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直升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 B. 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C. 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有的已经到了当时距离西周中心区域很远的地方,可以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B正确。题干中的“姬姓的随、唐等国”不是功臣,A错误。此题涉及的是分封的方位,不涉及贵族的政治垄断特权,C错误。题目中没有说明中央控制地方的措施,D错误。 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B.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夏、商都城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矩,也就说明了礼制观念已经影响到了城市建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夏、商时期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水平极端低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还没有皇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都城模式仍在变化中,尚未定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 分工明确 B. 垂直管理 C. 服务皇权 D. 选贤举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等内容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都是围绕皇帝展开的,由此体现了秦朝中央管制服务于皇权的特点,故选C项;分工明确是表面信息,没有反应本质内容,排除A项;垂直管理属于郡县制的特点,排除B项;选贤举能属于选官制度的特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D项。 5.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 【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 6.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完善 C. 三省六部制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 7.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 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 8.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 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B.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皇帝欲立宠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斗争十几年仍以失败告终,众官员坚持按照立长、立嫡的原则设立太子,是谨遵传统规章办事的体现,这说明明朝时官僚政治机制运行趋于成熟,官员联合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与皇帝进行抗衡,并影响到皇帝的决议,故B正确。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使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大臣与万历皇帝斗争十几年,坚持立万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正是恪守立长传统宗法观念的体现,“日益淡化”的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 仅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皇帝是否昏庸懒于朝政,此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1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A。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的强化,C错误。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错误。 1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 B. 秉旨办事 C. 机构完备 D. 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军机处的一切活动都要“得旨则与”,即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选B项;地处内廷、机构完备和职能单一的特点均无从体现,排除ACD项。 12.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载:“一般来说,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反映出古希腊 A. 独特的地理环境 B. 城邦政体的特点 C. 平等互利的观念 D. 人文主义的张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体现出平等互利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故D项错误;题干中“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和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即使在结盟的各个城邦之间,也是始终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这两句话都体现出了城邦政治的特点,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政治·城邦 13.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 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 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 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关心城邦事务是公民意识的体现,梭伦立法规定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说明古代雅典的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4.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B. 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C. 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D. 实现村社公平公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这实际就是“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内容,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A正确。材料措施不是扩大公民大会权力,B错误。十将军委员会产生与材料信息无关,C错误。此措施显然不能实现村社公平公正,D错误。 15.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C.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 “故意杀害他人”“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进行量刑,而不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故A项排除;罗马法在量刑时考虑犯罪的动机不是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故B项排除;万民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二罗马共和国时期使用的是公民法,故C项排除;材料中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判罚标准表明罗马法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D项正确。 16.《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A.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 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 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A项不选;B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适用范围;C项只符合“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与其他条文不符;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知,其强调人民权力,而“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 “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可知强调国家的利益,两者是统一的,D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从1692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 B. 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 C.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英国议会中,国王的势力仍然比较强大,说明君主立宪制度还不太完善,故D正确;上议院权力较小,没有决策大权,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国王完全控制议会,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利法案》遭到破坏,因为材料反映的是上议院和下议院的关系,排除C。 18.从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起,殖民地的民众,已经在这片新大陆上积累了两百多年的成文宪法经验,各殖民地都有自己的成文章程与宪法性文件,宪法制定者们根据启蒙思想及美国实践制定了1787年宪法。据此推知,1787年美国宪法 A. 创造了人类民主的奇迹 B. 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产物 C. 是历史经验发展的必然 D. 践行了《独立宣言》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从“宪法制定者们根据启蒙思想及美国实践制定了1787年宪法”可以看出美国1787年宪法继承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精髓,又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和完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美国民主政治依旧存在弊端;C选项说法不准确,忽略了美国人民的自身发展与创造;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9.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法国 A. 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 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 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 共和制度最终巩固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75年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法国内部共和派和保皇派通过议会选举最终共和派以一票胜出,确定了共和政体,可见这是妥协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中的“合作”不能体现,C项错误,题干中是指共和制的确立,不是巩固,排除D项。 20.威廉二世(1888年继位)时期,德国对军队及其价值观的羡慕和崇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许多企业家大致按照军队方式经营生产…富有的资本家们在贵族军官中间为自己的女儿寻求女婿…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反映出德国 A. 是军人专制的政体 B. 军国主义氛围浓厚 C. 民众普遍崇尚战争 D. 新旧阶层进行联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德国对军队及其价值观的羡慕和崇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许多企业家大致按照军队方式经营生产……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军国主义氛围浓厚,故B正确。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普遍崇尚战争,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新旧阶层进行联姻,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 21.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22.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 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B. 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C. 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D. 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崇天主之教”“皆以兄弟称之”“举我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除荡尽”等信息可知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C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之间的斗争,属于阶级矛盾,与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无关,排除A。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并不是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而是强调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崇天主之教”“皆以兄弟称之”“举我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除荡尽”,结合太平天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23.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情况如下 党派 建立时间 概况 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年1月 同盟会会员章炳麟与旧官僚程德全组建,该党对同盟会带有歧视色彩 统一党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联合会与立宪派名流张謇等建立,该党以反对同盟会为职志 民社 1912年1月 同盟会的会员孙武与黎元洪的亲信张伯烈联合成立,该党实际上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以谋求升官发财 统一共和党 1912年4月 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等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人组建,该党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 这表明 A. 各党派政治立场渐趋一致 B.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 革命者放弃了反满思想 D. 民国时期政治氛围宽松 【答案】B 【解析】 从表格“该党对同盟会带有歧视色彩”“该党以反对同盟会为职志”“该党实际上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等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人组建”中可以看出,革命阵营中潜伏着各种危机,故B项正确;从表格“该党实际上是反孙、倒黄、捧黎、拥袁,以谋求升官发财”“该党谋求“江浙集团”领导南京临时政府”说明A项错误;表格中党派都是在1912年成立的,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环境,故D项排除。 24.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 A.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 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D. 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就标志着清政府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已经完全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也意味着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开始汇流,要打倒帝国主义首先得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 25.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保护私有财产。 (2)不同: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限制《中国法典》之外 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2)由材料二“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可以分析出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由材料二“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可以分析出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和措施。 (2)材料二中“两种不同的政府”和“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答案】(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收归中央。 (2)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等部门。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既维护国家统一又防止过度集权。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和所学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以及设转运使将赋税收归中央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两种不同的政府”” 是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是中央和地方三权分立机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联邦制特点以及三权分立、分权制衡角度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