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精讲精练: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标要求 备考指津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体会化学与人类发 展进步的关系。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 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 化和化学变化。 3.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 区别,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的变 化。 5.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6.能识别并初步学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及使用仪器时注意事项。 7.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 器的连接和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运用 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学会书写探究活动 报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的判断一直都是中考的热点,主要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通过生活 中的变化、古诗词及成语中隐含的变化进行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2.给出物质的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给 出新材料,根据材料的应用判断物质的性 质。 3.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的认识、使用及注 意事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是近年学业 水平考试的热点,难度一般不大。 4.加强对实验室规则、安全实验常识及事 故处理方法的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实 验习惯和意外实验事故处理常识的考查。另 外,以实验探究方式出现的综合题也成为主 要考查的热点。 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 (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 基础。 (2)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 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考点二、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 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 外观特征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 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 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 区分依据 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2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测定方 法 通过眼、耳、鼻、手等感官或仪器 测定 只有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 范围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溶 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 性、酸碱性、助燃性、毒性等 举例 铁能导电是铁的物理性质;水的沸 点为 100 ℃是水的物理性质等 蜡烛具有可燃性、铁易生锈、二氧 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2.性质和变化的关系 用途 性质 变化 考点四、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建立假设;第三,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 第四,获得结论;第五,交流评价。 2.实验观察基本方法 (1)关注物质的性质 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 导热性、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 如是否有发光、放热现象、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生成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要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4)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验进行准确描述。 (5)探究活动完成后,应认真写出探究报告。 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和状态;燃烧中,观察蜡烛的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过程 3 (2)结论 ①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出 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高。 ②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 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③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 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考点五、常用仪器 进行化学实验必然要使用一些化学仪器,掌握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是正确、安全、 快速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实验结果的前提。初中化学常用化学仪器可分为: 考点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 任何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一般 1~2 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 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 ①固体 4 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竖、三慢立”(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将 块状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起,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以防止打破 试管底部)。 粉末状固体: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 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底部)。 ②液体 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倒放桌,标签握在手心里,口口紧挨免外流,试管略倾便操作。 2.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其中外焰部分燃烧充分,所以温度 最高,加热时应把受热物质放在外焰部位。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 3 。 (3)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4)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5)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碰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盖灭,切 忌用水冲。 3.给物质加热 (1)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以免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2)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应用试管夹,夹持时必须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 中上部。 (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等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4)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在试管均匀受热后,小心地对 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这样可扩大受 热面积;试管口不准对着任何人。 4.托盘天平的使用 (1)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 0.1_g。 (2)一般药品(如氯化钠)称量时,应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称量易 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3)称量前,将游码拨到标尺“零”处,调节平衡螺母到零点。 (4)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不能称量热的物质。 (5)砝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 平平衡为止。 (6)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5.量筒的使用 (1)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2)根据量取液体的多少,选择合适的量筒。 (3)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6.连接仪器装置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连接仪器装置 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用水润湿,转动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乳胶管:先把玻璃管用水润湿,转动插入。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双手平拿,旋转塞紧,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 检查方法:先将导管一端侵入水中,两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 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如图所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玻璃仪器的洗涤 (1)难溶物的洗涤 可用洗涤剂或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油污,后用水冲洗。洗难溶性的碳酸盐和碱先用稀盐 酸浸泡,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2)洗净标准 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浓酸、浓碱流到实验台上 浓酸:加碳酸氢钠溶液→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 浓碱:加稀醋酸→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 浓酸、浓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浓酸:大量水冲洗→涂 3%~5%的 NaHCO3 溶液 浓碱:用较多水冲洗→涂稀硼酸溶液 酸液或碱液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切不可用手 揉眼睛 水银(汞)洒在桌面上 立即撒上硫粉,并打开排气扇 自主测试 1.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有助于节能减排、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B.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停止使用塑料、化纤等合成材料 C.科学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 D.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有助于人类防病治病、保障人体健康 2.根据化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②绿色化学的提出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 元素周期表 ④火的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3.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化学”是指与绿色植物有关的化学 B.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化学带给人类的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D.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4.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烟花 B.冰雪融化 C.西瓜榨汁 D.蔗糖溶解 5.下列实验只能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6 6.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用金属铜制作电线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7.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 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8.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9.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 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 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 CO2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 CO2 C.CO2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O2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10.需要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 )。 11.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12.下列与试管有关的操作或装置(试剂和酒精灯省略)的图示正确的是( )。 7 1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稀酸飞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小苏打溶液 C.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D.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归类精析 [归类示例一]化学研究的范畴及作用 【例 1】 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B.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 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解析:A 项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B 项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C 项属于生物学研究的 内容;D 项属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答案:B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化学研究的任务、含义及范围,同时要求我们对其他学 科领域有所了解。 [归类示例二]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 2】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 C.花生米霉变了 D.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 解析: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是水分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对;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碱式碳酸铜, 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 B 错;花生米霉变不能再吃,说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 C 错;银白色的镁条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是因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以 属于化学变化,故 D 错。故选 A。 答案:A 方法归纳 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生成新物质。解题时要避免 被题中描述的现象所迷惑,注意对变化本质的分析。 [归类示例三]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 3】 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下: ①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难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 ②一氧化氮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③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根据以上叙述填空: 8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填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题中信息可知,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气体、难溶于水。(2)二 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由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任选两条) (2)3NO2+H2O===2HNO3+NO 方法归纳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断的关键是看它们是否需要通过化 学变化表现出来。另外还要注意文字描述上是否有“能”“易”“有”“可以”“会”等字 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是性质还是变化描述。 [归类示例四]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 4】 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解析:氢气 作高能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金刚石作装饰品,是利用 它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泽;铜能导电,可用作导线;活性炭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用于防毒 面具等,它们都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答案:A 方法归纳 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用途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时,关键是看用途中是否含有化 学变化,不含化学变化,即利用的是物理性质;含化学变化,利用的是化学性质。 [归类示例五]常用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例 5】 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 (3)用作量度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 9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______。 解析:(1)胶头滴管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试管可直接加热;(3)用作量度一定量 液体体积的是量筒;(4)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 答案:(1)g (2)d (3)c (4)h 方法归纳 常用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是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联系在一起的,如量取、滴 加、加热、过滤、蒸发、洗涤等,只有熟悉了各种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才能掌握化学实验的 基本操作方法。 [归类示例六]判断实验操作正误 【例 6】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解析: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在试管口 0.5 厘米处,不能伸入 试管中。故 C 操作错误。 答案:C 方法归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题目通常以图示形式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解题时要注意仔细观察,找出错误之处。 易错剖析 易错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例 1】 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A.酒精能挥发 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铁锈 C.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下同)。 ②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解析:变化体现的是过程,性质则常用“能、易”等修饰。故 A 属于物理性质,B 属 于化学变化,C 属于物理变化,D 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①C ②D 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 A、B,错选的原因就是混淆变化和性质,误认为 A 为物理变化, B 为化学性质。要判断某一叙述是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必须理解这两个概念,还要 善于抓住关键性字词,叙述中有“能”“易”“难”“会”等词语时,往往叙述的是物质的 性质。 易错点二:实验数据的读取错误 【例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仰视液面读得数值为 19 mL,倾倒部 分液体后,又俯视液面,读得数值为 10 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是( )。 10 A.9 mL B.小于 9 mL C.大于 9 mL D.无法判断 解析:正确的读法是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第一次仰视液体凹液 面最低处读数为 19 mL,小于正确值;第二次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10 mL,大于 正确值,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 9 mL。 答案:C 误区警示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即“平视”。“俯视” 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碰到此类题目最好是通过画图,将倒出液体前后两次读数的 图画在一起就能直观地看出来。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米饭变馊 C.铁锅生锈 D.冰融化成水 2. 下列有关本次中考试卷用纸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 B.难溶于水 C.可燃性 D.易撕碎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如利用沼气燃烧可以煮饭、炒菜等,请你举出两 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 得到的,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回答下列操作的理由: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要将试管口朝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铁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两组图示是初中化学课程中常用的仪器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1)~(7)中的 问题: (1)属于定量仪器的(填写一种仪器名称)如:托盘天平、________等; (2)用于取用药品的仪器(填写一种仪器名称)如:镊子、________等; (3)属于容器的仪器(填写一种仪器名称)如:试管、________等; 11 (4)用于过滤的仪器是(填写所有需要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示 A 是实验室制备气体前必做的步骤,用文字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C、D 是三个与磷燃烧有关的实验,其实验目的分别是,如:B-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请在 C、D 中 任选一种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装置 E 能制取多种气体,若以 E+F 组合可制取的气体是(写化学式)________;若 以 E+G 组合可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过化学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 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A.开发新能源 B.合成新物质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 2.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12 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5.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很重要。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收集到的氧气略显红色,可能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 (2)用水将 pH 试纸润湿后,再测某稀盐酸的 pH,结果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 影响”)。 (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如图甲所 示),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称量氯化钠时(如图乙所示),称量的氯化钠的实际质 量为________g。 6.下图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几种常用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3 (1)①仪器 C 的名称是________。 ②在读取 E 中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________。 (2)①进行过滤操作,除铁架台、A 和 D 外,还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________(填序号)。 ②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 NaCl 溶液,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 ③仪器 D 最常见的用途是________。 7.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 A 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成大约 45°角,其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采用图 B 的加热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C 或图 D 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如下 3 个有趣的实验: ①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2 min 后把石灰石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 水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用坩埚钳夹持该石灰石,还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向灯焰上通入氧气,1 min 后把石灰 石再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③向②变红的酚酞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酚酞溶液又变为无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灰石不具有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 B.实验①中,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①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 (2)通入氧气,能影响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 B.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 C.氧气是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D.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提高了灯焰温度 (3)在初中阶段,涉及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A.可燃性;B.热稳定性;C.酸性;D.碱性;E.金属活动性;F.非金属活动性。 在上述变化中,酒精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填代号,下同)______;盐酸表现出的化学性 质是__________。 (4)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根据图 1 回答:①写出 a 的名称____________;②在连接 c 和 d 时,使 d 较易插入 c 中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图 2 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图 3 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实验是______。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4)图 3 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 4 中选 取______(选填序号)与图 1 中 a 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10.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 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 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 A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 B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 A________,活塞 B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 的代谢产物。 11.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 s 后取 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炭化。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 均温度如下表。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3)由上表得出结论: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同层火焰温度也有差异。 (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导学必备知识 自主测试 1.B 2.D 3.A 4.A 5.B 6.B 7.C 8.B 9.C 10.C 11.D 12.B 13.D 品鉴经典考题 1.D 解析:冰融化成水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2.C 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才能 表现出其具有可燃性。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3.A 解析:浓硫酸稀释方法: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 搅拌,故 A 正确;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B 错;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 更不能倾斜,要竖直悬空滴加,故 C 错;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倾斜,故 D 错。故 选 A。 4.答案:蜡烛照明;火力发电;燃烧煤取暖等。(回答两项即可) 解析:利用化学反应获取能量,可以是光能、热能、电能等。蜡烛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 为光能,火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烧煤取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5.答案:(1)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2)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3)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其他合理的说法均可) 16 解析:(1)如果标签不朝向手心,试剂瓶口残留的药品流下会腐蚀标签;(2)给液体 药品加热时,液体沸腾容易溅出,如果试管口朝着人可能会引起烫伤;(3)如果集气瓶底 不放少量水或细沙,灼热的生成物直接与集气瓶底接触会导致集气瓶底炸裂。 6.答案:(1)量筒 (2)药匙(或胶头滴管) (3)烧杯(或集气瓶) (4)带铁圈的铁架台(或只答铁架台也可)、漏斗、烧杯、玻璃棒 (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C—探究燃烧的条件(或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7)O2 或 CO2 Zn+2HCl===ZnCl2+H2↑或 Zn+H2SO4===ZnSO4+H2↑ 解析:(1)属于定量仪器的是托盘天平、量筒;(2)取用药品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药 匙、镊子;(3)属于容器的是试管、烧杯、集气瓶;(4)过滤所需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 台(或只答铁架台也可)、漏斗、烧杯、玻璃棒;(5)图示 A 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6) 图示 C—探究燃烧的条件、图示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7)图示 E 适用于液体与固体反 应不需要加热制取气体,图示 F 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图示 G 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 体,O2 和 CO2 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制取时都不需要加热,故 O2 和 CO2 可以用 E 和 F 制取,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 E 和 G 制取,制取氢气可以用锌粒与稀 盐 酸 或 锌 粒 与 稀 硫 酸 ,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Zn + 2HCl===ZnCl2 + H2 ↑ 或 Zn + H2SO4===ZnSO4 + H2↑。 研习预测试题 1.C 2.B 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D 称量物和砝码放反了,且氢氧化钠具有强烈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 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4.A 稀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无法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5.答案:(1)试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 (2)偏大 (3)偏大 (4)12 解析:(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收集到的氧气略显红色是由于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2)用水将 pH 试纸润湿,相当于把盐酸稀释了,使测得的结果偏大;(3)用量筒量取水 时,视线俯视凹液面最低处,所量取的水偏少, 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4)依 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即 15 g=氯化钠的质量+3 g,故氯化钠的质量 为 12 g。 6.答案:(1)①酒精灯 ②保持水平 (2)①B ②托盘天平(或天平) ③搅拌 解析:(1)仪器 C 是酒精灯;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 过滤用到铁架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 NaCl 溶液用到托盘天平、烧 杯、玻璃棒、量筒;玻璃棒常用来搅拌。 7.答案:(1)增大受热面积,有利于液体回流 防止试管底部温度过高,出现暴沸喷 出 (2)防止粉末状药品沾在试管内壁上或可使药品集中在试管底部 (3)液体太多,加热时容易喷出 17 解析:(1)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倾斜约为 45°角,可增大受热面积,有利于液 体的流动,受热均匀;若试管竖直加热,则受热面积小,试管底部温度过高,会造成液体飞 溅;(2)用药匙或纸槽将粉末状固体送入试管底部,以防粉末状药品沾在管壁上或使药品 均匀铺在管底;(3)液体超过 1/3,加热时容易沸腾而喷出。 8.答案:(1)A (2)D (3)A C (4)CaCO3===== 高温 CaO+CO2↑ CaO+H2O===Ca(OH)2 Ca(OH)2+2HCl===CaCl2+2H2O 解析:实验①用酒精灯加热石灰石,石灰石没有发生分解是由于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 的温度;通入氧气,提高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使石灰石分解了,但氧气不能降低碳酸钙分 解所需的温度,也不能改变其性质,更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体现了 酒精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盐酸,红色消失是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 生了化学反应,体现了其酸性这一化学性质。 9.答案:(1)试管 将导管用水湿润 (2)试管底部破裂 (3)CD (4)C 解析:(1)a 的名称为试管;在连接玻璃导管与橡皮塞时,应先将导管用水湿润,使 玻璃导管较易插入橡皮塞中;(2)橡皮塞与试管这样连接会压破试管底部;(3)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4)针筒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速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10.答案:(1)打开 关闭 (2)关闭 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由于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当呼气时,会随呼出的气体排出来, 因此无论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都会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因此为了排除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除去, 这时若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则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来自人体代谢 的最终产物。 11.答案:(1)C+O2===== 点燃 CO2 (2)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 (3)内焰 (4)酒精浓度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碳完全燃烧生成 CO2;(2)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更充分,放出热量 多,故外焰温度最高;(3)由表中火焰层的平均温度可知,内焰温度最高;(4)造成乙、 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可能是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不同导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