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人刘永敏, 审核人余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历史关注的不仅是独特事件,同时还是被评定为重要的独特事件。从许多方面来说,历史都是一种判断”。作者旨在表达 A. 历史的存亡由史学家的个人意义构建来取舍 B. 历史学家应关注个别现象多于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 C. 历史掺杂着价值观念,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 D. 历史难以捉摸,但可以使用普遍性法则进行解释以昭示其特殊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历史都是一种判断”来看,说明历史掺杂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故答案为C项。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排除A项;历史学家要关注个别现象,并非要关注个别现象多于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排除B项;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排除D项。 2.“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B.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C. 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答案】A 【解析】 “心理状态”指的是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是二手史料,二手史料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即受“心理状态”影响大,而地点受影响往往很小,选A是符合题意的。 3.“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 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点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 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 B. 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 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D. 欧洲开始衰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的世界,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科技进步也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时的国际关系中心依然在欧洲,欧洲实力强大。分析选项,A、B、C均正确,D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应选D。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名师点睛】一战爆发原因 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5.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这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A. 参加反法同盟 B. 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 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被英法所控制。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是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6.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1913—1950、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50年德国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是德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应该最低,故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①应该属于1820一1870年,当时德国尚未完成国家统一,但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选项排除; ②应该属于1870—1913,当时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并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故B选项排除;④应该属于1950—1973,当时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选项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以数据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德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对学生的整体知识观的要求较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区分各个时间阶段,梳理德国经济发展的知识线索,方能正确判断。 7.一战期间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战场发生了多次重大的战役。结合地图标数,理解正确的是 A. ①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 ②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 C. ③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D. ④兴登堡防线突破后同盟国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中的③为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故答案为C项。①为索姆河战役,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②为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兴登堡防线突破后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D项。 8.“持续了300多天”、“几乎由法军独自承担,最终又以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况告终”、“给徒劳无功的德军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痛回忆”,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兴登堡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低落。故答案为B项。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索姆河战役是英法联军对德军的战役;突破兴登堡防线的是协约国军队。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9.《凡尔赛条约》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当,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失与破坏的责任”。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个观点的是 A. 大战前,德国在欧洲同英国展开激烈的竞争,还想重新瓜分世界 B. 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后,德国支持下的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C. 从1892年到1907年,英法俄分别签订条约,三国协约形成 D.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阐述的是德国承担战争责任的理由,三国协约形成也对一战的爆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与德国的战争责任无关,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是德国为准备和发动一战采取的措施,属于德国应当承担的战争责任,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0. 《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 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 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 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D. 一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反映了当时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破坏社会生产力,故A项错误。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排除。妇女进入生产部门,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影响 11.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由于 ①《四国条约》埋葬英日同盟,消除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 ③华盛顿会议剥夺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 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华盛顿会议美国是最大受益者,其中,《四国条约》埋葬英日同盟,消除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故①正确;《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英国海上优势丧失,故②正确;华盛顿会议并未完全剥夺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故③错误;《九国公约》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有利于美国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C。 12.美国在1921年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不包括 A. 限制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B. 限制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C. 维护并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D. 解决日益复杂的德国赔款问题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 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就是企图压制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上作出让步,限制和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以及限制军备竞赛,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凡尔赛体系的内容之一,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是个逆向思维的题目;明确凡尔赛体现和华盛顿体系的内容,据此得出答案。 1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二十世纪初主要大国之间“以利相交”的有 A. 美国加入协约国,参加一战 B. 三国同盟军事集团的形成 C. 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形成 D. 塞尔维亚的参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塞尔维亚的参战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不是“以利相交”,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是主要大国争夺霸权和掠夺利益的行动, 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中的主要国家,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虽然就局部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它们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从全局看,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14.“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结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该条款 A. 使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 B. 承认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 C. 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矛盾 D. 反映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不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的条款属于九国公约的内容,而九国公约承认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是四国公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矛盾 是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反映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下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下列有关国际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总部设于日内瓦万国宫 B. 正式成立于巴黎和会召开期间 C. “促进国际合作”是其宗旨 D. 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答案】B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国际联盟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故选B;ACD符合所学,排除。 16.《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条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A. 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日本的势力 B. 日本在受限制有同时也保持局部特权或优势 C. 华盛顿会议参与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 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答案】A 【解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条约》均抑制了日本,同时也均维护了美国的利益,例如,《九国条约》就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本失去特权或优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参与各国并非平等协商,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均不涉及中国,所以也就不存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 A. 裁军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发展国际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实行“集体安全”,对于违反盟约而从事战争者,应视为对所有国联会员国的战争行为。当时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他们反对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事务中去,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是美国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排除A、C、D项。 1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的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 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 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 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决定国际关系变化因素的分析能力。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即彼此的实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列强实力的反映,之所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在这一时期内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后来德、日实力发生了变化,这一体系就崩溃了。同时,B、C选项错误,正确的答案为A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19.1924年9月,国际联盟第五届大会上,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共同提交了《日内瓦议定书》。议定书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包括维护法国东欧盟国边界的现状。会上,含法国在内的十国签署议定书,但英国却最终宣布拒绝接受《日内瓦议定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达了国联尝试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 ②迎合了战后民众要求和平的思潮 ③践行了《非战公约》解决争端的原则 ④体现了战后欧洲局势的纷繁复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非战公约》并未得到践行,材料可以看到国联的确尝试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非战公约》也从侧面体现了战后欧洲局势的纷繁复杂,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 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 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D.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答案】D 【解析】 由于美英在亚太地区与日本的矛盾尖锐,在华盛顿会议上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故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故D正确;中国人民反日斗争并不是美英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国际联盟对美英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故B错误;英日同盟失效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出发,即可得出“遏制日本势力扩张”的正确答案。 21.关于阿房宫,《史记》载: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杜牧在名作《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当代考古学者在《史记》所载阿房宫位置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等物质。这说明 A. 史事的真实性必须得到考古的证实 B. 文学作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 C. 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 D. 不同类型的材料相互印证得到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史记》载阿房宫没有建成,《阿房宫赋》则表示阿房宫被烧毁,当代考古学者则认为阿房宫没有被烧过,因此反映出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C项正确;史事的真实需要多方材料证明才能得出结论,而非只有考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文学作品的作用,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不同类型的材料相互印证不一定就能得出历史真像,故D项错误。 22.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张伯伦解决的办法是 A. 默许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B. 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C. 静观德国吞并奥地利 D. 签订慕尼黑协定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38年9月……张伯伦……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 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张伯伦企图牺牲小国利益、避战自保,反映了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背景,故D项正确;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在1936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1936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与张伯伦无关,故B项错误;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8年9月……张伯伦……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学生应该可以联系慕尼黑阴谋的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3.下图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事件 A.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 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 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D. 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婚礼的一方是德国,代表的是法西斯势力,另一方是苏联,两人的蜜月指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绥靖政策是英法对德国的政策;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没有弄清楚实质。 点睛:回答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本题解答的关键点是参与国家的判断,其中一个是德国,很容易确定,另外一个是苏联,要了解苏联的国旗才可以清楚。这样就进一步确定历史事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24.1938年9月,中国在国联会议上强烈要求全面制裁日本。因为欧洲剑拔弩张的形势,各大国的外交部长多数不在日内瓦。国联作出了成立以来最强硬的决议,指称日本违反国际协定,各国可以力所能及地个别援助中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此时中国国内正值武汉保卫战 B. 欧洲大国忙于处理苏台德问题 C. 中国的抗日获得一定国际同情 D. 反法西斯力量已有初步的联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是国联的倡议,并不能说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反法西斯力量开始联合事1942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武汉保卫战是1938年6月至10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欧洲大国忙于处理苏台德问题是1938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国联的态度表明中国的抗日获得一定国际同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5.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此时的欧洲 A. 法西斯国家正式结成了军事同盟 B. 德国空军轰炸了城市格尔尼卡 C. 西班牙马德里被佛朗哥军队攻陷 D. 意大利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193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37年德国空军轰炸了城市格尔尼卡,故B项正确;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故A项排除;C项发生于1939年,排除;D项是1936年,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是“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找到“1937年”发生的即可。 26.学者在评论某亊件的影响时说:“加快了徳、意法西斯的勾结步伐,促成德、意法西斯联合阵线的形成。欧洲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力量的变化”。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内战 C. 德国吞并奥地利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护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勾结,并在战后正式结成同盟,使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有利于德、意的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1935年,法西斯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与题干无关,排除A。1938年希特勒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更加肆无忌惮地实现它的侵略和战争计划,与题干无关,排除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靖绥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7.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逐步对外扩张,最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①西班牙内战爆发 ②中国卢沟桥事变爆发 ③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法西斯势力逐步对外扩张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内战爆发在1936年;中国卢沟桥事变爆发在1937年;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在1935年;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在1939年,故③①②④排列正确,故D选项正确,故ABC选项都错误。故选D。 28.英国著名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B.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D. 美国通过的“中立法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导致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从材料中的“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来看,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故答案为C项。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没有“合理、适当的地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和美国通过“中立法案”,不符合“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排除B、D项。 【点睛】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已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9.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派别、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是以国内斗争来解决问题,还是以国家之间的斗争来解决问题,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议题。最终,这些问题在一个国家进行了“演习”。这个国家是 A. 德国 B. 西班牙 C. 波兰 D. 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B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体现了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派别、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被称为二战的“演习”,所以这个国家是西班牙而非德国、波兰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30.读“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如下)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党员 10.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国会名次 9 2 1 A. “大萧条”的出现 B. 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 C. 德国人的民族情绪 D.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是在1936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不是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材料所示时间段内,对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均有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近代以来列强通过战争不断攫取中国特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为了收回主权开展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可以分析得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鸦片战争的有关影响来回答。 (2)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其结果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九国公约》的实质应当联系所学,从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中国的争夺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对于本大题中的“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仅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回答,必须根据材料信息的指向,回到教材当中根据有关内容来回答。 ” 32.边界、领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领土的争端影响两国关系甚至世界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历史上法德关系恶化并诉诸武力的重要导因在二战后初期又有重复的可能。将引发德法历史冲突的症结问题改变为促进德法和解的引擎,法国政治家找到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从煤钢问题入手,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将法德双方的利益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 联邦德国与比利时在理性合作基础上,经过短暂谈判,于1956年9月签订《联邦德国与比利时王国关于边界变更和其他问题》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边界纠纷。 1960年8月《联邦德国与荷兰王国关于埃姆斯河口合作规定》签订,缩短了两国边境线的长度,确定了双方对存在争议地区共同勘探与开采的原则。 ——据丁丹《二战后德国与邻国边界、领土争端的解决述评》整理 (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中数字标识指出法国在领土与边界问题上极力压缩德国的措施,并说明日后德国是如何突破的? (2)材料二中“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指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二战后联邦德国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领土争端的特点及对60年代的欧洲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措施:①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或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②控制萨尔煤矿;突破: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2)事件: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特点: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矛盾;以经济合作的方式促进关系和解。影响:为欧共体的建立奠定基础,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战和二战后德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方式,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法国在领土与边界问题上极力压缩德国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控制萨尔煤矿等方面来回答。日后德国的突破应当联系所学,从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从煤钢问题入手,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将法德双方的利益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可以看出,“法德和解的良性开端”是指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二战后联邦德国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领土争端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煤钢问题入手,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将法德双方的利益连接起来”“联邦德国与比利时在理性合作基础上,经过短暂谈判,于1956年9月签订《联邦德国与比利时王国关于边界变更和其他问题》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边界纠纷”等信息分析得出。对60年代的欧洲所带来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欧共体的影响来回答。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②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权执行领土扩张政策,冲突扩大到了欧洲。③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④随着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仅保留其警察力量……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1919年3月) (1)根据材料一,用四句话写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并概括材料一关于二战的新观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答案】(1)①1931年,二战在亚洲爆发。②30年代,冲突扩大到欧洲。③1941年,达到最大规模。④1945年,二战结束。新观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2)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国内市场狭小,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存在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取得国会选举的胜利,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进程和德国成为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原因和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冲突扩大到了欧洲”“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盟国于1945年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等信息,可以概括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这是一个新的观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一战的影响和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其过程主要是根据纳粹党上台的影响来回答。 34.20世纪初期,美国借“海权”东风,迅猛发展。 材料一 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总统时(1901年),美国刚刚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如何使美国这个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一个世界政治强国的角色,是这位年轻总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罗斯福坚持“白人优越论”,认为扩张夺取落后民族的自治权是执行上帝的使命,只有武力干涉才是文明大国教育落后民族的重要手段。他接受了马汉的“海权”思想,认为美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维护美国国旗的荣耀”。……美国通过改革,建立了世界第二的“大海军”,使美国的“太平洋帝国”的梦想得以实现,也为美国的全球扩张莫定基础。因此,西奥多·罗斯福被称为美国的“海军之父”。 ——摘编自张江宁《外国名家重大军事改革述评》 材料二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终于缔结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吨数限额为:美英各52万5千吨,日本31万5千吨,法意各17万5千吨(5:5:3:1.75:1.75)根据规定,美国不得在关岛和菲律宾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由于日本刚刚完成了小笠原群岛的要塞工程,所以,关于基地的规定对日本比较有利。美国以此让步,换取日本同意接受主力舰比例。 ——摘编自张陀《亚太争夺: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奥多•罗斯福改革海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海军军备竞赛方面的胜利,并分析《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影响。 【答案】(1)背景:20世纪初,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新兴工业强国;为实现世界政治大国梦,美国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西奥多·罗斯福信奉种族优越论;马汉的“海权”思想。 (2)美国的胜利:美国取得与英国海军同等地位的海军力量,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影响:关于基地的规定对日本比较有利,日本占有相对的优势,暂时缓解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但并没有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历史上西奥多•罗斯福改革海军的背景和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西奥多•罗斯福改革海军的背景,应当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刚刚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他接受了马汉的‘海权’思想”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 美国在海军军备竞赛方面的胜利,可以根据材料分析的五国主力舰吨位比和“美国以此让步,换取日本同意接受主力舰比例”等信息来回答。《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中的“关于基地的规定对日本比较有利”等信息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