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60100分)‎ 第I卷 ‎1.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 A. 清净无为 B. 以法治国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等,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材料的大意是: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明显属于儒家“仁政治国”思想。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正确。其余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仁政治国”思想 ‎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民畏严刑,民恶重刑;以所畏、所恶,禁其衰、防其奸”;这样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这种观点赞赏用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属于法家。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3.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 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B项错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C项错误,法家是有益于国家的治理的;由题干“法能诛杀不孝之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法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成为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以分析出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时期的儒学·质疑法家思想 ‎4.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 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 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 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 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C项,董仲舒援引《春秋》,认为寡妇再嫁是可以的,这就比后世“设男女之大防”“一女不事二夫”不允许寡妇再嫁的程朱理学思想要宽松得多,显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C项正确。A、B、D项,题干中董仲舒是在“评论”这件寡妇改嫁案,并不是司法官,不能体现汉代司法判案原则;题干中“寡妇再嫁”仅为一个个例案件,并不能说明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题干中没有体现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A、B、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对婚姻的影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 A. 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 B.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儒学的发展。题干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是汉武帝时期,材料还提及了汉宣帝,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中的实用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儒学作为选官依据的功能,故D项错误。‎ ‎6.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 A. 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 B. 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 C. 为现实统治服务 D. 使学生造作文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阅读并提取信息能力。从材料的复句“非……但为……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可知,朱熹强调的是“而推之”以后的内容。故选B项。A、C虽材料也有信息支持,但是都不全面;D项就是他反对的,不符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D.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C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D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 ‎【点睛】“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是解题的关键。‎ ‎8.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导致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不问政事,于是考据学兴盛;但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御辱强国成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主题思想, 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排除A;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材料主旨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所以选D ‎9.顾炎武说:“今之君者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这反映出 A. 专制制度强化导致事务繁杂 B. 机构膨胀导致地方负担过重 C. 中央权重地方官责任心缺失 D. 官员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顾炎武看来,“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原因,在于地方和社会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地方和社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在于君主有私心,要把一切权力收归己有,所以中央的权力过重。材料中还提到“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可见在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自主性,官员不肯为民争利,也就是责任心缺失,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到地方负担重,故排除B项;题目也没有将官员之间的推诿,故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局面·顾炎武 ‎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了早期的民主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不但对君主制。学生应该准确的把握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与此相关的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也需要掌握。1、经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2、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10.“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乎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这首诗赞颂的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乎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描述的是草书书法,B是草书书法体;A是篆体;C是楷书;D是行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书法艺术·草书 ‎11.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这一认识主旨是 A. 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 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 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东西方的艺术。根据材料,这位近代学者认为,文人画不仅可以绘出山水之形状,而且绘出的任何物体都蕴含着作者的“兴味”,即每幅文人画都有自己的思想旨趣。而西洋画是把描摹形状做到了极致,立体派思想转变表明他们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注重“形似”,而也要表现画家的思想。立体派思想转变指的是20世纪初出现的否定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的派别,这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结合立体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的画作可知,立体派注重精神表达。D项,从材料可知,文人画、立体派都注重精神表达。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西方立体派不以形似为重。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东、西绘画取长补短。故B项错误。C项,材料认为文人画形神兼备。故C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文人画;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状况·立体派绘画 ‎【详解】‎ ‎12.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落后于西方国家 D.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求善而不在存真,只追求成果的效用而不注重其中的原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方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如四大发明等,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0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这种现象 A.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 B. 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 C. 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 D. 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亊较远、 较淸,但是他们怕淸议的指摘,默而不言”可知,当时士大夫怕事,不敢改革,这就不利于中国近代化,所以答案选C,排除A;B是原因,而材料意图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D是对材料具体的描述,排除。‎ ‎15.严复1879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B. 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 C.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 D. 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 ‎【答案】C ‎【解析】‎ 严复大力提倡西学,但当时西学不受重视,因此常有“局外人”之感,也说明了东西方文化是存在认同上的差异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社会存在推动革新的动力——‎ 资产阶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顽固势力的围攻方面的文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中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B. 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的潮流的。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康有为的要求并不能体现急躁的心态,实际上在变法中急于求成的主要是光绪帝,排除;C项,康有为主张全面大变并非跪着变法,排除;D项,材料并未提到对维新变法成果的预期,排除。‎ ‎17.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 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 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 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胡适的言论可知,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积极有用的思想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所以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胡适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故排除A;胡适“整理国故”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故选D。‎ 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姐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 ‎18.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 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 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 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 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答案】C ‎【解析】‎ 材料一方面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同时也指出孔子的思想是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但不适用新时代的变化,表明李大钊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A项中的“彻底否定”和D项中的“始终代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李大钊是评价孔子学说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不存在前后矛盾,排除B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材料,不能断章取义,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应综合分析解答。‎ ‎19.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 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 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 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题干的核心,“革命气息浓厚”,实际上仍在强调社会形态以及阶级斗争,据此,D项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核心意思不相符合,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20.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A. 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C. 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 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孙中山始终属于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他的政治主张虽然有较大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也没有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因此AC错误。材料本身也只能反映孙中山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有系统的,社会主义者的必读书,这个材料并不能说明和国共合作有什么关系,可排除D项,孙中山对马克思有一定了解,并发表见解,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故选B。‎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此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误选C项,因为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有很大不同。但要注意的是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来说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1. 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可见 A. 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B. 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C. 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D. 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A项“节制资本”,B项“申民权”,材料无从涉及,属于无关项;C项属于误选项,但把“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说成是“土地不均”,具有片面性,也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2.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 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 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 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A项排除;材料中“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他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B项排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D项正确。‎ ‎23.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出自《井冈山的斗争》,作于1928年,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发表于1940年,B正确;“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作于1949年,排除C;“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引自《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排除D。所以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发展 ‎【名师点睛】新民主主义理论(抗日战争时期):‎ ‎(1)主要论著: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2)主张:‎ ‎①正确分析中国国情: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B.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正确分析中国革命:a.革命对象、任务:反帝反封建;B.革命性质: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C.革命动力:武装斗争,以无产阶级领导、以农民为主体,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D.革命纲领: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e.革命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3)影响: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4.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邓小平提到中国人“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可知该思想是正确的,遵循实事求是的路线,符合题意的是D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排除A项;B项中的“正式”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开始”表述错误。‎ ‎2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 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 “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故C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为内容考查“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近十年未能参加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出现巨大差距。‎ ‎26. 高考作文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优秀高考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 A.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D.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时代的印记”、“1977年高考”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期;B项属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C项,明显不正确,题干所示时间时候,尚未开启“改革开放”国策。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后初期的教育状况 ‎27.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 ‎28. 有学者认为,15世纪欧洲的绘画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它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律来绘画,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该观点 A. 描绘了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关系 B. 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 C. 否定了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D. 诠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15世纪欧洲的绘画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可知是绘画的发展对科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不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把人放在真实的世界中”“肯定自然主义”得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强调绘画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并不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必然历史条件,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 ‎29.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C.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D.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反映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世俗的宗教批评者”“某种不敬神的精神”等关键信息,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批判和妥协之间徘徊,同样,教会势力也在传统特权和批判者之间寻求调和,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但是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故D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教会宣扬的神学世界观矛盾日益尖锐,故B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影响 ‎30. “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是被统治者自由协议的结果,而且它包含着这样的原则,即所有的政府都有限度。”作者意在说明 A. 专制王权有益资本主义发展 B. 封建主义为民主思想提供来源 C. 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 D. 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说明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转型,因此选C。ABD都只涉及到材料的部分意思。‎ 考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 。‎ ‎31.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A. 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 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教会危机 C. 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 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表明,天主教会采取了措施以缓解危机,故B项正确。路德教派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保罗三世不可能支持自己的对立者,故A错误。天主教与新教是互相独立的教派,不可能融合,故C项错误。在新教的反对声中,天主教才逐渐禁止出售罪券,故D项错误。‎ ‎32.1600年布鲁诺因“异端思想”罪被烧死;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而到了1662年,伦敦成立皇家学会;1666年,巴黎成立法兰西科学院。此变化最能够说明 A. 基督教神学无法抵挡住科学的进步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推动科学的进步 C. 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D. 科学的进步促使宗教影响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600年,布鲁诺因“异端思想”罪被烧死;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和“而到了1662年,伦敦成立皇家学会;1666年,巴黎成立法兰西科学院”可知,基督教神学无法抵挡住科学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思想兴起于17—18世纪,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科学的进步促使宗教影响逐渐消失,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33. 美国宇宙学家保罗·戴维斯曾说:“生命由原子造就,而原子是按照量子机制行事的。”“生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一些量子的‘把戏’,如果这样做能够赋予它优势的话。”从中可知,其认为( )‎ A. 生命进化是量子“把戏”的结果 B. 量子机制赋予了生命进化的优势 C. 生命进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程 D. 量子理论可能适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内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原子是按照量子机制行事的,不是生命。B项说法不准确,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这个内容。C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材料中的“生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一些量子的‘把戏’,如果这样做能够赋予它优势的话。”表明D项正确。‎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量子论 ‎34.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35.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封建复辟王朝对这场革命的否定,人们在重新认识启蒙运动及大革命的意义和精神时,极大地激发出反对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政治热情。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A. 侧重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B. 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C. 注重如实地描写社会底层的心声 D. 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失败后,“理性王国”没有如期而至,人们对现实普遍失望,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渴望个性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B项正确。A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新古典主义文学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与题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6.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强烈的 A. 军国主义 B. 霸权主义 C. 极端民族主义 D. 乐观主义 ‎【答案】A ‎【解析】‎ ‎“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等信息体现了军国主义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故选A。‎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需要考生根据材料的信息准确区分极端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和乐观主义几个概念。‎ ‎37.‎ ‎1917年底,苏俄向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呼吁:“上述各国工人定会了解他们现在所担负的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的任务,定会以多方面无比坚决果敢的行动,帮助人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苏俄此举的目的是 A. 推动主要参战国工人的反战运动 B. 显示苏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 C. 希望各国举行不割地不赔款谈判 D. 鼓舞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希望各国发动工人运动,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将和平事业进行到。再结合所学知识:俄车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宣布退出一战,想借助各国的反战运动为自己退出一战创造有利于因素。所以本题选A。‎ ‎38.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资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B. 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C. 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可知,美国援助中国的做法,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B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美国援助中国抗战,无法体现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排除A;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2月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质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 ‎39. 下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A. “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 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运用本题的时间限制:1943年。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1944年6月“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因此A项不能读出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战场的开辟 ‎40.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这些协定 A. 促进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 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C. 推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D. 推动了经互会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将大宗贸易转向东欧,抵制西方援助,对抗马歇尔计划,推动了经互会的成立,D项正确;雅尔塔体系在二战后期经过几次国际会议已经形成,A项错误;冷战开始于1947年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 项错误;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是为了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冷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C项错误。‎ 第Ⅱ卷 ‎41.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 郭嵩焘 ‎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纯粹的课本基础知识问答题,难度不大,属于送分题,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展。‎ ‎(2)本题考查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两位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学生要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人的不同观点加以分析;刘锡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的封建卫道士,思想看法比较保守;郭嵩焘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两个人物显然形成了对比。‎ ‎(3)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史的时代特征,结合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特征组织答案即可,政治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上改革开放;文化上双百方针。‎ ‎(4)本题考查史学理论,角度的不同,历史时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局势的不同,研究方面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对历史的认识 ‎【考点定位】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现代史时代特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