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考点针对练 1.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 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 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选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 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比对结果: 答案:偷换概念。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 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 2.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名人的作品, 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 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 于古代圣贤或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 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 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 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 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 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 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 也都一一注明。 (摘自《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选项: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 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比对结果: 答案:混淆时态。“自先秦以来”的时间概念出错,第二段原文是“自从在汉代儒术成 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 3.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 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 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 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 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 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 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 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 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摘自《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选项: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 没有“和”,这是因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比对结果: 答案:因果混乱。建造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建设者是否理解“君子和而不同”,没有 必然的因果关系。 4.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 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 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 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 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 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摘自《美的历程》) 选项: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 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比对结果: 答案:张冠李戴。原文是“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 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 错,气势雄浑”,可见“逊色一筹”的主语是“单个建筑”,不是“建筑群”。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双重标准是对国际法治的亵渎 在国际法治问题上,美国等少数国家不仅没有资格做中国“教师爷”,反倒应彻底反躬 自省,摒弃自身由来已久的霸权主义、利己主义、虚伪主义和双重标准。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所谓裁决宣布后,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颇显亢奋,打着“尊重法律” 之旗号企图施压中国。这种罔顾事实、为非法无效裁决张目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 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让更多人看清这些域外政治力量在整出闹剧中所扮演 的不光彩角色,而且给南海问题相关各方妥善管控海上局势、和平解决争议制造了障碍。 自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一手炮制南海仲裁案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就频频 借此明里暗里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国际规则体系,口口声声要求中国必须执行所谓 裁决。这样的卖力表现,无非是其不可告人战略目的的自然流露,丝毫掩盖不了中方相关立 场的合理合法性,也改变不了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对中方立场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堂而皇之打出国 际法大旗,同其自身在处理国际法治相关问题时的现实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暴露了其 虚伪与蛮横。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法适用上采取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打造了一 个又一个违法“样板”。作为世界头号海洋强国,美国一直享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 海洋权利,却因不甘心海洋霸权受约束而迟迟不加入,规避履约义务。美国《外交》杂志日 前在文章中不无戏谑地指出:“美国从来没有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遭到起诉,这是因为 与中国不同,华盛顿根本就没有批准这部法律。”上世纪 80 年代,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起 诉美国在尼境内非法实施军事和准军事活动侵犯其主权并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但美国却采 取强硬姿态,拒不接受这一联合国最主要司法机构关于管辖权的判决,拒绝参与实体诉讼程 序,拒不承认、不执行法院的最终判决。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柯克帕特里克将国际法体系 描述为“半合法、半司法、半政治性的实体”,其逻辑则是涉事国家可以对其决定选择接受 或不接受。 总想当上“国际副警察”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与东帝汶缔结海洋权益条约时,它强 行塞入不得进行划界、不得诉诸第三方争端解决程序等内容。东帝汶无奈之下提起仲裁,要 求判定有关条约无效。为阻止东帝汶提起仲裁,澳情报机关被曝采取搜查东帝汶在澳法律代 表处、扣押文件、阻止证人作证等卑劣行为。 日本也是“争先恐后”在违背国际法的问题上展示作为。在南极捕鲸活动被国际法院认 定为违反《国际管制捕鲸公约》。国际法院判令日本停止核发南极捕鲸许可证。日本口头表 示尊重判决,实则并未收敛,也未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捕鲸行为。对此,连作为盟友的澳 大利亚也看不下去,谴责日方违反国际法。 与这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一直坚定捍卫国际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 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 和平、谋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致力于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的郑重承诺, 而且深刻阐释了建设国际法治,归根结底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明辨是非、定 纷止争、协作共赢,而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也非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 向歧途。 徒法不足以自行。与西方国家选择性适用国际法不同,中国一贯坚持将国际法治融入外 交实践。迄今,中国已缔结 23 000 多项双边条约,加入 400 多项多边条约,参与几乎所有 政府间国际组织,与 14 个陆地邻国中的 12 个通过谈判协商划定和勘定了近 90%的陆地边界。 对外交往中,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一视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也不会以 强凌弱。 (选自 2016 年 7 月 15 日《人民日报》)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裁案裁决宣布后,少数国家打着“尊重法律”的旗号向中国施压的行为本身就不 符合法治精神,违背国际法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那些要求中国必须执行所谓裁决的卖力表现,掩盖不了中方相关立场的合理合法性, 也彰显了这些政治力量在整出闹剧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C.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打出国际法大旗来要求中国执行裁 决,这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给予中方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D.建设国际法治,归根结底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明辨是非、定纷止争、 协作共赢,而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 解析:选 C 无中生有,“这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给予中方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 中没有体现。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 80 年代,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起诉美国赢得官司后,美国却采取强硬姿态, 不执行判决。这就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法上采取双重标准的表现。 B.在与东帝汶缔结条约时,因为澳大利亚强行塞入不得进行划界以及做出的阻止证人 作证的行为,东帝汶最终选择提起仲裁。 C.与这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一直坚定捍卫国际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 D.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贯主张一视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同时,中国一 贯坚持将国际法治融入外交事件,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选 B “以及做出的阻止证人作证的行为,东帝汶最终选择提起仲裁”混淆时态, “阻止证人作证”是在东帝汶提出仲裁后。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一直坚定地捍卫国际法的尊严,致力于维护和建 设国际法治。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也非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向歧途。 B.一些国家在南海仲裁案上要求中国执行判决,甚至拿出国际法的大旗,在自身处理 国际法治问题时又放低标准,这是十分虚伪的。 C.美国一直享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里的海洋权利,却怕海洋霸权受约束而不加入, 这又是一个在国际法的处理上采用双重标准的“样板”。 D.日本口头表示尊重判决,实则并未收敛,也未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捕鲸行为。这 也体现了“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重标准。 解析:选 A “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西方国家,而是一 些西方国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 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 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 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 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 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 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 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 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 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 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 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 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 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 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 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 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 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 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 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 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 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 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 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 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8.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 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 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 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 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解析:选 A 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A 项,少林 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 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C.《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 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 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解析:选 B 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 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 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B.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 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 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 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解析:选 D 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 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