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初期,郑国对内、对外进行势力的扩张,还乘机霸占王室的权力,使得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前720年,郑庄公同王室的斗争转向公开化,反映了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公元前720年,郑国侵犯东周的国境,与周天子交恶的情形。不能仅根据一则事例就盲目推断出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且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东周初期,周天子尚具有一定威信,选项有所夸大,A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而官僚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强调皇帝的专制权力,与材料关系不大,C选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东周初期周郑交恶,表明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逐渐丧失,不能仅根据郑庄公一人的行为就推断出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D选项排除。‎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中央集权制形成 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 “家天下”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第一次革命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正是秦朝建立的年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正确;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在秦朝以前就有了,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AC两项排除;家天下的形成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 ‎3.有研究表明,春秋霸主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的争霸战略是安民、尊王、亲邻、攘夷。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战略是尊王、利民、讲信、修礼。楚庄王的争霸指导思想是对外以德绥远、对内惠恤安民。该研究旨在强调 A.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B.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理性精神对霸业产生影响 D. 儒家思想已成为主流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研究表明春秋霸主重视以德、义、信、礼来作为称霸诸侯的指导思想,折射出政治理性精神对建立霸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由于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排除;B项,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正统思想,排除。‎ ‎4.西方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 D. 为权臣专权开方便之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帮助皇帝处理海量信息,并且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故选C。军机处在内廷办公起到连接外廷的工作,不是外廷化,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权力运作的规范化,排除B。军机处大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无法达到专权,D错误。‎ ‎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主要说明孝文帝 A. 个人文化知识丰富 B. 喜欢读诗辞汉赋文章 C. 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 D. 重视汉族文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五经》、《左》、《老》等代表着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的行为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重视和修养,故D正确。孝文帝个人文化知识丰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孝文帝喜好读书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故B错误。孝文帝精通《五经》等经典著作,并不能说明他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 ‎6.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 A. 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B.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 C. 以尺尊公主和亲吐蕃 D. 设鸿胪寺接待少数民族首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民族融合,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示存异方之教”是针对外来宗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世纪中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以后,迎娶了当时位于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而唐太宗时期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7.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 A. 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 B.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C. 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 D. 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約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自令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说明唐初对于司法非常慎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德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的是刑法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司法的审判,未涉及行政与司法的关系,故D项错误。‎ ‎8.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 B. 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 C. 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 D. 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的信息说明皇帝通过利用太监运作权力,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见太监所做的一切事务均是服务于皇权,C正确;内阁大臣并不等同于宰相,A错误;内阁首辅大臣拥有票拟权,B错误;材料中并不是说明皇帝的怠政,D错误。‎ ‎9.清朝康熙帝开始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大臣顺带着要给皇帝请一下安,因此形成了“凡上奏折一厘,必附请安折一封……请安折中不呈公事,独问‘安好’而已”的现象。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奏折制度的完善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满汉礼仪的融合 ‎【答案】B ‎【解析】清朝康熙帝开始,官员以“请安”折的方式,不呈公事,直接向皇帝“密奏见闻”,这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B项正确。材料中皇帝“亲信”以奏折加请安方式向皇帝汇报,不是对奏折制度的完善,A项错误;材料并未论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满汉礼仪的融合无关,故排除D项。‎ ‎10.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具有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奉行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不再具有强烈的排满色彩,故排除A项。根据“因人设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防备袁世凯专权而成立了责任内阁,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这种因人设法起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而并非是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故排除B项。故选C。三权分立是民主宪政的基本原则,所以奉行三权分立原则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 ‎11.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 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B.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 D. 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 ‎【答案】D ‎【解析】宣统年间的“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说明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民国初年,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体现了作者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开始认同多民族的国家观念,故D项正确;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都能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和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对英雄的颂扬,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偶像崇拜思想,故C项错误。‎ ‎12.19世纪40年代,继林则徐后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姚莹写成《康輔纪行》,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梁廷枬写成《海国四说》。这说明当时 A. “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B. 学习西方科技成为社会主流 C. “夏夷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D. 世界形势成为国人关注重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著作涉及世界地理历史或者是中外关系,它们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理解世界、探索世界,说明“夏夷之防”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的著作恰恰反映“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先进中国人处于著书述说阶段,没有体现学习西方科技成为社会主流,故B项错误。此时期,只有少数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而不是世界形势成为国人关注重心,故D项错误。‎ ‎13.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B. 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C. 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 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20世纪的大幕拉开”、“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争的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D选项错误,1860年《北京条约》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 1916年,李大钊称:“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乖诏者弥多”,“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所以,“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据此可知,李大钊主张 A. 应彻底否定儒学 B. 移风易俗应该先行 C. 批判儒学之糟粕 D. 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信息“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说明李大钊从儒学障蔽“民彝”、阻碍民主共和政治实施的角度,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批判。“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又说明李大钊能够辩证地看待儒学,而非彻底否定儒学,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排除。‎ ‎15.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 毒,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 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 A. 推翻了封建制度与促进思想解放 B. 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C. 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觉悟到挽救危亡辛亥革命只 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可知其强调了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故B项正确。A说法不符合五四运动,CD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芭、胙、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敬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史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区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回答三点即可)‎ ‎(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厉行法治。‎ ‎(3)不同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的信息回答。‎ ‎(2)结合秦朝时期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从中央、地方以及法律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及郡县制的特点从“官员任命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思考回答。‎ ‎17.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烟)来自英吉利,洋人严禁其国人吸食……而专诱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纪》上 材料二鸦片烟在康熙初以药材纳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每年多不国二百箱。及嘉庆元年(1796年),因嗜者日众,始禁其入口。嘉庆末,每年私鬻至三、四千箱。”道光六年(1862年)“设巡船之后,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每年二万箱)”到1837年,鸦片走私“遂至四、五万箱矣。”‎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就材料一、二来说,概括指出鸦片烟毒泛滥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四,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答案】(1)英国(或洋人、外国)为掠夺财富而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朝巡海缉私船(或水师、官吏)受贿,庇护鸦片走私。‎ ‎(2)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说明:《南京条约》等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便于列强倾销商品和收购中国农产品;《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允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开放内河航运,便于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进行经济侵略;《马关条约》等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解析】(1)依据材料一“而专诱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以及材料二“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的信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列强侵华战争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显然不符合题意;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清政府腐败以及制度先进优劣回答。‎ ‎(3)依据所学列强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以及《马关条约》对于外贸的规定分析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