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泉州第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年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 B. 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 C. 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 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答案】C ‎【解析】‎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即A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A项。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也就是民国二十六年,即B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B项。康熙五十年,是以康熙年号纪年的时间,而不是康熙五十岁,即C项说法错误,故选择C项。1898年是戊戌年,著名的戊戌变法就是爆发于1898年,即D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D项。故答案为C。‎ ‎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A ‎【解析】‎ 关键信息:“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题干反映了秦朝分封制的废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项正确;B项是经济方面的,不符合题意;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世卿世禄制废除,但CD项并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推广 ‎4.《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A. 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 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 扩大了御史大夫监察权 D. 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增设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严助等人也不属于御史大夫,材料也不是反映廷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汉武帝启用自己的亲信近臣来参与国家决策,逐步形成了中外朝制度,这说明中央机构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时的中央机构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5.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 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答案】B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时期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汉人也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7.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古代不变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中国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时期,农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故A项错误;在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繁荣发展,与“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的描述不符合,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古代不变的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吴慧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描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对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即可得出。‎ ‎8.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这种记载表明 A. 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B. 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 C. 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 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材料中的农具的复杂和完备、“深耕和浅耕”、调节耕地的宽窄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是特别注重精耕细作的,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中的“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中的“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深入人心,本身就是错误的说法,是不合题意的,排除;D项中的“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9.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统治者的偏好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BCD ‎【解析】‎ 题目的材料中显示了唐朝的抑商政策,不授官职,低人一等,到宋朝后有所改变,允许小部分人应试作官,这一变化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统治者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不是个偏好,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宋朝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才略有提高,故D项正确。‎ ‎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 A.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 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 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 ‎【答案】D ‎【解析】‎ 明清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私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合作加强,直接排除B、C两项;我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11.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 清除侨寇残余势力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采取富民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侨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排除A。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排除C。 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信息“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 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 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 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清代为防止“霾灾”,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朝廷官员则通过焚香祭天的方式。A项符合题意;当时工业化尚未开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始于西汉时期。‎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3.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城市建筑技术的改变是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因此城市建筑不得不加以防备。故答案为B项。A项不能反映宋朝前后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均排除。‎ ‎14.《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诸侯混战,群雄割据 B.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卿大夫的崛起 D. 士阶层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士阶层崛起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选择D项符合题意。‎ ‎15.“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 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 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答案】C ‎【解析】‎ 材料主要阐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内容,没有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排除;市民文化开始兴起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对传统三纲五常思想的冲击,即对理学的批判,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理学的批判 ‎16.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强化,文化专制是加强,不是放松,故A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说明儒家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发生变化,所以B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C错误; 材料没有白银流通扩大的信息,故D错误。‎ ‎17.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导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B. 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D. 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技理论的升华,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领先世界的,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C、D两项错误。‎ ‎18.《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A. 知性理性合一特征 B.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 C. 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 注重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解释了“大人”的概念,所谓的“大人”指的就是与自然万事万物相合的人物,他不会违背自然的意愿,而是顺应自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真善美的追求;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易经》‎ ‎19.如果把整个西方文明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它则是由两根柱子支撑,即“两H”:Hellenis和Hebraism,亦即“两希”:希腊和希伯来。抓住了西方传统的这两个方面,便是抓住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下列不属于希腊对西方文明的贡献的是 A. 强烈的进取精神 B. 民主平等精神 ‎ C. 人文精神 D. 信仰精神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的信仰精神来源于宗教,而非希腊,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古代希腊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而希腊民主思想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同时古代希腊以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为代表的思想家体现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直接影响了西方文明发展,故A、B、C均属于希腊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 ‎20.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 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 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 C.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等信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参政的意识很强,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误,城邦体制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错误,雅典小国寡民的社会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民主的条件 ‎2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 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B. 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 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D. 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答案】C ‎【解析】‎ 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罚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C正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选项。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A选项排除。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D选项排除。‎ ‎22.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其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所有人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B. 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C.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 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人格,主要是为了协调社会中经济纠纷,故选B项。A项中的“人人”一词表述绝对,CD两项不是主要作用,不选ACD三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私法 ‎2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出了古希腊的神具备人的情感也具备人的缺陷,这明显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雅典人文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B正确。材料内容看不出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意识淡薄,C错误。材料看不出神话的影响削弱了民主的进程,D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中可知古希腊的诸神形象实际上是具有种种人性,以人为基础形象而创造的,属于“人化的神”。神话的产生和发展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寄托心灵和实现人文价值的港湾和渠道。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核心是指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24.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 A. 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B. 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 C. 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 “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答案】A ‎【解析】‎ 材料与法律的目的无关,更与保护弱者无关,故B项错误;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的兴衰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故C项错误;“恶法非法”是指:有悖道德的实在法,不符合自然法的要求,并不是古罗马法的立法原则,故D项错误;根据“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可见此题重点在讲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 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实施的影响。‎ ‎【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3)影响:中央责令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解析】‎ ‎(1)体现: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官,这反映三省职能由内政变成了外事,可见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2)构成:根据材料“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可知,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根据材料“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影响:根据材料“中央……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知,中央责令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因此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在地方上掌握重要权力,因此这一制度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板而不及付印,北宋亡。全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 ‎【答案】(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3)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 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可知,宋金时期医学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宋金时期的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根据材料“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可知,宋金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根据材料“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可知,这一时期的医学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可知,宋金时期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大量医药书籍出版得益于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和“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根据材料“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可知,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根据材料中提及的宋金时期医学家可知,当时的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3)认识:开放性试题,结合医学的功能,即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中医学本身的体系发展来看,宋金时期医学理论体系的角度看,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医学发展看,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 ‎(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背景: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 ‎【解析】‎ 试题解析:(1)本问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分别找出各主要朝代的做法,即可将其归为特点。此外,从“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可以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2)注意材料二有四个句号,每一分句都可以归纳为一条经验。此外,从材料二第一句话可知,日本政府注重以法律保障老人权益。而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从材料三可以得出答案。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即将存在巨大人口压力。第二句话“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说明了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而“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两幅图及文字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不同各两处,并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分析出现以上不同之处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合理)‎ ‎【答案】异:①主体上:雅典为公民监督;西汉为皇帝任命的刺史。②内容上:雅典防范政治家的野心;西汉监控地方豪强高官的违法行为。③依据上:雅典依据随意;西汉依据具体规范。④程序上:雅典实行规范的民主投票;西汉由监察官员和君主进行裁决,监察作用有限。⑤雅典极容易成为排除异己、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6分)‎ 原因:雅典为民主政治;中国为专制政治。雅典为海洋文明;中国为大河文明。雅典工商业、海外贸易频繁发达;中国为农耕经济。希腊小国寡民;中国地大,人多。(6分)‎ ‎【解析】‎ 本题要先结合所学提取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分别为希腊的民主监督和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专制下的监督。再结合阶段特征和文字材料从背景,监督和被监督的主体、内容、依据、程序、影响等角度作答。原因要联系背景和雅典为民主政治和中国为专制政治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主权在民、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制约、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