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 ‎①秦国崛起: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②嬴政亲政:把权力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任用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将领。‎ ‎③统一策略:离间敌国,远交近攻。‎ ‎(2)结果:秦灭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确立中央集权制 ‎①创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全国管辖。‎ ‎(2)文化上:统一文字,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 ‎(3)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3.评价 ‎(1)千古一帝: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央集权机构。‎ ‎(2)唯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3)秦暴政而亡: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秦朝覆亡。‎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1.功绩 ‎(1)东征西讨,领导完成统一全国的战争,奠定唐朝基业。‎ ‎(2)政治上: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进一步发展。‎ ‎(3)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4)选贤:虚心纳谏、重用贤才。‎ ‎2.过失:贞观后期,渐趋奢靡。‎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 ‎1.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智除鳌拜: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平定三藩: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统一趋势。‎ ‎(3)祖国统一:强固东南海防,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4)抗击沙俄: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定的边境环境。‎ ‎(5)三征噶尔丹: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蒙古的关系。‎ ‎2.重视经济和文教 ‎(1)派人治理黄河水患,视察河工。‎ ‎(2)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 ‎(3)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编成《康熙字典》。‎ ‎3.对康熙帝的评价 ‎(1)功绩: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雍正、乾隆继承其基业,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局面。‎ ‎(2)局限:康熙帝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使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开,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机,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了祸根。‎ 考点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后曾有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最后献身文教。‎ ‎2.基本思想 ‎(1)“礼”:即周礼 ‎①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 ‎②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③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④“正名”: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2)“仁”:“仁者,爱人”‎ ‎①仁爱应差别,首先是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是其他人。‎ ‎②行“忠恕”之道,即人要尽己为人。‎ ‎③礼与仁结合: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历史贡献 ‎(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2)政治上:“举贤人”以施行仁政,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为“内圣外王”。‎ ‎(3)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古希腊的先哲 ‎1.古典文化产生的背景 ‎(1)希波战争胜利使雅典进入它的黄金时代。‎ ‎(2)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伯里克利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理想的政治环境。‎ ‎(4)学术和文化的繁荣。‎ ‎(5)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政局动荡。‎ ‎(6)马其顿统治时期,希腊哲学达到顶峰,三大思想家出现。‎ ‎2.柏拉图 ‎(1)主要思想 ‎①一个理想的国家由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统治者、武士、劳动者。‎ ‎②当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③“哲学家王”:理想的统治者。‎ ‎④财产公有。‎ ‎(2)影响: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他的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考点三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一、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科学成就:编订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1)《本草纲目》集16世纪前中国中药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还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有所建树;是对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一次大综合,把古代医药科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中国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评价 ‎(1)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他的伟大医学贡献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本草纲目》被译成多国文字,影响遍及全世界,被西方人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植物分类法早近200年,被达尔文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主要事迹 ‎(1)作为首批幼童赴美留学,学业优秀,掌握了近代铁路修筑技术,为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9世纪末主持修筑滦河大桥,显示其卓越才能。‎ ‎(3)1905年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4)1913年后,担任交通部技术总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修成粤汉铁路部分路段。‎ ‎(5)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抱病出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辖下的技术部委员,为收回中国铁路的主权奋力抗争。‎ ‎2.评价: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维护国家路权与列强斗争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人的光荣”。‎ 三、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1.主要成就 科学领域 主要理论成就 成功运用 地质力学 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 勘探石油/寻找铀矿/预测地震 古生物学 创立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 ‎ 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 冰川学 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为重大工程选址服务 ‎2.评价 ‎(1)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 ‎(2)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早年立下报国之志,以国家强大、开发祖国地下宝藏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1.科学成就 领域 成就 数学 提出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物 理 学 光 学 ‎(1)制作折射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反射实验,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 ‎(2)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力 学 ‎(1)创立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天 文 学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考察行星运动,解释了潮汐现象、地球的圆扁形状等问题 ‎2.评价 ‎(1)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经典力学建立者,是近代科学之父。‎ ‎(2)他创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光学、数学、天文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五、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1.科学成就 ‎(1)提出相对论: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发表。‎ ‎(2)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2.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1)一战时:支持反战宣言。‎ ‎(2)一战后:致力于恢复各国人民的相互谅解,呼吁人民为和平而斗争。‎ ‎(3)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原子弹,痛心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大量平民伤害。‎ ‎(4)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的发生,发表了反核战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3.评价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提出的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 mc2,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关心人类的命运;而他伟大的人格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最宝贵遗产。‎ 考点四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 ‎1.内战期间 ‎(1)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荒原大败王军,赢得“铁骑军”称号。‎ ‎(2)1645年1月,议会授权克伦威尔组建“新模范军”;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1646年6月结束第一次内战。‎ ‎(3)1648年,平定王党叛乱,结束第二次内战。‎ ‎(4)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共和国期间 ‎(1)对内: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地派;1653年,克伦威尔被拥戴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解散议会,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对外 ‎①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将其并入英国。‎ ‎②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通过英荷战争使荷兰失去了海上霸权。‎ ‎③分别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3.评价: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在打败王权、建立共和国方面贡献重大,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走向反动,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二、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1.领导独立战争 ‎(1)开始的标志:“莱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把汇集在波士顿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大陆军的方向转变。‎ ‎(5)胜利:1781年10月,约克镇英军投降,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建立民主政治 ‎(1)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 ‎(2)参与制定1787年宪法。制定了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当选美国第一、二任总统。‎ ‎(3)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不迷恋权力,功成身退。‎ ‎3.评价: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军事天才”拿破仑 ‎1.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成为“法国宝剑”‎ ‎:大革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拿破仑,以欧洲大陆为舞台,指挥法国大军,创造了许多经典军事战例,成为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一柄“宝剑”。‎ ‎2.攫取法国政权,巩固革命成果:1799年,发动军事政变,攫取法国政权,建立执政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3.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的帝国。‎ ‎4.进行对外战争:在帝国时代,拿破仑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同反法同盟作战,捍卫了法国的利益,促使帝国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给帝国带来了深刻的危机。‎ ‎5.帝国覆亡:由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最后失败,第一帝国于1814年被颠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考点五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1.建立政党 ‎(1)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缔造民国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一举成功,各省代表于1911年12月集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2)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 ‎3.维护共和 ‎(1)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全力倡导民生主义。“宋案”惊醒了孙中山建设铁路、发展实业的美梦,他仓促发动“二次革命”,开始了挽救民国的艰苦斗争。‎ ‎(3)“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规定“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先后开展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1915-1916年)、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1917年)和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922年)。‎ ‎4.国共合作 ‎(1)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 ‎(2)中国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圣雄甘地 ‎1.主要活动 ‎(1)提出甘地主义。‎ ‎(2)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2.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促进印度人民的团结,共同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对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促进了民族独立的进程。‎ ‎(2)消极影响 ‎①非暴力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 ‎②其经济思想具有落后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1.领导民族革命 ‎(1)1919年冬,凯末尔党人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不久通过《国民公约》,宣布土耳其应享有完全的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2)1920年组建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 ‎(3)取得萨卡里亚河之战的胜利,开始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成为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4)1923年7月,土耳其与英、法、意、希、日等国签订《洛桑和约》,废除《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从而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外交上的道路。‎ ‎2.成立共和国:1923年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并当选为总统,土耳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进行改革 ‎(1)政治方面: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制定共和国宪法和土耳其民法、刑法等。‎ ‎(2)经济方面:推行国有化政策,颁布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 ‎(3)文教方面:推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推行字母改革。‎ ‎(4)社会生活方面:废除种种陈规陋习,采用公元纪年,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影响: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考点六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1.理论贡献 ‎(1)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从此:利用《莱茵报》发表多篇文章,矛头直指反动的政治制度。‎ ‎(2)1845-1846年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3)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4)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2.革命实践 ‎(1)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动员工人参加起义。‎ ‎(2)领导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 ‎(4)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3.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1.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主义出现,列宁主义诞生。‎ ‎2.迎接新的革命高潮:1905年革命后,创办《真理报》,并先后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等重要文章,及时地对革命进行指导。‎ ‎3.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德国签署和约,退出一战;领导苏俄军民取得反对外来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进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参与创建共产党:1920年,创建了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军队建设道路:大革命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并对军队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 ‎3.成为领导核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后,他领导党和军队先后胜利完成了长征,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赢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此间,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缔造新中国:1949年,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开国大典,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1953-1956年,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1966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6.发动“文化大革命”: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再加上个人专断作风的不断滋长、民主法制不健全,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具有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开国之初 ‎(1)巩固政权:1949年10月,率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并于12月解放成都,用六天时间完成进军西藏计划。‎ ‎(2)党的建设: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3)经济建设:客观地总结了“大跃进”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1961年初参与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主持制定关于企业管理方法的“工业七十条”。‎ ‎3.“文革”时期 ‎(1)遭迫害。‎ ‎(2)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次年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 ‎(3)1975年初: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并提出要全面整顿。‎ ‎(4)天安门事件后,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4.新时期 ‎(1)复出后分管教育科学工作,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7年秋恢复高考制度。‎ ‎(2)1978年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经济特区的南方之行,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高潮。‎ ‎(5)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被视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6)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7)提出“一国两制”,争取国家和平统一。‎ ‎5.评价: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辩证分析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 ‎1.历史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要求的东西,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不能简单的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四、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雄与时势: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当然,我们坚持“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要承认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力。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关于“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2.英雄与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有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历史发展。‎ ‎4.客观效果第一,主观目的第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实践的标准。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一致,“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后果。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时,客观效果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能“唯目的论”,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该谴责。‎ ‎5.历史评价第一,道德评价第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措施或行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不能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邓小平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五、人物评价的一般格式(历史人物小论文)‎ ‎1.属性:确定人物身份。‎ ‎2.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事迹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逐条叙述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 ‎3.影响:分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4.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示。‎ 六、人物评价“见仁见智”的原因 ‎1.立场不同: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同: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 ‎3.占有资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分析方法不同: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等。‎ ‎[全国卷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考查主题 命题特点 ‎2017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编 ‎《中国通史》等 原因类 颜回生平及品格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唐代、宋代、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 ‎(4)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对人物的评价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 ‎(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7全国卷Ⅰ ‎《史记》‎ 原因类、意义类 季札品格 ‎2017全国卷Ⅲ 金冲及等主编 ‎《陈云传》等 背景类、评价类 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 ‎2016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主 编《中国通史》‎ 特点类、背景类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风格 ‎2016全国卷Ⅰ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背景类、评述类 唐朝高仙芝的功过 ‎2016全国卷Ⅲ 周天度《蔡元培传》‎ 原因类、评价类 民国初年蔡元培 ‎2015全国卷I ‎《元史》等 ‎ 原因类、作用(意义)类 元代的丘处机、成吉思汗 ‎2015全国卷Ⅱ 孙炳辉、郑寅达 ‎《德国史纲》‎ 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 近代德国的俾斯麦与《非常法》‎ ‎2014全国卷I 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原因类 宋代的包拯(包青天)‎ ‎2014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措施类、评价类 晚清光绪帝与戊戌变法 ‎2013全国卷I 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背景类、作用类 唐代韩愈与古文运动 ‎2013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 ‎《王荆公》(1908年)‎ 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 对王安石的评价 ‎[真题演练]‎ ‎1.(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 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 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颜回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概括。第(2)问,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角度分析。‎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3.(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经济思想”结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得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回答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时可结合材料中三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对计划和市场的看法,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结合材料中“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得出是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2)问,结合材料中三个阶段“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分别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思考。‎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模拟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而伯严(黄遵宪的友人)苦劝之作官。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 ‎——摘编自《黄遵宪(1848-1905年)致梁启超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黄遵宪的成长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遵宪的政治实践与认识。‎ 解析:(1)据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可以得出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据材料“‎ 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可以得出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据材料“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可以得出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2)据材料“……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可以得出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据材料“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可以得出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答案:(1)变化及原因: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 ‎(2)实践与认识: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解析:(1)主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分析,从当时的政治上政府的支持,经济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经世致用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以及徐寿本人对科研的热爱等方面进行说明。(2)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186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得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根据材料中“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得出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根据材料中“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得出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第二小问意义,主要从对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及对人们探索救亡图存的鼓舞等方面分析。‎ 答案:(1)条件:成长于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很早接触器械制作;工商业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或洋务派的支持)。‎ ‎(2)成就: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 意义: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鼓舞民族救亡图存运动;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年),联共(布)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1920年初,他完成《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认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否定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派反对并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增加赋税等牺牲农民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布哈林批驳托洛茨基派现点,他指出:“俄国将拉着农民的大车以蜗牛爬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得到发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应该先组织消费合作社,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反对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指标。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哈林反驳“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时提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经济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1)据材料“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得到发展”可得发展农村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据材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应该先组织消费合作社,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可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循序渐进;据材料“反对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指标”可得经济发展不可盲目追求速度;据材料“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可得注意重工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认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否定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早期否认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支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据材料“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派反对并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增加赋税等牺牲农民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布哈林批驳托洛茨基派现点”“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得到发展”可得,后来,支持新经济政策,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反对托洛茨基派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据材料“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可得,新经济政策结束后,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二小问原因,分析材料布哈林经济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变化可得,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布哈林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答案:(1)观点:发展农村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循序渐进;经济发展不可盲目追求速度;注意重工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 ‎(2)变化:早期否认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支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支持新经济政策,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结束后,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反对托洛茨基派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 原因: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布哈林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材料二 宋真宗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宋真宗制定了一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也要受到处罚。这些规定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察体系中,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宗真宗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进行严厉的处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友龙《太平盛世》‎ ‎(1)根据材料,概括宋真宗反腐治贪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宋真宗反腐治贪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解析:(1)根据材料一“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可得出颁布《文武七条》,告诫官员要清廉,传播廉政理念,根据材料二“定了一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可得出制定严格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奖励清官,处罚贪官,“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察体系中,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可得出杜绝贪污腐败者的上升空间,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可得出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等措施。(2)第一小问特点,可根据第一问措施来分析,“《文武七条》”则体现了思想教育的特点,而对制度的改革则具有完善制度,赏罚分明的特点;第二小问对其改革的评价,可从效果和本质两个方面来分析,效果上治理腐败,为经济繁荣营造了良好环境,从本质上来讲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1)措施:颁布《文武七条》,告诫官员要清廉,传播廉政理念;制定严格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奖励清官,处罚贪官;杜绝贪污腐败者的上升空间,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 ‎(2)特点:重视思想教育,完善廉政制度,赏罚分明。‎ 评价:宋真宗治理贪污腐败,使北宋吏治清明,经济呈现繁荣局面;但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梦龙 (1574-1646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通俗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在传奇《酒家佣》的序文中曾这样说道:“世人但勿以故事阅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镜,朝夕照自家面孔可矣。”他的那些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小说、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 ‎——摘编自《冯梦龙通俗文学观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解析:(1)根据材料“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得出文学体裁丰富;根据材料“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得出强调真情实感;“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得出内容具有通俗性、写实性;具有冲破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根据材料“世人但勿以故事阅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镜,朝夕照自家面孔可矣”得出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2)从冯梦龙的生活的时间:1574-1646年,得出明末清初,分析的依据是: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阶层: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社会世俗化趋势加强;思想:理学僵化以及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现。‎ 答案:(1)特点:文学体裁丰富;内容具有通俗性、写实性;强调真情实感;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具有冲破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 ‎(2)背景: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社会世俗化趋势加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现。‎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江南的具体特点,海瑞先后颁布《督抚条约》、《续行条约册式》《考语册式》等,禁迎送、禁请托、禁请客送礼、禁苛派银粮包揽侵欺,等等。令既下,“郡邑吏凛凛竞饬,若非往日人。赇者则望风解印绶去,权豪势宦,敛手屏息,至移他省避之”。在海瑞巡视各地之时,控告缙绅豪强侵渔白夺小民田产者不计其数,仅松江一地即有“告乡官夺产者几万人”。‎ 他坚决勒令受献者必须如数退还白夺之田,或者允许被献者赎回。由于官绅势力的反抗和抵制,遂使这项改革半途而废。海瑞通过民间私访和实地勘量河道,提出用“以工代赈”(即按工给银、救济饥民)的办法。官“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一举两利”。两河开通,不仅太湖之水直入于海,滨海诸渠皆得以引流灌溉,而且旱涝有备,水患可除。“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公之开河之功,创三吴所未有也”。‎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海瑞巡抚江南期间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瑞的整顿措施。‎ 解析:(1)据材料“禁迎送、禁请托、禁请客送礼、禁苛派银粮包揽侵欺”得出整饬吏治,据材料“坚决勒令受献者必须如数退还白夺之田”得出抑制兼并,据材料“滨海诸渠皆得以引流灌溉,而且旱涝有备,水患可除”得出兴修水利,据材料“提出用以工代赈”“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得出赈济救灾。 (2)据材料“郡邑吏凛凛竞饬,若非往日人。赇者则望风解印绶去”得出海瑞整顿官场,有利于吏治的清明,据材料“权豪势宦,敛手屏息,至移他省避之”得出打击了豪强势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据材料“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公之开河之功,创三吴所未有也”得出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明王朝对江南统治的巩固,据材料“由于官绅势力的反抗和抵制,遂使这项改革半途而废”得出因触犯官绅利益而遭到抵制,以致未能全面实施。‎ 答案:(1)措施:整饬吏治;抑制兼并;兴修水利;赈济救灾。‎ ‎(2)评价:海瑞整顿官场,有利于吏治的清明;打击了豪强势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明王朝对江南统治的巩固。但因触犯官绅利益而遭到抵制,以致未能全面实施。‎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辜鸿铭的部分言论摘录 ‎《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 一个中国人如果抛弃了忠君之道,即孔子国教中的名分大义,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在中国,一个真正的妇人不仅要爱着并忠实于她的丈夫,而且要绝对无我的为她丈夫活着 ‎《反对中国文学革命》(1917年)‎ 当胡教授用他那音乐般的声音谈论“活文学”和“重估一切价值”时,我敢肯定许多外国人都将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一个身为中国学者的人,能够说出中国的文言不适合创造活文学的话他一定是一个“外表标志的道德上的矮子”‎ ‎《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1924年)‎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讨厌西方文明,我在这里申明一下,我讨厌的东西不是现代西方文明,而是现代的西方人士滥用他们的文明利器 ‎(1)根据材料,概括辜鸿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辜鸿铭的思想主张。‎ 解析:(1)材料《中国人的精神》主张“忠君之道”“一个真正的妇人不仅要爱着并忠实于她的丈夫”,维护孔孟儒学伦理道德;《反对中国文学革命》承认文言价值,反对文学革命;《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肯定现代西方文明。(2)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分析,背景突出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影响辩证的分析,承认文言价值,肯定现代西方文明,反对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明绝对的否定与肯定的做法,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理性的吸收西方文明;维护孔孟儒学伦理道德,为一些封建糟粕和陋习辩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1)主张:维护孔孟儒学伦理道德;反对文学革命;肯定现代西方文明。‎ ‎(2)评价: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辜鸿铭反对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明绝对的否定与肯定的做法,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理性的吸收西方文明,但为一些封建糟粕和陋习辩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 ‎(1)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材料“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得出教育由国家主办;根据材料“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奴隶主子弟……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极少数的人……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得出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根据材料“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得出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根据材料“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得出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根据材料“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得出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根据材料“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得出主张全面发展。(2)不能。理由:可从材料的丰富程度和材料的性质上着手。‎ 答案:(1)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答出三点即可)‎ ‎(2)不能。‎ 理由: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材料选取者的主观色彩。(仅答“不能”,没有说明理由的不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