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 - 仁寿一中南校区 2020 级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全卷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 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 各约 90 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 180 年,等于我们现在 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 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 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 90 年和公元 90 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 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 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 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 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 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 - 2 - 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 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 “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 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 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 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 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 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 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 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 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 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 1931 位古 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 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 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 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 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 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 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 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 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 - 3 - 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 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 书年代相差约 180 年。 B. 《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 《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C.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 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 《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 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 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 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 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 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D. 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 《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行迹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 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 4 - B.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 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 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 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 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屠呦呦,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 苏容 杨华 (一)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 12 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 女性。她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这个药就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出来的青蒿素。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于疟 疾。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屠呦呦自己反复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她如此描述 自己担当重任的时刻:“1969 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 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 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 任务!” (二) 在抗疟研究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梳理了中国历代医籍和民间治疗方法中的两千多个候 选配方,到 1971 年,已经从 200 种草药中获得 380 多种提取物。研究人员开始评估这些提取 物是否能清除疟鼠血液中的疟原虫。其中青蒿的提取物看起来很有希望,它能神奇地阻止这 - 5 - 种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生长。他们从选用北方生长的青蒿到采用南方的青蒿;从淘汰青蒿茎和 杆,到锁定青蒿叶;从放弃冬春的叶子到采集青蒿素含量最高的夏秋季叶……然而,他们很 快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研究陷入困境,答案究竟在哪里?寻寻觅觅中,中国古方 犹如神启,再次给他们以引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原来,早在我国公元 400 年的东晋时期,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 不是煎服,是取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 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 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 190 次失败后,青蒿 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 青蒿素就这样被发现了。那是 1972 年。世界乃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人类生活已经 因为屠呦呦手里的一棵草而不一样了。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是抗疟疗 效为前者 10 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 但我们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她为赴海南疟区工作,将不到 4 岁 的大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母女三人只见过 一次面。当孩子接回来的时候,不认识父母,不愿意叫爸爸妈妈。 她不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不 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请以身试药。 “如果中毒,我后果自负。”屠呦呦和课题组的两位同事是青蒿提取物的第一批人体试验者。 幸而受试者情况良好,青蒿开始了临床试用。在海南疟区的高温酷暑中,她亲自喂患者吃药, 并整日守在病床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首 次 30 例患者痊愈的成功案例。 (三) 屠呦呦第一次走入公众视野,是 81 岁。那年,她获得 2011 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 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简单的提取过 程,却是拉斯克奖最看重的首创。其中包含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 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 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美国筛选了 30 多万个化合物,都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成分,为什么屠呦呦能先锋性地开 - 6 - 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呢?她认为学科交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准备。当年,北大医学院药 学系毕业的屠呦呦分到了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 年到 1962 年,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 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知识。 青蒿素治疗疟疾是有效的,但同时,因为出现耐药性,它又在渐渐失效。屠呦呦团队面 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案坚定了人们的信 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的地位。 (四) 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备受宠爱。父亲有着开明的教育思想,他的书房里有中医药方面 的书,屠呦呦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看这些书里的插图。中学时的屠呦呦并非学霸,生物 成绩却很突出。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坚持下去。16 岁那年,她因 为染上肺结核暂时休学,从此对医药学产生兴趣。她选择学习医药学,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接受“523”项目任务那年,屠呦呦 39 岁。抗疟中药的研发是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 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 我就必须持之以恒。”有人怀疑,中国国内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们能出奇迹吗?屠呦呦说: “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无论实验效果是好是坏,“不断尝试不断提炼, 是唯一的出路。” (选自《中国妇女》杂志官网·有删改)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发现了青蒿素。 B. 高温破坏了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导致青蒿提取物对鼠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C. 拉斯克奖最看重的是屠呦呦团队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及其效果的首创价值。 D. 如果屠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中医班培训,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疟疾就不可能治疗。 5.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改进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 点溶剂提取法。 - 7 - B. 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完成了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 等工作。 C. 选文多处引用屠呦呦自己的话,直接展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D. 本文用平实的叙述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有记叙,也有细腻的描写,增强 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6. 作者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请结合选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根据。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 哭佩弦① 郑振铎 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 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 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 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 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 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象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 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 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这是一篇结实而用力之作。但过了几天,他又来 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 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末不肯马马虎虎的过下去的! 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 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的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 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 - 8 - 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 标准。我却极力的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 了么?要说写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 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 也不言语。我问道: “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 他郑重的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 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 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 不能再参加那末热烈的争论了。 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昵?——我说“结结实实”,这是 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 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 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 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 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 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伕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 子便又作为棉被用。 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 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 胜利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 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 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 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 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 - 9 - 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 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的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 后,他们过的还是那么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 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在报纸上,见到有 佩弦签名的有意义的宣言不少。他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给我以时间,我要慢慢的学”。 他在走上一条新的路上来了。可惜的是,他正在走着,他的旧伤痕却使他倒了下去。 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恳的专 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闻一多全集》的能够出版,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他所费的时间也 最多。我们读到他的《闻一多全集》的序,时于他的“不负死友”的精神,该怎样的感动。 一多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 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么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 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笃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写于上海(有删改) 【注】①佩弦,即朱自清。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连用四个“哭”字,突出去世的朋友之多;再用“想不到”“又”,进一步表现 出对朱自清去世的惊讶和痛惜之情。 B. 朱自清的性格老成持重,关于“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 但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 C. 结尾用“蜕变”一词,强调中年人负重前行,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实属不易,感叹中蕴含 着对朱自清、闻一多勇于改变的敬意。 D. 本文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与朱自清交往的点点滴滴,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传 神地勾画出朱自清学者文人的形象。 8. 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 10 - 9. 文章反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 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 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 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 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 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 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 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 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 将军。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 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 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 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 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 威等谍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 - 11 - 右诸军事/ B.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 诸军事/ C.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 右诸军事/ D.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 右诸军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会更 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或为帝王所宠爱为幸,文中是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C.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 D. 本纪,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 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李渊宽厚待人,有意广结人缘。在周为唐国公时,因其宽厚爱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 欢他;隋时到地方做郡守,也有意结交人才,拉拢人心。 B. 李渊相信相术,曾经得意自负。文帝时因姨母独孤皇后的关系,受到亲近和宠爱,历任 三州刺史;一位善看相的人说他必成帝王,为此他很是自负。 C. 李渊英武善战,并能身先士卒。在龙门之战中,他亲自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有数千之众 的贼兵,箭无虚发,接连射杀七十人,使得贼人大败溃逃。 D. 李渊善于应变,做事足智多谋。他故意纵情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野心,以 消除杨广的猜忌;得知王威等将对他不利,他不动声色暗中作好准备。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2 - (1)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5 分) (2)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 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 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 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 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 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 - 13 - 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5. 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十二章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奥斯维辛的经历 一场噩梦,但这段 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 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 样,只是为了 。(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 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 ,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 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 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 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 力的观点,正是我在生活以及无数的咨询中一直呼吁的:你可能会被不可控的一些力量拿走 很多东西,因此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 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差强人意 B. 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毫无意义 - 14 - C. 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毫无意义 D. 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差强人意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B. 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追求,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用 C.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使命 D. 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寻找,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责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 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B.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 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C. 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 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D.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 不同处境的自由。 20.根据下面材料,分点概括人类无法征服梅里雪山的原因,不超过 60 字。(6 分) 梅里雪山至今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圣地。攀登者需要从海拔 2300 米的澜沧江边开始,攀 爬至高度为 4400 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这个距离对攀山者的体能是一个极难突破的极限。在 这个路程中,平均每隔 1 公里,地势就上升 400 米,从而形成一道道几近垂直的坡面。山坡 上冰川、冰瀑区、冰裂缝处处可见,险象环生。在梅里雪山上,刚刚还阳光普照,瞬间便是 彤云密布,狂风大作,飞雪覆盖,冰崖崩塌。据记载,卡瓦格博峰曾一日发生上百次雪崩。 梅里雪山方圆上千公里,登山者一旦迷路,没有外部救援很难生还。因此梅里雪山至今未被 尘世沾染,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山”。 - 15 -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 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朱熹《论语集注》) (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___。(用四个字回答)(1 分) (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4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王开岭说:“精神明亮,是一种笃定的风度,一种喜悦的光辉,一种昂扬的情绪,一种 无所畏惧的气概。精神明亮是一种力量。它是刺破人生暗夜的一道闪光,是架在命运地的一 道彩虹,是升腾在灰暗心底的一抡明月。精神的明亮,本质上是一种对抗,一种屈服,一种 牙关紧咬的优雅,一种劫波渡尽的从容。” 大堰河在苦难的日子用爱支撑起生命与希望;刘和珍在黑暗的岁月以微笑彰显正义与勇 气;梁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满怀忧愤与希冀。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精神明亮的人,他(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你有怎样的 影响?请选择一个典型,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运用细节描写;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 - 16 - 仁寿一中南校区 2020 级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 B 2. C 3. D 【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A 项,“《汉 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错,文中“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 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文中”C 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二节“司马迁自称 ‘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 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 有相当的出入”可知,“这就决定了”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D 项,“《汉书> 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 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 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力。题中,C 项,根据原文第 5 段“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 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可知《汉书》并不是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而 是很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论述类 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 - 17 - 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 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题中,D 项,“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 过于绝 对。根据最后一段“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 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说的是“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 徒的真实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答案】4. D 5. D 6. ①屠呦呦践行了科学家热爱祖国的精神。她体会到了国家对她的的信任,深感 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她努力拼搏,完成了使命,让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② 她践行了科学家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她发现了青蒿素,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 都无名无利;为了科学事业,她不仅牺牲家庭,还准备随时牺牲自己。③她践行 了科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她面对青蒿素治疗疟疾出现耐药性的问题,她提 出新的治疗方案。④她践行了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半个世纪中数百次的实验, 数百次的失败,她与团队一起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4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如果屠 呦呦没有参加卫生部的中医班培训,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疟疾就不可能治疗” 假设不成立,有原文“对西医有着很深造诣的她参加了卫生部的一个中医班培训, 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知识”可知,这个中医班让她系统学习了中医知识,并不能由 此做出以上的假设。故选 D。 【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也有细 腻的描写”与选文不符,选文以记叙为主,没有细腻描写。故选 D。 【6 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 - 18 - 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 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答出“屠呦呦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楷模’”的原因,应该重点找出 屠呦呦的精神:由原文(一)“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 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 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可知,屠呦呦有着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努力钻 研的精神,决心完成任务;由(二)“二十年后,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 这是抗疟疗效为前者 10 倍的“升级版”,但是无名无利。……她为赴海南疟区工 作,将不到 4 岁的大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老家。……她不 只为科学牺牲家庭,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条件简陋,通风 不好,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她甚至在发现药物有疑似毒副作用的时候,打报告申 请以身试药”可知,屠呦呦有着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牺牲家庭,牺牲自己; 由(三)“屠呦呦团队面临新一轮的创新,在反复研究实验后,他们提出新的针 对性治疗方案。方案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也加固了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第一线药 的地位”可知,屠呦呦不断突破自我,用于创新;由(四)“抗疟中药的研发是 一个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项目,半个世纪中是数百次的实验,是数百次的失败和希 望交替。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可知,屠呦呦为了 医学坚持不懈,屡败屡试,最终成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 B 8. ①抗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健康;②抗战时亲人被迫 离别,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③抗战时坚持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 9. ①突出朱自清“结结实实”的外貌特征;②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 个性特质;③对比突出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惜和悲愤。 【7 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 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 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 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 项,根据 - 19 - 原文,“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理解错误。语境中是说“他郑重的 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 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可见,他是实话实说,并不是“碍于朋 友情面,而一声也不言语”。故选 B 项。 【8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 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 牺牲者之一”的原因。阅读文本,找到文中讲他的牺牲与抗战有关系的内容,然 后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说“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 说明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 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 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胃病。”表明抗战时亲人被迫离别, 他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 充满了悲愤的。”“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 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总的专心一志的负责到底的做着。”表明抗战时,他坚持 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 【9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反 复提到佩弦“结结实实”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 容。分析这句话本身的作用,对表现朱自清的作用,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从 这句话本身来分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结结 实实”是表现了朱自清的外貌特征。从对表现朱自清形象的角度分析,“便是结 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 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结结实实”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个性特 质。从表现作者态度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 的印象”“那末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极苦的生 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通过对比,强调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 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惜和悲愤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9 分) - 20 - 10. D 11. C 12. A 13. (1)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 队,以防意外。 (2)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 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 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 化等。如本题中,“辽东之役”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督运”是谓语,“于 怀远镇”是状语后置,故断在其后,据此排除 BC 两项。“驰驿”是同义复词,意 为“驱马疾行”,为“镇”的状语,故驰驿镇弘化郡”其间不应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 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本题中,C 项,“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错误,应该是“黜: 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故选 C。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 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 析。本题中,A 项,错在“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分析错误,原文“无贵贱咸 得其欢心”中的“其”指李渊,句子意思是“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李渊的喜 欢”。故选 A。 【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 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甲子”指甲子日,“视事”指到职工作,“非常”指意外, - 21 - “严兵于外”指“在外面部署军队”,句意。第二句中,“会”副词,恰逢,正 好。“诣”:去、到、往。“谒”:干谒,拜谒,拜见。【点睛】文言文语句翻 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 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 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高祖李渊在周朝天和元年生于长安,7 岁袭封唐国公。等到年长,性格洒脱, 胸怀坦荡,真诚率直,宽厚仁爱能容纳众人,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他的喜欢。 隋朝受禅,李渊被补授千牛备身的职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 此李渊特别被亲近宠爱,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有个叫史世良的,善于给人 看相,他对李渊说:“您的骨相非同一般,必定会成为帝王,希望您保重,不要 忘记我的话。”李渊因此很是自负。 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被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升为 卫尉少卿。辽东之战时,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造反,朝廷诏令李渊骑 快马去镇守弘化郡,同时主持关右所有的军事工作。李渊历任朝廷内外的官职, 一贯树立思德,到这时结交豪杰,很多人都诚心归附(他)。当时隋炀帝猜忌心 很重,人们都心怀疑虑和恐惧。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 生病没有前往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道:“你舅为何迟迟 不来?”王氏以舅舅有疾病对答,炀帝说:“病得会死吗?”李渊听了越发恐惧, 因而放纵自己沉溺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真性情。 大业十一年,炀帝驾临汾阳宫,命令李渊前往山西、河东处理官員升迁和讨伐 逮捕贼人的事务。军队临时驻扎在龙门,贼首母端儿率领数千人进逼城下。李渊 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他们,射了七十发箭,贼人都随着弓弦的响声而中箭倒地, 贼众于是大败溃退。大业十二年,李渊被升为右骁卫将军。 - 22 - 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群贼 蜂起造反,江都被阻绝,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首先倡议,鼓励李渊兴兵起义。 不久,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举兵造反,李世民与王威、高君雅打算集合军 队讨伐他。李渊于是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和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招募新兵, 十日之间招募人数将近一万,李渊秘密派使者到河东去召回世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王威、高君雅见军队大量集中,怕李渊发动变乱,二人怀疑恐惧,请李渊到晋祠 求雨,打算对李渊发动袭击。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这个阴谋,将此事报告给了 李渊,李渊暗中作了防备。 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 防意外。派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等人谋反,就杀了他们示众,于是开始 起义。打开仓库来救济穷困贫乏的人,远近的人都响应起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答案】14. B 15. 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 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 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 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 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 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 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 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 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 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选项曲解诗意,“汉下白 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 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 - 23 - 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展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 痛苦。故选 B。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概括诗歌内容,分析画面描写作用的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 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然后浏览诗歌,找出三幅图画,根据图画上的 人、事、景进行概括,并分析这些画面的作用。 诗歌一共十二句,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 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 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 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以长风、明月、天山、 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 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所 以这幅图的作用是烘托思乡情感。 中间四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在前 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 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 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的作用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 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最后四句,“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幅 图的主角是“戍客”,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 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诗 人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 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 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 24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答案】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知之为知 之 不知为不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 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 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 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不啻:不只,不止;如同。不齿: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 联系原文可知,语境是“奥斯维辛的经历堪比噩梦”之意,故选“不啻”; 第二处,不堪回首: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可堪回首:可以能够能回 首。根据前文“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只一场噩梦”,后文形容“往事”,语境强调 的是过去不忍回忆, 故选“不堪回首”; 第三处,争权夺利:争夺权柄和利益。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 取(财物、权利)。和前文“祈求快乐”相对,这里应有追求权柄、利益之意, 故选“争权夺利”; 第四处,毫无意义: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联 系前文“苦难”,“差强人意”与其搭配不妥,故选“毫无意义”。故选 B。 18.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 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联系前文“弗兰克尔的 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 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及后文“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 义的三个途径”,语境强调的是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前后文要保持语题一致, 排除 BD;“这”指代的是“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选项中的两个分 句的主语应保持一致,都是“人们”,排除 C 项。 故选 A。 - 25 - 19.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 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 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 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 细琢磨,推敲。题中,前文是“可能会拿走”,后文是“无法剥夺”,语意构成 转折关系,排除 BC;后文“它”指代的是“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前后主语要一 致,排除 A。故选 D。 20. ①海拔高,攀登距离超过人的体能极限。 ②地形复杂艰险,攀登艰难。 ③气候多变,雪崩频发。 ④面积极大,迷路难救援。 21. (1)重行轻言(1 分) (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4 分) ①言说容易,行动艰难。(1 分) ②君子贵在言行一致,唯有克制容易的言说、加强艰难的行动,才能言如其行, 而非言过其实。(3 分) 22.【例文】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有人认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诚然,我们在当下现实生活中, 对于对的事情的判断被各种各样的外物条件所左右,迷失了心智,转而我们更多 的倾向于将一件事做对,而以此来证明这是一件对的事。实则不然,常言道“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做“对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对,“对的”事更为重要。 做对是一种完成的状态,是结果。付出努力的事,很少有人不看重结果,但 - 26 - 不免有人在通往这结果的道路上利欲熏心。一味的追求结果的正确让我们逐渐变 得偏执,人的本性是功利的,但如何使自己在功利之心之上,立足于追求做对的 事,可能对于人生的引领和精神的提亮更为重要而有价值。 相比于做对而言,坚持做“对的”事实为一种人对内心真切渴望的追求。正 因为此,当人们坚守对的事,更有甚者逆流而上,所产生的影响于个人于世界都 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价值。那什么又是“对的”事呢? 朱生豪在家徒四壁的情况 下,孜孜以求的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司马迁即使几经坎坷乃至宫刑,坚韧刚毅 的书写下两千年的沧海桑田,尼采在不被人相信的情况下对真理的坚持。他们都 是凡人中的伟人,他们坚守着自己认定的对的事并坚持做下去,证明其意义和价 值所在,这才是人生行进的正确顺序。《天空的另一半》中邓恩和丈夫辗转世界 各地,他们竭尽全力呼吁社会和各界来救助这些仍遭受残暴对待的妇女们。从书 中我感受到了人们无数微小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不断突破法律漏洞,学生们资助 一名又一名同龄的女孩。即便力量微小,过程反复而艰难,但正因为从一开始这 就是对的事,人道救援者们心怀正义和对此得坚持,他们的不懈努力也正不断完 善妇女救援组织,让人文的关爱和人性的光亮照亮世界阴暗滋生的一隅。 也绝不是说把事情做对就过于功利或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毫无价值。把 事情做对是对坚持的肯定,更一种激励和鼓舞,我们曾为了一颗糖而欢欣鼓舞, 也为了一次比赛的胜利而呐喊欢呼,那由此不难看出,做“对的”事时而需要“做 对”的喝彩。 精神明亮的人,是王开岭笔下的智者。在我看来,更是勇者。这个世界因为 有人善良而温暖,因为有人智慧而得以前行,更因有人坚持对的事而成就更好的 自己和世界。因为精神明亮的人知道,做对的事比做对更重要。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 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 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 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 27 - 【审题】材料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引用了王开岭的话,强调“精神明亮”的对 于人生、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举出具有精神明亮的人的例子,刘和珍、大堰 河、梁任公等。两则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先指出什么是“精神明亮”,“精神 明亮”的意义,再举例,哪些人是精神明亮的人。本题可以写人,也可以说理。 参考立意: 1、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2、我最敬佩的人。 参考素材: 例文 2: 明亮的精神 如若世间本没有黄昏,便不会有清晨;如若天空本没有阴云,便也不会有晴 朗。然而不论时光怎样荏苒、环境如何变迁,茉莉花总是白的,有些精神总是洁 白明亮的。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明亮的精神总是乐观积极。一帆风顺时喜笑颜开可谓 人之常情,恰似诗仙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万丈豪情,但难得的无 疑是身处逆境仍能乐观坦然。李白也曾屡遭贬谪,但仍能梦游天姥,举杯畅饮邀 明月;王勃仕途坎坷,可依旧高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轼被贬至黄 州,可依旧释然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乐观在,心志在,因为乐观, 他们的精神始终明亮。 不管是动力还是阻力,明亮的精神总是追求理想。鲁迅先生为了救国救命的 理想,哪怕希望渺茫,依然弃医从文,呐喊着唤醒麻木的国民,黑夜给了他一双 黑色的眼睛,然而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光明便是理想。居里夫人为了科学梦 想而献身,赢得荣誉时淡泊名利,只潜心于研究,而贫苦潦倒之时,也只渴望拥 有一克镭继续试验。当理想遭受羁绊、遭到阻碍之时,精神明亮的人不会屈服于 环境而动摇丝毫。当理想升华为信仰,追求本已成为一种永恒,亦如那不论黄昏 或曙色的洁白。 不管是接纳还是排斥,明亮的精神总是坚守本真。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 - 28 -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对顽强不屈、正直清白的坚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对不屈于敌人、爱国之情的坚守;左拉以“我控诉”的姿 态彰显了人类良心的一刹那,是对内心良知、真理与大爱的坚守。无论遭受怎样 迫害都断不会丢掉本真的自己。坚守是内心的审判,精神明亮的人才懂得坚守, 亦如那不论黄昏或曙色的茉莉。 不论是黄昏还是初露曙色,茉莉花总是白的,虽不及牡丹雍容华贵,不及腊 梅傲视冬雪,也不及莲花粉嫩娇艳。但它不为外界而改变,始终白得澄澈,白得 纯粹。正如那些精神明亮的人,有自己的处事态度、追求及准则,绝不随遇而安, 随波逐流,一切源于他们内心那一份本真,即始终洁白无瑕、明亮的精神。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谢,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斗转星移, 万象更迭,没有人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似乎世间万物都会随时间而变迁泯灭, 但明亮的精神会永葆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如一。 行文结构:本题写成记叙文和议论文皆可。写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是记叙文。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是说理,是议论文。下面从写作议论文的角度谈行文 结构。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 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 心论点。文章可以从一个人“精神明亮”的意义谈起,再举出事例加以论证。论 证部分的结构适宜并列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 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 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 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 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 - 29 - 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 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 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 (如继承与创新)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