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案 【最新考纲】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见学生用书P185 1.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诊断辨析 (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2)自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J”型增长,并将一直呈“J”型增长。( × )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 (4)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 ) 热图解读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下列问题: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3)人口膨胀最后会不会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 (1)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3)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考向一 人口与环境问题 1.(2017·北京)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树高度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答案 A 高考教材 本题以必修三P12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P72“种群中物种丰富度”为源,考查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 跟|题|变|式 2.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解析 人口增长有符合种群增长的一面,但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如出生率升高而死亡率降低导致人口增加,但人类可以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鉴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等方面,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只有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但我国人口数量还会有一个增加的时期,这是我国前一阶段人口迅速增加的必然结果,之后才能降下来。 答案 C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很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PM2.5成为广东空气污染指数重要标准。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 B.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C.PM2.5的颗粒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呈酸性 D.PM2.5含量升高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所以PM2.5的颗粒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导致其pH发生太大变化,故选C项。 答案 C 4.根据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或生物体)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调查结果绘出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 解析 根据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重金属污染物沿食物链随营养级增加逐级富集,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表中的食物链是。 答案 考向二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5.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解析 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遂宁模拟)“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 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项正确;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项正确;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低,C项正确;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项错误。 答案 D 整合提升 1.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若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见学生用书P187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层次 内容 性质 基因多样性 基因、基因型 物种内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 物种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丰富度 不同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群落、栖息环境 不同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3.四项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4)教育和法制管理相结合。 4.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追求的是自然、社会、经济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和资源。 ③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诊断辨析 (1)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 (2)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 (3)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 )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6)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 ) 热图解读 (1)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下图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其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请思考: A、B、C三类地雀的差异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哪类层次?说出判断理由。 提示 (1)物种 生态系统 (2)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同一物种,其差异应为“遗传多样性”;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1.(2017·江苏)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使群落结构复杂,增加生态系统的类型,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但不一定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D 高考教材 本题以必修三P71“群落的结构”、P88“生态系统的结构”、P12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源,从知识上考查生态工程建设等内容,从目标要求上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跟|题|变|式 2.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 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 解析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属于直接价值;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属于直接价值。 答案 A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只有生态系统多样性,才能包容生物的多样性,A项正确;药用、食用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而使当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C项错误;天然林比人工林物种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D项错误。 答案 A 4.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出现地理隔离而出现新物种,保持藏羚羊等物种的遗传性 D.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解析 青藏铁路的阻隔不能形成地理隔离,该措施可以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C错误。 答案 C 5.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入侵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C 微平台·通关必备 【答题术语】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3.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5.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要大于直接价值。 6.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误区警示】 外来物种与侵入物种的区别 外来物种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其中对迁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侵入物种。 (1)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2)侵入物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传播能力特别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近似于种群的“J”型增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