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50题,每题1.5分,共75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晕(halo)轨道上的中继星“鹊桥”,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右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位置及中继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月球背面 A. 终年处于黑夜 B. 气温日较差小 C. 受地球电磁干扰少 D. 地形平坦高差小 2. 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月球自转 D. 地球公转 3.2015年9月28日,NASA(美国宇航局)宣布火星发现了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引发了又一轮探索外星生命的热潮话题。火星上有液态水存在的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体积大 B.火星与太阳距离适中 C.火星大气层稀薄 D.火星质量大 4.读右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由红色砂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 “红石公园”。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5~6题。 广东省丹霞山 5.下列关于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下图中阴影表示的是红色砂岩、砾岩等沉积岩),正确的顺序是 A.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形成广东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7.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W)与流速(V)的6次方成正比。右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地形剖面。图中河流M、N、T、S四处,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的是 A.M B.N C.T D.S 读某一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8~9题。 8.上图地貌景观多见于 A.河流源头 B.河流入海口 C.河流中下游 D.山麓地带 9.导致图中地貌景观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变质作用 雾霾(mái)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目前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下图甲是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后完成10~11题。 图甲 图乙 10.雾霾天气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会使图乙中的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③ C.④ D.⑤ 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能有效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提高建筑物高度 B.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D.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右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15.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表示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向,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7.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点所在地的风力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也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 读右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的差异,回答18~19题。 18.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 A. 下渗明显增多 B. 地表径流加大 C. 地面蒸发增加 D. 地下径流增多 19. 为缓解“城里看海”的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 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 B. 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 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 提高透水路面比率 下面左图为“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示意图”,右图为“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蒸发量增加 B. 降水量增加 C. 地表径流减少 D. 下渗减少 21. 假设该流域的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甲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图与上面右图中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 B. Ⅲ、Ⅱ、Ⅰ C. Ⅱ、Ⅰ、Ⅲ D. Ⅰ、Ⅲ、Ⅱ 右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22~23题。 22.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23.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⑤围湖造田 ⑥禁止开采地下水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读“2017年河北省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图表”,回答24~26题。 24.2017年河北省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是 A. 干旱 B. 风雹 C. 洪涝 D. 低温冷冻 25. 为缓解该省旱情,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大量使用深层地下水 B. 大力建设海水淡化工厂 C. 关闭所有高耗水企业 D.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26.对于洪涝等灾害的监测可以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遥感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数字地球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完成27~28题。 27.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 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 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8.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年增长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长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30.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2016年春运从1月24日启动,3月3日结束,为期40天。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超过29.1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8%。据此回答31~33题。 31.2016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32.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33.我国面临春运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客流量过大 ②出行时间分散 ③客流集中于公路运输 ④出行时间集中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务工和经商 35.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36~37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7.35 30 36.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37.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38~39题。 图甲 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 图乙 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38.能正确反映图甲、图乙所示信息的说法是 A.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抚养比趋向平衡 B.图中所示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 C.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涌入中心城区 D.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39.关于外来常住人口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 B.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C.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 D.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40~41题。 40.图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文化区 B.住宅区、行政区 C.住宅区、商业区 D.行政区、文化区 41.城市在进行城市功能区布局时,会充分考虑盛行风的影响。该城市最不可能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乙 甲 丁 丙 读某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回42~43题。 42.该城市空间结构属于 A.同心圆模式 B.田园模式 [使用文档中的独特引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者使用此空间强调要点。要在此页面上的任何位置放置此文本框,只需拖动它即可。] C.扇形模式 D.多核心模式 43.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读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决策示意图,完成44~45题。 44.仅考虑利润因素,零售业距离市中心的最远区位是 A.N B.O C.P D.Q 45.图中N处的地租较O处低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N处位于工业区 B.N处交通通达度差 C.N处人口密度较小 D.N处距离市中心远 某大数据平台对2018年上半年城市人流量进行了统计,右下图为“根据其数据对某特大城市甲、乙两功能区之间工作日6时至22时人流量状况绘制的统计图”。读图回答46~47题。 46. 根据人流量的时间变化,推测甲、乙功能区分别是 A. 行政区、商业区 B. 商业区、住宅区 C. 工业区、住宅区 D. 旅游区、商业区 47. 缓解甲、乙两功能区之间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是 ①修建地铁②增加道路绿化 ③修建快速路④加大道路密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完成48~49题。 48.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A.东 B.南 C.西 D.北 49.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D.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50.下左图为“我国某区域水系图”,右图为“甲湖泊及与其相连乙河段的水位变化图”。下列关于图中丙河河水流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2月—自西流向东 B.7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C.8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D.11月—从东流向西 二、综合题(本部分3大题,共25分,答案请填到答卷的相应空格中) 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年份 比重(%) 地区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6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4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 52.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为石油化工区,③为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④为水泥厂。读图完成以下问题。(8分)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________区,其外围主要是________区。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市区的工厂纷纷向外搬迁,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4分) (2)②③④中工业布局明显不合理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4分) 5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中①、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人类通过_______(措施)来调节③环节水量的时间分配。(3分) (2)位于河口附近的乙处往往形成___地貌,其成因是_______作用。(4分)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1-5 CBBBC 6-10 CCDCB 11-15 CBCCD 15-20 CCBAD 21-25 BBCAD 26-30 AAABB 31-35 DACDA 36-40 BDDDC 41-45 BCACB 46-50 CCBCA 51.(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52. (1)商业 住宅 降低土地成本 保护城市环境 (2)④ 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会造成城市的大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上游,也会造成水污染 53.(1)水汽输送;降水;修建水库 (2)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