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2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80分) 1.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A.属于文明时代 B.实行分封制度 C.形成早期国家 D.属于部落联盟 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中所言的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科举制 4.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同 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5.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6.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分封制遭破坏 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宗法等级森严 7.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A.诸侯尊崇大宗 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霸权交替频繁 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8.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 A.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 B.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管理 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D.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 9.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10.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11.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12.汉代皇帝授予使臣代表皇帝的“节”,也是国家的象征。张骞持“节”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卧起操持(节)、节旄尽落”。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交还皇帝。两人事迹反映了 “汉节”图 A.汉节的礼仪象征 B.对国家的坚守与忠贞 C.专制皇权的影响 D.汉人坚忍不拔的品格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4.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打破了官员世袭传统 B.注重官员从政经历 C.注重人才品德与能力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15.东汉崔寔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 A.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朝廷权威危机重重 D.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16.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7.唐太宗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关中、河南、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由职能、行政层级观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 A.秦代的“道” B.西汉的“州” C.元代的“行省” D.明代的“厂卫” 18.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 19.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 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 20.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1.宋太宗进一步完善了“锁院制度”:大臣被任命为知贡举官后,需要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当时锁院制度完善的主要作用是 A.杜绝了科举作弊的现象 B.增加了平民入仕的通道 C.减少了国家养官的开支 D.维护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22.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23.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A.唐代的尚书省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中书省 D.明代的内阁 2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25.1418年,明成祖朱棣出塞北征,阁臣胡广、杨荣、金幼孜随从侍行,“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1423年,朱棣再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这反映出当时明代 A.军权已由内阁所掌握 B.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 C.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 D.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 26.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推动了明朝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27.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28.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2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属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 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 30.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3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3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战国时初步形成,秦朝确立,明清强化。下列关于官吏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 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D.清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8分) (3)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10 ADAAC BDBDD 11-20CBCBC ABAAD 21-30DBCDD BABBC 31-32BD 33.【答案】 (1)观点: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2分)说明:中央方面,实行皇帝制,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6分) (2)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受中央节制。(4分)不同: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2分) 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2分,答出一点即可) (3)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4分。言之成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