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宋楼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历史试题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宋楼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历史试题3

江苏省宋楼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试卷(三)‎ 历 史 ‎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请把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的。‎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明朝的科举制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 ‎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4.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5.《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B.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C.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6.梁启超认为:“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欧洲)皮毛,汲流忘源,遂及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李鸿章晚年着着失败,皆由于是”。梁启超这样说的实质是 ‎ A.批判李鸿章卖国投降可耻行径 B.要求资产阶级维新派掌握政权 ‎ C.要求光绪帝罢免李鸿章的官职 D.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主张 ‎ ‎7. 2011年7月杨恒均著的新书《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中写到“在9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传承下,今天的知识分子能对先贤的理论补充些什么?能对当下的民众启蒙些什么?毕竟在光明中拉开灯不算什么本事,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才是伟大之处。”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主张维新变法 ‎8.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当时记者拍摄的照片 B.当年受害者的口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9.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 ”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10.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事件,政治哲学家或政治思想家通过“出海航行”,去寻找陌生的、未知的新世界,去征服“新大陆”,甚至是去征服自然,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A.造成殖民扩张与掠夺 B.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C.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 D.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11.温斯顿·丘吉尔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首相,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一书中记载道,“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获释重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这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保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果实 B.对国内国外的政治思想和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C.导致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 D.继承了悠久的传统,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 ‎12.“1850年7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国伦敦的一家酒店里,约见了24岁的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交谈中,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电力的火花正准备着一场新的革命,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跟着政治革命。”材料中提到的“新的革命”是指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科技革命 D.新航路开辟 ‎13.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因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提交最高法院作出司法审判 B.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C.提交国家元首作出行政决策 D.带领内阁集体辞职 ‎14.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从1933年4月开始工作,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据此可知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 ‎①结束相关工作与美国参战有关 ②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稳定社会 ‎③说明美国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反映了美国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3年中,德国工业产量增长四倍,法国增长三倍,英国增长一倍。西欧国家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和繁荣的主要原因有 ‎①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②加快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③主导二战后世界贸易体系 ④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16.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 ‎17.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下列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A.福利国家制度 B.第三产业 C.经济全球化 D.知识经济(新经济) ‎ ‎18.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其中第二朵“乌云”,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下列哪一理论驱散了这一“乌云” ‎ A.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D.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 ‎19.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下列美术作品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是: ‎ A.《日出•印象》 B.《干草堆》 C.《鲁昂大教堂》 D.《毕加索自画像》 ‎ ‎20.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保存人类历史功绩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 25题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 ‎——摘自《明史》卷8‎ 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 ‎——《明会要》卷29‎ 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它的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需取决于批红。‎ ‎ ——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2分) ‎ ‎(2)依据材料二,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3分)‎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3分)‎ ‎(4)有人认为明代内阁拥有了丞相之权,也有人认为内阁并无丞相之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分)‎ ‎22.(14分)棉纺织业既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也是19世纪全球体系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纺织业最初源于印度,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数量不断激增,平均比例占进口总额的70%—80%。东方棉织品在英国引发的服饰新潮流却导致国内毛纺织利益者的不满。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虽然政府以法令的手段保护毛纺业,但东印度公司进口棉织品的数量仍有增无减。‎ ‎——摘编自[美]保尔·芒图《18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英国消费者对印度棉织品的狂热需求,使国内商人与利益群体开始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尝试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主要有三类技术变革推动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飞速前进,它们分别是机械联动装置上的发明、有关新型能源的利用以及与化学有关的新工艺。18世纪的技术变革通常与工厂制的来临联系在一起。工厂制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之上,对劳动者采取强制性纪律,使曾通行于城乡之间的“外包工制”走向末日,从而使棉纺织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成为可能。‎ ‎——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材料三 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1780年以前,世界经济主要表现为多元、分散的孤立体系,亚洲是传统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从亚洲易位至欧洲,英国不仅迅速从棉织品进口国转变为倾销国,而且以广泛的影响将更多国家和地区整合进统一的世界体系中,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复杂的棉花帝国和世界经济整体性的系统框架。从非主导性国家的视角来看,印度、埃及等国逐渐被捆绑在世界棉纺织产业链条上,成为其低端原料产地与棉织品的倾销地,由此发展成单一、畸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使传统民族工业长期受到压制,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德]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前夕英国政府的经济指导思想,并简述1700年前后亚洲棉织品在英国市场的概况。(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对19世纪中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棉纺织业发展所反映的世界格局的主要变化。(2分)‎ ‎2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议会改革前的英国议会代表制……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沓无人烟的荒村,从而被称为“衰败的市镇”,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衣乒加会议。……另一方面剥夺了新兴城市的居民的选举权。‎ ‎ ——(英国史讲义》‎ 材料二 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 ‎ 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 ‎ 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 ‎ 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而英国的自由便是以下议院的效能为基础的。‎ ‎——《潘恩选集》‎ 材料三 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裳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9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p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早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恃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实行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贸易自由代替了保护主义。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832年前英国议会制度的主要弊端。(3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最主要说明了什么?指出其仍存在的不足。(5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英国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的主要原因。它们的被废除说明了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议会改革和工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24.【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 材料一: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 ‎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 ‎——《苏联史》 ‎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 ‎——大久保利通 ‎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分别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2分) ‎ ‎(2)归纳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 ‎(3)概述三次改革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 ‎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 材料一 ‎ 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 ‎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报道。 ‎ 材料二 孙中山先后致函时任外交总长的唐绍仪和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中华革命军借款”“总计二百七十万元”,其中“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写道:“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 ‎ ‎ ——1916年孙中山《致唐绍仪请代呈政府发还中华革命军借款函》 ‎ 材料三 “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 ‎——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书》 ‎ 材料四 最后十三年北来(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 ‎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2分) ‎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大公报》前后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 ‎(3)通过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具有怎样的金钱观?(2分) ‎ ‎(4)对于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结合我们纪念伟人应采取的真正态度加以评价(2分) ‎ 江苏省宋楼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试卷(三)‎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A D C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B C C D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 25题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题答案:(1)遇事紧急或灾荒之时救济紧迫;(1分)(2)从明废丞相,成祖时开始设内阁,大学士参与草拟诏书。(1分)票拟权使得内阁拥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提到票拟可给1分;提到参与决策给1分)(3)丞相有固定人数,内阁没有;丞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内阁不是;丞相具有统领百官之法定权力,内阁没有。‎ ‎(4)首先要表明观点,否则不得分。‎ 观点 理 由 ‎1.拥有(1分)‎ 内阁直接参与最高决策;所做决策超越六部;因接近皇权而使其地位与过去的丞相相似;(3分)‎ ‎2.没有(1分)‎ 内阁参与决策但只是顾问;(1分)内阁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不能统领百官;(1分)内阁并没有法定的凌驾于百官之上的地位;(1分)‎ ‎22题答案:‎ ‎(1)经济指导思想:重商主义。(2分)‎ 概况:亚洲棉纺织品数量在英国市场一度激增;随后虽遭英国政府禁止,但其进口数量仍有增长;冲击毛纺织业。(3分)‎ ‎(2)主要原因:市场需求量大;三类技术变革(工业革命);工厂制推行。(3分)‎ 影响: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败;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4分)‎ ‎(3)变化:世界经济从多元、分散的孤立体系向以英国为主导的整体性、系统化转变。促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2分)‎ ‎23题答案:‎ 弊端:(1)选区分布不合理(或议会代表分配不合理),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无连举权;上议院的权力依然被贵族把持(或存在暴致残余)。(3分)‎ ‎(2)变化: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以财产收入作为获得选举权的主要依据。(3分)‎ ‎ 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上升.(1分)‎ ‎ 不足:选民资格仍有财产限制。(1分)‎ ‎(3)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工人群众的支持。(3分)‎ ‎ 说明;贸易自由主义确立起来。(1分)‎ (4) 认识: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议会的民主化;议会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又促进了工业的更大发展。(2分)‎ ‎24题答案:‎ ‎(1)梭伦改革要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矛盾(4分)。 ‎ ‎(2)观点:政府应当鼓励工业发展。(2分)。措施:政府鼓励工商,嘉奖贸易;引进欧美科技等措施。(2分) ‎ ‎(3)结果:梭伦改革为雅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明治维新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日俄两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认识: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或: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 ‎25题答案:‎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的军费。(2分) ‎ ‎(2)材料一:孙中山假借革命进行敛财,贪生怕死之辈。材料四;孙中山是为民、爱民、信民的真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国父。(2分)反映了民众由不理解孙中山革命,到理解孙中山由衷的敬佩和爱戴的过程。(2分) ‎ ‎(3)孙中山先生借钱革命,不置产业,不留钱财给家人后代。(2分) ‎ ‎(4)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中山先生爱民信民的精神,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切勿扰民。材料作者所表达观点确实有道理。(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