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市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4小题,每小题1分,共44分)‎ 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 ③④ B. ①②‎ C. ⑤⑥ D. ③⑦‎ ‎2. 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 东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南方向 ‎【答案】1. B 2. A ‎【解析】‎ 本题组以两幅极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半球判断、方位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题详解】‎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自转方向,左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由此判断该图为北半球,即①、②、③、④位于北半球;右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由此判断该图为南半球,即⑤、⑥、⑦、⑧位于南半球,排除C、D。左图全球经度被经线等分为18份,每份20度,由此判断,①、②分别位于160°W~180°之间、160°E~180°之间,而③、④位于20°W~20°E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半球是指20°W以西和160°E以东的半球,因此③、④位于东半球,①、②位于西半球,排除A,选项B符合题意。‎ ‎【2题详解】‎ 根据前面判断可知,④点位于北半球,⑧点位于南半球,因此④点位于⑧点的北方,排除C、D;④位于0°~20°E,根据自转方向判断,⑧点位于0°~20°W,因此④点位于⑧点的东面,排除B,综合起来,④点位于⑧点的东北方向,选项A符合题意。‎ 科学家预测 2019 年至 2020 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图示天体系统的层次有 A. 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 ‎4.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范围不断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3. B 4. D ‎【解析】‎ ‎【分析】‎ 考查天体以及太阳活动相关知识。‎ ‎【3题详解】‎ 由图可知,天体系统包括太阳系以及地月系,一共有两级天体系统,正确答案选B。‎ ‎【4题详解】‎ 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黑子活动减弱,因此地球上降水相对较少,太阳活动减弱,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较少。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的通讯干扰较少,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不会扩大,③④正确,正确答案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地球影响,例如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时是正相关,有时是负相关;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的扰乱,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弱或中断;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下图是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图(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5. 该日天气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 全天暴雨 B. 全天晴朗 C. 上午晴朗,下午转阴 D. 午后多云转晴 ‎6. 该地可能位于 A. 大兴安岭 B. 帕米尔高原 C. 黄土高原 D. 武夷山 ‎【答案】5. D 6. B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读图,根据太阳辐射曲线,该日北京时间10点当地日出,20点日落,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15点时,当地正午12点。根据太阳辐射量变化分析,该日天气状况是午后多云转晴,D对。正午太阳辐射充足,A、C错。上午太阳辐射很少,不是全天晴天,B错。‎ ‎【6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北京时间15点时,当地正午12点,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应在我国西部地区。该地可能位于帕米尔高原,B对。大兴安岭地方时正午时间比北京早,A错。黄土高原、武夷山与北京时间差值小。C、D错。‎ ‎【考点定位】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不同区域时间差异,区域天气现象特征。‎ ‎【名师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很多,同一日期内,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白天才有太阳辐射,所以图中太阳辐射曲线也代表着昼长的范围,可以判断出日出、日落时间。根据区域与地方时的差值,可以计算出某地的区位特征。‎ 下图示意冬至前后北京时间16:15左右,落日的余晖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17个孔洞照亮,呈现出壮丽的“金光穿孔”景观。‎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 该桥的走向为( )‎ A. 东西走向 B. 南北走向 C. 东北—西南走向 D. 西北—东南走向 ‎8. 出现“金光穿孔”景观的当地时间是( )‎ A. 3:59左右 B. 3:31左右 C. 15:59左右 D. 16:31左右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日落西南。出现“金光穿孔”现象也就是桥孔洞的方向与日落的方向一致,即桥的走向与日落的方向垂直,据此分析推知该桥应为西北—东南走向,选D。‎ ‎【8题详解】‎ 北京的地方时也就是116°E的时间,比北京时间(120°E)晚16分钟,则依据出现“金光穿孔”景观的北京时间16:15分左右可以推知此时北京的地方时是15:59左右,选C。‎ ‎【点睛】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该河段水文特征 A. 无明显的夏汛 B. 越往下游,径流量小 C. 没有凌汛 D. 河道弯曲,水流平缓 ‎10. 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①流水搬运上游黄土至该河段沉积 ‎ ‎②风力搬运附近沙尘至该河段沉积 ‎ ‎③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  ‎ ‎④附近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在河床沉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该河段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属于季风区,夏季降水最多,有明显夏汛,A错误。该河段经过农业发展区,大量引水灌溉,下游径流量越少,B正确。该河段纬度较高,有结冰期,且由低纬向高纬流,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C错误。该河段河道较平直,水流平缓,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该河段的沙源,根据图示分析,来自流水侵蚀黄土和风力搬运沙漠区沙子,①②正确;流经区域主要由黄土和沙漠构成,地质不稳定,河岸有可能崩坍形成沙源,③对。由于地上河,地势较高,河水由黄河流向较低的农业灌溉区,不可能出现灌溉区泥沙进入河床,④错。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要素及影响因素 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描述 影响因素 水位 水位变化大或小 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流量 流量大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看降水量多少 ‎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最冷月均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 ‎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发生在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 读图,回答第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地区( )‎ A. 位于热带地区,南北距离约 4400 千米 B. 地形以盆地为主,河流水系呈向心状 C. 洋流向北流动,流经海域易形成渔场 D. 地处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12. 与甲地相比较,乙地( )‎ A. 年降水量更小 B. 雨季持续时间更长 C. 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小 D. 春分日这天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更大 ‎【答案】11. C 12. A ‎【解析】‎ 根据图中的纬度判断为南半球低纬度,经度为12°E﹣20°E,因此为非洲西部。‎ ‎【11题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地区,南北跨经度约为16°,距离大约为1800千米,A错;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水系呈放射状,B错;图示西侧为本格拉寒流,洋流向北流动,流经海域易形成渔场,C正确;地处非洲板块内部,地壳稳定,D错。故选:C。‎ ‎【12题详解】‎ 根据图可以看出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湿季,且距海近,受沿岸寒流影响大,降水比甲地少,A正确;雨季持续时间更短,B 错;乙地的纬度比甲地高,因此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大,C错;春分日这天太阳直射赤道,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因此乙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比甲地小,D错.故选:A。‎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壌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 绿洲中心 B. 荒漠中心 C. 绿洲边缘的荒漠 D. 荒漠边缘的绿洲 ‎14. 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 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 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 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 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15. 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 A. 导致沙漠扩大 B. 改善土壤条件 C. 加剧风力侵蚀 D. 导致降水增多 ‎【答案】13. C 14. B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故选C。‎ ‎【14题详解】‎ 绿洲风弱会导致水汽输送量小,逆湿出现概率会降低,因此不选A;夜间荒漠气温下降快,与绿洲之间气压差减小,绿洲风较白天弱,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不选C;绿洲边缘的荒漠中的水汽来自于绿洲风携带的水汽,地表温度低会导致绿洲风减弱,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小,因此不选D;相比于绿洲,荒漠比热容小,夜间地温和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地表和土壤中水汽更易冷却凝结,水汽向上输送的蒸发过程减弱,从而增大逆湿出现概率,故选B。‎ ‎【15题详解】‎ 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故选B。‎ 自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科考站。其中昆仑站和泰山站为度夏科考站,且设计寿命仅10年和15年。2018年1月我国在南极的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165°E,76°S)上正式开建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下图)。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16 000余种,恩克斯堡岛地面碎石遍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昆仑站和泰山站两科考站设计寿命较短的直接原因是 (  )‎ A. 内陆地区不便船舶进入 B. 内陆雪层不断积累 C. 内陆地区常年风力强劲 D. 纬度太高,气候太冷 ‎17. 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东风吹散浮冰,利于船舶航行 B. 地表多碎石,利于建筑施工 C. 罗斯海海域宽阔,气候较暖和 D. 海洋生物多,利于海洋研究 ‎18. 恩克斯堡岛上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变暖,岩石崩解破碎明显 B. 冰川融化,流水侵蚀作用强 C. 基岩裸露,冻融、风化作用强 D. 岩石裸露,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16. B 17. D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昆仑站和泰山站为度夏科考站,且设计寿命仅10年和15年,昆仑站和泰山站两科考站设计寿命较短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内陆地区,雪层不断积累,科考站会被积雪埋没,B对。与内陆地区不便船舶进入、常年风力强劲、纬度太高,气候太冷无关,A、C、D错。‎ ‎【17题详解】‎ 读图,罗斯海北部有山脉阻挡,极地东风的影响小,东风吹散浮冰,利于船舶航行不是主要原因,A错。地表多碎石,不利于建筑施工,B错。与直接临大洋区域相比,罗斯海海域较小,C错。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的主要原因是风浪较小,海洋生物多,利于海洋研究,D错。‎ ‎【18题详解】‎ 恩克斯堡岛上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基岩裸露,冻融、风化作用强,C对。气候变暖,冰雪融化,不是岩石崩解破碎的主要原因,A错。径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B错。是因受冷受热不均,岩石风化形成,风力侵蚀不是主要因素,D错。‎ 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除观测地外,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 (  )‎ A. 位置偏北 B. 昼长更长 C. 气温更低 D. 降水偏少 ‎20. 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 食物来源少 B. 受人类的影响大 C. 气候湿热 D. 光照少,孵化条件差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以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方面的资料为载体,要求考生分析两种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但两地的降水情况具有不确定性,D项错误;A项对北半球而言正确,对南半球而言是错误的;B项对当地夏季而言正确,对冬季而言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项。‎ ‎【20题详解】‎ 本题以海拔‎200米左右和‎500米处的鸟类种数差异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并据此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海拔‎200米左右的地区河湖湿地多,鸟类的食物来源更多,A项错;光照条件对鸟类的孵化条件影响不大,D项错;‎200米与‎500米的高差产生的气候差异很小,不足以影响鸟类的栖居情况,C错误;但‎200米左右的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鸟类的生活惊扰多,故鸟类的种数偏少,B正确。故答案选B项。‎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上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B. ‎ C. D. ‎ ‎22.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时段为 A. 1910~1930年 B. 1930~1950年 C. 1950~1970年 D. 1970~1990年 ‎【答案】21. A 22. 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人口增长影响因素,移民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 ‎【21题详解】‎ 移民人数/总人口=移民人口比例,可以推导出移民人数/移民人口比例=总人口,读图,该国虽然移民数量发生多少变化,数值始终是正值,说明人口总量是在持续增加,可以判断①图符合,A对,C、D错。图中1930年-1970年,移民数量减少,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随之下降,下降幅度随之变小,说明总人口不会快速增长,B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就是不考虑移民人数的增长率。据上小题分析可知,1910年移民人数为1000万,总人数约为7692万人,1910年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数是6692万;1930年移民总数约是1500万,总人数约为9333万人,则该年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数是7833万,故从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11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7.05%;1950年移民总数约为1000万,总人数约为14286万,故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总数约是13286万,故从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5453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61%;1970年移民总数约为1000万,总人数约为20000万,故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总数约是19000万,故从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571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00%;1990年移民总数约为2000万,总人数约为25000万,故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总数约是23000万,故从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40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1.05%;据此可得出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选A正确。B、C、D错。‎ ‎【点睛】人口增长因素包括机械增长或人口自然增长。移民人口即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机械增长。根据图中移民数量及所占比重,可以计算出区域人口总数。数值为正值,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下图是我国某省部分地区水系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23. 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地貌是 A. 风蚀谷 B. 冰蚀谷 C. 张裂谷 D. 断层谷 ‎24. 虚线范围内的地势特征,从图中可推测出的是 A. 花莲溪西侧平缓、东侧陡峻 B. 花莲溪西侧陡峻、东侧平缓 C. 大富以南,北部高、南部低 D. 大富以南,北部低、南部高 ‎25.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流众多,内河航运便利 B. 暖流流经,渔业资源丰富 C. 海岸平直,建港条件优越 D. 地处低纬,利于海盐晒制 ‎【答案】23. D 24. A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出此地区位于台湾岛的东岸,位于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发育。图中此地降水多、气温较高。A选项风蚀谷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故A错;B选项冰蚀谷多形成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故B错;台湾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不可能形成张裂谷(多位于生长边界),故C错;台湾东部为因断裂而形成的南北“纵谷断裂带”。所以选 D。‎ ‎【24题详解】‎ 花莲溪西侧支流较多,流域较东侧广,流程较东侧长,可以判断西侧地势平缓,东侧陡峻。大富以南,根据支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自北向南先降低,后升高。选A。‎ ‎【25题详解】‎ 该地区虽河流众多,但河流多流经高山峡谷,河流短急,不利于航运;该地区东部海洋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渔业资源丰富;海岸线平直不利于建设港口;该地区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不利于海盐晒制。选B。‎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地的过渡地带。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粮食总产量上升 B. 粮食自给率上升 C. 粮食单产下降 D. 粮食商品率下降 ‎27. 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耕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00~2005年耕地转入率最低 B.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草地 C.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 D.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水域 ‎28. 1990~2000年耕地转出变化主要表明该地区(  )‎ A. 洪涝灾害频繁 B. 城乡建设进程缓慢 C. 生态有所改善 D. 水域面积增加最多 ‎【答案】26. D 27. C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化率。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化率始终为负值,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可能下降,粮食单产从材料中无法获知,故ABC错误。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可能导致粮食商品率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27题详解】‎ 耕地的转换方向有转入和转出之分,转出表现为耕地减少的方向,转入表现为耕地增加的方向。‎ 据图可知,2005~2010年耕地转入率最低,A错误;‎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城乡建设用地,B错误;‎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C正确;‎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D错误;‎ 故选C ‎【28题详解】‎ 由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转人和转出的来源可知,耕地转出的方向主要用于扩大林草、水域等生态用地。伴随着生态退耕,该区域生态有所改善,C正确;该区域生态退耕,水域面积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A错误;据图可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多,城市建设进程加快,B错误;据图可知,图中只能反映出占比变化,不能反映面积变化,D错误;‎ 故选C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湖底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该湖湖滨杂草湿地广布,其中杂草湿地面积宽广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0. 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1. 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A. 冬季风力偏大 B. 夏季降水偏多 C. 夏季气温偏高 D. 冬季光照较强 ‎【答案】29. A 30. A 31. C ‎【解析】‎ 考查等深线的判读,外力作用与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9题详解】‎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根据图中等深线,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西南部流水搬运沉积特征明显,湖滨湿地广布,故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西南部,因此甲地是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分布区,A正确。其它位置等深线较密集,不易形成湖滨湿地,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粗颗粒砂砾,粗颗粒沉积物在冰面堆积,春季,当湖面冰层融化后,颗粒物才能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形成细颗粒层;故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春季。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31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湖泊沉积层细颗粒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冬季风力偏大影响粗颗粒层,‎ A错误。该湖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B错误。夏季气温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的河流径流量大。该年古代气候环境比往年夏季气温偏高,C正确。冬季光照与沉积层无关,D错误。故选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西部港口小镇罗曾堡(51.90°N,4.25°E)工业发展迅速,为此于1960年修建了一条新的运河—卡兰运河,分担原有南北向新沃特伟赫运河的运输压力,运河建成后,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大型船只川流不息。1980年,在卡兰运河一侧河岸修建了一座高墙。该高墙长约1.75千米,由125根半圆弧形混凝土柱组成,柱高约‎25米,建成后有效削减75%的风力。‎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2. 卡兰运河建成之初,主要运输(   )‎ A. 时鲜花卉 B. 观光游客 C. 石化产品 D. 电子产品 ‎33. 推断卡兰运河旁的高墙(   )‎ A. 呈东西向延伸,位于运河南岸 B. 呈南北向延伸,位于运河西岸 C. 呈东西向延伸,位于运河北岸 D. 呈南北向延伸,位于运河东岸 ‎【答案】32. C 33. B ‎【解析】‎ ‎【分析】‎ 考查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32题详解】‎ 卡兰运河的建设是为了分担原有南北向新沃特伟赫运河的压力,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大型船只川流不息,运输量大,时鲜花卉对于交通便捷度要求高,容易腐烂,保鲜期短,不适宜水运,A错。观光游客数量不大,不会使用大型船只,B错。电子产品,轻薄短小,运量小,D错。石化产品运输量大,需要水运,C对。故选C。‎ ‎【33题详解】‎ 在卡兰运河一侧河岸修建了一座高墙,有材料可知,建成后可有效削减75%的风力,所以卡兰运河是为了削减风力对运输的影响,而荷兰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高墙应为南北走向,位于河流西岸,才能起到防风作用,故选B。‎ ‎【点睛】防波堤的走向通常与风向是垂直关系才能阻挡波浪。‎ 下图为玻利维亚西南部某城区及附近等高线图,该城1595年建城,十九世纪末以后,矿产的开采成为城市经济支柱。2019年1月该城市附近频繁发生因大雾而引发的严重车祸。‎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该城市在该海拔建城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 矿产 B. 气候 C. 水源 D. 交通 ‎35. 图示地区该季节大雾天气较多的原因可能有 ‎①河湖多,空气湿度大 ‎ ‎②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 ‎③植被稀少,风力强劲 ‎ ‎④冰川广布,水汽充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6. 图中车祸发生地的坡度比(坡角的正切值)为1/5,该图的比例尺最接近 A. 1∶5000 B. 1∶‎50000 ‎C. 1∶70000 D. 1∶100000‎ ‎【答案】34. B 35. A 36. C ‎【解析】‎ ‎【分析】‎ 本组试题以玻利维亚西南部某城区及附近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城市选址、天气和坡度的相关知识。‎ ‎【34题详解】‎ 基础性知识,玻利维亚为低纬地区,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故该城市在该海拔建城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气候,故选B。‎ ‎【35题详解】‎ 玻利维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白天蒸发较强,空气中水汽较多,夜晚温度低,有利于水汽凝结;从图中可以看到湖泊,可以增加空气中水汽;而风力强劲,大气不稳定,雾不易形成;从图中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城附近没有冰川分布(安第斯山虽有冰川,但雾是小尺度的天气现象,其他地区的冰川可能对气候产生影响,但不会对该城雾的形成产生多大的影响),故选A。‎ ‎【36题详解】‎ 先用直尺垂直于等高线,过“车祸点”量出两等高线之间距离为‎7.5mm(测量有误差,但应在7~‎8mm之间),根据材料:“坡度比(坡角的正切值)为1/‎5”‎,tanα=h/L=‎100m/L=1/5,算出L=‎500m,比例尺=50000/0.75≈66667,故选C。‎ ‎【点睛】关注图例和注记信息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长期以来,加拿大在吸引汽车投资方面一直落后于美国。2017年11月,继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投资兴建电动客车厂后,中国汽车企业比亚迪公司宣布,计划在加拿大汽车工业基地安大略省(位置如下图所示)新建电动卡车厂,技术和零配件均来自中国国内。‎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吸引比亚迪公司投资建厂的最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当地人购买力强 B. 产业协作条件好 C. 税收政策优惠大 D. 劳动力充足廉价 ‎38. 新厂在加拿大首选落户安大略省,是因为该省 A. 科研院校多,技术先进 B. 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 C. 气候干旱,太阳能丰富 D. 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 ‎39. 为加拿大设计的电动卡车最应突出 A. 抗寒能力 B. 防震能力 C. 爬坡能力 D. 涉水能力 ‎【答案】37. C 38. B 39. A ‎【解析】‎ ‎【37题详解】‎ 加拿大当地人购买力不如美国强,A错误;加拿大产业协作条件不如美国好,B错误;比亚迪计划在加拿大新建一家电动汽车装配厂,该工厂也是其在加拿大的首家电动汽车装配厂。据估计,加拿大各省市对比亚迪电动卡车的需求将会激增。由于电动汽车需求的增长,而安大略省又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从短期来看,该地区的投资环境优于美国。因此,比亚迪决定“大幅”加快其在加拿大的投资步伐。”,C正确;加拿大人口只有3707万,劳动力不如美国充足,D错误。故选C。‎ ‎【38题详解】‎ 技术来自中国,科研院校不是影响因素,A错。读材料可知,安大略省为加拿大汽车工业基地,该省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B对。电动车利用的不是太阳能,与气候无关,C错。发达国家,土地价格高,D错。故选B。‎ ‎【39题详解】‎ 加拿大纬度高,气候寒冷,为加拿大设计的电动卡车最应突出抗寒能力,A对。位于板块内部,地震少,B错。加拿大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形平坦,坡度小,C错。降水少,河流湖泊少,涉水能力不是主要因素,D错。故选A。‎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0. 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A. 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 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 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 地壳持续性下沉 ‎41. 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 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B. 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 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D. 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42. 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 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 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 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 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答案】40. B 41. B 42. C ‎【解析】‎ 本题组以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为背景,考查了地形形态的形成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40题详解】‎ 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其泥沙应该来源于河流沉积物,其推进向方向也应该向河口方向扩展,与图示信息不符合,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牡蛎礁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读图可知,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牡蛎礁逐渐向西北方向扩展,且向西北方向扩展的距离宽窄不一样,即扩展的速度有快有慢,说明这一时期海平面间歇性下降,或地壳间歇性上升,B正确,D错误;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推断,该河流为海河,其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流经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导致图中河流含沙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变化大,C错误。故B项正确。‎ ‎【4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洪水期,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不利于牡蛎在蛎壳上堆积。在两个牡蛎礁体之间,由于摩擦力增大,河流流速变缓,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便在两礁体之间沉积下来,形成水平夹层,B正确;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利于牡蛎在蛎壳上堆积形成牡蛎礁,A错误;寒冷期,冰雪融水量减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会下降,C错误;礁体中的水平夹层是由泥沙堆积而形成。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不利于水平夹层形成,D错误。故选B。‎ ‎【4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牡蛎礁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据此可推知,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的泥沙来源于河流,受河流水的搬运和堆积作用,最后沉积在礁体顶部,C项正确。‎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的枇杷品质好。云霄枇杷树根系浅,喜温暖,花期在11-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当地广泛推广枇杷套装技术,每年3-4月间,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图示意云霄县位置范围。‎ 读完成下面小题。‎ ‎43. 风害是影响云霄县枇杷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对云霄枇杷生产风害影响最明显的季节和原因是 A. 春季;华南准静止锋导致的强风 B. 夏季;东南季风因地形产生“狭管效应”‎ C. 秋季;热力环流导致海风增强 D. 冬季;寒潮带来强劲的西北风 ‎44. 果农对枇杷套袋最佳时间为 A. 1-2月 B. 3-4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43. B 44. A ‎【解析】‎ 本题组以福建云霄枇杷种植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农业自然限制性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3题详解】‎ 华南准静止锋移动速度慢,一般不会导致强风,排除A。夏季,当地盛行来自海洋的较强劲的东南季风,云霄县多山地,容易因地形产生“狭管效应”,而产生强风,对枇杷树产生伤害,B符合题意。热力环流产生的海风影响范围较小,强度较弱,很难产生风害,排除C。材料显示,云霄县背山面海,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且当地离寒潮源地较远,受其影响较小,排除D。‎ ‎【44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每年3-4月间,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说明枇杷成熟期为3-4月。材料信息显示,枇杷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因此套袋最佳时间应在3~4月之前,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7~8月枇杷已经收获,不需要套袋,排除C。材料信息表明,枇杷花期在11~12月,如果10~11月套袋会影响其开花授粉,排除D。‎ 二、综合题(共56分)‎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四川省西部地形略图。‎ 材料二 右图为澜沧江某河段的白水运动图。白水(形容激流卷起清澈的白浪的形象说法)运动指在有波浪白滩的江河中漂流。横断山区江河尤其是怒江,是世界白水运动的天堂,每年旱季(10月~次年5月),尤其10~11月是最佳月份。金沙江在大量水电大坝修建后白水河段大为减少。‎ 材料三 溜索被称为“空中渡口”,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曾经一度是金沙江中游峡谷两岸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2018年7月随着溜索改桥,金沙江上最后一座溜索(下右图)退出历史舞台。 ‎ ‎(1)从水文角度分析怒江开展白水运动的最佳月份为10~11月,以及金沙江白水河段大为减少的主要原因。‎ ‎(2)从地形与天气角度分析攀枝花干热河谷光照、热量充足的成因。‎ ‎(3)历史上金沙江溜索成为河谷两岸的主要交通方式,说明其形成原因。‎ ‎【答案】(1)怒江:(雨季刚结束)水量较丰富;水位较高;(旱季)含沙量较小;(秋季)水温适宜。‎ 金沙江:(水电大坝大量修建)河流流速减缓;险滩大量淹没。‎ ‎(2)热量: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增温;谷地地形闭塞,风力小,热量不易散发;冬季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入侵。光照:旱季长,多晴天,太阳辐射强;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 ‎(3)山高谷深坡陡,公路运输不便;河流流速快,多险滩,不利河运;历史上资金不足、科技落后,桥梁少;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小;溜索易修建,大大缩短两岸时空距离。‎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四川省西部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水库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影响气候特征的因素、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中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怒江开展白水运动的最佳月份为10~11月的原因应从流量、含沙量、水温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二中信息表明,当地每年旱季从10月开始,雨季刚刚结束,水量较丰富,水位较高,适宜漂流;此时降雨较少,水土流失较少,河流中含沙量较小,白水景观常见;此时为秋季,水温还比较高,水温适宜漂流。金沙江白水河段大为减少的主要原因应从人文原因进行分析。材料二中信息表明,金沙江在大量水电大坝修建后白水河段大为减少。说明大量大坝修建,使得许多险滩被淹没,河流流速减缓,激流卷起的白浪景观减少。‎ ‎(2)题意表明攀枝花干热河谷光照、热量充足的成因应从地形、天气角度进行分析。从地形角度来看,由于重重山脉阻挡,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较小,热量条件较好;当地谷地因山地阻挡,多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天气晴朗,光照条件较好,气流下沉增温,热量条件较好;河谷地形较闭塞,风力小,不易散热,热量条件较好。从天气角度来看,材料二信息表明,当地每年10月~次年5月为旱季,旱季长,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获得的热量多,热量条件较好;图中地区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 ‎(3)历史上金沙江溜索成为河谷两岸的主要交通方式的形成原因应从地形、资金、技术、交通要求、溜索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当地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陆地交通线修建困难;高山峡谷地形,河流流速快,多激流险滩,河运条件差;历史上经济落后,修建其它交通路线的资金不足;修建道路桥梁的技术水平落后;人口相对稀少,经济落后,交通要求量不大;溜索用材少,建设简单,容易维修,且能大大缩短峡谷两岸时空距离,因此当地多以溜索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46.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当地时间‎2019年8月26日下午,印尼总统佐科宣布,该国新首都将定在东加里曼丹省。‎ 材料一 加里曼丹岛也译作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 材料二 油棕属木本油料植物,喜高温、湿润和强光照环境,每天日照 5 小时以上的地区最为理想。棕油及其加工产品用途比较广泛,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制皂业以及精细化工工业。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州,油棕种植面积 120 多万公顷,约占国内的 30%。沙巴州政府于 2005 年开始在拿笃镇打造棕油工业 综合区,将棕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整合,打造集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物流运输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材料三 ‎ ‎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园,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为大力种植橡胶,加里曼丹岛一直在砍伐热带雨林。下图为婆罗洲等高线图及沙巴洲区域图。‎ ‎(1)与其他海域相比,婆罗洲东侧海域的等深线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 ‎(2)提出保护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的具体措施。‎ ‎(3)分析沙巴州计划将棕油工业综合区建在拿笃镇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答案】(1)东部海域等深线密集,东部海域深度大;东部海域为板块消亡边界,多深海沟。‎ ‎(2)控制橡胶树种植规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3)周边油棕种植广,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港口,便于产品运输;园区占地面积大,小镇地价更便宜。‎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相对不足。‎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南亚的地理背景和工业的区位因素。借助材料结合所学知即可解答相关问题,难度一般。保护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的措施,可以从控制橡胶树种植规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回答。加里曼丹岛地处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区年降雨量大,雨水冲刷严重,全年高温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同时该岛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无火山灰的补充土壤肥力低。‎ ‎【详解】(1)图示东侧等深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位于板块交界处,为大陆坡和海沟。‎ ‎(2)根据材料可知,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主要是“为大力种植橡胶”,针对于此,当地要严格控制橡胶树种植规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3)根据材料,沙巴州油棕种植面积120多万公顷,约占国内的30%,拿笃镇位于沙巴州;从图中可以看出,拿笃镇附近有港口,海运交通便利;马来西亚经济欠发达,地价便宜,将棕油工业综合区建在拿笃镇,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4)从材料得知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迁徙到此岛的动物生存条件稳定,得以连续进化,后来大陆桥消失,食物来源减少,同时该地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食物不充足,不能满足大型动物的食物需求,所以动物向体行矮小进化。‎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墨西哥城位于萎缩消失的特斯科科湖的沉积平原上,大部分城区是填湖造陆而成,长期以来城市供水紧张,城内随处可见有些倾斜的老建筑。图1为墨西哥地形和城市分布图,图2为墨西哥城内某倾斜的教堂。‎ ‎(1)分析墨西哥城市分布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2)简析墨西哥城内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 ‎【答案】(1)特点:内陆高原多,沿海平原少;南多北少。‎ 原因:地处热带,内陆高原海拔高,气候凉爽;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稀少。 ‎ ‎(2)填湖建城,地基较软;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频繁。(任答两点)‎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墨西哥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城市分布特征及区位因素、城市建筑物倾斜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分析墨西哥城市分布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首先应归纳墨西哥的城市分布特点,再根据分布特点从气候、地形等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图中显示,墨西哥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而且内陆高原多,沿海平原少。图中显示,北回归线穿过墨西哥中部,大部分为热带气候,气候炎热,内陆高原因海拔高,气候较凉爽,更适宜人们居住,因此内陆高原城市更多;从纬度可以判断,墨西哥北部以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稀少,而南部多热带草原,水分和水源条件较好,更适合人们居住、生产,因此南部城市较多。‎ ‎(2)墨西哥城内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可以从地基、地面沉降、地壳运动等方面分析。材料一信息表明,墨西哥城位于萎缩消失的特斯科科湖的沉积平原上,大部分城区是填湖造陆而成,说明城市建筑的地基较软,容易发生倾斜;材料一信息表明,墨西哥城长期以来城市供水紧张,因此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地面沉降不均匀,容易导致发生倾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频繁,多地震,容易导致建筑物倾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