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天津一中2019-2020-1高二年级政治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斯密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 A. 分工 B. 采用新技术 C. 提高劳动强度 D. 延长劳动时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A符合题意。 BCD:材料强调斯密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BCD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⑴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斯密认为,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好的办法是 A. 政府干预经济 B. 发挥市场的作用 C. 资本投向由政治家来决策 D. 采取保护主义贸易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B:斯密认为,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好的办法是发挥市场的作用,B符合题意。 ACD:斯密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ACD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3. 同学们在选修课的课堂上讨论“斯密的经济学说”,以下四项经济主张中,与斯密的经济理念最为接近的是 A. 实行自由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坚持政府作用最小化 B. 强调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 C. 政府依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维护必要的市场秩序 D. 确保经济资源分配公正公平,维护市场价格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BC:强调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与斯密强调市场自由放任的观念不符,故不选BC。 D: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其经济理念中并未强调资源分配公正及市场价格稳定的问题,故不选D。 A: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实行自由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坚持政府作用最小化符合其理念,故A项正确。 故选A。 4. 李嘉图认为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是( ) A. 增加资本积累 B. 发展科学技术 C. 发动殖民战争 D. 促进分工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A正确。B、C、D均不是李嘉图认为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排除。故选A。 5. 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中心是 ( ) A. 劳动价值论 B. 阶级划分理论 C. 收入分配理论 D. 国际贸易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C正确。A、B、D均不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中心,排除。故选C。 6.价值规律是的基本规律。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产品经济 D. 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B:具体的规律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B符合题意。 AC:商品经济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AC均说法错误。 D:资本主义经济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商品经济,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价值规律结果: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优胜劣汰。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 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在劳动时间和劳动强调不增加的情况下,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C符合题意。 ABD: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整个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秘密,不是个别企业、某一个部门、个别资本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AB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⑴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⑵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⑶剩余价值的实现 ①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产业资本的调整。 ③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8. 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是 A.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 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错误,D正确,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故选:D。 9.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固定资本价值分多次转移,流动资本则一次就转移到新产品中,D符合题意。 ABC: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就是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具有不同的流通方式或周转方式,故ABC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就是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具有不同的流通方式或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腐蚀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也称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使用中,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损失。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固定资本价值下降;二是由于出现了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使原固定资本贬值。 10.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A. 剩余价值不预付资本的比率 B. 剩余价值不固定资本的比率 C. 剩余价值不可变资本的比率 D. 剩余价值不不变资本的比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利润除以总投入也就是预付资本,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A符合题意。 BCD:资本主义利润率也称资本金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企业主权资本的比率,它反映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获利能力,即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BCD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1. 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 ( ) A. 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B. 国家接管私人企业 C. 一切采取军事化管理 D. 取消工会组织,降低工人工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罗斯福新政对于资本主义政治而言,其最大的贡献是 A. 摆脱了危机,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促使美国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C. 影响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改革 D. 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D:罗斯福新政对于资本主义政治而言,其最大的贡献是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而避免了美国走上其他社会道路,D符合题意。 AC: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影响,AC不是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影响。 B: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的,B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是政府干预国家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主要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一是经济政策指导方面,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二是政策内容方面,国家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全面干预; 三是目的方面,开始了以克服经济危机为目标,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四是经济模式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3.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带来美国国库每年60亿70亿美元的亏空,幵且仍有700多万人失业,14%的人口靠救济过活。从1937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又走向衰退。1937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几近崩溃,被称为“黑色星期二”。这表明 A. 罗斯福新政幵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办法 B.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成效 C. 资本主义制度即将灭亡 D. 罗斯福新政是以自由放任的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材料列举了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消极影响,说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办法,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A符合题意。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最大的贡献是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而避免了美国走上其他社会道路。但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消极影响,B与题意不符。 C:材料所述主旨与资本主义制度即将灭亡无关,C与题意不符。 D:罗斯福新政是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的,它反对自由放任的政策,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罗斯福新政 ①积极作用:新政虽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抵触,但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制度在美国得以形成。 ②消极作用: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③国际影响: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瑞典等国都纷纷效仿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新政最终促使了国家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支撑与指导,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14. 凯恩斯主张采取的反危机措施是( ) A. 紧缩财政政策 B. 赤字财政政策 C. 紧缩货币政策 D. 扩张货币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错误B正确,凯恩斯主张采取的反危机措施是赤字财政政策。 故选:B。 15.凯恩斯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B.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C. 效用递减理论 D. 生产决定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A:凯恩斯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A符合题意。 BCD:凯恩斯认为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即其理论基础是有效需求不足,B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⑴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 ⑵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16.1921年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是 A.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 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营 C. 在全国取消实物配给制 D. 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A:1921年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是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A符合题意。 BC:新经济政策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在全国取消实物配给制,但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BC与题意不符。 D: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但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标志: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 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指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在保证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苏维埃政府把一些企业租给国内外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17. 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这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列宁把这些变化看成( ) A.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步骤 B. 为解决当时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C. 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手段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过渡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被他当作了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 ( ) A.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书中 B.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 C.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中 D.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故选D。 19. 在斯大林看来,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 ( ) A. 商品经济规律 B. 市场经济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经济危机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不合题意,在斯大林看来,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不是商品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也不是经济危机规律; C符合题意,五十年代,针对社会上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斯大林认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 故选:C。 20. 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上,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 ( ) A.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 B.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表现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不符合题意,三个选项均不是两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正确分析; B 符合题意,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上,斯大林认为两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存在的原因; 故选:B。 21. 斯大林关于国家计划产生高级盈利的观点,旨在论证 ( ) A. 国家经济计划的可变性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D. 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不合题意,斯大林关于国家计划产生高级赢利的观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体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经济的必然性和国家经济计划的可变性; B符合题意,斯大林认为在国家计划下,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故选:B。 22.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 A.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 全国一盘棋,统筹国家各项建设 D. 团结一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B: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符合题意。 ACD:《论十大关系》是以苏联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着把国内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服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十大矛盾。全篇贯穿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ACD均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23.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应该是 A.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B. 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 轻工业—重工业—农业 D. 重工业一农业—轻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A: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应该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这符合中国的国情,A符合题意。 BCD: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非常薄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首先要把农业搞好,解决吃饱问题,然后把能发展工业。因此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应该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BCD均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4.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他主张 A. 以洋为鉴,一切照搬 B. 分析借鉴,洋为中用 C. 一概排斥,以我为主 D. 全面接收,照抄搬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B: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论述了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他主张应该做到分析借鉴,洋为中用,B符合题意。 A:外来文化中也有糟粕,一切照搬的说法过于绝对,A说法错误。 C:外来文化中也有精华,一概排斥的说法过于绝对,C说法错误。 D:对外来文化“全面接受,照抄搬用”的说法属于民族虚无主义, 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5.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赞成斯大林的分析,并且强调( ) A. 社会分工的存在 B. 所有制的不同 C. 生产力条件 D. 主观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赞成斯大林的分析,并且强调生产力条件,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这是人们对国家宏观调控不市场调节关系的认识,它形象地说明 ①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②市场调节不国家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 ④在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是经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是政治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③:“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这是人们对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的认识,它形象地说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②③符合题意。 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①说法错误。 ④:在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是起决定作用的,国家会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不是政治手段,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政府职能,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7.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 决定性作用 B. 基础性作用 C. 辅劣性作用 D. 补充性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经过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A符合题意。 BCD: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基础性作用,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B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这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劥、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①④符合题意。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说法错误。 ③: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怎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a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符合题意。 ABC: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A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1.社会是往前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2.虽然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 在认识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必须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问题统一起来思考和研究,把“变”与“不变”这两个论断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 “变化”的主要矛盾与“不变”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0.创新是 A.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B. 促进发展的最终动力 C. 实现发展的直接动力 D.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A符合题意。 BCD: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目的,B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辨析题 31.有人认为,我国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大规模减税措施,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就是经济活动中的新自由主义。 你赞同上述说法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不赞同上述说法。这是因为:①我国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和大规模减税措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好、更有成效。 ②新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带来一些新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和大规模减税措施是否属于新自由主义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新自由主义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 解答程序可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大规模减税措施、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及局限性、两者的不同之处等方面,说明不赞同题中观点的理由。 【详解】针对目前我国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大规模减税措施,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人认为这就是经济活动中的新自由主义。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本题要求表明态度并阐明理由。 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新自由主义的特征和实质是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然后说明新自由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带来一些新问题;最后说明我国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和大规模减税措施的必要性及其目的。以此表明不赞同题中观点的理由。 【点睛】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该如何发挥作用。 ①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②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③规范政府行为,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④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2.该市有关部门提示创业者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应该树立如下意识,请你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识说明其对应的依据。 应树立的意识 理论依据 市场意识 管理、创新和效率意识 压力和忧患意识 【答案】 应树立的意识 理论依据 质量意识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价值。 市场意识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会高于价值,会吸引社会资源从别的部门流入该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占据更多优势。 管理、创新和效率意识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不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在价格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压力和忧患意识 只有时刻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竞争力,才能避免处于落后和被淘汰的命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创业者应有的意识为背景材料,考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知识。 可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方面,说明树立质量意识的理论依据;从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说明创业者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占据更多优势等方面,说明树立市场意识的理论依据;从价值规律的内容说明树立管理创新和效率意识的理论依据;从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说明创业者树立压力和忧患意识的理论依据。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识说明表中问题对应的依据。 从材料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应该必要的意识,可根据题意要求,逐一对应。 作为创业者,必须具备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管理创新和效率意识、压力和忧患意识等,可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识,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实现商品的价值等方面,说明树立质量意识的理论依据;从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创业者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占据更多优势等方面,说明树立市场意识的理论依据;从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不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在价格竞争中更具有优势等方面,说明树立管理创新和效率意识的理论依据;从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说明创业者只有时刻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竞争力,才能避免处于落后和被淘汰的命运等方面,说明树立压力和忧患意识的理论依据。 【点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理论 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 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⑹.货币理论 ⑴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⑶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⑺.价值规律理论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⑵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⑶作用 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实现优胜劣汰。 33.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增长放缓、效益下滑等诸多问题,但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既然它“摔倒”了,就应该将它“扶”起来,真正实现实体经济复兴,关键还是国家和实体企业本身。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学常识》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的理论知识,分析实体企业如何更好的发展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复兴? 【答案】①生产周期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生产成本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剩余价值的总量。 ②实体企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掌握市场供求状况,依靠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加快资本周转,缩短生产周期,增强其盈利能力,劣推实体经济走出困境。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 可结合材料,从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掌握市场供求状况,依靠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加快资本周转,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剩余价值的总量等方面,分析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复兴。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学常识》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的理论知识,分析实体企业如何更好的发展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复兴。 从材料可以看出,受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增长放缓、效益下滑等诸多问题,但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剩余价值的总量。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加快资本周转,缩短生产周期,增强其盈利能力,助推实体经济走出困境。 可运用经济常识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的理论知识,从生产周期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生产成本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掌握市场供求状况,依靠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加快资本周转,缩短生产周期等方面,分析实体企业如何更好的发展才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复兴。 【点睛】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34.材料:1978年12月中共十十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并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西方国家关于政府不市场的关系讨论及实践从未停止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下是美国、德国、日本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关内容,按要求将表格补充完整。 模式 市场不政府的关系 评价 美国模式 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大,国 家干预少。 ① 德国模式 ② 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 作用缓解社会矛盾。 日本模式 ③ 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易 官商勾结,造成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答案】 模式 市场不政府的关系 评价 美国模式 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徆大,国家 干预少 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缺乏必 要的监控和干预,易加剧两极分化。 德国模式 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 结合。 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 府作用缓解社会矛盾 日本模式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 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易官商勾结,造成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美国、德国、日本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为背景材料,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同市场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可根据美国市场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对企业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易加剧两极分化等方面,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出评价;可根据对德国市场模式的评价,从德国市场模式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等方面,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根据对日本市场模式的评价,从日本市场经济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详解】本题要求根据美国、德国、日本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关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根据美国模式中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大,国家干预少这一特点,从政府对企业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易加剧两极分化等方面,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出评价; 根据对德国模式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作用缓解社会矛盾的评价,从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等方面,说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根据对日本模式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但易官商勾结,造成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的评价,从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说明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点睛】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⑴主要特点 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⑵原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35.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曾形容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火山。一些民营企业反映,“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一些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不高,仍有“卷帘门”“玱璃门”“旋转门”的阻隔。但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结合材料,从《经济学常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答案】①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利益,通过改革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②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③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经济学常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三座大山”,一些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不高,仍有“卷帘门”“玱璃门”“旋转门”的阻隔。 可运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知识,从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利益、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等方面,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点睛】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的各项工作;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责问题,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设统一市场环境;四是针对存在一些法律制度对不同所有制产权保护不够同等,需要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推动各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36.材料: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不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美国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00家,AI相关人才80000名,而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不足600家,人才不足40000名;美国AI人才的平均薪酬也大幅高于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请运用《经济学常识》“新时代新特征”知识,简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幵阐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答案】新时代经济发展基本特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原因: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新时代新特征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等方面,简述新时代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并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等方面,阐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经济学常识》“新时代新特征”知识,简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并阐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科研机构和企业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可运用经济学常识“新时代新特征”知识,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等方面,简述新时代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并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等方面,阐述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点睛】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37.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不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5%,继续向创新型国家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创历史新高;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2万列,通达15个国家49个城市。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中国经济成绩单体现了怎样的发展理念? (2)简述为什么坚持新发展理念? 【答案】(1)①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国家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体现创新发展理念。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③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④加开中欧班列,实现内外联动发展,体现了开放发展理念。⑤劤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不经济增长同步,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2)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 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科技进步、结构优化、生态建设、内外联动、社会公平等方面,说明所体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 第(2)问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方面,简述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由。 【详解】(1)本题要求分析中国经济成绩单体现了怎样的发展理念。 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国家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开中欧班列,实现内外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不经济增长同步,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结合材料,从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等方面,分别说明中国经济成绩单体现了怎样的发展理念。 (2)本题要求简述为什么坚持新发展理念。 可运用经济常识所学知识,从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是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等方面加以说明。 【点睛】新发展理念“新”的体现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原因: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原因: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求: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人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