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大冶一中高二年级2019年10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 试卷满分:100分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A、“和而不同” B、“克已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 ‎ ‎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3、汉初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将其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还规定只要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语言的,都属于齐国。当时人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这些现象促使()‎ A、齐地方文化传播 B、“独尊儒术”实行 C、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D、地方与中央矛盾缓 ‎4、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如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说明()‎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 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6、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7、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8、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 A、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 C、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 D、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 ‎9、普罗泰格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 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 B、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 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0、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感到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无法认识真理,进而热衷于对现实本质的认识,如怎么知道何者为真?可见,柏拉图认为()‎ A、“人是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 B、“理念是万物之本源” ‎ C、“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D、“本能是创造性的肯定的力量”‎ ‎1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 12、“‘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13、教会认为,人们要获救,只有通过教会。因此教会规定了许多所谓教徒获救必经的手续和仪式,这此仪式统称为“圣事”。对此,马丁·路德提出()‎ A、信仰教会即可得救 B、简化宗教仪式 C、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信徒有直接解释《圣经》的权力 ‎14、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意志民众自由精神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15、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A、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16、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 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17、“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这些哲人”与以往近代思想家的突出不同之处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18、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名单中突出四大发明,但也有叠铸法、水碓、转轴舵、新莽铜卡尺等发明。该材料主要表明()‎ A、中国古代科学侧重于实用性 B、传统科技中也有近代科技成分 C、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 D、中国传统科技在现代仍很发达 ‎19、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 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20、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馒头庵》、《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C.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22、‎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主张调和者 篇数 ‎10‎ ‎2‎ ‎4‎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 C、评比结果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 D、《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 ‎23、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24、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25、“‎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26、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 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 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 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 ‎27、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28、孙中山认为,要解次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 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B. 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 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D. 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29、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30、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论语》‎ ‎《韩非子》‎ 信鬼神 信亦不信 不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仁爱;由己及人 无爱;利己 信奉天意 信奉天意 不信天,信暴力 反对奢靡 礼:享受与节制 张扬私欲 崇奉圣人 崇奉圣人 反对崇圣 尚贤能 举贤才 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教化 教罚并用 崇尚法治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 主要观点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亚里士多德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斯多亚学派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8分)‎ ‎32、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霍尔丹与罗素之争,中国则出现了“科玄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袁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 ‎ ‎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主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海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源及其融合路径》‎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8分)‎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和而不同”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故排除BC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称楚人“沐猴而冠”、称齐人为“齐虏”,都是人们之间相互鄙视的心理倾向,为了推动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汉武帝时期采用“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地方文化传播,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经济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信息,无法体现地方与中央矛盾缓和,排除D。‎ ‎4、【答案】D ‎【解析】‎ 唐宋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并不能说明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故A错误;唐朝尚未形成理学,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C错误;“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说明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统治者各种宗教都提倡的根本目的,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的实用功能与巩固统治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答案】C ‎6、D ‎7、【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贽从爱才爱民的客观角度评价武则天,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故C项正确;统治者爱才爱民与“天理人欲”的束缚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李贽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经世致用指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材料也没有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认识到这属于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注意排除天理人欲、经世致用等干扰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8、【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可知,顾炎武认为民间教化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故选择A选项;结合材料,顾炎武认为有了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天下平矣”,而并不是破坏公序良俗,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为财富积累利于民间教化的推行,君主实施仁政并非此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顾炎武认为财富积累是儒家道德标准实施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故排除D选项。‎ ‎9、【答案】D ‎【解析】‎ ‎【详解】题意没有反映传统习俗的内容,因此也就无从体现“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故排除A项;根据“‘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可知普罗塔戈拉既侧重私人事务处理,也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故排除B、C项。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智者学派适应了当时希腊民主政治形成、工商业发展的时代需要,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认识真理……对现实本质的认识……何者为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认为,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之为 “理念”,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本源”,故B项正确;“人是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属于智者学派主张,不是柏拉图,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柏拉图“热衷于对现实本质的认识”,无法体现“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故C项错误;“本能是创造性的肯定的力量”属于尼采的观点,故D项错误。故选B。‎ ‎11、D ‎12、A ‎13、B ‎14、C ‎1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并没反映出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也没有反映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方面的信息,而只是强调理性原则,材料中的“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均是典型的“理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16、【答案】B ‎【解析】启蒙运动以理性为口号,其代表人物之一康德主张“人非工具”,故B项正确。学*科网 ‎17、【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理性”来判断“这些哲人”是启蒙思想家,他们与以往近代思想家(主要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人物)突出不同之处是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故选B项。‎ ‎18、【答案】A ‎【解析】‎ 题目中列出的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表明了我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实用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科技发明没有近代科技成分,故B项错误;“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与题目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在今天并不发达,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属于宋以前文学艺术,风俗画属于宋兴以来的艺术,符合“流向大众民间”,故C项正确;汉赋属于宋代以前,故A项错误;话本也不符合“贵族的、宗教的”,故B项错误;文人画不符合“流向大众民间”,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 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以前”与“宋兴以来”的时间范围,结合其特点,即可正确判断。‎ ‎20、【答案】C ‎21、【答案】A ‎22、C ‎23、【答案】D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初……女性读书……《女子读天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演论》是严复介绍进化论,宣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民族危机的译作,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女子读天演论说明传统观念受到民族危机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它地区比较,不能说明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故选D。‎ ‎24、C【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眼界开阔了,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放弃了”;B项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应该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里没涉及;D项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里没涉及。‎ 点睛:材料“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6、【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崇尚道义,砥砺廉节……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等语句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即传统美德,希望借由“崇尚道义,砥砺廉节”等传统美德“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使“人心”得以端正,故本题选D。A项的“否定”错误。材料并非单纯地提倡儒学,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道德,C错误。‎ ‎27、【答案】C ‎28、A ‎29、【答案】D ‎30、【答案】B ‎31、31、(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 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4分)‎ 原因: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 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 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 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8分)‎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解析】‎ ‎(1)第一问,主张,墨子的主张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奢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法家的主张据材料“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从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不足方面加以回答,得出其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的史实回答其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2)第一问,据材料“守法即正义”、“依智慧”、“强调理性”、“‎ 人生而平等”加以概括即可。第二问,由材料“由己及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关注集体,强调德治;由材料二可以得出西方关注的是人的个体,强调理性,平等自由等。‎ ‎32 (l)相同点: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人文思想。‎ ‎ 不同点:‎ ‎ 社会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面临救亡图存的压力;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 ‎ 经济背景: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发展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薄弱);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高度繁荣。‎ ‎ 思想背景:中国传统儒学根深蒂固,受外来文化影响(新文化运动);西方自身人文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 科技背景: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西方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突破)。‎ ‎ (2)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2分)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2分,强调“科学”)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2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2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2分,强调后世“借鉴”)‎ ‎ 【解析】该题从20世纪20年代中西方论战人手,借此考查学生对一战后东西方各自社会文化环境的认知,进而追溯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宏大议题。‎ ‎ 第(1)题中,相同点主要结合材料一中“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 ‎ 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以及材料二中“恢复孑L孟儒学和宋明理学”“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概括即可得出。不同点注意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高度发展这一背景,并结合一战前后这一具体背景,紧扣“科学与人文”主题分析作答即可。‎ ‎ 第(2)题,结合材料“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进一步发展”等可以得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