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时政热点6“一带一路”(作业)
时政热点(六) “一带一路”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成都二模)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解析 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到国外其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可知蜀锦工艺高超,但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东汉时期,排除D项。 答案 B 2.(2019·上饶联考)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解析 材料中“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 说明传入西域的是中原的手工业品和生产技术,而传入中原的主要是特产和原料,故选B项;材料不仅提到外来物品传入,还提到了中原技术“传入西域”,排除A项;“冶铁、凿井技术等”无法以物易物,材料未涉及以物易物,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经济交流,但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排除D项。 答案 B 3.(2019·德州模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将丝绸之路与其他东西方通道比较,未体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材料未将中国与其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答案 D 4.(2019·郑州三模)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置军市,加强对沿线的管理,维护西北地区社会边疆的稳定,而不是鼓励西域商业发展,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的制约,C项错误;通过材料军商签订的契约并不能说明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保定模拟)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宫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税率”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外商可不予执行。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A.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 B.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 C.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 D.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解析 材料反映了来唐外商必须完成“纳舶脚、收市、进奉”等税收环节,这不能说明当时外商有国民待遇,故A错误;除了“纳舶脚、收市、进奉”之外的任何“重加税率”的做法都不合法,这说明唐朝政府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故C错误;唐朝政府旨在管理外商,而不是保护本国的工商业,故D错误。 答案 B 6.(2019·开封模拟)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商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雍正初年,将规礼归公。据乾隆年间的调查,规礼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据此可知当时 A.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 B.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 C.行商垄断了海关管理权 D.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关税税率较低,没有专门的征收关税机构,征税制度不规范,没有明确中西方贸易的税率,故可知当时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当时税制制度不规范,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行商承保代缴”不符,故错误。规礼过重是税制制度不规范的体现,不是阻碍朝贡贸易,而是影响正常的中西方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9·昆明二模)1573年,两艘载有中国商品的大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成功地航行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正式开始。一时间阿卡普尔科云集了“东方的丝绸、香料、细棉布……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大帆船贸易使中国 A.远洋贸易迅速发展 B.朝贡贸易逐步解体 C.外贸由入超变出超 D.货币流通受到影响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时间点“1573年”(明朝后期)、“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结合“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使中国的货币发生变化,即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选D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导者是西班牙人,不会使中国的远洋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朝贡贸易是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该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其他时期的贸易情况,不能推出中国贸易的变化,排除C项。 答案 D 8.(2019·西安模拟)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 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解析 材料“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表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密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说明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6~18世纪是中国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闭关政策,C错误;16~18世纪是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D错误。 答案 A 9.(2019·珠海模拟)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 丝(单位:万斤) 茶(单位:包) 1843年 1 300 1 000 1855年 8 400 56 000 上表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日渐占据优势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 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 解析 材料没有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错误;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在材料中无体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列强的态度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9·吉林三模)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解析 “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如果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均是从东南沿海至内地的过程,故选B项;“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是被动融入世界的过程,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C项;“1979年以后的开放”体现了中国主动适应世界的需求,排除D项。 答案 B 11.(2019·蚌埠模拟)“一带一路”(注:“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解析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故选C。A项“再现”说法错误;B项中的“扬国威”“世界各国”说法错误;D项中“套用西方的海洋观”说法错误。 答案 C 12.(2019·滨州模拟)2013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从贯穿欧亚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到携手东盟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再到推动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一个活力四射的经济圈正在形成。这表明 ①我国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我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④我国与周边国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上饶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段。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这些港口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常达上十万斤,价值数十万贯。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海上贸易国,……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1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主导的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背景,并从世界影响角度简述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1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得出贸易港口增加,对外贸易重心转移;据材料一“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更细致;据材料一“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并结合所学得出西北陆路受阻,海路成为对外贸易唯一通道;据材料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得出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结合所学得出政府支持鼓励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从宋朝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并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并结合所学得出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但世界影响有限。据材料二图片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答案 (1)表现:贸易港口增加,对外贸易重心转移;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更细致;海外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6分) 背景:西北陆路受阻,海路成为对外贸易唯一通道;政府支持鼓励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8分) (2)原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科技创新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强大的海军为殖民开拓和全球市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8分) 不同: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但世界影响有限。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3分) 14.(12分)(2019·合肥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 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 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2分)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6分)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