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浙江选考: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轮夯基提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浙江选考: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轮夯基提能作业

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40分钟 分值:4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 ‎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答案 B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图示年平均陆面、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在2000年以后都高于多年平均值,但曲线斜率变小,说明地表增温趋缓;图示海平面变化曲线近年来大于多年平均值,且斜率较大,则海平面仍在加速上升,则A、D错误;图示火山喷发出现的主要年份对应的时间间隔,反映了从1960年至2000年前呈现频率增加趋势,但从图示最后一次喷发后又较长时间无喷发,又体现了频率变小特征,故C错误。故B正确。‎ ‎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 D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7月份(气温最高月)0℃等温线。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A、C项错误;全球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项错误;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D项正确。‎ ‎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7浙江4月选考,18,2分)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观察图中两条曲线位置,可知多年冻土南界向北移动,说明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更寒冷。注意“冰期”与“寒冷期”的含义不同。冰期与间冰期体现的是地质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前),温暖期和寒冷期体现的是历史尺度(距今1万年以来)。故D正确。‎ ‎4.(2017浙江4月选考,19,2分)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 A 图示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全球变暖,使得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误。‎ ‎  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答案 A 由文字材料知,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 ‎6.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答案 B 该县集镇位于较大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  某人驾车匀速从下图中的a地到e地,单位距离油耗仅受地形影响,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 A.a→b B.b→c C.c→d D.d→e 答案 B 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b→c路段相邻两点间的间隔逐渐缩小,说明相同油耗行进距离逐渐缩短,故一直在上坡。‎ ‎8.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森林 B.地形 C.耕地 D.村落 答案 B 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地形。‎ ‎  读中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两题。‎ ‎9.a—b时段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 C.寒冷期 D.温暖期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b 时段气温距平为正值,说明比平均气温高,属于历史时期的温暖期。冰期和间冰期是指地质时期,时间尺度较长,一般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的气候变化。‎ ‎10.a—b 时段较 c—d 时段(  )‎ A.极地冰盖面积大 ‎ B.海平面偏高 C.热带的北界偏南 ‎ D.雪线海拔低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b 时段较c—d时段气温偏高,故a—b时段极地冰盖面积小,海平面偏高,热带的北界偏北,雪线海拔较高。B项正确。‎ ‎  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山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山隧道的通车,关角山展线群将会被取代。下图为新关角山隧道示意图及某段展线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  )‎ A.尽可能多经过城镇 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 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 D.减小坡度降低修建难度 答案 D 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小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展线延长了铁路线,铁路建设投资会增加。‎ ‎12.有专家认为,关角山展线群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主要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答案 C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关角山展线群景观即将消失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材料,回答下题。‎ ‎13.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 D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依据,可以理解为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明显影响;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升降变化而受影响,D项正确;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海拔会相应降低,A项错误;海平面上升是因为海水热膨胀和极冰融化,故两者均可以作为海平面上升的依据,B、C项错误。‎ ‎  19世纪初,在南美洲厄瓜多尔(北邻秘鲁)和秘鲁等地,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到次年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沿岸地区渔业资源也会遭受灭顶之灾。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下图示意某次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部分地区表层水温距平值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4.据图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沿岸国家的主要影响是 (  )‎ A.印尼东部岛屿降水增多 B.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C.秘鲁沿岸降水减少 D.厄瓜多尔西部沿海洪涝减少 答案 B 图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则大气上升运动减弱、下沉运动增强,而使印尼东部岛屿、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水减少,从而森林火险等级升高;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则大气上升运动增强,使厄瓜多尔西部沿海地区、秘鲁沿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15.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中 (  )‎ A.赤道逆流增强 B.秘鲁寒流东移并减弱 C.南赤道暖流增强 D.热带地区西部表层海水普遍升温 答案 A 正常年份,秘鲁沿岸受离岸风(东南信风)影响,形成上升流,表层洋流向西、向北流动;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有南移暖流出现,则说明赤道逆流增强、东南信风减弱而南赤道暖流减弱,则A正确、C错误。图示秘鲁沿岸为南移的暖流,使寒流出现在偏西位置,则B错误;图示热带西部表层海水水温距平值为负值,说明海水降温了,则D错误。‎ ‎  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湿润系数越小,则该地干燥程度越明显。读长江源区生态工程实施前(a)后(b)平均湿润系数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题。‎ ‎16.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图示地区湿润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冰川融化补充水源 ‎②降水量增加 ‎③蒸发量减小 ‎④植被覆盖率提高 ‎⑤存在过牧超载现象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 C 读图文资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后平均湿润系数增大,代表干燥程度降低。①冰川融化补充水源、②降水量增加、④植被覆盖率提高,符合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湿润系数增大,C项正确。‎ ‎  2016年12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之一的沪昆高铁全线投入运营。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7.图中南昌至长沙段向南弯曲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与河流 B.资源与工业 C.人口与物产 D.地形与城市 答案 D 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居民点分布。‎ ‎18.沪昆高铁投入运营后,对昆明至以下哪个城市的航空运输冲击最大(  )‎ A.贵阳 B.长沙 ‎ C.杭州 D.上海 答案 A 高铁速度比普通铁路速度快,对近距离航空运输的冲击最大。‎ 二、综合题(共10分)‎ ‎19.(2018海南单科,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地质灾害等方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