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音乐六年级下册古曲新韵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古曲新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 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 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 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筝独奏《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筝曲《渔舟唱晚》,认记民族管弦乐器--筝的形状和音色;想象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丰收的渔民满怀喜悦,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3、复习。 我们以前欣赏了哪些民族乐曲? 请同学说说,它们各用了哪些乐器,表现了什么内容。 4、介绍民族乐器--筝 古筝是一种弹拨类乐器,音色优美、旋律流畅,似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 用筝弹奏的曲目很多。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经典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有两个问题带给大家:1、这首乐曲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乐曲大体可分为几乐段? 二、欣赏筝独奏 〈渔舟唱晚〉 2、请同学们对照图片,指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小结:《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3、复听:看书中的三幅图,边听边看,听听谈谈乐曲中描绘的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4、分段细听: 第一部分: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 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5、完整欣赏(配上一首古诗),回答课后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古琴独奏《梅花三弄》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使学生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2、 思考问题: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 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知识: 1、认识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出示图片) 2、介绍: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一般厚约二寸。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三、欣赏《梅花三弄》 1、听赏全曲。 2、简介: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3、 再次听赏,分析乐曲。 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4、 分段细听。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以乐曲第七段的部分曲调为例: 这段曲调在节奏的变化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旋律大起大落,弹奏上采用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更突出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同时,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音调平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5、完整欣赏全曲。 6、用此曲作为音乐背景的衬托,朗诵一首歌颂梅花的诗词。 7、小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