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8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手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下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很相似, “结构技巧”虽然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同属于古诗歌的“表达技巧”,但其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故分为两个考向处理。 考向一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5.诗歌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规范答题——“三四三”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要规范答题,需要“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 (一)准确判断表达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 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在“重难突破”栏目中重点讲) (二)题目四审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四审”,一审题型(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二审范围(是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三)规范表达三步骤 表达技巧题答题分三步:找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手法,或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或诗歌传达出的情感。 三步答题法: 根据不同的问法以及赋分情况,表达技巧题可分为不同题型,不同的题型答题的步骤有所不同: (1)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表达技巧。 (2)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分析说明。 (3)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 也可以参考该题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是“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即时小练] 1.(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审题: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小角度(修辞手法) 两种(数量) 分析型(分析) [解析] 该句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情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壮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审题: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颈联) 大角度(艺术手法) 哪些(数量) 分析型(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类型一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表达方式 方 法 作 用 描写 讲究 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写和刻画 讲究 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 技巧 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根据考情,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视角与色彩六种技巧。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两种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描写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①以动(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②动静结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③以静写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④化静为动,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虚实描写 (1)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虚”包括三方面: 第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第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此时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曾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象:舟船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2)“实写”是指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上阕写了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状,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鉴赏中重点考查的虚实描写有: (1)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2)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或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5.白描与细节描写 (1)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往往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视角与色彩 (1)视角:远近,高低,视觉,听觉,触觉等。因视角的变化,才形成了层次的不同: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色彩。在古诗歌中,事物或景物往往会形成色彩对照: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二、抒情 抒 情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寓情 于景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1.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这是作者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代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 (1)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词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即时小练] 一、基础练 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词)句使用的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 答: [答案] 细节描写。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答: [答案] 侧面描写。诗中并未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江汉》) 答: [答案] 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思念亲人,另一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4.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兴》) 答: [答案] 即景抒情。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答: [答案] 动静结合。月光、清泉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 [答案] 虚实结合。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二、提升练 运用所掌握的技法,解答下列题目。 7.(2014·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在描绘春天美景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表现春意阑珊的景象,是写景;“花褪雨,絮沾泥”则从细微处着眼,表现雨后春花凋零,沾染泥土的残败,蕴含情。既有对春末的概括性描述,又有对具体景物的详细描写。点、面相互映衬,丰富了本词的情感内涵。 [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8.(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 [解析] 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 [答案] 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美好祝愿。 类型二 修辞手法 通过下面这个表格,掌握高考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类 别 作 用 例 句 赏 析 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是洁白的, 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诗人把死后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美貌,还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相照应 借代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使事物人格化;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诗人打算去山里,春风通人性,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拟人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令人读来心情愉悦 排比 使语言更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苏轼《行香子》) 词中加点的这组排比句,展现了不同时刻的行舟之景,以及词人的心理感受,且语言节奏明快,流转自如 设问 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 语意含蓄,发人深思,节省笔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其一)》] 诗中“晴”为双关词,一方面关照着第三句,说晴雨的“晴”;一方面又关照着第二句,说情感的“情”,这是谐音双关 互文 语简而意丰,有强调作用;使行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和节奏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其一)》] 第一句合起来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就突出了边境的长期战争给征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无穷的灾难,为下文抒情做好充分铺垫 通感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顶 真 (针) 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顶真手法的使用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更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即时小练] 一、基础练 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词)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珝《未展芭蕉》) 答: [答案] 比喻,拟人。以“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以“未展芭蕉”喻少女;“怯”,拟人,娇怯含羞。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答: [答案]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3.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扬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南朝民歌《作蚕丝》) 答: [答案] 双关。“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匹偶”,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答: [答案] 夸张,对偶。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 5.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答: [答案] 顶真。使上下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答: [答案] 通感。用视觉来描写听觉,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答: [答案] 借代。以花的色彩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花”的特征。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答案] 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及对自己身世悲凉的感慨。 二、提升练 运用所掌握的技法,解答下列题目。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 叶 李 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①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②人。 【注】 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句清新,感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答案]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落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题冷泉亭[注]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 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 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 “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这几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看明白试题要求,了解答题范围。考生首先要解答词的上片“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这几句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分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比拟手法。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像神仙衣上的环珮叮当作响一样。 类型三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则是狭义的,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月出惊山鸟”。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并序》中多次写江中之月,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词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联想和想象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象征。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8.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9.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10.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11.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3)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 并序》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12.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对写法是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如柳永《八声甘州》的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此时的妻子一定会产生埋怨之情,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词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因为对写法主要是悬想,所以也叫“折绕联想”。 前几种考查较多,后三种考查较少。 [即时小练] 一、基础练 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答: [答案] 联想想象。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柳树形象。(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联想)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答: [答案] 衬托。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 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答: [答案] 烘托渲染。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不平和哀伤凄苦的心情。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答: [答案] 比兴。以美丽怒放的桃花比喻美丽贤淑的女子;同时运用起兴手法,以桃花开放引出女子出嫁一事。 5.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答: [答案] 欲抑先扬。前两句层层推进,写文帝推崇贾生,后两句点明虚心垂询是为了“问鬼神”,欲抑先扬,讽刺汉文帝关注鬼神,而不注重苍生百姓。借古讽今,感叹自己无用武之地。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答: [答案] 对比。将豪门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惨境对比,极力表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7.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陆游《诉衷情》) 答: [答案] 用典抒情。“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 二、提升练 运用所掌握的技法,解答下列题目。 8.(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考向二 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 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古诗词行文结构的常用术语有: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 3.承上启下。这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 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7.以景结情。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 产生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4.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6.诗歌的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全诗分析。 7.诗歌的结尾一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掌握技法——找到解题钥匙 (一)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第二步: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第三步: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即时小练] 1.(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 [解析] 题干中已点出它们都是“相对静止”的画面,而且明确要求让说的是在“结构中”的作用。谈结构中的作用,就要谈与前后诗句的关系;题干中“静”的说明,也是在提示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谈诗句间的关系。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一、辨析相关表达技巧 (一)借代与借喻 1.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①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借喻 ②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借代 ③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借代 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借喻 ⑤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 借代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借喻 ⑦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2.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借景抒情 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三)衬托与对比 3.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 ①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衬托(反衬) 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对比 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衬托(正衬) 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衬托(反衬) ⑤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对比 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衬托(反衬)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 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四)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 念奴娇 登多景楼① 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东。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 [答案] 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 [答案] 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借古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诗才有的。 (五)烘托、衬托与渲染 5.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1)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陌上桑(节选) 佚 名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答: [答案] (1)衬托(反衬) (2)烘托(侧面描写) (3)渲染和烘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二、掌握情与景结合的四种方式 1.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是乐景,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2.以乐景写乐情 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3.以哀景写哀情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词人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的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4.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三、四两句低沉压抑,是哀景,但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解析]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干中已经给出“借景抒情”的信息。第二步:读懂上片,弄清楚上片写了哪些景物。上片主要写了“玉笛”“山”“水”“暝云”“燕子”“梨花”等景。第三步:根据这些意象的特征和营造出的意境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答案] 词的开头,玉笛声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燕子觅食、筑巢, 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燕子远飞、雨中梨花使作者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动静结合,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静景。②借代修辞,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③色彩渲染,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颈联写雨后白雁低飞是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是听觉。⑤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⑥直抒胸臆,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情。 1.(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注] 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 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中的“疏雨”“千行泪”形成对比,疏雨是外界环境,千行泪是作者的行为,显示了作者对自己丈夫的深重思念与哀思。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 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初春 徐 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 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独居闺阁的词人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送述古[注]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陈襄,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字述古。 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的“景”和“情”的内容作答。 [答案] 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夜发分宁[注]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 分宁:今江西修水,是诗人的老家。此诗作于诗人离家别友赴外地任职之时。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结尾句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那满川风月无比多情,因理解“我”的愁绪而满含愁意。诗人采用拟人(或移情)、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或“借物抒情”“融情于景”),使得诗句含蓄而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都门秋思(其三)①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 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京城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解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看诗歌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逝去”的感慨。 [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感慨,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逝去的隐隐愁绪。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 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鉴赏的诗句;再审诗句——抓住诗句的意象“夕阳”“山色”与“登楼”的巧妙组合,抓住关键词“劝”“将”体味其好处。 [答案] ①这首诗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②运用拟人手法,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一个“劝”字、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 答: [答案] 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7.(2017·鄂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