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有两道大题,时间90分钟,满分为100分,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而不是神,这种封建伦理观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思想核心。所以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就是儒家吸收佛道的突出表现;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讲求民主民权;C选项错误,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 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 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 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A选项错误;B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3.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 道教的发展 B. 儒学出现危机 C.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答案】D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体现唐朝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正确;道家发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A错误;儒学出现危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B错误;此时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C错误。 4.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你认为第二种东西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结合所学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可知,火药运用于军事,加速了欧洲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演进的社会进程,从而也影响了世界,故选C;ABD都不符合军事这一条件,故排除。 5.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 A.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释迦是外国人,体现的是外来文明,而唐装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D正确。 6.中国古代戏剧艺术重视“情”的呈现,明朝之前多半表现为高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笃厚的忠诚、淡雅的情怀等。明朝戏剧家则强调本色自然之“情”,着重于平民生活,比如人的衣食日用、男女私情等等。材料能够说明明朝时期 A. 试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 B. 戏剧艺术家“问道求理” C. 儒家普遍认同李贽“人欲”观 D. “致良知”的艺术呈现 【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的主张有存天理,灭人欲。而戏剧艺术家提倡本色自然的“情”,其实就是人欲的的体现。可以说明明朝戏剧家试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戏剧艺术家“问道求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儒家认同李贽的思想,故C项错误。 “致良知”是指实现良知,并能够知行合一,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7.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英雄传说,如:赫拉克勒斯幼年时恶德女神企图引诱他走上享乐道路,但他经过独立思考后听从善德女神劝告,决心不畏艰险而众人集体造福;普罗米修斯教人造屋、航海和治病等。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成年公民开始具有自主意识 B. 理性精神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C. 人文精神兴起冲击宗教地位 D. 已开始由认识自然转向认识社会 【答案】B 【解析】赫拉克勒斯“独立思考”和普罗米修斯坚持作自己认为对的“造屋、航海和治病”体现了理性精神,可见,古代希腊的理性精神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故B符合题意;材料通过古希腊的英雄传说折射古希腊公民的自主意识,但“开始”限定难以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古材料反映了人文精神冲击了神灵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古希腊打破神灵束缚,关注人类自身,但“开始”的限定无法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8.柏拉图《会饮篇》中有一个故事:最初人类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的阴阳人。阴阳人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因此图谋向诸神造反。宙斯需要想出一个两全办法,一方面要让人类活着,否则就没有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牺牲祭祀;另一方面要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不敢再捣乱。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认识到人的力量与价值 B. 宣扬神本主义的宗教思想 C. 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 D. 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方面要让人类活着,否则就没有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牺牲祭祀;另一方面要削弱他们的力量”,这说明人对于神而言有崇拜和牺牲祭祀的价值,同时又有可能威胁神的力量,故A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和宣扬神本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希腊人的愚昧,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故选A。 9.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A. 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B. 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是启蒙时期的内容,排除;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的价值观,排除D。 10.《世界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成了德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组建适应本民族需要和资产阶级发展的教会。”此话揭示出 A. 德意志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B. 罗马教会因自身的腐败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C. 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前提是建立本民族教会 D. 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可知宗教改革对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局面有重要意义,但并未体现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矛盾的焦点是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阻碍了德意志的发展,并不只是因为罗马教会自身的腐败;C选项错误,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本民族教会有利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不能据此得出建立本民族教会是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 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 避免专制独裁 B. 实现人民主权 C. 遵守社会契约 D. 建立法治社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果是同一个人,在运用这三种权力,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说明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避免专制独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与社会契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法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12.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发明、新创造,丰富并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出现许多新的职业。下列新职业按其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C.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答案】C 【解析】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1814年;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1876年;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1903年;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因此先后顺序是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故C项正确;A、B和D项的顺序错误,排除。 13.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的顽固堡垒。据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A.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B. 揭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序幕 C.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的顽固堡垒”,可知《物种起源》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故C正确;《物种起源》发表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仍然信仰上帝,A错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就反对封建神学,B项中“揭开了”错误,排除B;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就已经开展了,《物种起源》发表在1859年,D错误。 14.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遭到木星引力的吸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选项符合题意。日心说、电磁感应现象和生物进化论与材料无关,ACD选项排除。 15.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6.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D.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中体西用”并没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也不否定封建专制统治。故A、B项错误。不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还是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都是近代中国人对救亡图存的不同探索,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家独立和富强。故C项正确。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提到的三种理解和选择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相对论和对民约论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科学、民主(赛先生、德先生)的追求,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两大旗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一代人;C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D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18.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 要不要社会革命 B.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 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答案】D 【解析】两者均不主张社会革命,故排除A、B两项;C为两者的相似点,故排除;洋务派拒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维新派恰好相反,故选择D项。 19.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A.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 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 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B项,萌发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不符,排除;C项,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而不是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排除;D项,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三大政策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20.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实,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能够充分体现这些创作原则的文学作品是 A. 《人间喜剧》 B. 《巴黎圣母院》 C. 《浮士德》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根据“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可以看出,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符合题意,A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法国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浮士德》是德国歌德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是二战以后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戏剧代表作品,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画派,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所以答案选C。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D是现代主义。 22.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C.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C 【解析】A是民生主义,强调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民族主义,即反对满洲贵族封建统治,排除B;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因为大家想做皇帝”可见孙中山认为要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解决权力分配问题,只有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故选C;D是中国共产党的反封建政策,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 23.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战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A正确;B是关于政府组织;C属于国家建设;D属于社会主义建设。 24. 党史专家龚育之说:“‘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是标志着新时期的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对上述“新时期”、“新阶段”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新中国诞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D. 新中国诞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方谈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答案选B。 25.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 【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 理论:新三民主义。 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异:材料三:“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1)根据“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和发展。 (2)根据“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军阀和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是导致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对他们的幻想破灭,主张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也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根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暴力革命;但不同点在于材料三主张城市中心论,而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能被代表。”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 能被代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答案】(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2)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激化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民主进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营造了自由氛围。 【解析】 (1 )特征:依据表格中第一阶段“百家争鸣”“智者运动”可知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依据表格第二阶段的“焚书坑儒”“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可知都出现了思想专制政策。依据表格第三阶段的李贽思想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可知都出现了反传统思想的思想家。依据表格第四阶段严复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可知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2)背景:依据第四时期的时间“18~19世纪”围绕中西社会特征从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等分析回答。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陈嘉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 ——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 【答案】(1)原因:建立抗日团体,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输财救国,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对外。 (2)历史贡献:从舆论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献计献策。 实质:思想与时俱进、强烈爱国主义、高度社会责任感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等可以从经济支持角度、抗日救亡角度、促进民族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等可以从舆论支持角度、支持新中国发展角度等进行说明。 实质:陈嘉庚精神的实质可以从爱国主义角度、社会责任感角度、思想发展角度、个人情感角度进行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