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 1.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分别是( ) A. 细胞核、细胞核 B.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 C. 细胞核、核糖体 D. 细胞质、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指的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指的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根据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分析可知,在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以发生少许的转录和翻译,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过程及其场所,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真核生物DNA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需要酶参与 B. 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 C.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 配对 A-T T-A C-G G-C A-U U-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转录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B正确;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DNA复制以DNA的两条单链为模板,而转录以DNA的一条特定的链为模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分子复制和转录发生的场所、所需的条件(模板、原理、酶等),并能将两者进行列表比较和区分,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遗传学上密码子是指( ) A. 转运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B. 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C. 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D. 基因的模板链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 mRNA 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转运RNA(tRNA)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A错误;基因上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的是遗传信息,不是密码子,B错误;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C正确;密码子在mRNA上,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遗传密码的概念及其所在的分子,并能够与遗传信息、反密码子等区别开来,进而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4.中心法则包括下列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揭示生物遗传实质的是( ) A. DNA→RNA→蛋白质 B. RNA→DNA→蛋白质 C. DNA→蛋白质→DNA D. RNA→蛋白质→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详解】生物的遗传实质是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多为DNA)复制一份传递给后代,遗传物质在后代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表达(转录和翻译),从而使后代具有和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因此,生物的遗传实质就是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包括DNA→DNA、DNA→RNA→蛋白质,A正确;RNA→DNA→蛋白质的过程只能发生在少部分病毒,B错误;DNA不能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RNA→蛋白质→RNA的过程只能发生在少部分病毒,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心法则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明确生物遗传实质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 5.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 A. 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 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改变 C. mRNA中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红细胞容易变形破裂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A错误;血红蛋白子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子发生了变化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基因突变,即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的原因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的典型实例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改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据此答题. 6.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环境条件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仅仅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个,其中基因突变频率甚低,染色体变异也很少见,而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必然发生的过程,如果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多,携带的基因多,那么变异也就更多,因此基因重组是导致亲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详解】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则后代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如一娘生九子,个个皆不同,A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发生在所有的生物体内,B错误;染色体畸变也非常少见,所有的真核生物都能发生,不一定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C错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变异的各种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明确题干设计的情境是该变异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7.下列不属于单倍体的是( ) A. 四倍体和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B. 六倍体小麦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C. 二倍体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成的个体 D. 由卵细胞发育成的基因型为Ab的雄性蜜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单倍体和多倍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铭记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发育起点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四倍体和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属于三倍体,A正确;六倍体小麦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属于单倍体,B错误;二倍体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属于单倍体,C错误;由卵细胞发育成的基因型为Ab的雄性蜜蜂属于单倍体,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8.遗传咨询对预防遗传病有积极意义。下列情形中不需要遗传咨询的是 A. 男方幼年曾因外伤截肢 B. 亲属中有智力障碍患者 C. 女方是先天性聋哑患者 D. 亲属中有血友病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咨询是降低遗传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常见的遗传咨询对象有以下几种:(1)夫妇双方或家系成员患有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形者;(2)曾生育过遗传病患儿的夫妇;(3)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儿的父母;(4)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或有死胎死产等情况的夫妇;(5)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妇;(6)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7 )长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的育龄青年男女;(8)孕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孕妇;(9)常规检查或常见遗传病筛查发现异常者。 【详解】因外伤而截肢不属于遗传病,不需要遗传咨询,A错误;智力障碍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因此亲属中有智力障碍患者时需要进行遗传咨询,B正确;先天性聋哑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女方是先天性聋哑患者时需要进行遗传咨询,C正确;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亲属中有血友病患者时需要进行遗传咨询,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相关知识点,明确遗传咨询可预防遗传病的发生,非遗传病不需要遗传咨询。 9.根据遗传学原理,能快速获得纯合子的育种方法是( ) A. 杂交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诱变育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A错误;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不能快速获得纯合子,B错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C正确; 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10.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B. 提出“定向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 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遗传变异的本质上完善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先进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生物界有重要的意义; 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详解】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A正确;变异是不定性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达尔文进化理论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C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遗传变异的本质上完善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进化理论,识记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优缺点等,明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11.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是( ) A. 基因多样性 B. 基因型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基因多样性又叫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A错误;基因型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B正确;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 的层次之一,C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之一,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外延,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三种类型,明确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 12.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70%、30% B. 50%、50% C. 90%、10% D. 80%、20% 【答案】A 【解析】 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则A=70%+1/2×20%=80%,a=1-A=20%,故选D。 13.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体液 D. 细胞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内环境,A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BC错误;细胞液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属于细胞内液,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 14. 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 血浆蛋白的合成 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H1N1病毒的增殖 D.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A错;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H1N1病毒的增殖发生在细胞内,C错;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对。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15.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D.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激素和酶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在细胞外发挥作用,A项错误;激素和酶不都是蛋白质,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B项错误;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C项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发挥作用,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D项正确。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名师点睛】酶和激素的几个易混点 (1)化学本质: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有多肽、蛋白质(如胰岛素)、固醇类(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 (2)产生细胞: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产生。 (3)作用:酶的作用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促进或抑制)生命活动。 (4)作用部位: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激素要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 16.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 组织液 B. 血浆、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血浆 【答案】B 【解析】 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A、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血浆、组织液、淋巴的不同点 成分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17.下列有关神经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的细胞核分布于胞体中 B.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神经元的突起中可能存在线粒体等细胞器 D.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不同,但在反射弧中的功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神经元的细胞核分布于胞体中,A正确;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结构和功能是神经元,B正确;神经元的突起中可能存在细胞器,如轴突末端含有线粒体,C正确;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反射弧中的功能也不同,D错误。 18.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 传出神经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传出神经是将兴奋传给效应器,A错误;传入神经是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部位,B错误;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能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应该如何去做,C正确;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个结构的功能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19.关于神经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感受器和效应器应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 B. 所有反射的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 C. 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D. 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元细胞膜,也可以是肌细胞细胞膜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感受器和效应器大多数不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反射的中枢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条件反射的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取决于突触的多少;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可以是神经细胞膜,也可以是肌细胞膜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 20.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 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而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引起的效应是加速兴奋的传递。综上分析,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以题意“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为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作出准确的判断。 21.下列物质中属于蛋白质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 B. 纤维素 C. 胰岛素 D. 雄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等。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纤维素是一种多糖,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降血糖的功能,C正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不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进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22.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的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变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的原因是当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A对.如果先注射胰岛素,让它产生低糖的生理反应,这之后注射胰高血糖素,虽然血糖浓度会有所升高,但小鼠的生理反应不明显,实验效果没有注射葡萄糖好.故B错.注射过胰岛素后,小鼠会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但由于缺乏对照实验,不能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C、D都错.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该实验是验证性试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试验对象是“小鼠”,观察指标是“小鼠活动状况”,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2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吞噬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 手指触碰针尖→反射弧上兴奋传导和传递→缩手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然后传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到刺激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大量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会让血糖降到正常水平,C正确;手指触碰针尖,皮肤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产生缩手反应,D正确。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免疫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兴奋的传递与传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明确吞噬细胞的作用以及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是T细胞。 24.人进入青春期后,女孩乳房发育、男孩长出胡须,与此变化相关的主要激素是( )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进入青春期后,女孩乳房发育、男孩长出胡须,这属于第二性征,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的是性激素。 【详解】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体形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二性征变化明显:男孩肩膀变宽,长出胡须,声带变宽,声音低沉,长出腋毛和阴毛,喉结突出等;女孩声音变细,变尖,胸部鼓起,乳房发育逐渐成熟,性器官也日趋成熟等,这些变化与男孩和女孩性激素有关,A正确;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B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错误;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不同的动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明确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25.下列不属于激素调节特征的是( ) A. 微量高效 B. 作用时间短 C. 通过体液运输 D.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运输,到器官起作用,所经历的时间长,但比较持久;神经调节从中枢发出神经冲动快,但持续的时间很短。 【详解】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 正确;激素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而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比较短,B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激素从产生到运输再到作用的特点,明确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产生,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能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26.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解:A、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 B、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结构乙受到甲和丙的共同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7.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B. 接种狂犬疫苗预防狂犬病 C. 被蛇咬后立即注射抗毒血清 D. 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得此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是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接种狂犬疫苗预防狂犬病,狂犬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狂犬病的抗体,属于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B错误;被蛇咬后立即注射抗毒血清,抗毒血清相当于抗体,可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过程,为特异性免疫,C错误;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得此病,是因为其体内存在记忆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28.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 A. 侵染部位 B. 致病机理 C. 抗原 D. 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免疫效应物质注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称之为免疫接种。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人流感疫苗达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则两种流感病毒应该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接种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接种的含义。 29.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LCM病毒相当于抗原。通过图解可知:给小鼠注射LCM病毒,可使小鼠体内出现相应的浆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将相应淋巴细胞和被LCM病毒感染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混合的目的是测定上清液中51Cr的释放量,而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51Cr只能来自于破裂的含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所以该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效应T淋巴细胞能使相应的靶细胞裂解,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名师点睛】“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30.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小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造血干细胞并无免疫作用,A错误;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切除胸腺后能够成功移植,说明T淋巴细胞在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作用,B正确;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C错误;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31. 胰岛素是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控制合成胰岛素的DNA和RNA分子中至少有碱基的数目分别是 ( ) A. 51和51 B. 153和51 C. 153和153 D. 306和153 【答案】D 【解析】 DNA分子上3个碱基对决定一个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DNA分子上应为306个碱基,RNA上为153个。 32.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时,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周期的( ) A. 间期 B. 前期 C. 中期 D. 后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间期为染色体复制,纺锤体还没形成,A错。中期和后期纺锤体已经形成,CD错。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 单基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解: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A正确; B、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 C、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因此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C正确; 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D错误. 故选:D.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34. 我国科学家精选的农作物种子通过“天宫一号”搭载上天,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育种,这些变异( ) A. 是定向的 B. 对人类都有益 C. 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 D. 不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考点定位】诱变育种 3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 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A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B项正确;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因存在基因突变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3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恒定不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项正确;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相对恒定,C项错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意义。 37.当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皮肤血流量增加 C.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D. 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详解】炎热环境中,皮肤中汗腺的分泌增强,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正确;由于血液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渗透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体温调节的详细过程,明确高温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并能够对该过程中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38.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9.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 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母亲哺乳期内,幼儿通常不易患病,这是因为母亲的乳汁中存在 ( ) A. 乳糖 B. 抗体 C. 无机盐 D. 维生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母亲哺乳期内,幼儿可以从母乳中获得多种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由于免疫物质的存在,增强了幼儿的抵抗力,因此幼儿通常不易患病。 【详解】乳糖是动物二糖,属于能源物质,A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提高幼儿的免疫能力,B正确;无机盐可以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但是不能直接增强幼儿的免疫能力,C错误;维生素对维持幼儿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乳汁中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Ca、p的吸收,但是也不能直接提高幼儿的免疫能力,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母亲乳汁的成分,弄清楚不同的成分对幼儿所起的作用,明确与免疫能力有关的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等。 三、填空题 41.下图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示意图,②③④⑤为正在合成中的四条多肽链。请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作为原料。 (2)图中①是_______________分子,其合成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______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答案】 (1). 翻译 (2). 氨基酸 (3). mRNA (4). 细胞核 (5). 相同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示意图,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以mRNA为模板,需要能量和酶,还需要tRNA的参与;图中①为mRNA;②③④⑤为正在合成中的四条多肽链。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为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 (2)图中①是mRNA,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的。 (3)图中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因为控制它们合成的模板(mRNA)相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示过程及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研究人员用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获得野生二粒小麦,过程如下图所示。 (1)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_________(是、不是)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 (2)培育野生二粒小麦的过程中,秋水仙素抑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 _______的形成,最终使得野生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变为 _______条。 (3)培育出的野生二粒小麦是________(可育、不可育)的。 【答案】 (1). 不是 (2). 因为杂交后代不可育(或者存在生殖隔离) (3). 纺锤体 (4). 28 (5). 可育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一粒小麦(二倍体)和山羊草(二倍体)的体细胞中均有14条染色体,其配子中含有7条染色体。二者杂交后的杂种由于无同源染色体,是不育的,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使杂种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变成了可育的野生二粒小麦。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与原物种已经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杂交后后代不育)。2、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都均不可称为新物种,因为它们都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之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称为新物种。 【详解】(1)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的子代不育,即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不是同一物种。 (2)培育二粒小麦的过程中,秋水仙素抑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最终使得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由杂种的14条变为28条。 (3)培育出的野生二粒小麦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具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即培育出的野生二粒小麦是可育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育种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识记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明确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为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43.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使种群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 (3)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_____________,就不会有___________交流,发生不同方向上的进化。 (4)通过对果蝇和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不确定的(或不定向的) (3). 原材料 (4). 65% (5). 35% (6). 隔离 (7). 基因 (8). 种群 (9).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可遗传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2)已知100只果蝇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60只,aa的个体有5只,则Aa的个体有100-60-5=35只,因此A的基因频率=(60×2+35)÷200=65%,a的基因频率=1-65%=35%。 (3)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进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4)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能够根据公式计算基因频率。 44.下图是神经系统中的某种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图示结构中完成的生理活动叫 ________,图中①所示结构名称是________。 (2)③中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叫__________,兴奋传递时只能由__________向突触后膜传递,传递兴奋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其能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结合。 (3)兴奋在神经纤维④上是以 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如果在④处给以足够强度的适宜刺激,则①和⑤处能够检测到兴奋的是__________填数字)。 【答案】 (1). 反射 (2). 感受器 (3). 突触 (4). 突触前膜 (5). 神经递质 (6). 受体(或特异性受体) (7). 局部电流(或电信号) (8). ⑤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②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则①为感受器、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详解】(1)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中结构①是感受器。 (2)③神经中枢中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若在④处给以足够强度的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传递到⑤,但是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到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反射弧的组成成分,能够根据神经节或突触的结构判断反射弧的成分,进而确定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45.鸟类的繁殖大多在春天进行,性周期为一年。下图为某鸟类体内一个性周期的激素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C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养鸡场,鸡舍中傍晚和清晨都要用灯照明以达到产蛋增多的目的。请你分析其中的道理并填空:鸡在__________刺激下,__________分泌较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更多的__________,促进性腺的发育,产生足量的__________,促进卵细胞的生成,从而使鸡产更多的蛋,且过量的激素C能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抑制上级内分泌腺的活动。 【答案】 (1). 固醇(或脂质) (2). 灯光(或光照) (3).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4). 促性腺激素 (5). 性激素 (6). 反馈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激素A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激素B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激素C是由卵巢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性激素。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激素C是性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 (2)根据题意分析,鸡在灯光(或光照)刺激下,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较多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细胞,刺激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促性腺激素并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巢的发育和产生足量的性激素,进而促进卵细胞的生成,从而使鸡产更多的蛋,且过量的性激素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结合图形判断三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及其生理作用,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46.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其下丘脑可分泌_________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____,该器官在合成相应激素时需要从内环境大量吸收_________元素,否则会出现合成量不足。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___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_____分泌活动增强,释放出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结合使血糖浓度上升,同时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_________激素来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在升高血糖方面表现出___________关系。 (4)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形成此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甲状腺 (3). 碘 (4). 抗利尿激素 (5). 肾小管和集合管 (6). 胰岛A细胞 (7). 胰高血糖素 (8). 肾上腺素 (9). 协同 (10).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具有感受刺激、传递兴奋、作为神经中枢、分泌激素的作用。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参与了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图中的腺体A是甲状腺,在下丘脑的分级调节下,可以产生大量的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低温条件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垂体又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又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以增加机体的产热量,因此图中的腺体A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因此甲状腺在合成甲状腺激素时需要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碘元素。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下丘脑合成与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同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也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 (4)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过程,根据图示分析下丘脑在这三个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并确定图中腺体A的种类。 47.某人被狗咬伤就医时,需要同时注射狂犬病毒疫苗与狂犬病毒抗毒血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注射的狂犬病毒抗毒血清中的免疫物质是__________,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_。 (2)狂犬病毒疫苗是灭活的狂犬病毒,通常_________(具有或不具有)致病性,但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既有_________免疫又有_______免疫。狂犬病毒疫苗要分次打5针,主要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体内的___________的数量。 (3)同时注射狂犬病毒疫苗与狂犬病毒抗毒血清后,立即起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 【答案】 (1). 抗体 (2). 蛋白质 (3). 不具有 (4). 体液 (5). 细胞 (6). 抗体、记忆细胞 (7). 狂犬病毒抗毒血清 【解析】 【分析】 狂犬病抗毒血清中的免疫物质是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抗体被注射后可以马上起作用保护被病毒侵染的机体,适合紧急救治;注射抗毒血清只是暂时获得免疫能力,所以需同时注射狂犬病毒疫苗,使机体进行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同时还产生了记忆细胞,能够预防以后感染狂犬病毒。 【详解】(1)狂犬病毒抗毒血清中的免疫物质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2)狂犬病毒疫苗是灭活的狂犬病毒,具有抗原特性,可以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效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但是没有侵染性或致病性。狂犬病毒疫苗要分次打5针,目的是提高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注射的两种物质中,立即起保护作用的是狂犬病毒抗毒血清,属于被动免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抗原与抗体的关系,弄清楚注射狂犬病毒疫苗与狂犬病毒抗毒血清的目的以及两者之间区别,确定前者属于主动免疫,后者属于被动免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