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 学案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1 古代农业发展: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考向一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影响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如表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选B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考向二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的特点 2.(2017·高考全国Ⅲ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C对: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 观念的看法。B错: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D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 3.(2016·课标全国Ⅰ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据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4.(2017·高考全国Ⅲ卷)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此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少,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B错: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错: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D错: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 5.(2017·高考全国Ⅱ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C对: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A错: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B 错: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D错: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特点 6.(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选B项。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 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 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 D项错误。 8.(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选C项。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 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 B项错误;中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项错误。 [主干提炼]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等。③均田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④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农民战争。 5.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瓷、白瓷、彩瓷)、纺织业(丝织业和棉纺织业)。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明朝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汉代开辟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重难拓展] 1.多角度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2.影响古代手工业未能向近代工业转型的三因素 (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 (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 (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1.(视角:经济发展的特点)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废止钱币”不利于商业,而“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直接征收布帛及谷,反映了强化了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农业,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2.(视角:手工业发展趋势)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 A.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解析:选A。根据“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等可知江南市镇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情况,故B项错误;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故D项错误。 3.(视角:农耕经济的特点)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如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解析:选B。观察图表,联系所学,分析促使古代粮食生产不断增加的相关因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C 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亩产增加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4.(视角:小农经济的影响)明清时期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当时城市人口增长与全国人口增长大体保持同步,但并没有形成同期日本、俄国所出现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C.日本、俄国的实力超过中国 D.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变化 解析:选A。明清时期中国中小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兴起,而不是盛行大城市,根源在于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其分散性的特征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故选A项。综合国力领先与没有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日本、俄国实力超过中国,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变化,D项不是原因,故排除。 考点二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 1.(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据题干“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信息,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2.(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据题干材料可知,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3.(2017·高考全国Ⅱ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对: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B错: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C错: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D错:“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 4.(2016·高考课标全国Ⅲ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考向三 从政治与经济相互影响角度考查商业发展及影响 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选B项。迁都是在国家政治已经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 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主干提炼] 朝代 表现 特征 先秦时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会主体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空的限制,商业发展 隋唐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重难拓展] 1.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即是例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 (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1.(视角:政治措施的影响)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大族12万户迁到都城咸阳;西汉建都长安不久,迁入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同时迁入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大族,共10余万人。这种措施客观上有助于( )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增强城市经济功能 C.防范地方势力膨胀 D.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秦代的措施主观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客观上,有利于新都的经济发展,故选B项。迁富豪大族,与解决土地兼并无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属于主观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人口的迁移更多体现了政治色彩,故D项错误。 2.(视角:商业货币政策的特点)宋、元时期,黄金一两约合白银十两钱,明时约合六两四钱七分;同时宋元时白银一两五钱七分可买一匹绢,而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这说明( ) A.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B.黄金的货币职能下降 C.货币经济走向了混乱 D.白银购买力得到提高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中“明时约合六两四钱七分”“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表明白银与黄金和绢的比价都在上升,故选D项。白银价值不等于工商业经济,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黄金的货币职能下降,故B项错误;白银与黄金和绢的比价都在上升,与走向了混乱不符,故C项错误。 3.(视角:商业举措的影响)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 ) A.垄断城市商业贸易 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D.征税补充军费开支 解析:选C。据材料可得明初政府设官校勘度量衡和核定物价,加强对商业秩序的管理,维护市场公平交易,故选C项。A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据材料可得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D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 4.(视角:商业发展的特点)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代中后期,排除A项;C、D两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 考点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考向一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古代经济政策及对外贸易的特点 1.(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据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选A项。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5·高考海南单科卷)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雍正帝是重视农业,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故选D项。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据题干可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D项错误。 [主干提炼] 1.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 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重难拓展] 1.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 (4)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2.影响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视角:“抑商” 政策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此举( )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D.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信息,可知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工商者征收重税,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商业的正常发展,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限制商人的操纵价格投机倒把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打击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无关,故D项错误。 2.(视角:土地政策的特点)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这表明( ) 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 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 解析:选C。根据材料“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庄田置后频移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比较频繁,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土地买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经济现象,非官方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土地买卖依旧是土地私有的表现,故D项错误。 3.(视角:商业政策的影响)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这反映了明朝( ) A.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B.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C.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盐商从事食盐交易,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由封建政府所颁发的盐引进行许可经营,且盐商获取以及销售食盐的场所同样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反映了食盐经营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4.(视角: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解析:选C。据题干信息“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反映了明代工人与手工工场的关系,实质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 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训练1】(2017·江西五市八校二次联考)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 B.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商业盛行商帮外出 C.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 D.古代人口迁移完全源自政治因素推动 解析:选C。根据材料“江西填湖广”,人口大量流入湖广,有利于湖广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的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江西、湖广地区的商业关系,故B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1)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②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③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点训练2】(2017·河南新乡等三市二次调研)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两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这些史料可以用 来说明当时( ) 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 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 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 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 解析:选A。根据题意,题目强调的是在交通枢纽有政府的管理、在货物流通中的作用,故选A项。题目并未出现与中原的经济来往,故B项错误;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并未提到严格管理,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瓷器经河道运到中原,故D项错误。 1.(视角:经济政策的影响)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因此阻断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选C项。西汉初年并没有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极强, 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B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汉代城市化与商业化遭到窒息的主要原因,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其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视角:土地制度的影响)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这一规定( )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意在保证国家赋税征收 C.确立了小农的经营方式 D.实为禁止土地随意买卖 解析:选B。解读题干,可知题干《田令》虽然允许土地买卖,但要求其必须在政府所规定的制度之下进行,这样有利于政府及时的掌握民间的土地情况,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故选B项。题干中的《田令》允许土地买卖,因而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田令》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土地的兼并,不利于小农经营方式的发展,故C项错误;题干中信息显示其并未禁止,故D项错误。 3.(视角: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实行对手工业者的集中管理 B.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 C.职业教育以师徒传承为主流 D.官营手工业生产带有季节性 解析:选C。据题干“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等信息,表明手工技术的传承是师徒相传,故选C项。官对手工业者的集中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与史实不符,技术水平最高的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4.(视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 州县 苏州 杭州 桂州 (今桂林) 陕州 (今陕县) 数额(单位:贯) 51 000 82 000 6 600 22 000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 D.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税远超北方地区,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经济虽然不及苏杭地区发展好,但是远比桂林地区发展好,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 5.(视角:商业发展的特点)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这表明宋代( )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选C。据题干“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信息,表明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干预,故选C项。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是从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错误,因为汉代就出现了官方契约,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6.(视角:商业发展的影响)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 A.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选C。“吴郡或右贾而左儒”,以贾为尊,反映出吴郡民众对商人的推崇,对商业利益的追逐,说明民众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故选C项。 7.(视角:土地制度及经济发展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州人。他还没有富贵显达时,有意救助族人,但当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时,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 ,用来赡养救济一群族里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摘自钱公辅(1021—1072)“义田记”译文 材料二 这种集体行善的活动,在四明主要士族的推动下,于绍熙元年(1190)在当地正式出现了超脱家族而具有社会意义的公益组织——乡曲义庄。为了将地方家族间的关怀变成制度化的组织,常态、持久的推动集体活动,于是史浩等人着手建设此一组织。史浩揭示设置乡曲义庄的宗旨:义田之设,专以劝廉耻……为士者,生事素薄,食指愈众,专意学业,不善营生,介洁自持,不肯为屠沽之计、擎攫之态者,使各知有义田在身后,不至晚年忧家计之萧条、男女之失所,遂至折节汨丧修洁。故以此为劝,使其终为贤者。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范仲淹设置义庄与四明士人设置乡曲义庄,两者的服务对象和设置目的有何明显不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义庄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服务对象,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判断;第二小问设置目的,据材料一信息从范仲淹设置义庄目的、材料二从四明士人设置义庄的观念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范仲淹设置义庄目的、宋代土地政策,据材料二信息理解科举制度、结合宋朝的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从社会保障、宗族团结、社会秩序及地方势力发展角度归纳。 答案:(1)服务对象:范仲淹主要是帮助本族人,但四明士人则是超越宗族帮助本地区的人们。设置目的:范仲淹设置义庄目的是团结宗族,济助贫苦;四明士人设置义庄支持士人遵守廉耻观念。 (2)原因:传统宗族制度的影响;宋代实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地权发生经常性转移;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安于清贫;经济发展,社会积累了相当财富;士人“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士的人生理想);理学的形成。 影响:标志着宗族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实现了宗族和地区的互助;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容易形成地方宗族势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