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检测(三) 语文 试题I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 ▲ :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 ▲ ;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至于获益,则实在 ▲ 。 A.费尽心机 正襟危坐 难以名状 B.劳神费力 正襟危坐 难分轩轾 C.劳神费力 道貌岸然 难以名状 D.费尽心机 道貌岸然 难分轩轾 2.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太白祠的一组是(3分) ①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②到此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偶然去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③暗水流花径,江邨野堂争入眼;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 ④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 B.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同 “佯” ,假装 C. 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表明,表达 D. 夫子盍少贬焉 贬:降低,减少 4. 下列各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如玉兔、素娥、冰轮、玉蟾、望舒、婵娟等。 B. 我国古代文人诗稿成千上万,命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王右丞集》《高常侍集》《杜工部集》都是采用官爵命名的方式。 C.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例如,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女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此十五岁又称为束发。 D. 古人在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家” “舍” 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是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卑幼亲属。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邵山人潜夫传 陈维崧 山人名潜,字潜夫,扬之通州人也。生即聪敏异常儿,顾授以经生家言,则恚甚,不肯读。或投诗赋古文辞,则大喜,昼夜疾读不辍。间操笔为之,则大工。山人虽名家子孙,然家实贫,性又不善治生产。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妇既去,山人贫益甚,仅仅拾橡剉荐以自给。性卞急,与人语,稍抵牾,辄谩骂。食物多禁忌,间会食,食器中有非山人所素食者,辍叱去,不顾也。里中儿争匿笑之。 里儿既多訾謷山人,而山人亦不乐居里中,则跳而客游。居南中,为李本宁先生上客。之梁溪,则邹彦吉先生客之。来吴中,而与王伯谷稚登谈诗一昼夜也。居无何,山人念客游久,郁郁不得志,间一归通州。而属有世变,里门且荡析久,则转徙于皋之委巷中,而是时山人亦已老矣。山人既无妇,老又无子,仅觅一里媪给餔食。室中止庋数十卷书,门无牡,户无扊扅。或瞰之,则绳缚其枢耳。县令常馈以金,一夕为小偷胠箧,去立尽。山人怅且恨,与客语,辄诟骂不绝云。 山人于周秦两汉六朝书,无所不习,尤善《文选》。诗则工五言古诗,精籀篆,善李潮八分书。最攻字学,点画不少舛。著书数十万言,多为人取去,残失过半。已刻者,《州乘资》《失俪志》《邵山人诗集》,诗则冒观察为锓之粤中。 观察与范玺卿,于山人里中最相知深也。山人病且死,而给其医药者,观察之子巢民先生。死之日,经纪其后事,则长孺黄先生之力居多。 或曰:“山人性卞急,善骂。”维崧居东皋七八载,山人每过维崧,辄温语竟日。山人早过,而维崧尚卧未起也,则坐待日暆耳。然则谓山人善骂人,岂信然哉!生见国家太平之盛,以一布衣为诸侯上客者,垂六十年,老而茕独以死,悲夫! (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室中止庋数十卷书 庋:放置 B.则绳缚其枢耳 枢:门轴 C.点画不少舛 舛:不幸 D.岂信然哉 信:真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潜从小聪敏异常,但不肯读儒家经典,一生没有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B.邵潜家境贫苦,却有名门子弟的习气,不愿意做农事,以致生计艰难。 C.邵潜喜欢诗文辞赋,精通《文选》,擅长古诗、书法和字学,著述颇丰。 D.作者与邵潜有过交往,他认为同乡人关于邵潜喜欢骂人的传言不可信。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妇,里中小家子也,庸奴其夫,日求去。(3分) (2)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李将军列传》)(4分)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列传》)(3分) 8.请简要概括邵潜的形象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兴八首①(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秋兴八首》组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当时尽管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 9. 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 10.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3)皇览揆余初度兮, ▲ 。(屈原《离骚》) (4)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 (6) ▲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 ,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8)大漠穷秋塞草腓, ▲ 。(高適《燕歌行》)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 皮克休的公事包 [法]都德 十月的一个早晨,我正在进早餐,一个人走进了我的家。一身陈旧不堪的衣服,罗圈儿腿,满鞋帮的泥块,佝偻着脊梁,两条长腿强支着身子直哆嗦,活像一只拔了羽毛的鹭鸶。原来是皮克休。是的,那个又凶狠又可爱的皮克休。 这位著名的皮克休直走到屋子中间,撞在我的桌上,然后用悲哀的音调说道: “可怜可怜一个穷苦的瞎子吧!……” 他模仿得那么像,我不禁大笑起来。 “你以为我闹着……看看我的眼睛吧。” 他跟着就转过来让我看他两只白的没有光的眼珠。 “我瞎了,我的亲爱的,这一辈子都是瞎子了。用硝镪水写字,就得落这个下场。干这个好行当,把我的眼烧坏了;你看,烧穿了底……连眼边都烧坏了。”一面说一面让我看他那被烧得眼睫毛影子都没有的眼皮。 我感动得什么话也想不起来对他说。我的沉默使他不放心了。“你正在工作?” “不,皮克休,我在用早餐。你也吃点?” 他不回答,只是扇动着鼻翅。我抓住他的一只手,让他坐在我的身边。 在人们给他端吃的的时候,这个可怜虫不住地嗅桌上的东西,面带微笑地说: “这些都像是好吃的东西。我要好好地饱餐一顿,有好多日子我没坐下来用早餐了!每天早上带着一个铜子儿的面包在各衙门奔走……你知道,这成了我目前唯一的职业了。我总想弄个公卖烟店在手里……有什么办法呢!一家大小都要吃饭。我不能画了,不能写了……我的职业原是看了巴黎的种种鬼脸,把这些鬼脸描摹下来;现在是办不到了……我因此想到公卖烟草的小店;我只想弄一个外省的小卖烟店,远远的,不管在哪儿,伏日山中的一个偏僻地方也行。到那时候,我嘴里叼着瓷的大烟斗,改名换姓叫汉斯,用我的同代人的著作一包一包地包烟叶,来安慰不能写作的苦闷。” “这便是我的余生要求。所望并不算太奢,是不是……不过要想到手却比登天还难……按理说人情势力可不应该缺少。当初我是红得发紫的人。经常在元帅、王爷、各部部长家里做座上客。因为我能叫他们开心,或者叫他们害怕。现在谁也不怕我了。哎哟,我这一对眼睛呀!我的可怜的眼睛呀!现在无论在哪儿也没有人请了。饭桌上坐着一个瞎眼人是多么凄惨。请把面包递给……啊,这些狗强盗啊!为了这个倒霉的公卖烟店,不知他们要叫我吃多少苦头呢!六个月来,我夹着呈文跑遍了所有的衙门。一清早,他们生炉子的时候,他们在院子沙地上让部长老爷的马遛弯儿的时候,我就到了。走呢,非等到黑夜,人们送来了大的高脚灯,厨房里开始发出香味来,才走……” 说到这儿,他低下头,鼻尖几乎碰到盘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再开口。伸手摸酒杯,就找不着面包或叉子,每分钟要来这么一次。这个可怜的人呀!他还没有习惯瞎眼。 过了一会,他又开了口: “你知道吗?还有更惨痛的事情呢!那就是再也不能读报纸了。不干我们这行是体会不到这个的。有时候,回家的时候,我买上它一张,不为别的,只为闻闻这种油墨未干的纸香和新鲜新闻的味道……可是没有人替我念一念。我的老婆是会念的,但是她不肯……我的女儿如果在家,她是会给我读报的,但是自从我眼瞎以后,为了少一个人的吃喝,我便把她送进了‘美术圣母’修道院。” “提起她,这又是个叫我伤心的人儿。到世上来还没有九年,所有的病痛她都得过了……又愁眉苦脸,又长得奇丑……有什么办法呢!我从来就只会创造废物……啊,我老给你讲我家庭的琐事。算了,不谈了,你把那烧酒再给我一点。我需要打打气。从这儿出去,我要到教育部去,那里的传达,是不容易叫他们露笑脸的。” 他向我打听了时间,告辞的话都不说,就匆匆走了…… 在瞎子坐过的椅子旁边留着一个东西。弯腰一看,原来是他的公事包,一个油光光、四角磨坏的大公事包,他从来也不离开这个包,常常笑着称它为他的毒药囊。这只毒药囊,在我们的圈子里很出名。据说这里面有很可怕的东西……这只旧公事包装得太满,拎起来的时候裂开了,里边的所有文件都撒在地毯上,我只好一张一张地拾起来。 先是一束写在刻花纸上的信,每封信的开始都是“我的亲爱的爸爸”,末尾具名是“塞丽娜·皮克休,寄自马利亚孤儿院”。 还有许多是医小儿病的陈年药方,什么病都有:支气管炎,抽风,猩红热,麻疹…… 最后是一个大的信封,封着口,有两三根黄色打着卷儿的硬头发,跟女孩子软帽下面露着几根发似的支出在外面。在信封上有瞎眼人写的字,上面颤颤巍巍地写着: “塞丽娜的头发,剪于五月十三日,进那儿去的那一天。”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卷(上)》,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对皮克休的外貌描写和 “又凶狠又可爱” “著名” 这样的介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阅读者营造了悬念。 B. 小说的主人公皮克休是一位不留情面地揭露批评丑陋现状的漫画家和讽刺作家,曾经让那些达官贵人又开心又害怕。 C. 原先元帅、王爷、各部部长家里的座上客,现在为了一张公卖烟草小店的许可证疲于奔命,体现了世态炎凉和官僚的势利嘴脸。 D. 皮克休把女儿送进孤儿院,谎称是 “美术圣母” 修道院,还说女儿是他创造的废物,表现了他贫困潦倒后的心灵扭曲。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皮克休的生活状态。(6分) 14.一个传说中装着“很可怕的东西”的“毒药囊”,里面竟然全是关于女儿的东西。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处处微妙便不微妙 朱文雄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很微妙,感染力却并不强烈,有的作品似乎某些局部平淡无奇,通篇的效果却相当耐人寻味。可见,创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细密是必须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否则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清人刘熙载在论及诗歌创作的诀窍时说过:“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这一辩证的哲理。 明代才子唐伯虎的一段轶趣颇能旁证刘熙载此语的精辟。有一次唐扮作叫花子游虎丘山,巧遇一群商人举行文酒会,便上前要求唱和。商人们有眼不识泰山,竟想戏弄他,就递过纸笔。唐先写了个“一”字,商人摇头。他又写了个“上”字,商人们大笑起来。唐说:“我写诗一定要喝酒,你们能让我喝点儿酒吗?”商人们回答:“你要是真能写诗,就让你喝个够,你要是不会写诗,趁早滚开!”就给他斟上了酒。唐喝了一杯,添了“又一上”三字。商人们 气坏了,喝斥道:“这叫诗吗?”唐见玩笑开得差不多了,才一口喝干了第三杯酒,一挥而就,写成一首七绝:“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把商人们惊得目瞪口呆。显而易见,孤立地看,这诗的前两句不仅不妙,而且粗陋之极。只是由于诗的后两句落笔惊人,别有洞天,全诗就出乎意料地微妙了。在这个完美的整体里,那似乎不妙的两句诗,真正巧妙地起到了使全诗“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是令人神远”的作用。 作诗不必语语微妙,从事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亦大可不必处处微妙。举凡造诣精深的大师,都深谙此中奥秘。因为艺术创作最忌平均使用笔墨,而不苛求处处微妙,正是克服平均使用笔墨的好法子。南宋的梁楷作画惯用“减笔”。他的画虽然笔墨精炼到不能再少,但亦该妙则妙,该拙则拙,不讲究笔笔微妙。以其最有代表性的《太白行吟图》为例,纸上的李白,头部毛发与五官画得较为具体,甚为妙趣;衣服则寥寥几笔,不堪妙言;而脚部却不合比例,似乎谁都能画。然而,静观细嚼一番,李白豪爽洒脱、恣情汪洋的神态却呼之能语,被“梁疯子”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了。不处处求微妙,却收到了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 与此相反,倘若创作者一味企求“处处微妙”的话,作品的整体倒可能“便不微妙”了。道理在于,就艺术创作的要求而言,一件作品的艺术生命只有一个,作品的任何一个局部都必须服从整体的构思,使作品的“华彩乐段”自然突出,主旨凸现,更能展示作者欲强化的境界。假如不顾整体,恋恋于细枝末节的精雕细刻,作品的主题就可能被淹没,被冲淡,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损害。这样,尽管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无可挑剔的,艺术感染力却相对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罗丹毫不痛惜地挥斧砍掉了巴尔扎克雕像的两只手,确是大师高见!这又形象地启迪我们,艺术上的得失是相反相成的,微妙与不微妙是在对立中统一的。能够佯作不妙求得大妙者,是技巧上成熟表达的标志。当然,这不妙处要求创作者对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具备娴熟高超的表现技巧,否则,又可能在创作中出现从局部到整体的彻底败北。 处处微妙,便不微妙。如十九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大师安格尔,在绘画上是精细到连手指上的汗毛也要画出来的,但他也指出,塑造人物不要只抠细部,首先必须注意整体。经验早已证明,忽视处处微妙是手段,力求整体微妙是目的。这里的所谓“不微妙”,乃是巧中之拙,拙内含巧,是最能体现创作者构思精到的绝妙处。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造诣精深的大师懂得该妙则妙,该拙则拙,不讲究笔笔微妙,可以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B. 罗丹挥斧启迪我们,一旦从事创作就不可一味企求 “处处微妙” ,须懂得佯作不妙以求大妙。 C. 创作者要明白作品的艺术生命只有一个,作品的每一个局部都必须服从整体的构思。 D. 忽视处处微妙是为了追求整体微妙,这里的 “不微妙” 最能体现创作者的绝妙构思。 16.下列选项中对第②段引用唐伯虎轶事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引用唐伯虎轶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B. 引用唐伯虎轶事证明只有在诗歌中制造粗陋至极的局部,全诗方显微妙。 C. 引用的唐伯虎轶事具有典型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引用唐伯虎轶事证明了刘熙载 “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 的观点。 17.艺术创作中为什么反对“处处微妙”?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人们关注略晚于物质文化遗产。它见证真实历史,承载民族文化,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特征比较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显著特征是“活态”。因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已经存在的状态,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就是保护那些使之存活的人。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材料二: 2001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4年,加入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200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147项。2011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64项,第一、第二、第三批共收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530项。 非遗标准的认定是由父子、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我国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亟待抓紧培养青年传承人,以避免人亡技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在生活,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名录中拥有项目较多的国家有:中国34项、日本18项、韩国11项、西班牙10项、法国9项等等。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016年) 材料三: 我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从2006年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传承性的特质,保护难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面临困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文明对话更加频繁,文化交流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民族的传承》) 18.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B.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因而生命力更强,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 C.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身口相传,师徒传承等形式传承下来,反映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沉淀、汇聚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D.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 而有一些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如果不抓紧培养青年传承人,可能人亡技失。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技艺,一项技艺被创造出来,通过父子、师徒等代代延续,历经数百年不会失传,更不会失去本来面目。 B. 目前, 我国是全球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C. 要实现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应维护、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而需要鼓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者特点不同,但保护方法相同。 20.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网络交际中,点赞已成为摆明立场、表达关切、传递情感抑或攒聚人气、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 点赞时,人们往往心态不一,目的各异。 点赞见证人际交往,展现人情世态;点赞反映生活态度,引导潮流风尚。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检测(三) 语文 试题II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 为 小 歌 词 直 如 酌 蠡 水 于 大 海 然 皆 句 读 不 茸 之 诗 尔 又 往 往 不 协 音 律 何 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节选自《词论》) 2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3.本文的作者是 ▲ , ▲ 派词作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24.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对柳永与苏轼词的看法。(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妙玉认为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所以她自称“槛内之人”。 B. 贾赦将迎春许给孙家,贾母不十分称意,只说 “知道了” ;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贾赦不听;宝玉见邢夫人将迎春接出大观园,越发扫了兴。 C. 尤三姐对贾珍、贾琏的嬉笑怒骂,断簪明誓,自刎明志,这些行为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她的自刎,同时还体现了其人格的尊严,暴露了贾府的罪恶。 D. “抄检大观园” 是大观园中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是大观园 “理想国” 毁灭的开始。其深层的原因是贾府的各种矛盾到了大爆发的时候。从此以后,贾府一步步走向没落衰亡。 E. 林黛玉表面上吟咏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位古代美女,实际上是借此悲叹自己的命运。宝钗为这五首诗命名《五美吟》,宝玉也赞五首诗 “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 26.简答题(10分) (1)请简述凤姐是如何设计害尤二姐的。(5分) (2)《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曾写《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他祭奠的是谁?请简要概述其死因。(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中国古人读书著书重实,这已成为常识。还应当说,不仅是虚中有实,而且是实中有虚。前者不必说;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以虚表虚的比较少,如《老子》之类。这些书里也有实。不过可能是口传,而记下来的就有骨无肉了。流传广远而悠久的都是有实事或有故事的书,《列子》就是如此。 《列子》是道教的三大“真经”之一,仅次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可是久矣夫比不上老、庄,而到现代更受冷落。原因大概是这书被证明为后来的“伪作”,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原本,更不是《庄子》里说的那位“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所作。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其实这部书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思想的来龙去脉比书的流传更为广远。特色之一便是书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实说虚的多。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实际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继承战国诸子以来传统,而且和印度佛经有一点大不相同。佛经故事总是以故事来证明一条已说的道理,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它不仅发挥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的社会思想,而且延续到以后,特别是在民间,并未断绝,不仅是神仙理想。 (节选自金克木《“道、理”〈列子〉》,有删改) 27.请具体解释“以实说虚”在文中的意思。(3分) 28.作者对《列子》这部书,肯定了哪些方面?(6分) 29.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列子》“可能书出于魏晋”?请分点加以概括。(6分) 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阶段检测(三)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C 6.B 7.(1)(他的)妻子,是同乡小户人家出身,把自己丈夫看作是见识浅陋的人,每天都想着要离开他。(“小家子”“庸奴”“日求去”各1分。)(2)况且我自幼就与匈奴作战,如今才得到一次与单于面对面作战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每句1分)(3)桓公想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诸侯因此纷纷归顺齐国。(每句1分) 8.①率性急躁;②不治生计;③才华出众(学问广博);④孤独贫困。(每点1分。) 9.①点明时节、地点;②照应诗题;③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的环境气氛;④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⑤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⑥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得满分) 10.①为时局动荡不安、国运光景暗淡而忧愁苦闷;②为滞留他乡、漂泊无依而落寞伤感;③为心系故园却欲归不得而焦灼无奈。(每点2分) 11.(1)翱翔蓬蒿之间;(2)举匏尊以相属;(3)肇锡余以嘉名;(4)别有幽愁暗恨生;(5)危樯独夜舟;(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7)明月隐高树;(8)孤城落日斗兵稀 12.D 13.①生活困顿:长期用硝镪水写作眼睛瞎了,维持生计的工作不能再继续,女儿只能送进孤儿院;②精神苦闷:无法再从事他喜爱的写作,连报纸都不能读,妻子不理解他,低声下气求生存,未来灰暗;为开一个公卖烟店四处奔走却遥不可及。(每点3分) 14.①结尾呼应标题,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造成令人惊诧莫名又唏嘘感慨的艺术效果;②通过信的称呼和落款、药方和头发这些细节浓缩了一个父亲所有的牵挂和伤痛,也是他困窘无望时割舍不掉的亲情,以简驭繁;③女儿的信、药方和头发透露出人物丰富的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丰满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 15.B 16.B 17.①处处微妙就是平均使用笔墨,这是艺术创作的大忌;②处处微妙会破坏艺术作品的整体构思,损害整体效果;③能够佯作不妙求得整体大妙,是技术上成熟表达的标志。(每点2分) 18.B 19.C 20.①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家发展;②利于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与交流,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 21.参照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2.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每处1分,共4分) 23.李清照,婉约 (2分) 24.①柳永词合于音律但文辞庸俗;②苏轼以诗为词,不合音律。(每点2分,共4分) 25.AE 26.(1)①王熙凤将尤二姐哄进府中,假装贤良,请得贾母许贾琏娶二姐。②暗中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三状,闹得人人皆知。③假作听人议论二姐名声不好,而气急装病,纵人羞辱虐待二姐。④借刀杀人,煽动小妾秋桐大闹辱骂。⑤买通胡庸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使得尤二姐完全失去希望,遂吞金自尽。 (2)晴雯。抄捡大观园时,晴雯冲撞王善保家的。王善保家的借机向王夫人进谗。王夫人硬把病重的晴雯撵出大观园。晴雯在家中病情加重,羞愤而死。 27.以实事或故事来说明难以讲清楚的道理。(如写“以实事或故事讲道理”,得2分。) 28.①有浓厚的文学意味,②有明显的民间色彩,③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6分,每点2分) 29.①《列子》中有佛经故事,公元前后佛教始传入中国,所以列子的成书时间应该在汉代以后;②现存《列子》的最早版本是由晋人张湛编订作注;③《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6分,每点2分) 附1: 山人名潜,字潜夫,是扬州府通州人。小时候就异常聪敏,只是一旦拿儒家经传教授他时,就非常怨恨,不肯读。有人送给他诗赋古文辞,竟然非常喜欢,昼夜快读不停止。有时提笔尝试写作,则很是工巧。山人虽然是名门望族的后代,但家境其实贫困,天性又不善于料理生计。他的妻子,是同乡小户人家出身,把自己的丈夫看作见识浅陋的人,每天想着离开(他)。妻子离开他以后,山人越发贫困,只能靠捡拾果子和铡草来维持生计。(他)性情急躁,跟人交谈,稍有矛盾,就会开口骂人。山人有很多食物不吃,有时相聚进食,碗中如果有不是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就会停下来骂骂咧咧让人端走,一点不顾惜。同乡人都暗地里嘲笑他。 乡里有很多说山人坏话的,山人也不高兴住在乡里了,就离乡出外游历。在南中,李本宁先生待若上宾。去梁溪,邹彦吉先生以他为贵客。来到吴中,和王伯谷稚登用一个整天谈论诗歌。过了没多久,山人想着在外寄居和游历的时间够长了,心里苦闷志愿没有实现,不久就回到通州。恰好遇到世道大变(指由明入清,世代交替),家乡正处在动荡离析之中,于是在如皋的陋僻小巷中辗转流浪,这个时候山人也已经年纪大了。山人没有妻子,年老而且没有孩子,只能找一位乡里的老妇给他做饭。住处只放置了几十卷书,门没有锁和门栓。有时看到他只是用绳子把门轴绑着罢了。县令曾经送他一点钱,一个晚上就被小偷全部偷走了,山人又懊恼又怨恨,和朋友谈起来,总是骂个不停。 山人对于周秦两汉六朝的书,没有不熟习的,尤其精通《文选》。擅长写五言古诗,大小篆和隶书(李潮八分书)写得很好。最有研究的是文字学,点画没有一点差错。著书有几十万字,大多被人拿走,残损散失的超过半数。刻印的有《州乘资》《失俪志》和《邵山人诗集》,诗集是冒观察在粤中为他刻印。 冒观察与范玺卿,是同乡人中和山人相知最深的两位。山人生病将死时,帮他寻医问药的人,是冒观察的儿子巢民先生。离世时,经管科理后事,黄长孺先生出力最多。 有人说:“山人性情急躁,喜欢骂人。”维崧(我)在如皋住了七八年,山人每次来看我,总是一整天都轻声细语。山人有时来得早,我还睡着没有起床,(他)就坐着等待太阳西斜。那么说山人喜欢骂人,难道真是这样的吗?生活在大平盛世,凭一介平民的身份成为诸侯的上宾,将近六十年,年老后孤独地死去,真是令人悲伤啊! 附2: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