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山东省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东省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选择题 ‎1.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再将此种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2.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染色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 A.图甲是交叉互换,图乙是染色体易位 B.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C.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都观察不到 ‎3.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如图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A. B. C. D.‎ ‎4.某水稻品种是纯合子,生产上用种子繁殖.控制水稻高杆的基因A和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水稻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水稻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培育矮杆抗病(aaBB)的水稻新品种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 B.④过程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时期进行处理 C.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50%‎ D.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5.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发现在每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D.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6.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0条染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株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利用其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 C.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可获得四倍体植株 D.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10条染色体形状两两相同 ‎7.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B.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上缺失了一个碱基对 C.果蝇Ⅱ号和Ⅲ号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 D.将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拼接 ‎8.下列各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的小麦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菌株 D.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小麦植株 ‎9.下列如图所示细胞为三倍体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11.如图所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12.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 B.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13.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使人体内的病菌抗药性大增.如图是某细菌的进化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群落 B.若①②③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①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抗生素使某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②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14.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赖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天门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据此你认为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与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分别是(  )‎ 备选项 A B C D 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 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A.A B.B C.C D.D ‎15.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的先天性愚型 C.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 D.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育出单倍体植株 ‎16.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某基因模板链的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CCGCTAACG→CCGCGAACG,那么黄色短杆菌将发生的变化和结果是(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天冬氨酸﹣GAU、GAC;丙氨酸﹣GCA、GCU、GCC、GCG)(  )‎ A.基因突变,性状改变 B.基因突变,性状没有改变 C.染色体结构改变,性状没有改变 D.染色体数目改变,性状改变 ‎17.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18.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⑤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A.①④⑤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 ‎19.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20.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在此条件下该物种将(  )‎ A.不断进化 B.不断衰退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21.高产青霉菌的选育过程如下表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年)‎ 来源 产量单位 ‎1943‎ 自霉甜瓜中筛到 ‎20‎ ‎1943‎ 自发突变 ‎250‎ ‎1943‎ B25的X射线诱变 ‎500‎ ‎1945‎ X1612的紫外线诱变 ‎≤850‎ ‎1947‎ Q176的紫外线诱变 ‎≤850‎ 目前 进一步变异 ‎5万﹣l0万 A.该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青霉菌 B.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该过程中青霉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该育种方式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2.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23.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据此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  )‎ 交配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 黑 银 乳白 白化 ‎1‎ 黑×黑 ‎22‎ ‎0‎ ‎0‎ ‎7‎ ‎2‎ 黑×白化 ‎10‎ ‎9‎ ‎0‎ ‎0‎ ‎3‎ 乳白×乳白 ‎0‎ ‎0‎ ‎30‎ ‎11‎ ‎4‎ 银×乳白 ‎0‎ ‎23‎ ‎11‎ ‎12‎ A.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 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10种 C.根据四组交配亲子代的表型关系可以确定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 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毛色 ‎2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物种的形成都是地理隔离导致的 ‎2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6.如图为某家系患一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谱,Ⅱ7不带该致病基因,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因为患者均为男性 B.该家系中的致病基因源自Ⅰ1的基因突变 C.若Ⅱ6与Ⅱ7再生一个女儿,患此病的概率为0‎ D.若Ⅲ1与正确男性婚配,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为0‎ ‎27.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三倍体、染色体片刻重复、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重复 C.三体、染色体片段重复、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重复、三倍体 ‎28.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会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B.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D.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29.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30.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调查 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D.多基因遗传病是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在群体中发病率高 ‎31.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不仅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是生物进化的来源之一 D.染色体变异都可以导致新物种的产生,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2.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C.产前诊断有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 D.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33.小鼠中有一对控制灰砂色的基因(T)和正常灰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灰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雄鼠交配.预期后代表现型之比为(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  )‎ A.灰砂♀:灰色♂=2:1 B.灰砂♀:灰色♂=1:2‎ C.灰砂♀灰色♂=1:1 D.灰砂♀:灰色♂=3:1‎ ‎34.如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注:细胞畸变率(%)=×100%.‎ 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 B.浓度小于0.05%和大于0.25%的秋水仙素没有致畸作用 C.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很可能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35.有关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片段的重复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有为矮茎,属于基因重组 ‎36.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C.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D.此病症可通过显微观察或DNA分子杂交检测 ‎37.某雄性动物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了如图所示的两个细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图为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 B.最终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4‎ C.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 D.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a的配子 ‎38.如图为甲豌豆的A基因(控制高茎)和乙豌豆的B基因(控制黄色豆荚)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豌豆甲、乙突变前均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且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 B.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C.上述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 D.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绿色豆荚 ‎39.图1、图2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示意图,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  )‎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均改变基因的结构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40.如图展示了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通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4条染色体 B.杂种F1和杂种F2均是一个新的物种 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因此都是可育的 D.图中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 ‎ ‎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1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  (填字母),I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3中的  图,与数量关系  (填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该动物体内符合图1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  .‎ ‎(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  阶段(填序号);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  作用.‎ ‎(4)图3中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  (填序号)阶段,此时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该生物不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最多有  条.丙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1中的  (填数字).‎ ‎42.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全过程叫  ,图2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应序号是  ,人体细胞内可进行这一生理过程的结构有  .图3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应序号是  ,图4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应序号是  .‎ ‎(2)图2所示的生理过程的特点是  ;图3生理过程完成所需的条件除了四种核糖核苷酸外,还需要  ;图4中D链代表  ,人胰岛细胞中合成该链的主要场所是  ,该链合成的产物是  .‎ ‎(3)图3、图4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  .‎ ‎(4)能完成图1中③的生物是  .目前科学家研制治疗由该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抑制  的活性从而抑制生物的繁殖.‎ ‎(5)图5所示物质在生物细胞中共有  种.‎ ‎43.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  和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  型细菌.‎ ‎(2)过程③表明,将S型细菌的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型细菌转化成  型细菌.‎ ‎(3)过程④表明,转化成的  型细菌的后代也是  (有或无)毒性的  型细菌.‎ ‎(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44.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居民中有66%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  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  染色体上,为  性遗传病.‎ ‎(2)Ⅲ13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的遗传规律是:  .‎ ‎(3)若Ⅲ11与该岛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中患甲病的概率为  .‎ ‎(4)Ⅱ6的基因型为  ,Ⅲ13的基因型为  .‎ ‎(5)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若Ⅲ11与Ⅲ13婚配,则其孩子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  ,只患乙病的概率为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  .‎ ‎45.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  和  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再将此种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第2号染色体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可知,这种育种方法是染色体变异,且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故选:A.‎ ‎ ‎ ‎2.据如图分析下列关于染色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 A.图甲是交叉互换,图乙是染色体易位 B.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C.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都观察不到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图甲中的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交叉互换;图乙中的变异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染色体易位,A正确;‎ B、根据A分析可知,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交叉互换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易位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D错误.‎ 故选:D.‎ ‎ ‎ ‎3.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如图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A. B. C. D.‎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判别方法:‎ 第一: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第二: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第三: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和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来推算.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解答】解:A、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分为2种形态,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故A错误;‎ B、细胞中也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组为2组,故B错误;‎ C、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则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条染色体,而且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故C正确;‎ D、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4条染色体,故D错误.‎ 故选:C.‎ ‎ ‎ ‎4.某水稻品种是纯合子,生产上用种子繁殖.控制水稻高杆的基因A和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水稻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水稻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培育矮杆抗病(aaBB)的水稻新品种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 B.④过程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时期进行处理 C.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50%‎ D.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选择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亲本,首先让该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再取AaBb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符合要求的纯合体.其中①表示杂交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④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⑤表示筛选过程.‎ ‎【解答】解:A、②过程表示减数分裂,③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A正确;‎ B、④过程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以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时期进行处理,B正确;‎ C、由于②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配子,所以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25%,C错误;‎ D、该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C.‎ ‎ ‎ ‎5.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发现在每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D.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解答】解:A.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性状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A正确.‎ B.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B正确.‎ C.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C错误;‎ D、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D正确.‎ 故答:C.‎ ‎ ‎ ‎6.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0条染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株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利用其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 C.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可获得四倍体植株 D.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10条染色体形状两两相同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二倍体是指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的个体.‎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解答】解:A、由于该植株是二倍体植物,所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花药是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所以利用其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B正确;‎ C、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可获得四倍体植株,C正确;‎ D、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10条染色体形状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 ‎ ‎7.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B.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上缺失了一个碱基对 C.果蝇Ⅱ号和Ⅲ号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 D.将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拼接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交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解答】解: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缺失,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移接到第Ⅲ号染色体上,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将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拼接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C.‎ ‎ ‎ ‎8.下列各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的小麦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菌株 D.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小麦植株 ‎【考点】诱变育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杂交育种;单倍体诱导与利用.‎ ‎【分析】‎ 依据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选育→自交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作物空间技术育种 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处理 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解答】解: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优质品种,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故A错误;‎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故B错误;‎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故C正确.‎ D、用花药离体培育出单倍体小麦植株,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故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如图所示细胞为三倍体的是(  )‎ A. B. C. D.‎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因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解答】解:A、图A中四条染色体相同,表示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B中各有3条染色体相同,表示含有3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图C中控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2次,表示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图D中没有相同的染色体,但同种形态的染色体2条,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B.‎ ‎ ‎ ‎10.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从而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秋水仙素的作用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答】解:A、染色体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包括有利和不利变异,故A选项错误;‎ B、染色体缺失也有可能导致隐性基因丢失,这时便不利隐性基因的表达,故B选项错误;‎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易位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故C选项错误;‎ D、经秋水仙素等诱导成可育的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 ‎ ‎11.如图所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由图分析发现各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从图中可以发现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个数越来越多,最终癌变;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但是不一定传给子代个体.‎ ‎【解答】解:A、由图分析发现各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所以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不能互为等位基因,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发现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个数越来越多,最终癌变,B正确;‎ C、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C错误;‎ 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但是不一定传给子代个体,D错误.‎ 故选:B.‎ ‎ ‎ ‎12.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 B.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分子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会引起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因此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变化.‎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进行自由组合,遵循连锁定律.‎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基因突变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 ‎【解答】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b、c基因不一定在每个细胞中都会表达,A错误;‎ B、a、b基因位于一个DNA分子上,在遗传时遵循连锁定律,B错误;‎ C、b中碱基对发生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C正确;‎ D、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基因的本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 ‎ ‎13.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使人体内的病菌抗药性大增.如图是某细菌的进化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群落 B.若①②③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①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抗生素使某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②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①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基因突变;②表示抗生素的选择作用;③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种群,A错误;‎ B、细菌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细菌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也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选择是定向的,抗生素起到选择的作用,C错误;‎ D、②抗生素的选择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 ‎ ‎14.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赖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天门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据此你认为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与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分别是(  )‎ 备选项 A B C D 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 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A.A B.B C.C D.D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题中提出“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因此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只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可以通过比较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找到突变后的密码子;然后根据密码子判断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 ‎【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这将导致转录产生的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比较三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可知,赖氨酸的密码子AAG将变为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由此可推知基因模板链由TTC突变为TAC,即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故选:C.‎ ‎ ‎ ‎15.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的先天性愚型 C.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 D.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育出单倍体植株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解答】解:A、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的先天性愚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育出单倍体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C.‎ ‎ ‎ ‎16.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某基因模板链的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CCGCTAACG→CCGCGAACG,那么黄色短杆菌将发生的变化和结果是(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天冬氨酸﹣GAU、GAC;丙氨酸﹣GCA、GCU、GCC、GCG)(  )‎ A.基因突变,性状改变 B.基因突变,性状没有改变 C.染色体结构改变,性状没有改变 D.染色体数目改变,性状改变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解答】解:(1)某基因模板链的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由CCGCTAACG变为CCGCGAACG,即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这属于基因突变;‎ ‎(2)模板链中碱基由CTA→CGA后,mRNA上的密码子由GAU→GCU,其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丙氨酸,因此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故选:A.‎ ‎ ‎ ‎17.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个不相同,但是有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组染色体.‎ ‎【解答】解:A、多倍体的配子中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二倍体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多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 ‎ ‎18.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⑤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A.①④⑤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解答】解:①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单倍体植株,属于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减少;正确.‎ ‎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改变属于基因突变;错误.‎ ‎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错误.‎ ‎④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错误.‎ ‎⑤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比正常的体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7条;正确.‎ 故选:D.‎ ‎ ‎ ‎19.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F2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aB_、A_bb),F1 为双杂合子(AaBb).‎ ‎【解答】解:A、两对等位基因杂交,F2 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 B、F1 为双杂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aaB_),故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 C、F2 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 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 D、F2 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B.‎ ‎ ‎ ‎20.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在此条件下该物种将(  )‎ A.不断进化 B.不断衰退 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B、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这样导致A基因频率降低,a基因频率升高.根据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说明该物种将不断进化,A正确,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这里并没有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不能说产生新的物种,C错误;‎ D、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但没有丧失基因库,D错误.‎ 故选:A.‎ ‎ ‎ ‎21.高产青霉菌的选育过程如下表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年)‎ 来源 产量单位 ‎1943‎ 自霉甜瓜中筛到 ‎20‎ ‎1943‎ 自发突变 ‎250‎ ‎1943‎ B25的X射线诱变 ‎500‎ ‎1945‎ X1612的紫外线诱变 ‎≤850‎ ‎1947‎ Q176的紫外线诱变 ‎≤850‎ 目前 进一步变异 ‎5万﹣l0万 A.该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青霉菌 B.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该过程中青霉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该育种方式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1、高产青霉菌的选育方法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解答】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因此要筛选出高产青霉菌需要处理大量的青霉菌,A正确;‎ B、该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 C、变异都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而该育种方式为诱变育种,D错误.‎ 故选:A.‎ ‎ ‎ ‎22.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现状,被提名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染色体重组的原理 B.杂交能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 C.杂交后代表现出优良性状就成为优良品种 D.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对于“杂交育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原理:基因重组;‎ ‎2、优点:能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即“集优”.‎ ‎3、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4、过程: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解答】解:A、杂交水稻利用了不同亲本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 B、不同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杂交能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中,B错误;‎ C、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不一定就是优良品种,如显性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同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D、杂交育种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此该育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家禽、家畜的育种,D正确.‎ 故选:D.‎ ‎ ‎ ‎23.研究发现,豚鼠毛色由以下等位基因决定: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为确定这组基因间的关系,进行了部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据此分析下列选项不正确(  )‎ 交配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 黑 银 乳白 白化 ‎1‎ 黑×黑 ‎22‎ ‎0‎ ‎0‎ ‎7‎ ‎2‎ 黑×白化 ‎10‎ ‎9‎ ‎0‎ ‎0‎ ‎3‎ 乳白×乳白 ‎0‎ ‎0‎ ‎30‎ ‎11‎ ‎4‎ 银×乳白 ‎0‎ ‎23‎ ‎11‎ ‎12‎ A.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后代不会出现银色个体 B.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10种 C.根据四组交配亲子代的表型关系可以确定cb(黑色)、Cs(银色)、cc(乳白色)、cx(白化)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 D.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毛色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1)交配1,黑×黑→黑:白=3:1,说明黑对白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其基因型为CxCx,两个黑色亲本为杂合体,基因型均为CbCx.(2)交配2,黑×白→黑:白=1:1,为测交,亲本黑色为杂合体.(3)交配3,乳白×乳白→乳白:白=3:1,说明乳白对白色为显性,亲本乳白都是杂合体,其基因型均为CcCx.(4)交配4,银×乳白→银:乳白=2:1:1,说明亲本银与乳白都是杂合体,携带有隐性白色基因,也说明银对乳白为显性.‎ ‎【解答】解:A、由于白色为隐性,其基因型为CxCx,所以两只白化的豚鼠杂交,其后代都是白化,不会出现银色个体,A正确;‎ B、由于豚鼠毛色由Cb、Cs、Cc、Cx等位基因决定,所以该豚鼠群体中与毛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C52=(5×4)÷2=10种,B正确;‎ C、由于多种交配方式的后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能确定这组等位基因间的显性程度,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的正确顺序是:Cb>Cs>Cc>Cx,C正确;‎ D、豚鼠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两只豚鼠杂交的后代最多会出现4种基因型,根据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判断,最多会出现三种毛色,D错误.‎ 故选:D.‎ ‎ ‎ ‎2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物种的形成都是地理隔离导致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物种的形成不一定是地理隔离导致的,如多倍体形成,D错误.‎ 故选:D.‎ ‎ ‎ ‎2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故A正确.‎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中控制优良性状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故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故C正确.‎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进化,其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故D错误.‎ 故选D.‎ ‎ ‎ ‎26.如图为某家系患一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谱,Ⅱ7不带该致病基因,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因为患者均为男性 B.该家系中的致病基因源自Ⅰ1的基因突变 C.若Ⅱ6与Ⅱ7再生一个女儿,患此病的概率为0‎ D.若Ⅲ1与正确男性婚配,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为0‎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II6与II7均正常,但有患病孩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已知II7不带该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家系中的致病基因源自I2的基因突变.‎ ‎【解答】解:A、伴Y遗传的特点是父传子、子传孙,即男患者的父亲肯定患病,故A错误;‎ B、II6与II7均正常,但有患病孩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且II7不带该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该家系中的致病基因源自I2的基因突变,故B错误;‎ C、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若II6与II7再生一个女儿,患此病的概率为0,故C正确;‎ D、若III1可能携带致病基因,她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也有可能患病,故D错误.‎ 故选C.‎ ‎ ‎ ‎27.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三倍体、染色体片刻重复、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重复 C.三体、染色体片段重复、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重复、三倍体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图中有一对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b图中有一条染色体上多了一个基因,c图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d图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2个基因.‎ ‎【解答】解:a细胞中某一染色体多出了一条,形成三体;‎ b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重复出现,属于染色体片段重复;‎ c细胞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含有3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 d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2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 故选:C.‎ ‎ ‎ ‎28.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会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B.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D.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点分裂后加倍的染色体不能向细胞两极移动,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答】解:A、低温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错误;‎ C、解离后的漂洗液是蒸馏水,C错误;‎ D、由于经过解离后细胞失活,所以在高倍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 ‎ ‎29.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联会是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的现象,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原核细胞的二分裂过程都不会发生联会.XYY综合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Y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导致.‎ ‎【解答】解:①中XYY综合征是由异常精子YY与卵细胞受精导致,YY精子一定是MII后期Y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导致,与联会无关,①错误;‎ ‎②线粒体DNA属于细胞质遗传物质,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没有关系,②错误;‎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是由于联会发生紊乱,不能或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所导致的,③正确;‎ ‎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时,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MI后期时又发生分离,自交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联会有关,④正确;‎ ‎⑤卵裂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使某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联会无关,⑤错误.‎ 故选:C.‎ ‎ ‎ ‎30.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在患者家系调查 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D.多基因遗传病是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在群体中发病率高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解答】解: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 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但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来诊断,C错误;‎ D、多基因遗传病是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在群体中发病率高,D正确.‎ 故选:D.‎ ‎ ‎ ‎31.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不仅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是生物进化的来源之一 D.染色体变异都可以导致新物种的产生,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能为生物进化产生原材料,A正确;‎ B、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如隐性突变,B正确;‎ C、基因重组也是生物进化的来源之一,C正确;‎ D、染色体变异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故选:D.‎ ‎ ‎ ‎32.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C.产前诊断有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 D.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解答】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B错误;‎ C、产前诊断有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C正确;‎ D、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 ‎ ‎33.小鼠中有一对控制灰砂色的基因(T)和正常灰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灰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雄鼠交配.预期后代表现型之比为(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  )‎ A.灰砂♀:灰色♂=2:1 B.灰砂♀:灰色♂=1:2‎ C.灰砂♀灰色♂=1:1 D.灰砂♀:灰色♂=3:1‎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灰色(t)但性染色体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雄鼠交配,其基因型分别为XtO和XTY.由于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后代基因型为XTXt、XtY和XTO,因此后代表现型比为灰砂♀:灰色♂=2:1.‎ 故选:A.‎ ‎ ‎ ‎34.如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注:细胞畸变率(%)=×100%.‎ A.秋水仙素的浓度越高,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越高 B.浓度小于0.05%和大于0.25%的秋水仙素没有致畸作用 C.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很可能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秋水仙素诱发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根据曲线图可知,时间相同条件下,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范围内,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之成正相关,当超过一定范围,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之成反相关;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关系不同;浓度为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最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时间相同条件下,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范围内,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之成正相关,当超过一定范围,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之成反相关,A错误;‎ B、根据图中曲线图的趋势可知,浓度小于0.05%和大于0.25%的秋水仙素均有致畸作用,B错误;‎ C、根据图示,处理时间为24小时导致细胞畸变率最高,C错误;‎ D、秋水仙素引起细胞畸变很可能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 ‎ ‎35.有关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片段的重复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有为矮茎,属于基因重组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染色体上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有为矮茎,其原因是基因分离,这里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没有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 ‎ ‎36.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C.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D.此病症可通过显微观察或DNA分子杂交检测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病机理相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做出判断.‎ ‎【解答】解: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相同.A错误.‎ B、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氨基酸种类发生替换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C、由于患者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转录而来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正确.‎ D、此病症可通过显微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或DNA分子杂交检测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应选A.‎ ‎ ‎ ‎37.某雄性动物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了如图所示的两个细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图为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 B.最终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4‎ C.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 D.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a的配子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其中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2、分析题图:图中2个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两个细胞体积等大,是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由题图可知,与A处于同一位置的基因不是A(a),而是b,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为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最终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2,B错误;‎ C、由图可知,与A处于同一位置的基因不是A(a),而是b,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图中第二个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和Aa,D错误.‎ 故选:C.‎ ‎ ‎ ‎38.如图为甲豌豆的A基因(控制高茎)和乙豌豆的B基因(控制黄色豆荚)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豌豆甲、乙突变前均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且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 B.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C.上述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 D.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绿色豆荚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中碱基对C﹣G替换形成G﹣C,将A基因突变形成a;乙中碱基对C﹣G替换形成A﹣T,将B基因突变形成b.‎ ‎【解答】解: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由于豌豆甲突变前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基因型为AABB,所以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 C、图示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C正确;‎ D、由于豆荚的颜色与当年母本相同,所以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仍是高茎、黄色豆荚,D错误.‎ 故选:D.‎ ‎ ‎ ‎39.图1、图2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示意图,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  )‎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均改变基因的结构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而②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图1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图2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图1基因重组过程中基因的数目没有改变,图2的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增添会导致基因的增加或减少,B错误;‎ C、图1基因重组过程中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C错误;‎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 ‎ ‎40.如图展示了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通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4条染色体 B.杂种F1和杂种F2均是一个新的物种 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因此都是可育的 D.图中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内含有42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中有7条不同的染色体,A错误;‎ B、杂种F1和杂种F2都不可育,因此都不属于新物种,B错误;‎ 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都是可育的,C正确;‎ D、杂种F1和杂种F2都不可育,因此图中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来实现,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1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 a (填字母),I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3中的 乙 图,与数量关系 III和 IV (填数字)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该动物体内符合图1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 ‎(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 ③⑥ 阶段(填序号);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 受精 作用.‎ ‎(4)图3中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 ② (填序号)阶段,此时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该生物不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最多有 8 条.丙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1中的 II (填数字).‎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 分析图3: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a;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3中的乙图;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以及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即与数量关系III和 IV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1中IV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因此图1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3)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2中⑥③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受精作用.‎ ‎(4)图3中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2中②阶段,此时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该生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为8条;丙所示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1中的 II.‎ 故答案为:‎ ‎(1)a 乙 III和 IV ‎(2)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3)③⑥受精 ‎(4)②2 8 II ‎ ‎ ‎42.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全过程叫 中心法则 ,图2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应序号是 ① ,人体细胞内可进行这一生理过程的结构有 细胞核、线粒体 .图3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应序号是 ② ,图4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应序号是 ⑤ .‎ ‎(2)图2所示的生理过程的特点是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 ;图3生理过程完成所需的条件除了四种核糖核苷酸外,还需要 模板、酶、能量(ATP) ;图4中D链代表 mRNA ,人胰岛细胞中合成该链的主要场所是 细胞核 ,该链合成的产物是 蛋白质 .‎ ‎(3)图3、图4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 基因的表达 .‎ ‎(4)能完成图1中③的生物是 病毒 .目前科学家研制治疗由该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抑制 酶 的活性从而抑制生物的繁殖.‎ ‎(5)图5所示物质在生物细胞中共有 61 种.‎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图1: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逆转录过程;④表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2: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可见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分析图3:表示转录过程.‎ 分析图4:表示翻译过程.‎ 分析图5:表示tRNA的三叶草结构.‎ ‎【解答】解:(1)图1所示全过程叫中心法则;图2为DNA复制过程,对应于图1中的①,人体细胞内可进行这一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图3表示转录过程,对应于图1中的②;图4表示翻译过程,对应于图1中的⑤.‎ ‎(2)图2表示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图3表示转录过程,完成所需的条件有:DNA的一条链为模板、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和RNA聚合酶;图4中D链是mRNA,人胰岛细胞中合成该链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该链合成的产物是多肽( 蛋白质).‎ ‎(3)图3转录、图4翻译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基因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能完成图1中③逆转录过程的生物是RNA病毒.目前科学家研制治疗由该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药物主要是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生物的繁殖.‎ ‎(5)图五中是tRNA,其在生物细胞中共有61种.‎ 故答案为:‎ ‎(1)中心法则 ①细胞核、线粒体 ②⑤‎ ‎(2)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 模板、酶、能量(ATP) mRNA 细胞核 蛋白质 ‎(3)基因的表达 ‎(4)病毒 酶 ‎(5)61‎ ‎ ‎ ‎43.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 多糖 和 蛋白质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 R 型细菌.‎ ‎(2)过程③表明,将S型细菌的 DNA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部分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 ‎(3)过程④表明,转化成的 S 型细菌的后代也是 有 (有或无)毒性的 S 型细菌.‎ ‎(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把具有荚膜的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思路是将S型菌体内的物质一一提纯,分别与R型菌混合,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结果加入S型菌DNA的一组出现了S型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 ‎【解答】解:(1)过程①和②的结果表明,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只有R型细菌.‎ ‎(2)过程③的结果表明,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3)过程④的结果表明,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 ‎(4)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具有荚膜的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故答案为:‎ ‎(1)多糖  蛋白质  R  ‎ ‎(2)DNA  部分R  S ‎(3)S  有  S ‎(4)把具有荚膜的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在细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 ‎ ‎44.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居民中有66%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 乙 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 常 染色体上,为 隐 性遗传病.‎ ‎(2)Ⅲ13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的遗传规律是: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3)若Ⅲ11与该岛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中患甲病的概率为 11% .‎ ‎(4)Ⅱ6的基因型为 AaXBXb ,Ⅲ13的基因型为 aaXbXb .‎ ‎(5)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若Ⅲ11与Ⅲ13婚配,则其孩子中只患甲病的概率为 1/6 ,只患乙病的概率为 1/3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1/2 ;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 1/6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对于此类遗传题,关键是能根据系谱图正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计算两种遗传病概率时,先把两种病分开考虑,计算出甲,乙两病各自的患病概率及正常概率,再用加法,乘法原则去组合,便很快得出答案.‎ ‎【解答】解:(1)血友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隐性遗传病.假设甲病为血友病,则由Ⅱ5、Ⅱ6不患病而Ⅲ10患病可知假设错误,所以乙病为血友病.同样根据Ⅱ5、Ⅱ6不患病而生出的孩子Ⅲ10患病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这两种病是由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Ⅲ11是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2/3,由题干知居民中有66%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11%. (4)Ⅱ6是表现型正常的女性,但是她的爸爸是血友病患者,因此她肯定是血友病携带者;又因为她的女儿为甲病患者(aa),所以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Ⅲ13号是两病兼患的女性,其基因型必为aaXbXb.(5)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这是因为近亲结婚的后代中出现遗传病的概率增大. P(只患甲病)=(2/3)×(1/2)×(1/2)=1/6; P(只患乙病)=(1﹣1/3)×(1/2)=1/3; P(只患一种病)=1﹣P(都患)﹣P(都不患)=1/2; P(同时患两种病)=(2/3)×(1/2)×(1/2)=1/6.故答案为:(1)乙 常 隐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11%(4)AaXBXb aaXbXb(5)1/6 1/3 1/2 1/6‎ ‎ ‎ ‎45.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地理隔离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 生殖隔离 .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没有 .理由是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 选择 和 隔离 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选择 隔离 ‎ ‎ ‎2017年1月12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