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 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 C.出生贵贱 D.血缘亲疏 ‎3.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 )‎ A.刺史 B.郡守 ‎ C.同平章事 D.三司使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 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5.某大学历史系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的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 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6.‎ 白居易论及当时的某机构时曾说:“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该机构最可能是唐初的(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7.《史记·蒙恬列传》载:“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其中的“道”( )‎ A.指直道 ‎ B.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是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 ‎ D.考古证实路面宽度在‎10米至‎20米 ‎8、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9.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0.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治粟内史 ‎11.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郡县制 ‎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来源:学科网]‎ A.《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 ‎ B.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C.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 ‎ ‎ D.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13.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 ‎14.毛泽东在评价某次历史事件时说“这时,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他是在评价(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15.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 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 B.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C.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来源:学科网ZXXK]‎ 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7.‎ ‎ “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篇》的这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 A. 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 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18.《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19.“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0.新近学者研究认为英国光荣革命的和平、顺利只不过是两百年来政治家和学者所共同塑造的表象而已,英国的革命和其后的法国、俄国、中国等革命并没有基本分别,现代化转型往往不可能避免流血、斗争、混乱,即使那么成功的光荣革命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对辛亥革命及为革命前仆后继的许多先烈感到释怀。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断推翻原有历史结论才能认清扑朔迷离的历史 B.对历史理解的变化影响着现实中人们的历史情怀 C.理清历史真相的价值有利于人们判断现实的是非 D.历史学者的职责在于不断创新对历史的判断理解 ‎21.下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 A. 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 B.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 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该会战中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2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城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23.理清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辛亥革命时期史事纷杂,以下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来源:Zxxk.Com]‎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③①② D.①③④②‎ ‎24.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25.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26.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认为“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 B.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7. “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歌颂了...(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9.1928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在会议中指出:“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以推动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这表明瞿秋白( )‎ A. 认为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自身力量 ‎ B.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未能认清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 ‎ D.仍坚持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 ‎30.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31.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深有感触地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我愿意在这个方针下,尽力联系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团结在政府的周围,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应有的作用。”引发邵力子感触的是新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2.1950年2月25至28日,宁波市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代表听取了宁波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财政局长的报告,并选举产生了宁波市第一届第一次协商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提案124件。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行了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 C.会议议题可能包括了宁波市加快公私合营的内容 D.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已经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 )‎ 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C.“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4.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5、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36.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转变为“一条线”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应团结的国家是( )[来源:学科网]‎ A. 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 B.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 C.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 ‎ D.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 ‎37.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38.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 B. 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D. 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39.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积极开辟人文合作新渠道,加强上合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上合组织主旋律。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B.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 D.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4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出现这一外交主张是因为 A.两极格局解体,世界走向多极 ‎ B.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 D.建成中美两国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 二、材料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到摧毁,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每当一个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从1956年到1965年,中国先后同19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几内亚、加纳等许多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企业扩大对非洲的投资,积极扩大从非洲的进口。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苏丹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苏丹能矿部各以50%股份合资建成的公司,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期间在考察该公司时指出,中苏石油合作,既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也促进苏丹建立了完备的石油工业体系,为苏丹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把本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作出了贡献。事实证明,中苏石油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非洲殖民地经济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发展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原因(6分)。指出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合作的主要作用。(4分)‎ ‎ ‎ 试卷答案 ‎1.A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 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2.D 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代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的标准就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 ‎3.A 根据材料“为监督权力而设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设立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没有监察的职责,排除;CD项都是中央官职,无监察职责,排除。‎ ‎4.D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排除A;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C。‎ ‎5.B ‎6.B ‎7.A 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正是对秦“直道”的描述,故A项正确;B项是指灵渠的开凿和桂林、南海等郡的设立,排除;秦朝在地方上,郡直属于中央,郡下设县,道与县同级,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故C项排除;直道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自主权,排除AD。根据“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可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排除B。分封制下,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诸侯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西周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9.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秦朝御史大夫是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A项排除;汉朝丞相是正式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不符,故B项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也是正式的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皇帝私人顾问”及“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的内阁制 ‎10.B 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故B正确;A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C负责军事;D属于九卿部门。‎ ‎11.B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各个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因为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百姓不堪忍受。故前后“两个制”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所以答案选B。‎ ‎12.B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希望他们能制衡日本,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故本题应选B项。‎ ‎13.D 考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中国开始丧失司法主权。故选D。‎ ‎14.B从材料“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中可以分析出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故B项正确;A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的,排除;D项是中国人民军队开始创立的标志,排除。‎ 点睛:材料“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是解题的关键。‎ ‎15.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字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B。‎ ‎16.C 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属于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后期国共关系破裂,中共召开八七会议,领导了秋收起义,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初期,太原会战等战役积极抗战,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7.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资政新篇》的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因此D项符合题意;《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没有能够实施,所以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排除B项,《资政新篇》反映的是当时一部分先进分子的要求,而不是农民阶级,因此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觉得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8.A 辛亥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对辛亥革命进行了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推翻了封建帝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一方面没有改造封建思想,有其局限性。A说法应该改为封建专制制度。‎ ‎19、D 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20.B 从材料“我们可以对辛亥革命及为革命前仆后继的许多先烈感到释怀。”可以得出对历史理解的变化影响着现实中人们的历史情怀;故选B。A,C,D皆与题意不符,排除。‎ ‎21.B 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太原会战,当时中共没有开辟敌后战场,A错误;‎ 材料中包括第18集团军,也就是八路军,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B正确;‎ C.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故选B.‎ 点睛:太原会战中出现了平型关大捷和偷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但这都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不是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战斗。‎ ‎22.B ‎“尽可能在广大区城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说明当时中共仍然是坚持走城市中心暴动的道路,B正确;A是中共一大内容;C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D是‎1927年8月1日,八七会议是‎8月7日。‎ ‎23.A[来源:Z。xx。k.Com]‎ 先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然后是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再然后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最后才是在袁世凯的要求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4.B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故B正确。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故A排除。台儿庄战役,最终失败,故C排除。枣宜会战,最终失败,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 ‎25.A 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的现象,故A项正确;1915年,清政府已经覆灭,故B项排除;“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现象无法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名师点晴】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以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稳定的代理人,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抗中迅速下台。‎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作了条件。‎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时期出现了亚洲解放运动的高潮。‎ ‎26.B 材料中“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指启蒙思想,“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得出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启蒙思想的洗礼,并没有体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故A错误;由“自由”“个人尊严”得出民主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故D错误;启蒙思想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封建,不能得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C错误;通过前面分析得出五四运动对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正确。‎ ‎27.B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转折点,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脱危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八七会议既未批判左倾错误又未重新确立领导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而非确立领导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八大是十年探索的良好开端而非生死攸关转折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D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先后领导人民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多次民族战争。在西太后领导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此“转折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故选D。‎ ‎29.A 由“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以推动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可以看出瞿秋白认为中共力量薄弱,要加紧发展工农群众壮大自身力量,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主旨是发展力量,不是武装斗争;C项说法错误,“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说法是对的;D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革命发展道路的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即中共要联合农民壮大力量。‎ ‎30.C 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名党和共产党组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D错误,排除;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所以排除B;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C符合题意。‎ ‎31.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提出的方针,结合所学这是因为新中国实行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2.A 根据材料时间“1950年2月25至28日”,再结合此次会议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前,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代行的是全国人大的职权,故A项符合题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纷纷召开,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B错误;公私合营是1953年三大改造后的内容,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1954年建立的,D项错误。‎ ‎33.D ‎.‎ ‎34 C ‎35.B ‎36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70年代初的外交 ‎37.C 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为亚洲和平奠定了基础,故选C;开罗会议是二战议题,雅尔塔会议确立了战后体系,万隆会议则是亚洲发展问题,皆可排除。‎ ‎38.A 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背景,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1月中美建交,C错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错误。中美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国家利益不一样,故D错误。‎ ‎39、D 40、 D 材料题答案 ‎41、解析:“中非关系”问题是一个热得烫手的话题,重庆卷没有刻意的回避热点,而是从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即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切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高而可攀,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技巧和水平。‎ ‎(1)直接从材料一中归纳和总结,难度不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为原因;“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到摧毁”表明“传统经济遭到破坏”;“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表明“近代工业受到阻碍”;“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表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具有依附性”。‎ ‎(2)“原因”和“作用”题要注意思维的发散,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说明。‎ 答案:(1)传统经济遭到破坏;近代工业受到阻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具有依附性。由于列强的侵略与掠夺,非洲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经济命脉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 ‎(2)冲破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鼓励、封锁和包围;团结非洲人民,反对殖民势力;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亚非会议对中非关系的促进与推动。有利于非洲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