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26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26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作业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解析:选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从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明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故选D项。‎ ‎3.《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 ‎4.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 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选C。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 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故C项正确;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也。”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选B。题干的含义是小与大、少与多、短与长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这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C、D三项与此不符,故选B项。‎ ‎6.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选C。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和“兼爱和非攻”,很容易判断出这一学派为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他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故C项正确。‎ ‎7.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解析:选D。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8.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 ‎9.(2020·舟山检测)有人说:“董仲舒……‎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选B。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 ‎10.(2020·温州模拟)“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被汉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表明(  )‎ A.汉家制度是用儒学包装法家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 解析:选A。“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说明汉宣帝反对“纯任德教”,这表明其所谓的“汉家制度”是用儒学包装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C、D两项不符合汉代的史实,故排除。‎ ‎11.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 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选A。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可知儒家“支派”是103,“篇数”是3 123,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的信息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尚存在,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故D项错误。‎ ‎12.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解析:选C。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2)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简要分析原因。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解析:(1)第一、二小问比较四则材料,可知它们都是围绕“如何治国”这一主题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第三小问实际考查各派别的阶级属性。(2)解答时要结合所学分析各派的主张,看哪一主张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哪一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峻法。各个派别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2)材料四主张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重视。因为它适应了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材料一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因为儒家学说经过后世的发扬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4.(2020·浙江五校联考)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 材料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春秋以来到近代中国人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从儒学自身和统治者的角度来分析,可从儒学的调整适应社会的需要、儒学的内容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学校教育等方面来归纳;第二小问贡献联系所学知识,从文化认同、政治理想、道德准则等角度来分析。(2)联系课本知识,列举从春秋到近代以来的民本思想即可。‎ 答案:(1)原因:儒学自身不断自我调整,吸收其他学派优点,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儒学强调稳定与和谐,适应了农业社会与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历代官、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政府的提倡与鼓励。(任意三点即可)‎ 贡献: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有深远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孔子:德治;孟子:君轻民贵;墨子:兼爱;董仲舒:德政;唐太宗:存百姓;明末清初思想家:工商皆本;孙中山:民生主义。(任意五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