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 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 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 “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 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 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而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 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 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 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 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 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A项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第二段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B 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说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错,原文是“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可见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C项,“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错,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再者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已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加大癌症防治用药保障力度方面,我国已将临床急需的12种抗肿瘤新药纳入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针对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抗癌药进入医保只是第一步,对患者来说怎么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影响抗癌药的使用。‎ ‎2019年,我国将开展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癌药价格。国家医保局将以切实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 ‎(摘编自吴佳佳《今年将有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经济日报》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今年国家医保局正在全力以赴抓紧改革现行的医保目录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目录调整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具体来说,需要按照医保基本的要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这些药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否则不可持续。所以对于经过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总的来说,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责问题。‎ 谈及医保骗保问题,胡静林回应说,当前医保骗保问题严重,相当普遍。打击骗保是今年医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就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目前,专项行动查处违规机构6.6万家,违规参保个人2.4万人,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还要持续发力,出重拳,打硬仗。要加大打击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治理: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抽检、飞检的频率:要加大曝光力度。用好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用好第三方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对医保系统内部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摘编自甘贝贝、王潇雨《让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中国健康报》2019年3月4日)‎ 材料三:‎ 无论罕见病还是慢性病,给患者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的疾病就是大病。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应该利用医保机制来承担惠及更多患者的社会责任,发挥医保机制对全社会医学生态的科学导向作用,鼓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使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 ‎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组织专家遴选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完善进口政策,促进境外新药在境内同步上市。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的临时进口渠道。‎ 对百姓而言,这是个极大利好。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摸索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要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实现临床推荐、行业协会与企业申请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尽快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当前,国家急需建立一个“做好药、得好报”的机制。未来国家医保目录覆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至更多领域,以实现“企业定时报批、医保定时评审、达到要求的定时更新”。随着我国激励创新药研发、便利新药上市等系列措施的稳步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方能加快面世。‎ ‎(摘编自陈芳、张泉《你关心的救命救急药加急进入医保目录》,《新华网》2019年3月1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我国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 B.‎ ‎ 让患者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保证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为此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 C. 医保目录调整能进能出,既可持续,又可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从而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D. 只要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就可以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三个加大”和“三个用好”,严厉查处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有利于持续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 B. 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可以更加优化医保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C. 作为目前治疗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生物制剂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D. 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将惠及更多患者,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6. 怎样有效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及早惠及更多患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①不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②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救命救急的好药的价格。③严厉查处打击欺诈骗保的不法分子,保证好药能够惠及真正的患者。④激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便利新药上市。‎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只要……就……”错误。结合“要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实现临床推荐、行业协会与企业申请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尽快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等分析可知,“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生物制剂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错误。结合“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文是假设“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选项改为“能够”了。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总的来说,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责问题”分析可知,不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结合“我国将开展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癌药价格”分析,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救命救急的好药的价格;结合“要加大打击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治理: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抽检、飞检的频率:要加大曝光力度。用好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用好第三方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对医保系统内部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严厉查处,绝不姑息”分析可知,严厉查处打击欺诈骗保的不法分子,保证好药能够惠及真正的患者;结合“鼓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使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分析可知,激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便利新药上市。‎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 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8.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 ‎9.‎ ‎ (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清之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①米直,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帅龚茂良以清之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改太常寺主簿。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bì)诸火清之皆谕止之。差权发遣②常州,改衡州。先是,郡装饰厨传③以事常平、刑狱二地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清之叹曰:“此何时也?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周必大来视疾,谓曰:“子澄其澄虑。”清之气息已微,云:“无虑可澄。”遂卒。 ‎ ‎(《宋史·刘清之传》有删改)‎ ‎【注】①常平: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B.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C.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D. 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大侵”是指先侵占后经略,指国土兼并。后由土地推及财产、人口,在国土兼并的含义之外,又附带了掠夺、奴役的含义。‎ B. “丁内艰”是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 “公帑”是指公共财产,即国家、政府、公家之财产。‎ D. “光宗”是用做皇帝和君主的庙号,是光复之主的庙号。开国君主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 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 刘清之不讨好上级,体恤百姓。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他为减轻百姓的负担,废止了这种做法。‎ D. 刘清之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生病时仍关心国事,他的学生前来探望病情,他仍讲论不息,仍为天下事叹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他请求将境内土地平均分为八份,让有粮食的人家分别赈济各自的乡民,官府为他们主持。‎ ‎(2)光宗即位,起用刘清之担任袁州知州,但清之疾病发作,却仍然向执政者写信论说国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这段话是说“鄂州当地的习俗计较好处崇尚鬼神,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就出赘为婿,(当地人)习惯后认为这是当然的事,尤其恭谨于对大洪山的祭祀,有病的人不吃药而是听从巫师,死后不埋葬而是把尸体投入火里,清之对这些都劝告制止”,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鄂俗”“家贫子”“病者”“火”“清之”,然后依据语法关系和句意进行排除,如“家贫子”指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是“壮则出赘”的主语,故应在“鬼”和“家贫子”之间断开,排除CD两项;如“奉”是动词,宾语是“大洪山之祠”,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大侵’是指先侵占后经略,指国土兼并……”错误,“大侵”是指严重歉收,大饥荒。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错误,文中说的是“先是,郡装饰厨传以事常平、刑狱二地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由此可知,州里用公款讨好上级是淸之到任之前就发生的事,后来刘清之到任后就将其废止了。故选C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句首补写出主语“他”“淸之”;“均”,“均分”,“为”,成为;“俾”,使、让;“振”,同“赈”,赈济;“官为主之”省略句,“为”后省略代词“之”;“主”,主持。第二句中,“起”,起用;“知”,名词做动词,担任知州;“疾作”,疾病发作;“犹”,仍然; “贻”,给写信或给送信;“执政”,执政者;“贻书执政”省略介词“于”,应为“贻书于执政”。‎ ‎【点睛】文言断句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调任万安县丞。当时江西发生大饥荒,郡里传檄让视察旱情,他徒步行走在田间,亲自与百姓接触,凡是经他减免的赋税,都能符合实际情况。州里议论减低常平仓(专为平抑粮价而设置)的米价,清之说:“这样的好处不过让三十里之内的百姓得到,外乡远地的按这种形势怎么能前来?老人小孩和患病的人一定会有饿死的。现在有粮食的人家闭门不愿卖粮,实在是因为窥伺且想要抢夺粮食的人多。我这里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大户人家得到钱,让穷人得到米,双方都能得到好处。”于是他请求将境内的土地平均分为八份,让有粮食的人家分别赈济各自的乡民,官府为他们主持。谋划防止产生闲田,百姓都很依赖他。县令龚茂良把他救荒实迹上报朝廷,又同其他人推荐他。茂良进入朝廷担任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向孝宗推荐清之。孝宗召刘清之入朝论对,(清之)首先说:“百姓贫困,士兵骄横,大臣退缩推诿,小臣苟且偷安。希望陛下广开视听,集中众人的智谋,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施行。从古至今没有不能变的习俗,没有不能革除的弊病,变革后再使其通行,只在陛下的一念之间。”改任太常寺主簿。遭遇母丧,服丧结束后,担任鄂州通判。鄂州当地的习俗计较好处崇尚鬼神,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就出赘为婿,(当地人)习惯后认为这是当然的事,尤其恭谨于对大洪山的祭祀,有病的人不吃药而是听从巫师,死后不埋葬而是把尸体投入火里,清之对这些都劝告制止。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以前,郡里装饰厨房和客舍来侍奉常平、刑狱两方使臣,每月请来聚会一次,互送馈赠。清之感叹说:“这是什么时候?与其从百姓那里征取,不如公家减少用度。我用来侍奉上官的,只是对主管的事竭尽心智,对我的百姓不辜负就够了。哪能用酒食财货作为献殷勤的手段呢?”清之除平常的俸禄之外,其余全部送回作为公款,来帮助官府的日常经用。到任的时候,军队没有粮食,官吏没有俸禄,向上进贡迎送使臣所需之物无从准备。不久郡里的财力渐渐丰裕,民力逐渐恢复。归乡后,修筑槐荫精舍来接待前来求学的人。光宗即位,起用他担任袁州知州,但清之疾病发作,却仍然向执政者写信论说国事。他的学生前来探视病情,他仍讲论不息,话说到天下之事,一再叹息,好像(自己是)担任这些责任的人。周必大来探视病情,对他说:“子澄还是清清思虑吧。”清之的气息已经微弱了,说:“没有什么思虑需要澄清。”就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稀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稀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 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 作者笔下的吕逸人所居之境,青山妩媚,流水多情,身处自然,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 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尾联的大意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时间已久,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苍老了,树皮都像龙鳞一样。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无限懊恼”不对。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故B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考生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诗句的意思是: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这两句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意。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的人生境界的赞美之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现象。‎ ‎【答案】 (1). 气吞万里如虎 (2). 赢得仓皇北顾 (3). 所欲有甚于牛者 (4). 所恶有甚于死者 (5). 曰师曰弟子云者 (6). 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赢”“仓”“恶”“聚”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基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月球背面陨石坑星罗棋布,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_______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_______,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科研团队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也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拍手称快 承担 而且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B. 欢呼雀跃 承担 因此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C. 拍手称快 面临 而且 处心积虑 出类拔萃 D. 欢呼雀跃 面临 因此 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 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 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 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B. 确保着陆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 C. 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 D. 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拍手称快: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高兴痛快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结合“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分析,指形容科研人员的高兴,选用“欢呼雀跃”。‎ 承担:担当,担负,敢于担当的责任与义务。面临:是指面对(风险、形势、问题等)。结合“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分析,选用“面临”。‎ 而且:第一种意思表示递进,也是最常用的表示递进含义的词语。第二种意思表示强调,多与其他的连接词共同使用,加强要强调的内容。因此:解释为因为这个。结合“风险”“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分析,选用“因此”。‎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心里计划思考已久,多含贬义。结合“科研团队”分析,选用“殚精竭虑”。‎ 名列前茅:用以比喻评比、考试等名位在前。出类拔萃:品行、才干高出同类而拔尖。结合“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分析,主要讲技术水平在国际前列,选用“名列前茅”。‎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动宾搭配不当,“实现”“关键技术”搭配不当。‎ C项,主宾搭配不当,“缓冲拉杆”是“关键技术”搭配不当。‎ D项,偷换主语,前句主语为“他们”,后句主语为“缓冲拉杆”;“实现”“关键技术”搭配不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分析,“同时着地”“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应该是顺承关系;第三分句“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与第一、二分句是目的关系。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 ‎20.下面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以及数字7等元素共同构成。‎ ‎“五角星”突出军队和军人特征;“和平鸽”造型,寓意中国将通过本届军运盛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彩带”造型,既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7”字形,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图示会徽,然后明确提看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该会徽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写出构图要素,二是揭示其中的寓意。‎ 解答第一个问题时,考生要按照顺序把握会徽的组成部分,从图中来看,可以按照由上往下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介绍,如五角星和平鸽漂浮的彩带,以及彩带构成的阿拉伯数字“7”下面还举办的地点的汉语拼音以及举办的时间。‎ 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考生要结合会徽使用的场合以及会徽中图的形状所代表的寓意来分析。如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可见会徽要传达的是和平发展的理念,彩带的形状凸显,武汉的长江文化以及地域的特色,而阿拉伯数字“7”则象征运动会的届次。五角星和军人有关。‎ ‎21.请根据下面材料给出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汉字加以拆解并再仿写两个句子,保持衔接连贯。‎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四五人饮酒,半酣之时,约定以字为令。一人先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遂饮一杯。第二人接着说:“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跑出去,咕字赢一钟。”第三人说: 第四人说: ‎ ‎【答案】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钟。‎ 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赢一钟。‎ 曰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钟。‎ 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下去,呆字赢一钟。‎ 囷字不透风,禾字在当中;禾字跑出去,和字赢一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仿写句子的形式考查。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固字不透风,古字在当中;古字跑出去,咕字赢一钟”分析,例句主要选择的字是全包围结构的汉字,然后拆分汉字。仿写的时候,可以选择部首是口字框的汉字,或者全包围结构的汉字,如“回”“困”“囚”等,然后把汉字进行拆分,组成新的汉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学采取措施统一学生的发型,具体要求:男生一律平头,女生只能留齐耳短发。各校执行伊始就遭到学生的大量投诉,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教育局就此问题回应称,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有争议很正常。对此,为了明辨事理,市属某中学团委举行了一次辩论赛,论题为“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假如你是一位参赛辩手,你会支持还是反对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代表正方或反方观点的辩论稿,参与校团委举办的“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辩论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主持人好,对方辩友好!‎ 很荣幸能就“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这一问题发表我的见解。近日,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市内各中小学校强制发型统一,遭遇大量学生投诉。在我看来,教育局固然有着独到的考量,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型的统一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想达到持久的效果还需由内而外。‎ 从学生角度看,统一发型不仅有碍学生个人的特色发展,更会在年少懵懂时期留下从众化心理,不敢独树一帜,不敢打破常规,有碍思维的发展。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学生:男生必须剃平头,女生必须齐耳短发。那么学生会不敢为自己的发型发声作主,某种意义上说,发型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外貌和品味,如若连发型都由别人说了算,还有什么能自己说了算?今后走上社会有太多需要自己判定拿捏的决定,而这种自主独立的意识,从小就应得到灌输和培养。‎ 从学校角度看,发型的统一只能给人一时的错觉,真正形成统一划一的良好校风才真正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中小学校男女统一发型似乎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但如若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校训,没有让他们在精神和思想上形成统一就谈不上真正的统一。叛逆的学生即便顶着平头,剪了短发,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干坏事,抽烟酗酒打架……努力还应放在对思想的修楷上,告诉他们校训是什么,做一个真正的青少年是怎么样的。莫做不必要的无用功,倒起反作用。‎ 从社会、国家层面看,毕了业的学生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型。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曾经统一过发型的人,而是需要一个有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的统一过思想的优秀人才。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自由开放的,鼓励标新立异,承认与众不同。统一发型这个老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答案,至少在这这个二十一世纪,统一发型显得非常老旧和没必要。‎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分子,世界每天的变化之大都超乎我们的想象,洪流滚滚向前,我们必须学会适应潮流,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自由开放,人人创新。不用去多虑发型的统一怎么样,利弊谁大?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一种规则、团队、集体意识的培养上,毕竟,统一发型的背后是统一人心。‎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前,考生要先识别任务,如本题要求考生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来谈“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然后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注意“中学生”身份特点,“具体的感悟和思考”,不能说空话套话,文体应符合辩论稿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审题过程: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某中学举行的一场以“中学生该不该统一发型”为主题的辩论赛,材料应呈现出正反双方的观点,正方认为“中学生应该统一发型”,反方认为“中学生不该统一发型”。可选择正方的观点:从主观部分看,教育局推行的这项做法是为了树立中学生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形象;从学生的角度看,“发型管理”可以增强集体归属感,可以避免攀比心理;也可选择反方观点:学校给出的发型统一管理的理由是不恰当的,提出“发型管理”与“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们出现的不良现象没有直接关系,然后提出了“学生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完全扼杀,应该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的观点。‎ ‎【立意】1.小不“统”,则乱大谋 ‎2.发型不应统一,教育不该“画框”‎ ‎3.中学生统一发型没必要 ‎4.统一发型不可取 ‎5.求学问道,岂在发型 ‎6.发型无须统,规矩在心中 ‎7.教育不应从“头”开始 ‎8.中学生应该统一发型 ‎9.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10.我为统一发型点赞 ‎【素材】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历法纪年,甚至女人裹小脚,男人都束起长发,或辫子,都按宋、元、明、清时代的样式去过元旦(就是今天说的春节)。那也只是个人爱好,顶多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复古怪现象,根本到不了文化层面。但你把这些东西以“提倡”‎ ‎ (在我国,领导的提倡从来是和规定画等号的)或作为“规定”要向社会宣传,要大家也必须这样做,就属侵权了,起码也是属于一种文化专制。‎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是的。我们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男还是女,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国家主席,也不管他是卑鄙还是高尚,只要他要自由,他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谁。‎ 规则之于社会犹如水之于鱼。雨露之于花草。阳光之于大地。必不可少。‎ ‎【结构】辩论稿的格式与演讲稿的格式基本相同。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几部分。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辩论稿的格式:‎ 一、称呼、问好、点出辩题与立场:主持人、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方辩题(我方观点)是……‎ 二、讲出定义,说明观点:开宗明义,……(辩题的意思)下面我方将从……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其次……‎ 三、结尾: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