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4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石景山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石景山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试卷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共10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50分。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中已萌生文字的雄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甲骨文虽是处于文字发展变化中,并未全部定型,但体现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具备“六书”的结构规律。 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宇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构字采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传神,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不少甲骨文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布局形象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不同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世界古文字,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取材于刘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最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引发学界的研究热潮。1908年,罗振玉查证甲骨出土地在安阳小屯,他搜集了很多甲骨,确认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纪》所记“洹水南般墟址”之“殷墟”。殷墟发现后,私人挖掘或盗增多,不少甲骨流失国外。1928年起,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坚持每年两次发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止。战乱中,殷墟遗址陷入无政府的盗掘状态,甲骨再一次流失海外。解放后,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甲骨发掘,般墟考古发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殷墟甲骨文提供了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朝的自然生态、王室宗法、占卜制度、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状况。商朝是否存在的谜团被解开。 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这背后是积淀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基石。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习俗、价值观念等多受中华文化影响。时至今日,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汉语热”风靡全球。 (取材于柴如瑾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历经120年,时代风云变幻,学者们始终守护着甲骨文研究,使这门学问从绝学冷门而成为举世嘱目的国际显学,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形势下,甲骨文研究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包括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和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推进甲骨文研究的步伐已迈出。另外,“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已列为国家级重大课题,课题进展顺利,取得很多初步成果。 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创意表情包,将古老文字制作成动画,甚至做成嘻哈歌曲……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带动大量年轻人关注甲骨文。 推动甲文的社会传播,很多人都在努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推出甲骨文台历;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斯瑞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这些普及工作是能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的。 (取材于王丁等人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雏形萌生于新石器时代 B. 成熟文字约形成于夏商时 C. 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 D. 成熟文字能逐词记录语言 2. 根据材料理解,,对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的词汇丰富,可以自由记录汉语 B. 甲骨文常用字的基本结构一直没有变 C. 甲骨文体现出汉字“六书”的结构规律 D. 甲骨文有朴素美,推动书法艺术形成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 B. 罗振玉确认殷墟,证明3000年前商朝存在 C. 民国时期开启了甲骨文的科学挖掘 D. 解放后,殷墟被重点保护,甲骨再无流失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甲骨文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 B. 甲骨文具有文字研究价值 C. 甲骨文具有史料价值 D. 甲骨文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5. 根据材料三,对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骨文研究已经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B. 甲骨文研究可以依托课题研究来推进 C. 甲骨文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 D. 甲骨文传播能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支持 6. 有年轻人说:“现在要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汉字没有大用处了,甲骨文更是古董。”请根据三则材料,帮助这样的年轻人端正对甲骨文、汉字的认识。 【答案】1. C 2. D 3. C 4. A 5. C 6. ①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史料,也是探究世界古文字的借鉴材料;②它是证明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史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③甲骨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④汉字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传承中华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⑤影响部分国家的文明进程,促进文明交流与借鉴;⑥甲骨文已走进大众生活,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要做好此题需要找准答题区间,全面提取信息,迅速筛选信息,与选项细致比对,具有敏感点意识,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比如时代有误、未然变已然、地点出错、事件杂糅、挂一漏万、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推测变绝对、强加因果、逻辑失当、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等。题干问”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文字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明确了对照区间为“材料一”,限定了选项性质为“不正确”的。 C项,“文字雏形是无意义的图画字”,错误。原文说“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可见问题有二:其一,这些文字雏形除了被称为“图画文字”还可以成为“文字”;其二,只是说不能逐词记录,意味着还是可以记录的,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宽泛、宏观、广义讲应该还是有文字意义的。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然后与选项加以对照,符合原文便是正确的理解,否则便是不正确的。做此题先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即信息来源处。 D项,“甲骨文有朴素美,推动书法艺术形成”,表述错误。原文内容是这样的“布局形象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从语法构成来看,“推动”的主语应该是“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的“这”,“这”作为复指的成分具体内容在上文,疏通句意可知应该是“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的“布局形象”,选项把“布局形象”替换成“有朴素美”,偷换概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审准题,题干为“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题区间为“材料二”,问题为“有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理解”。其次, 提取原文信息与选项对照时,若遇到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段中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A项,“王懿荣是发现殷墟甲骨文的第一人”,错误。原文信息只是说“最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引发学界的研究热潮”,可见并没有“第一人”的说法,于文无据。 B项,“罗振玉确认殷墟,证明3000年前商朝存在”错误。原文信息是“1908年,罗振玉查证甲骨出土地在安阳小屯,他搜集了很多甲骨,确认安阳小屯正是《史记·项羽本纪》所记‘洹水南般墟址’之‘殷墟’”,可见确认的只是“安阳小屯正是……殷墟”,选项把“殷墟”替换成“商朝”,偷换概念。 C项,“民国时期开启了甲骨文的科学挖掘”与文本“1928年起,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科学挖掘殷墟遗址”对照,无误,表述正确。 D项,“甲骨再无流失”,无中生有。“解放后,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甲骨发掘,般墟考古发掘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没有“再无流失”的类似说法,表述绝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根据题干要求可解读出答题区间为“材料一、二”,问题是“下列关于甲骨文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无中生有。与交流有关的文字在材料二的倒数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但只是说中国文字,具有的影响和价值,并非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只是说汉字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文明进程——形成‘汉字文化圈’,“时至今日,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汉语热”风靡全球。但文本信息并非外交层面,而是汉字在文明文化方面的价值、意义。可见“甲骨文具有外交价值,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夸大了作用。 BCD三项信息在材料一、二中均有涉及,表述正确无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题干中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三,“对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具体问题。 C项,“甲骨文传播要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研究”,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带动大量年轻人关注甲骨文”,可见这里只是列举了清华大学教授有关甲骨文研究、传播方式的做法,不代表甲骨文研究与传播的普遍性,相关段落要说明的观点在该段(3自然段)首句处,“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选项把特例、个例当成普遍做法,以偏概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道主观表述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提取、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析题干,坐标定位,“有年轻人说:‘现在要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汉字没有大用处了,甲骨文更是古董。’请根据三则材料,帮助这样的年轻人端正对甲骨文、汉字的认识”,可见答题区间为“材料一、二、三”,这个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不要只看材料三;另外就是化具体问题为抽象理论或概括性话题,比如此题就可以灵活变通到抓取关键信息为“甲骨文更是古董”,也就是说在相关区域找出证据证明甲骨文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存在的价值,理应重视起来。然后整体阅读这三部分,搜索提取有效信息。最后,理清文脉,举纲张目,整合概括出答案来。 (1)从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取有效信息为“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得出答案“是研究汉字发展的史料”。 (2)从材料一的第二段结尾部分提取以下信息:“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结构一直没有变。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这背后是积淀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基石”中,总结得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 “也是探究世界古文字的借鉴材料”。 (3)从材料一的最后一段 “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中,得出“汉字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传承中华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它是证明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史料”“甲骨文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4)从材料二“甲骨文是证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中得出答案“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5)从材料三开头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 周年,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得出“促进文明交流与借鉴”“汉字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6)从材料二“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纽带,而且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他们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习俗、价值观念等多受中华文化影响。时至今日,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汉字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汉语热’风靡全球。”和材料三的最后一段“推动甲文的社会传播,很多人都在努力。根据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研发甲骨文游戏字卡,推出甲骨文台历;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斯瑞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这些普及工作是能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的”中,得出答案”甲骨文已走进大众生活”“影响部分国家的文明进程”。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优化整合,准确答题的技巧方法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之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 ①⑤ B. ②⑥ C. ③⑦ D. ④⑧ 8.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予言以为赠 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B. 余之知生 余之言太迂 C. 则于是焉 则足以给薪苏而已 D.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 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 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11. 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答案】7. B 8. C 9. D 10. ①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②假如为人狭隘自私,心里只装着自己,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一味地迎合顺从,降低身份阿谀奉承来追求功利。 11. 文一作者赞同迂,但依违两端。叹自己人生因迂而困顿,不愿二生陷入此境,也不愿二生近俗而违古离道,没有给二生赠言,让他们自己选择;文二作者赞扬迂,坚持迂。借迂夫之言,阐释古人道闳、志远、言崇高,泽及后世,表示只担心自己不能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 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可能是错误的。 ①“辱以顾余”,译:屈驾前来看我 。可见, 辱,谦辞,使对方受屈辱。正确。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译为: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可见,固:必然、一定,错误,应该为“确实”“原本”。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译为:我和安生学习古文中的“典章制度”。可见,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正确。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译为: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可见,患:忧虑、担忧,正确。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译为:他的志向深远因而不可接近。可见, 迩:近、浅近。错误,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接近、靠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译为:历经数百甚至千年,人们依然还可以作为典范法则。可见,法:取法、效法。错误,应该是名词,法则、标准、规范。 ⑦“利止于其躬”,译为:好处也止于他弯腰屈身那一时。可见,躬:身、自身。错误。应该为动词性,“弯腰屈身”。 ⑧“迂何病哉 ”,译为:做个迂腐的人又有什么担心忧虑的呢!可见,病:缺点、毛病。错误。活用为意动用法,以……为病,担心、忧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不同。请予言以为赠,意思是“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可见“以” ,把,介词;贫贱困苦以终其身。意思是“贫贱困苦中结束一生”,可见“以”,而,表修饰的连词。 B项,不同。余之知生,意思是“我了解你”,可见“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余之言太迂,意思是“您的言论过于迂阔”,可见“之”,助词,的。 C项,相同。均为连词,那么。 D项,不同。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意思是“二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人的糊涂认识吧”,可见“其”,语气助词,还是;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意思是“却不知道它是大有益处的”,可见“其”,代词,它。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把握能力。准确翻译是做好这类题的前提。解题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D项,“有的人一生贫穷”,理解错误。“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不得志一直是普通百姓”。可见“穷”,属于古今异义词语,在这里是“不得志”的意思。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即可。 ①且,将要;重,更多;得罪,责怪;庸讵,难道、何以、怎么;止于,停留在。 ②向使,假如;狭道,为人狭隘自私;以,来;迩志,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取合, 迎合顺从;卑言,降低身价阿谀奉承、言语卑微低俗;趋功,求取功名利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是深入解读文本,细致思考,深入探寻有效信息,提炼出题干所要求的点来,“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迂”是答案指向的中心焦点,“分别”“具体说明”暗示了答案的构成要素,即直接运用文本信息,逐一作答,无需概括。 两段文字对于“迂”的态度基本是一样的,都表示肯定、赞扬,但又略有不同,前者矛盾彷徨,后者矢志不渝地坚持。 第一段文字: (1)“迂”样生活,带来一些阻碍:“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意思是:“迂”,给我的人生带来困顿不便; (2)被乡里糊涂的人笑话事儿小,我的话可能招来更大的嘲讽和讥笑:“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现在你们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问题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腐不知变通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3)两难选择你们自己定夺:“迂”会带来麻烦,但若遵循圣贤之道,可以在古文、道等方面精进提升,对人生是大有裨益的:“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说我的执拗不知变通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些方面作出选择)。 第二段文字: (1)司马光自称为“迂”可见深爱: “或谓迂夫曰” 。 (2)明确观点立场,认为“迂”的益处良多: “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 (3)举出榜样示范,认为古圣先贤都信守“迂”,可以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4)从反面对比说明,不“迂”者,无长远和恒久:“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点睛】 文言文阅读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文一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士子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拜访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博大豪迈、气势壮阔、风格雄健,善于纵横捭阖,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二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杰出不俗的突出人才,而苏君也的确称得上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时,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了解你,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礼乐教化,同乡人都讥笑我们,认为我们迂阔。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的原因而不自知的。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二生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是小迂罢了,还担心被同乡人讥笑。像我的迂就大了,如果二生带着我的赠言回去,将多得罪名,岂只被讥笑呢?可是如此我要怎么对他们说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患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迎合于世定会违背古训,附和流俗定会背离圣贤之道了。二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人的糊涂认识吧,那么这样就一定能够有所取舍作出选择。(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文二 有人对迂夫说:“您的言论过于迂阔,对当今社会没有益处。”迂夫答道:“您知道迂无益,却不知道它是大有益处的。您知道近便有益,却不知它是大有损害的。您没见过种树的吗?种一年就砍了,那只够当作柴草,种二年砍下来就可当椽子,种五年砍下来就可当楹柱了,种十年砍下来就可用作栋梁。难道不是见功效愈晚而所得利益更大吗?古代贤人,他们的理论宏大而不能狭小,志向深远而不能浅近,言论崇高而不能低俗。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不得志一直是普通百姓,贫贱困苦一生。可是他们留下的风范与功业,千百年后人们仍把它们作为法则。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即使当时能贵为卿相,好处止于自身,荣华尽于此生,哪里有多余恩泽来给后世呢!像我这样的人,只担心不能真正作到迂罢了,迂有什么毛病呢!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12.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 (《论语·宪问》) 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 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答案】①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冒险蛮干,有勇无谋,不可取。孔子认为勇与仁、知共为君子的品德,勇以义为前导,要有谋而为。②答案示例:同意。孔子认为勇是君子应具有的一种品德。“内省不疚”指君子反省平日所为无愧于心,着眼于内在生命的思考,是内修勇德的一种表现,可以做勇者何以不惧的答案。 【解析】 【详解】 本题①考查理解分析重点词句并筛选整合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要的是翻译相关文句,在读懂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解分析。注意前后文,即重点词句所在的语境。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题干问“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可见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的前提是“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大意是“子路问,先生若率领三军,会与什么样的人为伴?” “谁与”是“与谁”的倒装,即介词宾语前置句,同时也省略了谓语部分“为伴”,注意调整顺序并添加成分。“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便是孔子的回答,也就是题干所问的答案。大意为“孔子说,暴虎性情暴躁得像只虎,冯河不知回头,连死都不知怎么死的,这种人不和他同伴。(为伴的)必定是位遇事知利害,不冒失,善于事先计划而成事的人。”据以上分析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得出两问的答案来。不选择暴虎冯河为伴的理由是他们“有勇无谋”只会“蛮干傻干”白费功夫,意即费力不讨好。如果考生平时积累过“暴虎冯河”这个成语,做出答案不难。孔子关于“勇”的主张不言而喻,“勇敢”要和智慧结合起来,否则可能有害,甚至会有失去性命之忧。再结合第二则材料“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大意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可见勇猛在生活中是把双刃剑,无义就会作乱抑或偷盗。再结合文段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 所以孔子主张的“勇”,除了需要智慧,还需要正义之心,仁爱的美德,总之是要有是非正义观,心怀仁德。孔子主张的用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仪,缺少致狈,与里的勇士盲干乱干,只能导致混乱失败。 本题②考查探究能力,也可以归为创新解读、个性化阅读能力。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此题明着考查探究能力,暗中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认清有关“内省不疚”“无忧无惧”的意思。再结合学过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主张确定观点、立意。联系生活以及孔子的意思,回答同意,然后进行翻译后理解分析、整合概括出答案来即可。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用君子不忧不惧。告诫司马牛应襟怀坦荡,无所忧惧。君子应“内省不疚”,坦荡处世,问心无愧。 “内省不疚”,内省是孔子教诲弟子的一种方法。内省又称“内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比“内自省”更为激烈的方式是“内自讼”,即内心里自我谴责 “内自讼”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未曾见过,可以想见达到其境界的艰难。曾子可以说是内省工夫的典型,他能独自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的范围颇广。曾子省忠、省信、省习。孔子要求司马牛“省仁”“省勇”,内省的结果是“不疚”,即不愧疚,无愧于心。无愧于心,内省工夫彻底即可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内心忧惧来自于内心愧疚,无疚则无忧,无惧则无愧。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责。二则勉人。 【点睛】一、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把握大意,由后做起, 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实词解释,注意迁移。 若有不会,随它而去。 二、几个具体的实用方法 1. 通过合理的组词来推断 2. 通过类似的成语来推断 3. 通过已经读懂的前文或后文来推断 参考译文: 文一 孔子对颜渊说,受到重用就践行抱负,不得重用就藏德于怀,只有你和我能如此了。子路问,先生若率领三军,会与什么样的人为伴?孔子说,暴虎性情暴躁得像只虎,冯河不知回头,连死都不知怎么死的,这种人不和他同伴。(为伴的)必定是位遇事知利害,不冒失,善于事先计划而成事的人。” 文二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 文三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文四 司马牛问(怎样成为)君子。孔子答道:(要成为)君子(得)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这就可以是君子了么。 孔子答:当人自省,无所愧疚(君子才如此)。这怎么会有忧患与恐惧呢?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杜甫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其二 待尔嗔乌鹊②,抛书示鶺鸰③。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注释:【1】观:杜观,杜甫的弟弟。【2】乌鹊: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3】鹡鸰: 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诗经·常棣》中有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4】星星:形容稀疏白发。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 B. 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 C. 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 D. 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 “嗔乌鹊” “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 14. 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 B. 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 C. 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 D. 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 15. 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 【答案】13. D 14. A 15. 第一首,诗人抒写了兄弟天各一方的悲伤,收信时的喜悲交织,对战乱中冒险而来的弟弟安危的担心,以及预想弟弟到后一起商议“归秦”事的悲喜交织。侧重表达喜中复杂的悲。第二首,诗人盼弟不至,与乌鹊、鹡鸰相言,抒写溢于言表的喜悦及不安焦虑。“嫌津柳”“数驿亭”更见诗人盼望中的急切。盼弟未至,揣想兄弟见面话十年事及早已愁白的头发,悲又深沉。侧重抒写喜悦中的急切期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D项,“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 ‘嗔乌鹊’ ‘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错误。第一首,颈联“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 可见,“儿童问”是正面直接写收书后全家人的欣喜之情。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考查的是虚写、想象这种写作特色。仔细品读诗句再对照选项逐一验证是否是这种手法,相关虚写或者想象的内容符不符合句意。 A.项,“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理解错误。颔联“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此联无想象,是实写眼前自己的情况。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首先审题明问“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 第一首: 首联“巫峡千山暗”前句写巫峡两岸层峦叠嶂,遮天蔽日,暗指作者情绪低落,这是“悲;后句“终南万里春”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透露出一丝喜悦,这是”乐“。②颔联“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写自己于病中收到弟弟来信,悲中见喜。③颈联“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写自己高兴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战事,喜中有悲。④尾联“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设想兄弟见面后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盼团圆的急迫心情,表达想要回家的愿望,但“款款”二字说明这一愿望不能立马实现,仍然是悲喜相兼。 第二首: 首联写“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诗人盼弟不至,与乌鹊、鹡鸰相言,抒写溢于言表的喜悦及不安焦虑。颈联“写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嫌津柳”“数驿亭”更见诗人盼望中的急切。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 ,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尾联写“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盼弟未至,早已愁白头发,悲伤又深沉。侧重抒写喜悦中的急切期待。 【点睛】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 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3、 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 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1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同为咏荷,周敦颐爱其“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 的品质,周邦彦喜其“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神韵 。 ②洞庭天下壮观,自古骚人墨客题咏极多。杜甫暮年登岳阳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湖之壮阔;范仲淹题记岳阳楼,亦先赞洞庭湖大观,“______ ,吞长江,________,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③在“校园绿色低碳生活”主题活动中,学生会倡议大家拧紧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人走随手关灯,节约每一度电;吃光盘中餐食,不丢弃点点食物……正如古人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点滴做起,共建绿色低碳校园。 【答案】 (1). 濯清涟而不妖 (2). 叶上初阳干宿雨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衔远山 (6). 浩浩汤汤 (7). 不积跬步 (8).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注意这些字的书写:濯、清、涟、妖、坼 乾、坤、日夜、衔、汤、跬、至。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瑞雨为安 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 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连读带想的也少不了雨。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铿锵的弹拨音韵。那小河里的水纹虽然与琵琶声断无关,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只琵琶分明响得正幽。 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在高则诚动笔之前,民间就有不同版本的《琵琶记》在上演,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看过了铭刻在门楣和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是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 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深深浅浅地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冬青。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夸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于是,村坊小伎将其看作不可企及的高度,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的随便和苟且,才情既富,节奏弥工,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 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 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鸡鸣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多很多。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南戏、南曲和南音,各自的缘起与流传,有许多的不一样。在这小院里,也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漏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 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普通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谁家水滨。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真的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水,男人叹人生青春难再。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用雨水作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 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 趁着年丰人寿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予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从来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南曲、南音,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乱萤疏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 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取材于刘醒龙同名散文) 注释:《琵琶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新婚幸福,伯喈被父亲逼去赶考;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女儿结婚:想辞官回家,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台后,一路行乞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以团圆。作者高则诚改变了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弑妻的恶态,因此也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形容生活清苦。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琵琶记》戏文,既代以描写眼前之景,也巧妙地和出行目的相关联。 B. 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 C. 作者笔法富有诗意,行文语言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而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流畅。 D. 文章以高则诚的诗句结尾,既紧承前文,深化文章的中心,又委婉含蓄,令人回味。 18. 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记》明初时已被赞,它才情既富,节奏弥工,如同纲领,广为传演。 B. 高则诚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 C. 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 D. 《琵琶记》到处是“雨”和“水”,有提到雨的戏文,还有提及水的歌句。 19. 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 20. 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 【答案】17. B 18. C 19. “瑞雨”吉祥,一切安好。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 20. 手拿手机,我想到了高科技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正所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但它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因为沉湎于手机而淡漠了亲情,除夕夜人手一部手机,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其乐融融。因为沉醉于手机游戏而不可自拔,导致学生无心学习,成绩大受影响,严重者逃避现实,失去面对生活的自信和激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涉及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要做好这道题,前提条件是仔细揣悟文本,提取相关信息与选项对照,力求找出错误点来。这类题一般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都隐含在细枝末节,容易被忽视处,平时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病症,形成敏感点会有助于提升找出选项问题的速度。比如手法错误,情感不准,结构混乱等等。 B项,“作者运用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理解错误。 “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平江的杜甫墓和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芜湖的城陵矶不愿看李白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这里有对比,以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中得出的感悟是“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而后文引出《琵琶记》之后表现的情感也是如此—— “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尘世间留下一种托寄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青铜做成的雕像,也是不真实的虚拟”。其中比较明显的两句 “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 也是不真实的虚拟” 中可见,并非通过对比只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文成公主雕像也是如此。此处对比手法解读错,写文成公主雕像和《琵琶记》运用了类比,得出相同点。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思考、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的是客观题形式。角度涉及的基本上是对文中词语、句子、段意、文中主旨、人物情感的理解。需要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判断,还要提取、筛选、整合信息。题干为“作者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下列关于探究结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成就《琵琶记》经典价值”,原因理解不当。“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狂遣怒骂给修正了”“南戏也好,南曲也好,南音也好,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可见成就经典的并非经历和才华,而是创新视角大胆改革,扭转人物命运这一举措,一改悲剧为喜,让善良和爱唤醒人性激荡人心,“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这才是成就经典的根本处,因为情节发展、主旨情感扣动心弦、震撼人心。选项中原因提取出现问题。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经常会融合在文章的结构中考核,有时也会单独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本文题目‘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明确要求理解意蕴,也就是含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细读文本从中提取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归纳。 首先,使用解词的方法,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来解读意蕴:“瑞雨”吉祥,一切安好。 其次,通过联想想象或者意象特征,抓住“雨”本身来总结整理:好雨包容、化解人间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 然后,抓住地方特色来开阔答题角度丰富意蕴:《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南曲、南音的主心骨。 接着,从主旨情感上加以整理,题目一般明确或提示中心观点:作者巧化“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祈福天下瑞安的美好心意。 最后,行文过程中的线索处寻找“雨”痕:作者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雨中听琵琶相和的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通过创新和个性化阅读来探究思考写作特色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阅读者个性的性格、学养、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可能会产生的不同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放到阅读中便是需要考生阅读文本时做到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题干说“本文从‘雨’联想,探究南戏《琵琶记》,获得丰富的感悟。实际上,从某一实物展开联想探究其他事物而获得感悟,这是人们常用的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方式。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这样思考的体会。 对自然现象的感悟让人联想记忆,丰富生活,美好情感。比如,由冬雪想到小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童年的美好记忆被唤起,留恋那时的纯真美好,开始惦念昔日的小伙伴们。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在联想感悟中鲜活起来,唤醒记忆,激活思维,让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带上诗意和浪漫,富有了缤纷的色彩。看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人珍惜时间,珍爱生活。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月亮想到团圆,由杨柳想到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由松树的傲霜斗雪,讴歌人的精神,坚贞、挺拔、傲岸、顽强…… 【点睛】标题含义(理解标题) (1)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 (3)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分析标题的双关义。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5)分析标题的象征义。 (6)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可从文章的感情出发) 分析作用注意从内容的统领,情感基调的奠定等角度分析,结构上从线索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 标题的主要作用有: (1)贯穿全文线索。 (2)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情节 (3)象征或比喻 (4)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 (5)表明文章主旨 (6)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解答“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的题目。 要完成这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答题时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表明观点,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标题的不足。 2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葬诗魂”带同学们沉浸在艺术佳境中。大家开展探究学习,发现有的版本将“冷月葬诗魂”写作“冷月葬花魂”。对于塑造黛玉形象来说,“花”和“诗”哪个更好?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①我认为“花”更好。其一: “葬花魂”这三字有来历,有出处,特别是“花魂”一词常见于林黛玉的诗中,如第二十六回里有“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其二: “花魂”与“鹤影”是工对,而“诗魂”与“鹤影”却不然。其三: “花魂”与“鹤影”俱是写景,比较切题,也合乎当时的时令景色,假使改作“诗魂”,便关人事而非写景,似乎于情理不合。 ②我认为“诗” 更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贾家的中秋家宴上透出浓浓的落寞悲凉氛围,湘云和黛玉离席互相慰籍,二人为了排遣孤寂走至大观园池塘边的凹晶馆赏月并吟诗联句。在互相对句和切磋议论过程中,看到水面有只黑乎乎的影子,胆大又活泼调皮的湘云便拣起一块石子丢过去,惊飞了栖息的仙鹤,因此即景吟出“寒塘渡鹤影”的生动句子,黛玉连声赞好并引出了她的对句“冷月葬诗魂”。大意是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上的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冷月葬花魂之字面解释:孤冷的月下将枯败的花朵埋葬。其实这两句是只能从意境去体会的,若单从字面去解释则失却了本来的诗意。这其实也可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与黛玉葬花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种影射和暗示的作用。暗示黛玉将来的香消玉陨,暗示了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女孩子的悲剧命运。《红楼梦》中的诗词,无一不与人物命运相关联。冷月葬诗魂”句,传诵已久,引起二百多年来多少读者的赞叹,也使多少诗家为之折服,为之搁笔。使人联想到这“诗魂”正是林黛玉的“自我”,也是小说作者曹雪芹的“自我”。再从艺术风格上看,“冷月葬诗魂”确实“清奇诡谲”,与待遇孤高拔俗不媚于人的性格契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探究思考能力。探究题的答题模式:探究题型绝不是要求考生面面俱到回答问题,最主要是要突出探究重点,并体现这类题型答卷的规范性。①掌握解题的思路。(1)明确提出观点。(2)分点分层列出事实依据(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联系实例表述个人看法。一句话,答案的结构一般可由3个部分组成: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②学会“踩点”得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要点齐全就能得满分,要点欠缺就该扣分。答题时要求力求全面发现并把握相关的内容要点,使答案要点齐全。使要点齐全的办法是注重分析,把文章或相关部分拆开来,分解为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环节、若干因素,明确每一组成部分的特定内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一一地全面照观,作出正确的归纳,确保不遗漏什么要点。 各省市命题中均涉及了《红楼梦》相关的常识简答题。可见在教育教学中深深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名著阅读题早已落地生根。往年考《红楼梦》,主要是其中的人物关系、文章细节等知识性的考查方式,而本题沿袭中有变通,并非简单的照搬套用,“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葬诗魂’带同学们沉浸在艺术佳境中。大家开展探究学习,发现有的版本将‘冷月葬诗魂’写作‘冷月葬花魂’。对于塑造黛玉形象来说,“花”和“诗”哪个更好?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题干要求考生从原文中为诗句的两个不同版本寻找合理性,这就需要对小说本身的融会贯通和检索分析,考查难度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道题要求从“塑造人物形象” 方面作答,必然涉及性格分析。而性格来源于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情节中,而题干中也明示了“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因为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因此应该选择“葬花魂”更合适;小说中林黛玉才华横溢,有浓郁诗人气质,因此认为“葬诗魂”合适也是可以的。 “葬花魂”中的“花”,其实便是这样的女性的美好象征物。而“葬花魂”,则是表达女性精神在当时那个时代的毁灭。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一、就文学类文本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那么,我们该对怎样来“探究”和“应对”这一类探究题呢? 全面熟悉探究题的命题意图, 探究题的命题意图与倾向一般有以下几五种类型: ①文本的“重点”。 ②文本的“难点”。 ③文本的“疑点”。 ④文本的“分歧点”。 ⑤文本的“空白点”。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语言基础应用。(5分) 2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杜甫的《杜鹃》诗说:“东川无杜鹃。”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重庆的人都知道,每逢阳历四五月间,杜鹃夜啼,其声悲切,使人终夜不得安眠。但我们不能便下断语说,“东川无杜鹃”是杜撰的。物候昔无而今有,在植物尚且有之,何况杜鹃是飞禽, 。譬如以小麦而论,唐代刘恂撰《岭表录异》里曾经说广州地热,种麦不收。但700年以后,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的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 ①为上面文字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②有人认为上面文字画线句表意不准,并作了修改。你同意该修改吗?请简述理由。 修改:但700年以后,据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小麦了。 【答案】①其分布范围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 ②答案示例:不同意。本段文字主要说明物候昔无而今有,古今不同。原句对比前文唐朝时小麦在广州种而不收,说明700年后的清朝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虽交待有书记载,但强调了“时间”。修改句内容说明700年后根据史书记载,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小麦,侧重突出事实有依据,却没有着力于时间的表述,且陈述对象变为“雷州半岛”,这些与前文表述不一致。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要做此题首先通读整个语段,从宏观上理解中心思想,然后再看前后语境,思考一定要深入细致,也要关注关联词、标点,本题结合上下文语境不难确定答案,“物候昔无而今有,在植物尚且有之,何况杜鹃是飞禽……。譬如以小麦而论,唐代刘恂撰《岭表录异》里曾经说广州地热,种麦不收,但700年以后,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的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参考上文,此处应该填写一个结论,下文“譬如”暗示后面的“小麦”属于对结论句的例说,结合句意不难确定答案为“其分布范围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这里的“其”指代飞禽,“分布范围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主要是看后文从开始的“唐代”到“ 700年以后”“清”这是时间的变化;从“广州不收”到“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这是分布范围的变化。据以上分析确定大意,一句话百样说,表达不求相同,但意思是确定的。 ②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应该熟悉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另外便是积累一些方法技巧,比如找主干,看搭配,关注敏感点等。题干为:有人认为上面文字画线句表意不准,并作了修改。你同意该修改吗?请简述理由。 (1)根据题干要求一定要明确理由;不同意。 (2)原句:但700年以后,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的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 修改:但700年以后,据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小麦了。 要做好此题除了关注画线句还要扩展范文,联系上下文。 根据上文判断本段文字主要说明物候昔无而今有,古今不同。原句对比前文唐朝时小麦在广州种而不收,说明700年后的清朝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虽交待有书记载,但强调了“时间”,与上文衔接紧密,对比鲜明,重点突出,符合语境,连贯、得体。 修改句大体意思是说明70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记载在了史书中,雷州半岛已大量繁殖小麦,侧重突出事实有依据,时间对比不鲜明,重点话题不突出;不像原句着力于时间的表述,且最后一句根据主语看陈述对象(话题)变为“雷州半岛”,这与上文表述不一致,前语境着力点在于突出时间和地点,不如原句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衔接自然。 【点睛】一、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微写作(1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高中阶段,你读了不少文学作品,请结合《平凡的世界》《呐喊》《老人与海》中的一部作品。写出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分享给高一同学。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②最近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询意见稿)》,指教师可以适度体罚学生。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寒风吹起,冬天来了,我们的生活融于冬景。请以“冬日抒怀”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①《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向同学们推荐《平凡的世界》,是因为书中的人物以及情节刻画真实感人,它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呐喊》:从鲁迅的创作生涯来看,《呐喊》当之无愧是鲁迅的成名作。是以最少的文字造成最大影响的杰作。如果小说也讲性价比,《呐喊》的性价比绝对是最高的 。浓缩了近代中国的苦难,精妙复杂,是同时代的各国文学大师都难以超越的。我从小就读《呐喊》,每次都可以读出新的意义。李大钊说: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小说。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塑造的桑提亚哥形象给很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激励了很多处境困窘的人。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②我认可并支持《规则》:没有惩戒,学生很难走向成熟。如果说赏识是阳光,那么惩戒就是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练,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明事理。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惩戒教育中,学生才能辨是非、知对错、懂权责。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 ③抒情:初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你看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何等的气魄;那白雪皑皑的大地一片纯真,那像玉树一样的冰棱,玲珑剔透。冬天是那样的纯洁,超然,冬天的阳光在迷茫晨雾中缓缓伸展开来,显得那么宁静淡远,冬日的阳光分外可爱和值得珍惜。 小诗:年复一年如蜂翔,去除铅华换素装。万里山乡被冰封,期盼燕来耕牛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本题①属于介绍读书心得和经验,可以写成议论或说明性,注意是关于整本书的阅读,写作时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本题②最近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询意见稿)》,指教师可以适度体罚学生。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属于议论性质的微评论。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 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第①题属于作品推介性质,要了解所给名著内容,论据充分有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可以使用总分总或者分点写作的结构模式。第②站位要高远,选择的立场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主流价值感,否则格调不高,拿不到高分。比如本题若站在反对的立场上写作是不合适的,分数应该给不及格。本题③寒风吹起,冬天来了,我们的生活融于冬景。请以“冬日抒怀”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从这个题干要求看本小题属于描写、记叙、抒情性文字。除了注意文体表达与前两个的不同,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150”。既然有字数限制,语言力求简洁;既然是作文,表达力求流畅自然;既然有命题要求,观点一定要明确,中心一定要突出。 【点睛】微作文,注重单项训练,比如说明训练、描写训练、对话训练、想象训练的作文。 具体说来,微作文的种类大概有如下一些: 一是说明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写简短的说明文,能够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具体又可以包括:介绍日常实用物品、介绍一部影视作品、介绍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介绍一处场所或一种建筑、介绍时令特征等等。 二是描写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描写、描述、描绘、描摹等等,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作出描绘等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想象联想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等。 三是赏析评价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具体又可以包括:诗文漫画等赏析、思想评价、事物名称评价等。 议论性微写作,总结出三步走的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题。1.题干中“谈谈看法”,“说出感受”,“就某一方面作赏析”等带有评论、说理性的要求,就可以确定题干是要求我们完成议论性微写作了。2.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抓住“结合……”的要求,明确题干要求我们“结合”的是“材料”还是“生活实际”。 第二步,构思。1. 根据题干要求,提出一个明确而简洁的观点。观点要求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是短语,也尽量不要是复句。 2.根据题干中“结合……”的要求,找寻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观点。如果题干要求“结合材料”,那就把文段中的所有材料再次认真阅读,针对自己提出的论点,从每一则材料中得出有用的论据。如果题干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那就从平时的积累中找出能为自己所用的有代表性人物的典型事例。 3.文章结尾,根据论证情况,提出总结性的具有号召力的结论,要求简洁有力。 第三步,写作。首先,根据字数要求,提前做好字数规划,不能出现才写到一半,答题卡上的格子已经用完了的情况。其次,保证文从字顺,一气呵成,不能挤牙膏似的,写了上句,想半天也写不出下句,那样的文章势必读来疙疙瘩瘩。最后,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百十个字写好,“好”不是要求学生都成了硬笔书法家,而是字的大小适中,笔画清晰,字体大方即可。书写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对于学生的写作得分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 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题目①: “融”既有融化、消溶的意思,也有融合、融通的意思,还有和乐的意思……当今是多元发展的时代,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手机公司已不只是手机公司,新闻传播提出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生产等各个方面融合共生的融媒体,还有融创、融心、融梦以及融梗这些鲜活的词语……融,无所不在。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②: 2019年“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揭晓,应对急难险情的守护者、做好“小巷管家”义务工作的外卖小哥、探索互联网扶贫新路径的扶贫人、为国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层教练员等榜上有名。实际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北京青年像他们一样富有家国情怀,根植基层,激扬生命。请你寻找发现,讲讲身边的北京青年榜样的故事。 请以“北京青年榜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例文1: 莫道不相融 莫道冰火不相融,是火用热情融化冰冷的心,化为一弯春水东流;莫道天地不相融,是地不懈地奔跑,追随天到尽头,写下天地合一的童话。 莫道不相融,心和心相连,爱和爱相伴,从此再没有心的离散,再没有爱的荒原! 莫道不相融。真心可以做到,拥有一颗真心可以化解前嫌让冰隔。著名歌唱家韦唯和李谷一曾有过一些误会。韦唯作为一名学生真心向老师道歉,还有什么比二人发自内心的真心而更打动人呢?师生泯然一笑。 真心可以打破心墙,心心相融。正如韦唯的《爱的奉献》一样:“这个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莫道不相融,宽容可以做到,拥有宽容的心胸可以原谅他人,解脱自己。南非民族斗士曼德拉因反对种族歧视而被白人警察监管27年。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27年,青春被沧桑埋葬,再也回不来!但曼德拉出狱后并未耿耿于心,反而在他的南非总统就职演讲中专门向曾监管他27年之久的白人警察问好致谢,感谢他们让他在狱中学会了忍耐。感动于曼德拉的宽容伟大,我相信,有一天,不久的将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会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会实现,那就是不同肤色的人像兄弟一样共处,正如Beycnd乐队专门纪念曼德拉的《光辉岁月》中所唱的:“您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为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莫道不相融,真诚可以做到,拥有真诚可以得到蔚蓝天空,自由飞翔的翅膀,忘不了二战那个荒烟墓草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平鸽的绿色橄榄失去了色彩,纵然岁月的车轮已滚滚辗过那一段嘶哑的历史,然而我们的心依然会回望那段历史,她伤痕累累,她在哭泣,转过昏暗的昨天,今天令人欣慰的是德国人真诚的忏悔,就在德国总理勃兰特跪下的刹那,历史纵然不能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但因为真诚换得了谅解。 我们祈祷世界相融,和平永驻人间。 莫道不相融,放下悲伤隔阂歧视,我看见,我感觉到,春天来了,而你心中花开了吗?这是融化冰雪的春天,蝴蝶翩然舞起的春天,让我们敞开心扉,让心花尽情怒放吧! 例文2: 北京青年榜样 她叫殷金凤,下岗职工,再就业后担任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呼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有人总结出“八多八难”: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矛盾纠纷多……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买菜难、停车难…… 一天,殷金凤到23 号楼查看。魏大爷拉住她的手说:“可算把你盼来了!如今连山区都能看电视,我们的电视却成了摆设。”原来,楼周围没有电线杆,重新架线花费大,所以长期没有信号线。殷金凤说:“您放心,我马上就办!”打电话联系有线电视公司。对方兜头一盆冷水:“这是赔钱工程,我们不干。”电话不行,上门申请。“大姐,这个活儿我们真的没法干,您回去吧。”殷金凤没有放弃,连续拜访十几次。对方终于感动:“就冲您这份实心,我们赔钱也干了!” 呼家楼南里的筒子楼,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四溢。这个难题持续二十多年,怨声载道。 殷金凤去找产权单位交涉。工厂效益欠佳,不愿改造。她每天早晨出发,带一个面包一瓶水,上门诉说。厂长拒不见面。空等一天,不见人影。她不灰心,继续寻找,在厂门口、办公室、停车场,四处堵截。最后,在厕所门口,把厂长堵住。厂长盯着殷金凤,又气又急又感叹地说,大姐啊,我算是真正服你了!最终,工厂投资5万多元,对下水管道彻底改造。 有一天,殷金凤看到一则新闻:某市某小区有一位“空巢老人”病死家中,过了很久才被发现。 她心里十分难过。呼北社区也有300多位“空巢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特殊关照啊。经过一番策划,社区启动了“让爱敲门”行动,要求各位楼门长每天必须入户走访。一位老太太,老伴儿去世,孩子在国外,孤独无依,时常到居委会找殷金凤说话聊天。殷金凤呢,始终笑脸相迎,热情耐心。一天晚上,殷金凤接到老人电话:“金凤啊,我脚崴了,骨折了。”殷金凤赶紧跑过去,把老人送到医院。需做手术,殷金凤张罗着住院、签字;病好出院,她又亲自接回,安排护工。每天探望,无微不至。老人把殷金凤当成了至亲,经常对人说:“她就是俺闺女,是俺最大的依靠。” 2018年9月26日,“殷金凤工作室”揭牌成立,这是北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春秋18年,当年的破旧混乱大院,早已变成一个清新和谐的文明社区!这是北京青年榜样的力量! 【解析】 【详解】题目①: 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本作文话题属于独词型,其特点是宽泛,没有其它词语的限制,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但审题时容易无所适从。对此,开拓思路的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是依托法。参照、借助材料中对“融”的解读,来打开思路。材料列举了自然界的“融”,人际关系的“融”,文化思想的“融”,这些可以作为思维的触发点,完全可以点燃自己作文构思的篝火。可见学会从材料中捕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 第二种是添词法。即通过添加修饰限制词语或者扩展成短语形式,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融”这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细化为“融洽的沟通” “融合无价”“融化心之坚冰”“莫道不相融”“融合世界”等等,这样来引领思路,构架全篇。 第三种是近义词法。通过审题构思中的话题转换来扩展思路开阔视野丰富素材。比如“融”,运用添加法,要议论“融合无价”,而融合就是“融洽,和谐”之意,这样我们可以转化为和谐话题进行思考,“融合世界”可以写到和谐、合作等话题。这样就进行了陌生与熟悉的变换,这样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但写作过程中不能换词语,要始终围绕材料中话题“融”表达概括。 第四种是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常见的设问模式有“什么是××”,“为什么要重视××”,“怎样才能做到重视××”等等,话题不同,设问方式也相应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就是“是什么” “为什么”和 “怎么做”这三种。 “融”这个话题,就可以运用这这种方法来引导思路,方便实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篇作文同时回答以上所有问题,其优点是层层铺进的结构,中心鲜明突出,思路清晰,但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给人“遍地开花”“蜻蜓点水”的印象;如果这篇作文侧重一个方面,则较容易深入展开,便于集中论述或表现一个主旨。 一般来说,选一个问题来回答,往往从“为什么”的角度来切人更好些。 综上所述,考生如能放开思路,与我们的生活大背景对接后,是有好多材料可选的。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充分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立意参考: ①融,助力美好(和谐) ②走出去,融进来 ③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④ “融”,是一门学问 ⑤融际关系 ⑥融中国,融世界 ⑦我爱我融 题目②:材料部分除了引出“请以‘北京青年榜样’为题目”这个要求,还起写作提示作用,“2019年‘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揭晓,应对急难险情的守护者、做好‘小巷管家’ 义务工作的外卖小哥、探索互联网扶贫新路径的扶贫人、为国输送体育人才的基层教练员等榜上有名。实际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北京青年像他们一样富有家国情怀,根植基层,激扬生命。请你寻找发现,讲讲身边的北京青年榜样的故事”。可见本次作文除了选择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先锋、企业大腕、商业大亨、行业精英、中华科技大奖获得者等,还可以写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清洁工、乘务员、外卖小哥等等,他们身上的种种精神品行同样值得学习,比如不怕吃苦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淡泊名利的情操、助人为乐的品行等等。另外,题目已定,不能随意调换,要求写成记叙文就别写成议论文。 立意参考: ①平凡成就伟大 ②感动在于平常小事间 ③北京青年,时代楷模 ④榜样魅力,贵在坚持 ⑤一颗红心,向榜样 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题目① “融”可用素材: (1)琴韵难绝,是古筝与竖琴之融;巍峨浩渺,是高山与流水之融;清瘦雄浑,是古道与西风之融;春意盎然,是清风与鸟之融;历史不老,温柔长存,是因为你与我相融。融合如那飞越关山的大鸟,飘然千里,一路咳了血地向世间讲述温柔的故事。融合又恰似那流过秦砖汉瓦的涓涓细流,一路川流不息地吟唱着那千古的绝响。啊!融合,人类那不老的神话。 (2)融合需要人与历史的浅吟低唱。雄浑壮美的长安古城承载着历史的一段辉煌—唐。国泰民安,连那突厥铁骑也臣服于盛威之下。羽衣霓裳,千门万户,在历史的穹空下奏响黄钟大吕的不绝之响。于是诗仙李白自那西域飒沓而来,飘然而立于盛世之间,仰偃啸歌,醉影凌乱,认衫飘飘,他的仰天大笑,他的会须一饮,他的白发三千,他的白鹿青崖……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他生于盛世,他的酒入豪肠,只有在盛唐才能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辉洒人间,直冲霄汉。而他的绣口一吐,又是半个盛唐,是他与历史的融合。李白与历史相融,诗史多了绚烂的一笔。 (3 )融合呼唤人与人的相濡以沫。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人就学会了手与手的相牵,肩与肩的相携,心与心的相融。就连凶猛的野兽,在人的融合中也不禁颤粟了。从抗击非典到联合反恐,从温情中国到灾难印度洋,从百年奥运到千手观音,人与人的融合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撼人心扉的乐章。融合是爱在风中穿行,血液里的温暖流转人间。一位诗人在繁星的夜里说过:融合的爱/在我头顶飞过/如那野鸭掠过天空/我听到它们鼓翼之声了。 (4)融合需心与心的沟通,融合要血与血的相融。历史在召唤,融合的风在时空中呼啸盘旋,经久不息。万芳摇落独暄妍固然为美,而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缤纷相融更是美。 融合的天空,融合的世界,你我今日的融合蕴蓄着无尽的希望,正如那温暖的鸟巢正拥围着举翅欲飞的鸟儿。融合如歌,你我一起吟唱,飞越荆棘从生的人生丛林。融合似诗,世界一起诵读,游过苦难的岁月之河。 融合如歌哟……穿越时空,悠悠千载,绵延不绝。 题目②“北京青年榜样”可用素材: (1)贾利民和他的助手们,或日日夜夜地苦思在实验室,或废寝忘食地验证在制造厂,或披星戴月地测试在铁路线……这实在是一个燃烧心血的过程。睡不着,吃不下,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辗转反侧,胡子拉碴。半夜里,灵感骤至,霍然坐起,抓起纸笔,画出草图。而后,又进入下一轮构思,开始另一份苦恼。那种感觉,仿佛在大山下开挖隧道,一斧一锤,精疲力竭,前路漫漫,绝望似铁。直到訇然凿通,亮光如雪……千千万万个难关,万万千千个症结,一一攻克! (2)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标准、高速度列车——京津城际,正式开通。而后,“和谐号”高铁在全国各地陆续运营。 中国,由此进入高铁时代!2010年,贾利民进一步提出了高速列车技术谱系化概念,比欧洲制造4.0版的出台提早6年,确保我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2017年6月,“复兴号”高铁正式往来于京沪之间,最快抵达只需4小时18分。 (3)由于采用谱系化,“复兴号”更加先进。其最大特点就是互联互通,从而大大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应急处置的便利性。 更安全、更智能、更高速、更绿色,是高铁的发展趋势,更是贾利民的人生方向。目前,贾利民团队正在全力攻关更高运营时速并且具有跨国互联互通能力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4)2016年6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览,详细听取贾利民汇报。贾利民重点汇报了我国高铁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十三五”的重点方向、高铁技术对“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最后,贾利民坚定地说:“我代表高铁科技创新团队的所有战友,向习总书记和党中央报告: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我们没有盲点;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有胜算;支撑国家战略,我们有把握;引领创新发展,我们有信心!” “说得好!”总书记亲切鼓掌。 ……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新时代,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书写着北京的新篇章,呼唤着北京的新高度。那就是,万众一心,上下同欲,使北京成为道德风尚最优良城市,成为新时代的“首善之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2014年起,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开展了评选和宣传“北京榜样”主题活动。评选从基层发起,由群众推选,每周、每月推出典型,层层选树、层层张榜、层层宣传。目前,全市街乡镇一级设置的“北京榜样”举荐榜覆盖率,已达百分之百。 (5)5年来,市民举荐各类榜样25万余人,进入市级“榜样库”的先进人物近1万人,获得“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和年榜称号者突破600人,其中年榜称号获得者50余人。仅仅2018年,市民点赞人数超过1.2亿人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来自基层,又回归基层,既是身边榜样带动起来的优秀市民,又是市民可触可扪的身边榜样。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覆盖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机关、大中小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两新”组织。这个群体的大量涌现,向世界表明:宏大的北京城内,不仅仅有张扬的明星、炫耀的富豪,更多的是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是公交司机、青春学生、公务人员,是柠檬黄、彩虹探长、小巷管家,是数以千万计的默默无声而又爱心满满的普通劳动者! (6)只有他们,代表着北京方向、北京潮流、北京高度。这一个个榜样,是北京的形象,是北京的微笑,是北京的芳香。走在北京街头,满眼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而又井然有序,安宁祥和。我恍然看到,整个北京,恰似一台庞大的、精密的现代化机器,在稳定地、自如地运转。忽又感觉,大北京就像大海洋,虽然海面上浪花聚散,潮起潮落,但最终又是那么规律,那么恒定……这浩瀚的浪花,汇成了一波波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推动着北京这艘巨大的时代“航母”,驶向未来,驶向美丽的中国梦! 题目①行文结构: 化用名言拟题法,“莫道不相融”,开题不俗,令人眼前一亮。开头段引用名言,间隔反复,造出整句,大气磅礴,不同凡响。正文主体部分结合歌曲引出事例,化抽象为具体,事例典型内容充实,具有吸引力。用题目中的句子作为每段的开头语,中心突出,思路顺畅,结构严谨。结尾用祈使句发出号召:我们祈祷世界相融,和平永驻人间。设置问题引发思考,整散结合,表达灵活自如,比喻修辞让表意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莫道不相融,放下悲伤隔阂歧视,我看见,我感觉到,春天来了,而你心中的花开了吗?这是融化冰雪的春天,蝴蝶翩然舞起的春天,让我们敞开心扉,让心花尽情怒放吧!” 题目②行文结构: 题目既定,不可调换,必须以“北京青年榜样”为题目。开头引出人物——北京青年榜样殷金凤。正文部分分三个层次,采用平行并列的结构来表现人物的高尚情操及榜样力量。思路清晰脉络工整,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内容充实,较好地表现了人物无私、坚强等精神品质。“2018年9月26日,‘殷金凤工作室’揭牌成立,这是北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春秋18年,当年的破旧混乱大院,早已变成一个清新和谐的文明社区!这是北京青年榜样的力量!”结尾点明成果,并点题。结构严谨完整。 【点睛】高考作文占高考语文分数的半边天,只有写作好作文,语文成绩才会高。 一、忌复制话题 话题作文,出题者只是提供一个写作的由头,意在引出习作者发表新议论,展开新联想,讲述新故事,抒发新感情。所以,写作时不能将命题所提供的话题材料照搬不误——复制一番,然后才进入自己的“话题”。更不能通篇只是颠来倒去的解释所供材料的含义,引用所供材料的例子在原地打转转。 二、忌穿靴戴帽 近年来,话题作文对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相当宽泛的写作范围。但某些习作者由于领悟能力不够,想象、创新能力欠缺,同样会把原来提供的话题变成僵化呆板、穿靴戴帽的病文章。 三、忌转移话题 比如以 “心灵悟语”为话题作文,开头谈的是“爱”,后面写的却是如何看待人生路上的“难”与“苦”,明显属于“转移话题”。“心灵悟语”,可“悟”的话题有许多,“爱”心可以去“悟”,“人生”也可以“悟”,但每一篇“悟”只应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如果前言不搭后语,驴唇不对马嘴,谁知道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另外话题如果已经明确,也不要随意更换近义词。 四、忌文意散漫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 五、忌缺少创新 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大为降低,内容更加宽泛,而且更加淡化文体观念。围绕一个话题,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甚至可以编写出小小说或短剧,形式非常自由。 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作文中写出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极有创意、大胆想象的科幻故事等是我们中学生应该尽力追求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关心未来世界,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想象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作文有创新、有特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