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高考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高考科)

茶陵三中2019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高考试卷 时量:90 总分:100‎ 一、单选题 ‎1.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由此可见,老子的“道”‎ A. 体现了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 B. 浓缩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 渗透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D. 体现了地主阶层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道……长存于天地之间”“道无处不在……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在老子这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与自然规律是统一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老子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老子代表的是没落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故D项错误。‎ ‎2.孔子教导弟子: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由此看来,孔子教学 A. 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 B. 注重礼、文字与实践结合 C. 坚持古代优秀文化教育 D. 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信息可知,孔子教学注重德育。依据材料中“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信息可知,孔子教学注重行为实践和实用才能,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是强调文字教育,而是通过文字教育学到理想、圣德,以用于实践;C选项错误,孔子教学并不限于文化教育,还包括行为实践;D选项错误,孔子的思想注重德育,旨在要用道德约束人们,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 伏尔泰是一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但他对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他推崇中国儒家文化的真正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 A. 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的精神枷锁 B. 有利于建立开明君主制度 C. 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 有利于建立代议制的政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伏尔泰尽管极力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但他又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保留君主制,但不实行君主专制)。而孔子的儒家学说的一系列纲常伦理是为君主统治服务的。这符合伏尔泰所主张的“开明君主制”。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均不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开明君主制”‎ ‎4.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 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5.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 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 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 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儒学又称为经学,通经致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它脱胎于先秦儒学又不同于先秦儒学,这中间的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内有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王国尾大不掉之势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外有北方匈奴威胁,因此急需一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理论,同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小农已成为社会基本细胞,所以,把“孝”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放大,就可以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非说明儒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不能说明儒学深受黄老之学影响,排除;B项,察举制也是深受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影响,排除;C项,汉武帝采取的诸多尊儒措施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排除。‎ ‎6.故宫天安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孔”,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狃就劝诫他回宫。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喻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 A. 君权神授 B. 大一统 C. 正君心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文化力量对君王言行有一定的限制,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选项D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大一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未涉及对君权限制,选项B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而非正君心,排除选项C。‎ ‎7.宋代某位思想家主张“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即六经都是注释我心,我心本与六经相通相合,互为注脚,所以就不必再去用著述来表示,因此他留下的著作很少。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 A. 提出儒家“道统”说,致力于儒学的复兴 B. 为“四书”做注,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 建立气一元论体系,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D. 主张“明本心”的认识论,开创理学新派别 ‎【答案】D ‎【解析】‎ ‎【详解】“六经皆我注脚”强调内心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强调内心反省,这位思想家是陆九渊,陆九渊主张“明本心”的认识论,开创理学新派别----心学,故D正确;唐代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说,排除A;朱熹为“四书”做注,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建立气一元论体系,具有唯物主义倾向,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六经皆我注脚”,联系所学陆王心学的内容分析解答。‎ ‎8.宋代史家重视写当代史,重视总结历史,特别是总结唐朝和五代史,寄寓着对时事、对现实的看法,在评论历史中提出变革主张。这表明宋代 A. 士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B. 理学统一了士大夫的思想 C. 政治制度深受前朝的影响 D. 改革体制成为士人的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宋代史家重视写当代史,重视总结历史,特别是总结唐朝和五代史,寄寓着对时事、对现实的看法,……”可知,士人关注现实,对宋朝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具有强烈的关注度,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大夫重视史学,不是理学,排除B项;宋代相比于前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和地方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排除C项;材料不能提现改革体制已经成为士人的共识,排除D项 ‎9.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当时的思想家们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 A. 老庄学说取得主流地位 B. 儒家经典丧失其影响力 C. 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 D. 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时的思想家们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是儒家和道家在思想领域既相互冲突,又彼此融合的体现,故选C项;儒学仍然居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地位,但以老庄学说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儒家经典仍然是当时教育的主要教材,并没有丧失其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 ‎1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 B. 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 C.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环境 D.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专制统治愈加强化,思想束缚明显,社会新因素的发展受到压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强调保守势力对李贽思想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李贽思想对专制统治的不利作用,排除。C项,李贽的悲剧不仅仅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更是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 ‎11.如表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据如表分析,他们都 A. 倡导“经世致用”‎ 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C. 主张“工商皆本”‎ D. 宣传西方民权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可知,黄宗羲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经世致用”主要是顾炎武的观点,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工商皆本”主要是黄宗羲的观点,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西方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在近代以后,排除D项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A. 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B. 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C. 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D. 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中材料“而是”是作者要强调的信息,每个时代都会有新问题,历史要能够找到新答案解决这些问题,为现世服务,体现史学的实用价值。故答案为C项。AD项,材料不能体现历史时序性特点、全球史观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中作者没有说明“求真”的意思,排除。‎ ‎【点睛】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13.(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说明 A. 文学作品曲高和寡 B. 文学形式没有章法 C. 文化发展的通俗化 D. 文学内容趣味低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可知宋代文学更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通俗化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A项,题干强调宋代通俗文学兴盛,而非文学作品曲高和寡,排除。B项,题干中文学注重自由表达,并非没有章法,排除。D项为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皇帝写得一手标准规范的馆阁体,这使得发自明末的馆阁体书法成为那一时期书法的主流,书坛上兴起了千篇一律的乌黑、方正、光泽的馆阁风,“类皆雷同”“毫无意趣”。这说明 A. 清朝书法水平整体超越前代 B. 君主的喜好阻碍书法的发展 C. 馆阁体是清代书法唯一形式 D. 清代书法艺术受政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皇帝写得一手标准规范馆阁体,这使得发自明末的馆阁体书法成为那一时期书法的主流,……”可知,皇帝的行为影响了艺术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与前代书法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的喜好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并不能据此说明君主喜好阻碍书法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馆阁体是清代书法唯一的形式,排除C项 ‎15.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作品 A. 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B. 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C. 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D. 反映出唐朝社会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了妇女盛装出游的景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这幅画作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不是文人画,排除;D项,唐朝社会男女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16.公元前8世纪,希腊艺术别具一格。早期的希腊雕塑家模仿埃及的模式,后来的雕塑家则转向刻画更现实主义的肖像,包括逼真的人物形象。与此类似,陶器上的几何图形也让位给更真实的人类活动图景,这一变化反映希腊 A. 人们日益关注人类本身 B.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 希腊文明兼容并蓄的特点 D.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希腊艺术以人为主要题材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重视,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图形题材从模仿埃及到人类活动,不能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变化体现了希腊文明更加自身特色,排除C项;图形题材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不能得出民主政治发展状况,排除D项 ‎17.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描写了三代巨人“非凡的欲望”,该书在受到人们喜爱的同时,也遭到教会和贵族的仇视。《巨人传》遭到教会仇视主要是因为其 A. 反对新兴事物 B. 揭示人性善恶 C. 再现社会现实 D. 宣扬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巨人传》描写了巨人的欲望,宣扬了人文主义,这与教会的教义相左,因此遭到教会仇视,选项D正确;选项A不是教会反对《巨人传》的主要原因,排除;《巨人传》描写的是人的欲望,而非宣扬善恶,排除选项B ‎;《巨人传》中多讽刺和夸大,因此不是再现社会现实,而且这也不是教会仇视该书的主要原因,排除C。‎ ‎18.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圣经》‎ A. 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推动了德意志通用语言的形成 C. 与原版《圣经》有较大出入 D. 践行“因行称义”的改革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类德意志民族语言,最终广泛流行于德国的史实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推动德意志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即可得救”,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D项史实性错误,排除D项 ‎19.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D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错在因果倒置,排除;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B表述不恰当,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C。‎ ‎20.卢梭的这一理论像黑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长空,给处于奴役状态的普通民众送去了扫开身上沉重枷锁的钥匙,以极快地速度激发了普通民众反专制和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卢梭的这一理论 A. 奠定了开明专制基础 B. 论证了制衡的要义 C. 宣传了人民主权学说 D. 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答案】C ‎【解析】‎ ‎【详解】“卢梭的这一理论”“激发了普通民众反专制和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故选C项;开明专制,与材料中“普通民众反专制和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不符,排除A项;论证制衡的要义的是孟德斯鸠,排除B项;启蒙运动中思想家辈出,康德道出了启蒙的真谛,排除D项 ‎21.请看如图书影,关于此书叙述错误的是 A. 以孔教名义提出了革命的要求 B. 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情怀 C. 该书于1898年出版,康有为撰写 D. 体现了按照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制度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提出革命的要求,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于1898年所撰写,该书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按照英国的模式来改良政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19世纪6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学者译介西方物理学著作。此后,《格物入门》《电学全书》《格物测算》等物理学专著相继翻译出版,物理教育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推动 B.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C.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近代大学的广泛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物理学著作翻译较少,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系列物理学翻译著作相继出版,体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层对于西方技术的学习,故选A项;西方科学的发展无法解释中国前后两个时期学习态度的转变,排除B项;科举制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与科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大学广泛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3.《天演论制私》按语:“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材料强调的是 A. 民族团结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B. 发愤图强救亡图存必要性 C. 敢于竞争倡言开放的积极性 D. 肯定人与自然争胜进步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民族团结则能生存,民族分裂则会灭亡,故选A项;材料认为民族团结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方式而非强调救亡图存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鼓励言论开放自由,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 ‎24.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 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 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 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胡适的言论可知,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积极有用的思想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所以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胡适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故排除A;胡适“整理国故”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故选D。‎ 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姐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 ‎25. “……阿什金发明的光镊工具能够‘夹'住微小如原子、病毒以及活细胞等物体,这让研究人员实现了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利用激光来操纵和移动物体与之成就最相关的是 A.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C. 普朗克的《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D. 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实现了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利用激光来操纵和移动物体”结合所学可知,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概念,认为能量由一份份“能量原子构成”,量子理论正式诞生,故C项正确。A项,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物种起源无关,排除。D项,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材料信息与狭义相对论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撰《孟子译注》‎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分子代表 魏源(传统士大夫,近代初期改革派思想家)‎ 郑观应(从事洋务、自创企业、撰书立说)‎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等大量西方著作)‎ 经济思想 ‎“语今日(鸦片战争后)缓本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1)孟子主张君王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 ‎【答案】(1)措施:君主要重民生、施教化。(如未进行概括而列举具体措施,最多给)‎ 背景:战国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变革;(“战国时期”,后面两个任选一个给)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孟子基于人性善(或“不忍人之心”)阐发主张。‎ ‎(2)“求同”:重视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 ‎“存异”:反对空谈心学(或“高谈性命”),主张通过学习经术以经世。‎ 特点:心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了短暂的批判心学的思想活跃局面。‎ ‎(3)轨迹:魏源认为在新形势下商业的地位应重于农业;郑观应主张振兴商务,与外国进行商战;严复强调国家赋予民众自由权利,民众才能得利,国家才能富强。‎ 特质:面对现实、冲破藩篱的责任意识;放眼世界,顺应进步潮流的时代意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中“措施”,依据材料一中“王如施仁政于民”“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信息进行概括回答;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历史现实以及思想传承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从“求同”和“存异”两个角度回答,“求同”依据材料二中“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回答;“存异”依据材料中“学者必先穷经”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清之际理学思想统治以及儒学发展特点来回答。‎ ‎(3)第一小问轨迹,依据材料三表格中“魏源以及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归纳魏源思想;依据“不如习商战”“莫如振兴商务”归纳郑观应主张;依据“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归纳严复主张;第二小问精神特质,从社会责任感以及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组织答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儒学在中国存续了2000多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今天,人们在儒学对中国古往今来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的认为儒学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十大弊端:一是个人崇拜,二是任人惟亲,三是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四是官僚主义,五是论资排辈,六是明哲保身,七是重人治轻法治,八是轻视发展经济,九是否定人的物质利益原则,十是权利集中。有的认为儒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而能保持、延续并发扬光大与儒学思想结构的长处不无关系。‎ ‎——摘编自《中国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讨论并阐释。(要求:讨论可肯定、否定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阐述要运用史实,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儒学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讨论:该观点揭示了儒学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但是忽视儒学的积极作用,具有片面性。‎ 阐释:儒学对社会发展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儒家强调以农为本,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长期以来压抑和束缚了人性;儒家强调君权至上,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这些都不利于古代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古代社会也有积极影响。孔孟提倡“仁政”,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儒家的“农本商末”思想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封建统治,建立大一统国家起到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应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应该将其置于古代社会不同时期去具体分析,这才符合唯物史观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的认为儒学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十大弊端:一是个人崇拜,二是任人惟亲,三是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儒学在中国存续了2000多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有的认为儒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而能保持、延续并发扬光大与儒学思想结构的长处不无关系”可知,人们对儒学在中国古往今来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评价是褒贬不一,儒学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不应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儒家思想。应该按照题目要求,将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相结合,提出观点,运用史实具体分析。例如:观点:儒学对社会发展产生一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有消极作用。儒家强调以农为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孔子提倡的“以德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1)特点:限于社会上层(或精英);崇尚个人主义。‎ 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追求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天主教神学的统治;意大利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由贵族政体向民主政体发展;知识分子有较多的独立话语权。‎ ‎(2)“印记”:其主张明显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 ‎(3)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和建立社会契约。影响: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归纳。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古典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只是局限在上层社会,人民大众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解放则是通过宗教改革。因此“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就是反对权威,强调个人主义,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印记”;材料中还提到“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亦即“建立民族的教会”,这是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3)第一小问发展,结合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体现社会契约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体现了人民主权说。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