生长,应位Ⅲ~Ⅳ区间;而D点浓度高于B点,并且随浓度升高促进作用更强,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Ⅰ~Ⅱ对应的浓度区间. 故选:C. 3.下列措施哪一项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 ) A.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 B.果树修剪 C.无籽番茄的培育 D.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移栽花卉时常剪去部分叶片”,在移栽的过程中会损伤植物的根,通过“剪去部分叶片”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保证植物不会因大量失水而死亡;果树修剪的目的之一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实现产量的增加.无籽番茄培育需要使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壁发育;“用成熟的鸭梨催熟生柿子”,是利用鸭梨释放出的植物激素﹣﹣乙烯促进生柿子成熟. 【解答】解:A、移栽花卉时剪去部分叶片的目的是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这与植物激素无关,A错误; B、果树整枝修剪能去掉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从而提供产量,这一措施于植物生长素有关,C正确; C、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培育无籽果实,C正确; D、成熟的鸭梨中含有大量的乙烯,乙烯能够促进生柿子的成熟,D正确. 故选:A.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 A.血浆蛋白 B.呼吸酶 C.钙离子 D.激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解答】解:血浆蛋白质、钙离子,激素在血浆中都存在,属于内环境成分,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故选:B. 5.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尿量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C.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来完成的,该激素是由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激素.对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节,使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促进钠钾离子的重吸收实现的. 【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则尿量减少,A正确;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减少,B错误; C、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A. 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内液,④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④淋巴液要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内,由A进入②组织液,然后才能进入C,A错误; B、血浆中含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等,它们都是①的成分,B正确; C、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C正确; D、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组织液的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7.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其正常生命调节活动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B.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 D.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无机盐调节也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A错误; B、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导致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B正确; C、高温环境,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和汗液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但只要体温恒定,则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故C错误; D、这个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B. 8.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时,静息区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内流,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兴奋部位的膜内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而膜外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D. 9.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C.电信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直接传向另一个神经元 D.神经纤维兴奋的部位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由于有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A正确; B、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B正确; C、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向另一个神经元存在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纤维兴奋的部位的电位由静息时的外正内负变为为内正外负,D正确. 故选:C. 10.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为①③⑥⑤②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甲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有三种类型,即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兴奋传导方向可能依次为①③⑥⑤②,A正确;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B错误; C、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 D、甲图的⑥ 结构即突触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B. 11.如图所示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如果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一定会引起③和④的增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解答】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由图可知,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正确; D、若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通过反馈作用引起③和④的减少,D错误. 故选:D. 12.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图乙中结构⑧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图乙突触前膜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解答】解:A、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如图③为神经中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d点受刺激则cde能产生兴奋,A错误; B、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3个,B错误; C、图乙中⑧为线粒体,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 D、图乙突触前膜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C. 13.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据图示可知,X表示下丘脑,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Y表示垂体,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Z表示甲状腺. 【解答】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X与Y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下丘脑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错误;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4.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不可能的一项是( ) A.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内部的抗原暴露 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C.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内部的抗原暴露,A正确; 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B正确; C、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C正确; D、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B.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不同 C.效应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从而彻底消灭抗原 D.记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增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到的是呈递抗原的作用,而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A错误; B、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其中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淋巴细胞,B正确; C、效应T细胞能够将靶细胞裂解,病原体与抗体特异性的结合,吞噬细胞再吞噬消化,C错误; D、记忆细胞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16.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⑦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⑨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B细胞,不能分化成T细胞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一种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⑨反应,因为⑤过程可迅速完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其中①表示抗原呈递给T细胞;②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③表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④表示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直接刺激记忆细胞;⑤表示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记忆细胞;⑥表示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⑦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⑧表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⑨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 【解答】解:A、②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⑦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它们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⑨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B细胞和T细胞,B错误;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一种浆细胞可以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C错误;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为⑦记忆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过程可迅速完成,D错误. 故选:A. 17.CAV﹣16 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AV﹣16 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其几乎不起作用 B.T 细胞 经CAV﹣16 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C.患儿感染 CAV﹣16 后,需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应的记忆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CAV﹣16侵入人体后先经吞噬细胞处理暴露出抗原,A错误; B、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该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B错误; C、若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则需细胞免疫将靶细胞杀死,暴露出抗原后,再由抗体与抗原结合,在此过程中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C正确; D、记忆细胞受刺激后先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再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 18.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19.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据图分析,第1年到第三年种群增长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三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第5年种群数量为0,种群数量为K值. 【解答】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20.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绘制马尾松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曲线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e年份的优势树种是山毛榉 B.f年份两种树的有机物积累量相等 C.O~f年份两种树始终存在竞争的关系 D.O~f年份该地区物种的多样性不断下降 【考点】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若C<1,则山毛榉占优势,若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解答】解:A、e年份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A错误; B、f年份时比值C=1,则两树种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但无法判断两种树的有机物积累量,B错误; C、马尾松和山毛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只要两者共存就一定存在竞争,则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0~f,C正确; D、O~f年份优势物种发生改变,但不能说明物种的多样性降低,D错误. 故选:C. 2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据此答题. 【解答】解:A、基因多样性又叫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A错误; B、细胞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C错误;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D错误. 故选:B. 2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③正确; 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很弱,④错误. 故选:C. 23.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前一条表示“J”型曲线,后一条表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被淘汰的个体;图乙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 D、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种群增长率不变,而曲线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呈现S型,D正确. 故选:A. 2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种生物总和构成种群,所以生物构成群落,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企鹅种群密度会有明显变化,企鹅与磷虾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解答】解: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故A错误; B、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C正确; D、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故D正确. 故选:A.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都能分解植物的遗体残骸,都属于分解者 B.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C.蘑菇可以作为兔、人等的食物,故属于生产者 D.消费者可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地位 光、热、水、土,气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解答】解:A、细菌中自养的是生产者(硝化细菌等),寄生的是消费者(根瘤菌等),腐生的是分解者(乳酸菌等),A错误; B、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B错误; C、蘑菇属于分解者,C错误; D、消费者可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D正确. 故选:D.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食物网可知,该食物网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处于食物网顶端的生物是鹰、狼和云豹,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野兔、鹿及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均为初级消费者,狼和云豹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 【解答】解:A、该食物网是食物链共有6条,A错误; B、野兔、鹿及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B正确; C、狼和云豹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上,二者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C正确; D、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鹰处于第四营养级,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D正确. 故选:A. 27.如图,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1、据图分析,作物属于生产者,家禽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率. 【解答】解:A、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A错误; B、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C正确; D、蚯蚓属于腐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28.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若种群E含有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B含有的总能量为1.3×108kJ,则从理论上讲,种群A至少可获得的能量为( ) A.1.3×108kJ B.6.8×107kJ C.5.5×107kJ D.5.5×108kJ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传递、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到20%. 【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要求理论上A生物种群含有的总能量至少是多少应该用最小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能量传递有三条途径,但只有两条途径能传递到A.所以C和D获得的总能量为6.8×109×10%﹣1.3×108=5.5×108(kJ),所以A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5.5×108×10%=5.5×107(kJ). 故选:C. 2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对于碳循环中各种成分的判断,要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这两种成分,即一种为生产者,一种为大气中的CO2库,然后再根据箭头的指向来判断其他各种成分.根据无机环境中的CO2和甲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和C均为消费者.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A正确; B、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正确; C、①②③表示碳循环过程,而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除来自生物呼吸作用外,还可能来自化石燃料等的燃烧,D错误. 故选:D. 30.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糖浓度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下丘脑,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诱捕雄虫会破坏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答】解:A、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下丘脑,促进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故A正确;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故B错误;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故C错误;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故D错误. 故选:A.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 (冷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神经递质 ,引起皮肤血管 收缩 ,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 肝糖原(元) 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 pH(或酸碱度) 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 非特异性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 4、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进而使胃黏膜组织液内的H+含量升高,pH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32.图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以外,还包括 感受器 、 效应器 . (2)假设图甲C处连接一块受到刺激可以收缩的肌肉,并在图示处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端肌肉 能 (能、不能)收缩;刺激B端肌肉 不能 (能、不能)收缩. (3)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种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 突触 (结构名称)决定的,该结构由图乙中的[ ③ ] 突触前膜 、[ ④ ] 突触间隙 、[ ⑤ ] 突触后膜 三部分构成.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 内正外负 (5)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是由图乙中[ ③ ] 突触前膜 释放的,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 【考点】反射的过程;突触的结构. 【分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兴奋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的,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解答】 解:(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2)刺激A 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不能称为反射;刺激 B 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3)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突触决定的,该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4)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一次兴奋后,即被分解.由于乙酰胆碱(ACh)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如果不分解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效应器 (2)能 不能 (3)突触[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 (4)内正外负 (5)[③]突触前膜 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33.图1表示某一人工鱼塘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对应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物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 B 点. (2)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其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 生产者 ,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光合作用 ;丙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呼吸作用 .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 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 ,若该经济鱼类的食物有来自植物,来自草食鱼类,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4Kg的鱼最多需消耗海洋植物 1120 kg. (4)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低 .每年均有大量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海洋,请根据生态学原理,指出可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重金属进入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种群的出生率先逐渐增加后基本不变,死亡率持续增加,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S型曲线. 图2中,甲和二氧化碳箭头双向的,表示生产者,乙属于消费者,丙属于分解者,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 【解答】解:(1)由于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为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物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 (2)根据图可知,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甲表示生产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丙是分解者,B表示呼吸作用,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 (4)从理论上计算,该鱼增重4kg最多需要提供的物质量应按10%的传递效率,则该鱼增重4kg至少需要海洋植物提供的能量是:4×÷10%+4×÷(10%×10%)+4×÷(10%×10%×10%)=1120(kg),体现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特点. (5)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每年有大量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海洋,重金属进入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故答案为: (1)B (2)生产者 光合作用 分解者 呼吸作用 (3)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 1120 (4)低 重金属进入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34.生物工程技术为人们获得需要的生物新品种或新产品提供了便利.请据图回答: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酶有 限制性内切酶 和 DNA连接酶 . ②过程表示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牛的受精卵中,常用的方法是 显微注射法 .动物细胞的培养基中除要加入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外,与植物细胞培养基不同的是,还要加入 动物血清 (2)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常用的方法是 农杆菌转化法 ,⑤过程采用的技术是 植物组织培养 .该技术中,棉花重组细胞先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 愈伤组织 ,再经过 再分化 过程得到植物体.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 抗原﹣抗体杂交 的方法来检测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还可以采用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二者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融合的手段是 灭活的病毒诱导 ,细胞融合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②表示利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受精卵中;③表示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④表示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⑤表示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解答】解:(1)由图可知,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② 过程为基因工程中的第三步,即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牛的受精卵中,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动物细胞的培养基中除要加入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外,与植物细胞培养基不同的是,还要加入动物血清 (2)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④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⑤过程采用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该技术中,棉花重组细胞先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过程得到植物体.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来检测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还可以采用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二者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植物细胞融合的手段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因此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融合的手段是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故答案为: (1)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显微注射法 动物血清 (2)农杆菌转化法 植物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再分化 抗原﹣抗体杂交 (3)灭活的病毒诱导 一定的流动性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