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篇文言文复习题 认真修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 《爱莲说》 二、重点字词 蕃:多 独:仅,只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少 宜:当然 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 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 益:更加 三、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不家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四、中考链接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 《记承天寺夜游》 二、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 三、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醉翁亭记》 二、重点字词 1、环:环绕 诸:众多 尤: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命名,取名 辄:就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给自己取别号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开:消散 螟:昏暗 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美 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牵抚,借指小孩 渔:钓鱼,捕鱼 为酒:酿造 洌:(洒)水清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 酣:畅饮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的样子。已而:不久 翳:遮蔽 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 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 三、重点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给之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四、中考链接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 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 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12、第三段写了四种情景,以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13、本文也具有《岳阳楼记》中展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1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予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中,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醉泉之上。 15、④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乐”的含义是什么?(a、寄情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之乐) 16、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②段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分别是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文中最能说明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文中生动刻画太守外貌特征,醉酒神态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②段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 <送东阳马生序> 二、重点字词 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 患:忧虑,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 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 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跑 4、四支:支通“肢”,肢体 被绮绣: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四、中考链接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 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要点:①尊师,应该谦虚;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 示例①: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②: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 15、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 16、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 《孔子语录》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⑧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 2、语音。 箪(dān)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3、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5、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所加焉 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曹刿论战》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 诚实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9、小大之狱 案件 三、翻译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四、课文理解 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 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7、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5)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 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陋室铭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上。/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弹奏。/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形体,身体。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 小石潭记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从小丘西行:向西。/心乐之:感到快乐。/伐竹取道:砍伐。/水尤清冽:格外,非常;寒冷。/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估计数目。/日光下澈:通“彻”,穿过,透过。/影布石上:倒映。/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往来翕忽:轻快敏捷。/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其岸势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于是;离开。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铭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太阳光直照水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头上。 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文看不见。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长时间停留。 3、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百废具兴:都,全;兴办。/增其旧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浩浩汤(shāng)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横无际涯:边。/朝晖夕阴: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到。/连月不开:放晴。/日星隐曜:光芒。/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朝廷。/满目萧然:凄凉冷落。/春和景明:日光。/波澜不惊:平静。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美丽的鱼。/郁郁青青:形容香气浓郁。/长烟一空:全;消散。/登斯楼也:这。/宠辱偕忘:一起。/把酒临风:端着。/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探索,探求;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心情,思想。/不以物喜:因为。/居庙堂之高:喻指朝廷。/处江湖之远:泛指四方各地。/是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这种;归附。 2、重点语句翻译。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②衔远上,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③览物之情,得以异乎?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 ⑦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⑩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元/则忧其君。 4、按原文回答。 ①下面两种情况分别源自“迁客骚人”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 “感极而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其喜洋洋”:宠辱偕志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6、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7、“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示例: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马说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尚且,况且。/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按照;规律,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通“才”。/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其真无马邪!:表推测,反问的语气。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如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有时顿能吃一石谷子。 ③食马者不知其所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马?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真是不识好马呀。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5、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第三段中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示例: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对饲马者(当权者)埋没人才的痛恨之情。 7、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示例:需要自身的实力,也需要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还需要外界对自己实力的欣赏。 8、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视之(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而间进(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⑦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⑧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王)。 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4、本文用“ ”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答:门庭若市。 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 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国,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 1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1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B)。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6、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桃花源记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缘溪行(沿,沿着)/落英缤纷(花)/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初极狭,才通人(仅仅)/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互相通达)/悉如外人(全,都)/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便要还家(邀请)/咸来问讯(都,全)/无问津者(渡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乃不知有汉(竟,竟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处处志之(做标记)/便扶向路(沿,沿着)/便扶向路(原先)/欣然规往(计划,打算)/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吧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自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到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徐: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13、从文章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三峡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2)略无阙处(断缺。现在写作“缺”)(3)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4)隐天蔽日(遮蔽)(5)自非亭午夜分(如果)(6)不见曦月(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7)至于夏水襄陵(襄,上。陵,大的土山。)(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9)或王命急宣(宣布,传达)(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11)不以疾也(以,如此,这么。疾,快。)(12)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13)绝 多生怪柏(山峰)(14)飞漱其间(冲荡)(15)良多趣味(确实,实在)(16)林寒涧肃(寂静)(17)属引凄异(属,连缀,连续。引,延长。)(18)空谷传响(回声)(19)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木凄清,山间显得寂静。 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异常凄厉,连续不断。(那叫声)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答:从“或有王命急宣”可看出,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5、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索凄清的气氛。 6、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出师表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6)作奸犯科(律条)(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1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衰亡,衰败) (2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为保全节操而死)21)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 (22)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23)猥自枉屈(屈尊就卑)(24)由是感激(因此) (25)遂许先帝以驱驰(比喻奔走效力)(26)夙夜忧叹(早)(27)恐托付不效(没有效果) (28)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29)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期望。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驱除,铲除。) (30)至于斟酌损益(斟酌,反复考虑,择善而定。损益,增减,兴革。) (3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懈怠)(32)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33)以咨诹善道(询问)(34)临表涕零(下雨,比喻如雨一般落下)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译:(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险的关头奉命出使。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 (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 (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广开言路)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4、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①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5、古代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涤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可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来回答;又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回答;还可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