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20 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 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 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 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 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仅局限于艺术团体 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 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 《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 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 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 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 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 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 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 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 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 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 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 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 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 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C.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题,考生需要快而准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 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 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 项。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 解文意等等。 B 项, “应当避免西式改编”说法错误。原文说“在……再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坚持本 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便 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又科学地融入现代 元素”,可见否定的是“‘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机械做法,否定生搬硬套,并不是否 定“西式改编”。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对比等关系。第二步,比 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的表述。 C 项, “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做比较”逻辑关系解读错误,原文 说 “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 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 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 信息进行了保存”,可见并非“作比较”而是并列、类比关系,指明的都是错误点。这些所谓 的保护只是保存,都有问题,并非真正意义的保护。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 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 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很难获得成功”表述错误,违背文本意思。原文只是说“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 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意即雅化有成功处 也有弊端、缺憾、不足,可见并非难以取得成功。 B 项,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各种”过度解读,扩 展了范围,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 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可见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 是传统表演。 C 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违背原文意思。原文第四段明确指出“博 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可见并非没有价值。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 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 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 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 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 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 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 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 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 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 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 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 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 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 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 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 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 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 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 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 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 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 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 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 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岛隧工程智能建造 智能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 工程建设者的感知等能 力 B.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 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 工程建设的安全 C. 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 网络层 数据层 D. 数据层 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 数据融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 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 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C.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 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 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②港珠澳大桥 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 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 项,“数据层 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 数据融合”“数据融合”这个信息是错 的。由材料三“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可知,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的是“信 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而非“数据融合”。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 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首创 智能建造平台”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平 台的相关内容,并未提及“首创”二字。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部分提取了材料二“如今,中 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 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中的关键信息作为问题。本文的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开辟了我国桥 梁建设事业新历史的武汉长江大桥兴建的意义、兴建港珠澳大桥所取得的成就及港珠澳大桥 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平台。据此可知,本题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二。作答时对两则材料中的相 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如材料二中提到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 迹”之一,各项数据都证明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同时从武汉长江大桥 到港珠澳大桥也可看出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住一棵树 非鱼 跑,继续跑。 那时你还叫刘秀。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身 后是嘶喊声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 跑,继续跑。 远远地,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使劲咽了口唾沫。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 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 跑,继续跑。 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肚子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 咬噬着你的胃壁。仰头,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你 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 “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你扔掉手里的棠梨,长叹一声。 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 陶罐。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出现? 妇人微微一笑,问你:“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你点点头:“可 是……” 妇人说:“我知道。” 你看见妇人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不一会儿,罐里传来 阵阵清香。 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吃 吧。暂且可充饥。” 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 吞了陶罐,那一刹那,你忘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 人的踪影。你仰天长啸:“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 跑,继续跑。 此刻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 随你的只有风。 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 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 宽大的衣袖:“拿下去。”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 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 酸甜温暖还在。 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过多少的 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 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村里没有此人。”派了更多的人,再找, 依然是没有这个人。 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 梢上升起来。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 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 吗?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你下诏, 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 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齐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我, 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 记得罐煮梨。” 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你沉默良久,冲着 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 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 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 的原因。 B. 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 张气氛。 C. 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 做铺垫。 D. 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出现和消失及刘秀 的感叹。 8. 小说中的“棠梨”具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棠梨是充饥止渴的美味食物,在困境中的刘秀眼中酸甜温暖的煮棠梨 就是一切。 ②棠梨是过去生活的象征,是对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感恩,因为棠梨,刘秀才渡过了困境,因 为棠梨,刘秀心怀感恩。 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雪白的棠梨花开放,棠梨树所在的村庄宁静、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9. ①以“你”的视角来叙事,拉近读者和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②以“跑,继续跑”为线索,引导读者进入刘秀的故事,更有紧张感,展现了刘秀从陷入困 境到获得生机的变化过程。 ③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并能更准确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 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形成鲜明对比, 渲染了紧张气氛”不正确,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形成对比,而且对炊烟袅袅升起的描写,主 要是为了引出后面吃棠梨的情节。故此题答案为 B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棠梨”的多重意蕴,考查鉴赏小说形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 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所考查形象本身特征、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等角度 分析。从意象本身的特征来看,棠梨是树上的果实,是可以用来充饥止渴的食物,小说中刘 秀被追赶走投无路,因为有棠梨果腹才保住性命,在当时的刘秀眼中,煮棠梨就是一切。 从 主题表达来看,小说写刘秀回到棠梨树下,看到“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 , "子民安居 乐业”,并给小村赐名为“罐煮梨村" ,可见棠梨象征了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从人物塑 造的角度来看,刘秀成为皇帝却没有忘记棠梨,意味着他没有忘记当年的艰苦岁月, 给小村 赐名免赋税也表明刘秀懂得感恩。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时要求答出“小说是怎样叙述刘秀的故事的”,考查对小说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 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叙述角度、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本文通篇以“你”的 视角展开,采用的是第二人称叙的方式 ,好处是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有利于拉 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情节安排来看,“跑,继续 跑”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并且串联起了小说前半部的情节,起到了 线索作用,而且刘秀喝了煮棠梨前后“跑”的心情和状态是不同的,展现出刘秀从困境到获 得生机的变化过程。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对主人公刘秀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 描写的形式,心理描写如“没有别的选择”“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等,语言描写主要是 对话描写, 如刘秀与煮棠梨妇人的对话等,这样的安排使人物心理展示得更准确,也使小说 去掉了许多对故事及人物进行交代的叙述语言,使叙事更加集中。 【点睛】第 1 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 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 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 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 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 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 何以中舟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 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已。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 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 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 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 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 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 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 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 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波浪线句子的大意是:恰 逢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 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 排除 A 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 不需要断开,排除 D 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 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由原 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孙武是有名的军事 家,著有《孙子兵法》。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C 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 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 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循 名责实(按照名称来考察实际内容,要求名实相符)、慎赏明罚(有功有过就要给出相应的奖 励或者惩罚,但一定要谨慎核实,不让人冒功也不能冤枉人)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 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 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 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 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 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 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 “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 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 “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 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批评责难, 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 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 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 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 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 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 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 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印,趁机攻打他的军队, 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 (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 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 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滕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嚶咛如《竹枝》。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 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面面。 B.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 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C.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C 15.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 畅。 【解析】 的 的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 “蜿蜓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睦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 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 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 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 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 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 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 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 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 髓。 【点睛】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技巧: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 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 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3.联系主旨,语言 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4.多角度入手,鉴赏 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模板: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准确点明诗歌的语特 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平白如话、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②结合 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③阐述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 刘禹锡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有所了解。“永贞革 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下层 的机会,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插田 歌》即其中之一。本题节选了其中的前八句,语言质朴易懂,平白如话。诗的前六句,用清 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画面。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 插进活泼的视觉景象,冈头花草整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还有 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绿苗白水与白裙绿衣的鲜明色彩分 外和谐,传达出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描写来展 现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背景的铺叙,而这两句则通过歌声 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 为然的态度。 (2)《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1)而控于地而已矣, (2). 吴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 (2) 巴东三峡巫峡长, (4). 猿鸣三声泪沾裳。 (5). (3)亭亭净植, (6). 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属于识记内容。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 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常见问题是找不到与情境相 对应的诗句,或者背诵篇目不熟,或者出现错别字。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 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亭”“亵”“焉”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 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 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______都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中 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 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 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_________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_________。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 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 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 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 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_____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现在的世界科技和经济“超 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 区域 机制 发祥地 开垦 B. 领域 机制 发源地 开辟 C. 区域 机理 发祥地 开垦 D. 领域 机理 发源地 开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B. 但是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C.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或经济纷纷落伍了。 D.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崛起和工业的突破,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美国,再到英国。 B. 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德国转到英国,再到美国。 C. 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18 世纪以来,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 D. 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可以借助求同存异法,找不同语素,也可以结合语境,看对象、性质、类别等 是否符合,语法功能或者情感色彩、语体风格等也是可以参考使用的角度。 (1)区域:指土地的界线,强调客观性,有形可见。领域:意识形态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多 为无形的抽象的不可见的。这里是“科技和经济",属于意识或社会层面,所以第一空选“领 域”。 (2)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机制:此处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 式。“机理”显然不合语境,且前面有“体制”,从性质和范畴方面看第二空应该填 “机 制”。 (3)发源地:①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②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指帝王祖先 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结合前语境“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属于事 物的起源,第三空选“发源地”。 (4)开垦:①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比如说 开辟航线。后面语境有“先河”,所以第四空选“开辟”。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 项,成分残缺,“近代”前缺了动词“到了”,但是应该关联分句; C 项,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由“纷纷”可知,“或”应改为“和"; D 项,搭配不当,正确搭配是“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属于语言运用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即补写语句的能力,属于连贯得体衔接方面的内 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 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相互照应 性。 第二段讲述的是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可发现,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 的转移顺序就是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排除 A、B 两项。“18 世纪以来”承接上文“近代”, 应该放在句首,排除 C 项。 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 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 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 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同时更 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答案】 (1). 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2).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3).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阅读语段, 分析空缺处前后的句子,关注语意上的联系,做到补写的句子与前后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合乎逻辑。本段主要阐述的是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文化历史,也应该关注精神文化 历史。根据横线前的“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以及横线后的“人类社会的历 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显然不足以重建 一部完整的历史”;第二空,据“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知后面应用“更”呼 应“不仅”,用“思想”呼应“生活”,即“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第三空,据“同时 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知,用“既要”呼应“更要”,用“物质” 呼应“精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全国共有 444 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 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叹没了烟 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 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是 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 字左右。 的 【答案】答案示例:燃放烟花爆竹的确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种符号。然而,它与现 代社会人们对洁净环境、人身安全的需求是相矛盾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对待,从自 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禁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可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题目,要求写劝说辞,解答此题,一要把 握题干中的三个要求,“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体现辩证思维”“80 字左右”;二要 抓住材料分析,把握其中的有用信息,如“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是对千百年传承 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而且要明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造成空气污染,产生垃圾, 有火灾隐患等。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的幸福,首先在于能够培育出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今年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某中学考点外,一个身着黄色 T 恤的高个男孩,走到 母亲跟前,突然跪下来,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反应不及的母亲一下子被 这幸福懵住了,双手抱住孩子的头哭了出来。原来为了儿子,母亲李女士停掉了服装生意, 专门陪读陪考……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此事对即将步入高三的你一定有所触动,请给你的父母或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 ②学校拟组织高三年级举办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你作为演讲选手,写篇演讲稿。 ③如果你是现场的目击者,会引发你哪些感触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感恩的心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的心》。 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 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怀有感恩的心,一代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 的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 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听说过一个人向树道歉的故事吗?听说 过所有正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吗?这些真实的故事,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懂得感 恩,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 的价值。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走上银幕时,人性的善良再一次被点燃,这个原 本该走入研究生院的大学生,却义无返顾的从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大山。这一平凡的壮举刺痛 了每一个人的眼睛,也点燃了每一个人内心未燃[来源]的火种。而让他做出这一抉择的理由 是那样简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徐本禹用他感恩的心,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了一条爱的道 路,点燃了贫穷和希望,完成了他的职责,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简单的忍耐与承受,更不是阿 Q,而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 敢的面对人生。我相信,最温暖的日子来自寒冷,我更相信,最温暖其实是对寒冷的一种谅 解,一种感恩中的感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 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 所以我要感谢你,我生命中往来的路人,让我懂得淡来淡去才不牵累于心灵;感谢你, 我生命中所有的师长,让我懂得学习之道;感谢你,我至真至爱的亲人朋友,岁月途中,快 乐共享,悲伤共勉,让我在被爱的幸福中也学会了如何去爱他人。 感谢生活,感谢得到和失去的一切,以及无所得无所失的一切的一切,让我草长莺飞的 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 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冷漠。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年轻…… 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 明确——借助所给材料从提供 任务中选取一个完成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 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 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共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属于说理性文字,“教育的幸福, 首先在于能够培育出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第二段文字截取今年高考结束考生 跪谢母亲的画面来展现考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显而易见,这两段文字都是指向“感恩”“珍 的 惜”。然后看材料所给的任务,本题有三个任务,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一个任务进行作文。先看 第二个任务——学校拟组织高三年级举办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你作为演讲选手, 写篇演讲稿。写好这篇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感恩。 宽泛的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的情感比感谢要深切、要厚重、要丰沛。 (二)对谁感恩。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和范围。 在写作范围上同学们一定要拓宽选材空间,可以思考的范围有:回顾历史,放眼社会,倾听 大自然,展望未来。 在写作对象上同学们要倾注丰富情感,可以寄托的情感的载体有人、物、景、事等。 (三)感恩的原因。 这是这篇作文的写作缘由。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使 世界变得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但现 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感恩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 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面对这些现象,我们 可以展现自己与写作对象之间发生的事件交往、情感交流和独特体悟。很多事情、很多情感 值得我们写入作文。可以参考的有:父母亲的爱惜、呵护,老师们的指导、教诲,朋友间的 关心、提醒,陌生人的帮助、风险,大自然的恩赐、赋予,失败后的鞭策、启迪。 (四)怎样感恩。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 表达;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 怀;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 最后还要注意文体特点,作为演讲稿,要有针对性、可讲性和鼓动性。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话题的题目,比如“感恩的心”。然后开篇明确 演讲的话题——《感恩的心》,并指出人活于世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正文先引用两则名言阐 释“感恩的心”,然后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 体会到自己的职责”“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三 个方面分析“感恩”的价值,最后表达对生命中人、事、物的感恩之心。结尾部分发出号召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 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冷漠。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年轻。 第一个任务,针对材料中的事件给老师或父母写一封信,这信件之中应是表达对老师和父母 的感恩之情,感谢老师这些年的教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三个任务,“如果你是现场的目击者,会引发你哪些感触与思考”,这就需要考生先简述事 件,并对事件中的男生做法进行评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谈自己的感受。 素材: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3、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谚语 4、感恩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 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佚名 5、“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 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文立芳 6、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点温 暖。 ——巴金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9、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其大意是说: 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10、1620 年,一些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 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 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 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在祈祷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 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终于获得了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 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美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 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11、有些人说:“我讨厌我的生活,我必须做一点改变。”这些人必须改变的是他们不 知感恩的心。如果我们不懂得感恩我已有的,那么,我们很难获得更多的,既是我们得到我 们想要的,那时我们也不会享受真正的乐趣。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命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 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的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还是对 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 你哭,它也哭。”感恩,是一种唱歌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12、曾有一个佛陀,乘船渡江,不想风大浪高,把船打翻了。佛陀像一片树叶般的在江 中沉浮了许久,才筋疲力尽爬上岸来。到了岸上的第一件事,它不是责骂船家的无能让他丢 失随身携带的一切,也不是诅咒恶风险浪差点要了他的命,而是跪在沙滩上遥拜师傅:“谢 谢师傅!”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谢谢菩萨?” 佛陀说:“原来我并不喜欢游泳的, 都是师父每次强把我拉入水中,教我学会的。不是师父,我命今日休矣!”遇了难,不是责 备任何一个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通达,在这个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 13、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在一部戏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 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 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刚系紧的鞋带又弄 松。显然他想以松垮的草鞋带子来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亲眼 看到了这一幕,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 答道:“要教导门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要紧的是教导他学会感激 别人对自己的关心。”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 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 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 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 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 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 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 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 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 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 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 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 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