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方法习得+能力训练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语文方法习得+能力训练课

方法习得+能力训练课 ‎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研读科普性说明文,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火星和克隆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妙用,感受科普性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学习作者运用探究性的设问、举例、类比等说明方法介绍相关知识的写作手法,感受科普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 三、前置学习活动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这两篇课文,了解了火星和克隆的相关知识,还理清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这两篇课文,细细地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火星和克隆的知识介绍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板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精读《神奇的克隆》,初步学习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 ‎1.咱们先来读一读《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现在,‎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把关于克隆的知识介绍清楚,让我们一读就明白的?想好了,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想好了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组长负责记录,组员互相补充完善。‎ ‎4.集体交流:‎ 预设一:作比较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 (1)学生谈感受:在这一小节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介绍了什么是克隆。(板书:作比较)‎ ‎ (2)引导:本文主要是介绍无性繁殖,也就是克隆,但是在这一小节中却用了大量的文字在写有性繁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有性繁殖我们很熟悉,知道了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有性繁殖,然后对比一下,就能明白什么是“克隆”了。)‎ ‎ (3)小结:通过介绍一种较为熟悉的事物来对比说明一种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这样一比较,我们既读懂了克隆的含义,又感受到了克隆的确很神奇。谁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克隆的神奇?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预设二:举例子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 (1)学生谈感受:作者在介绍克隆的知识时举了很多例子。(板书:举例子)‎ ‎ (2)这一小节都举了哪些例子?读一读,画一画。(柳树、马铃薯、仙人掌)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繁殖方式?(葡萄通过压条来繁殖。)‎ ‎ (3)植物能够这样繁殖,神奇吗?读一读,你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吗?指生读。‎ ‎ (4)引导:通过这些生活中具体、生动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地就弄明白了植物的克隆是怎么回事。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先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预设①:‎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更生动形象说明了高等动物克隆的神奇。练习读出神奇。‎ 预设②:‎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引导:这里的“制造”、“配件”、“装配”指的是什么?(分别指繁殖、器官、移植)这样说有什么好处?(更加生动、形象了。)板书:生动的语言。‎ 读了这些例子,你有什么感受?(克隆技术的应用很广泛,也特别神奇。)带着这样的体会来练习读一读。‎ ‎ (5)小结:大家看,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大量我们常见的例子,让我们既了解了克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读起来非常生动、有趣。‎ ‎ (三)精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进一步学习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1.《神奇的“克隆”》运用了生动具体的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手法,让我们了解了克隆的相关知识。那么,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火星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地写出来,让我们读懂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进行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集体交流:‎ 预设一:作比较 ‎ 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1)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里是将火星和地球放在一起比较着来介绍的。‎ (2) 引导:只是在开头将火星和地球进行了对比介绍吗?(不是,全文都在和地球进行对比。)将火星和地球这两个同类的星球放在一起对比着来介绍,更容易让我们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说明方法叫“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称它们俩是“孪生兄弟”,恰当吗?(火星和地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再仔细地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它们的相同点介绍清楚的?(用了四个排比句;把它们说成是“孪生兄弟”,语言很生动形象。)这么神奇、有趣的现象,能读一读吗?‎ ‎(4)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哪些语言写得生动形象,默读课文,找一找。预设:‎ 出示:‎ 最初,这兄弟俩都没有水,没有生命,不但荒凉寂寞,还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突如其来的袭击。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①什么是“家常便饭”?你懂吗?(很常见,习以为常了。)作者把什么事说成是“家常便饭”?(彗星和陨石四处游荡。)‎ ‎ ②这么常见,像吃饭一样,形象吧?练读,边读边想象描述的情景。‎ 引导:还有哪儿也写得生动有趣?为什么?出示:‎ 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流言蜚语水难以长时间存在。这样,虽然彗星和陨石能给火星带来大量的水,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 ‎①学生谈感受: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水“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写得很形象,写出了由于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表面液态水蒸发变成的大量气体离开火星时的样子。‎ ‎②练读本段,争取读得生动、有意思。‎ 预设二:设问 ‎ (1)课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火星的哪两方面知识?(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 ‎ (2)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两个问题的?(用了两个设问句。)运用这样的句子来引出问题有什么好处?(能够很清晰地知道课文介绍了关于火星的哪些知识。)‎ 环节二、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两篇课文,了解了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手法。课下,希望大家今后多读一些这样的文章,争取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最新信息,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板书设计 ‎ 举例子 ‎ ‎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作比较 ‎ ‎ 神奇的克隆 类比 ‎ ‎ 设问 ‎ ‎ 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反思: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