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祁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技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溶化时将称好的牛肉膏从称量纸上直接倒入烧杯 B.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灼烧、煮沸、紫外线和喷洒化学试剂等 C.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加入琼脂,其目的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 D. 用移液管稀释菌液时,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溶化时将称好的牛肉膏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而不是将牛肉膏从称量纸上直接倒入烧杯,A项错误;灼烧是常见的灭菌方法,不是消毒方法,B项错误;琼脂是凝固剂,其作用是使液体培养基转变成固体培养基,不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任何营养成分,C项错误;用移液管稀释菌液时,吹吸三次的目的是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D项正确。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菌落的形状不属于菌落特征 B. 将月季花的花药进行培养,获得了许多完整幼小植株,都是纯合体 C. 尿素分解菌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尿素 D. 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来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第2层是甲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菌落的特征有形态、大小、颜色、透明度等,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在试管中从上到下依次是,第1层为甲苯层,第2层为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为血红蛋白水溶液,第4层为杂质沉淀层。 【详解】菌落的特征有形态、大小、颜色、透明度等,A错误;月季花的花药里的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只含有月季体细胞中每对基因的一个,将其进行培养,获得的植株属于单倍体,不是纯合子,B错误;尿素分解菌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尿素,C 正确;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来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第1层为甲苯层,第2层为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为血红蛋白水溶液,第4层为杂质沉淀层,D错误。 【点睛】关键:菌落的特征没有“形状”一说;单倍体常常高度不育,没有“纯合”、“杂合”之分。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鉴定实验中,DNA被二苯胺直接染成蓝色 B. 刚果红染料可以和纤维素的分解产物形成红色复合物 C. 亚硝酸盐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D. 焙花青-铬矾法可将细胞核染成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制作泡菜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制作泡菜过程中,可利用显色反应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DNA鉴定时,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A错误;;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B错误;亚硝酸盐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C正确;焙花青-铬矾法可将细胞核染成蓝黑色,D错误。 【点睛】熟悉相关实验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鉴定DNA:加入二苯胺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蓝色;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加入刚果红,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一旦分解菌将纤维素分解,则在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经显色反应出现玫瑰红色现象; 4.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要加入氯化钠,下列不属于其目的的是( ) A. 增大玫瑰精油的溶解度 B. 利于玫瑰精油的纯化 C. 盐析,使玫瑰精油和水分开 D. 利于玫瑰精油的回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用蒸馏法提取玫瑰油时,为了促进油水混合物分层,常加入氯化钠。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用蒸馏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实验流程,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促进油水分层,便于除去水分获得玫瑰油,不是为了增大玫瑰油的溶解度,A正确;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通过盐析使玫瑰油和水分开,B错误;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促进油水分层,便于除去水分获得纯度较高的玫瑰油,有利于玫瑰油的纯化,C错误;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促进油水分层,便于除去水分获得纯度较高的玫瑰油,有利于玫瑰液的回收,D错误。 【点睛】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加入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钠的作用:前者是促进油水混合物分层;后者是除去一定水分。 5.制取橘皮精油过程,需先后进行A,B两次过滤,则橘皮精油为( ) A. 经过A后高速离心处理的上清液和B后的滤液 B. 经过A和B后的滤液 C. 经过B后的滤液 D. 经过A后的滤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橘皮精油无色透明,主要储存在橘皮部分,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又会产生原料焦糊问题,所以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其提取过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 【详解】提取橘皮精油时,为了提高出油率,首先将橘皮去水干燥,然后用石灰水浸泡,经漂洗、压榨得到压榨液后,用布袋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第一次过滤,即A过滤),对滤液进行离心进一步除去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再用分液漏斗或吸管将上层的橘皮精油分离出来,然后在5℃~10℃下静置5~7天,使果蜡等杂质沉淀,用吸管吸出上层澄清橘皮油,其余部分滤纸过滤(第二次过滤,即B过滤),滤液与吸出的上层橘油合并后成为最终的橘皮精油,即橘皮精油是经过A过滤后静置处理的上清液和B过滤后的滤液.故选A。 【点睛】熟悉制取橘皮精油的过程及其操作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常用的方法不包括( ) A. 射线刺激法 B. 包埋法 C. 化学结合法 D. 物理吸附法 【答案】A 【解析】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常用的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答案A。 7.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其原理是( ) A. 大肠杆菌在该培养基中形成特定形态的菌落 B. 大肠杆菌能使培养基改变颜色 C. 大肠杆菌能在该培养基中很好生活,其余微生物不能很好生活 D. 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与伊红﹣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性染料.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的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指示剂.据此答题。 【详解】伊红-美蓝培养基常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其原理是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在碱性环境中不分解乳糖产酸的细菌不着色,伊红和美蓝不能结合.故选D。 【点睛】熟悉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8.要从多种细菌中分离某种细菌,培养基要用( ) A. 固体培养基 B. 液体培养基 C. 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D.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答案】A 【解析】 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等;液体培养基用于工业生产;加入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能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酵母菌 和霉菌;加入高浓度食盐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可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本题没说明分离哪种细菌,故应用固体培养基,如在固体培养基上以划线方法接种,然后再分离出某种细菌。 9.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第三次过滤获得纱布上含有的DNA的黏稠物(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①放入2mol/L的NaCl溶液,搅拌后过滤②在含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蒸馏水,用玻璃棒朝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③放入0.14mol/L的NaCl溶液,搅拌后过滤④再加入冷却的、与滤液体积相等的体积分数为95%酒精溶液,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上述操作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③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三次过滤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过滤是为了滤出膜碎片等大量杂质,留下核物质于滤液中.第二次过滤是为了分离DNA和蛋白质,留下DNA于纱布上.第三次过滤是为了进一步除去溶解度较低的蛋白质,留下DNA于滤液中.随着三次过滤,DNA纯度越来越高。 【详解】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第三次过滤获得的纱布上含有的DNA的黏稠物(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放入2mol/L的NaCl溶液,搅拌后过滤,除去不溶于NaCl溶液的杂质;再加入冷却的、与滤液体积相等的95%酒精溶液,除去溶于酒精的杂质,再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故选C。 【点睛】区分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三次过滤的目的是关键。 10.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长的一层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可能分别是( ) A. 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 醋酸菌、毛霉菌、毛霉菌丝 C. 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丝 D. 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 2、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 3、腐乳表面的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型。 【详解】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变酸的酒表面的一层菌膜,主要与醋酸菌有关;②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主要是成膜酵母菌繁殖的结果;③腐乳表面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故选C。 【点睛】识记:变酸的酒表面出现膜——醋酸菌;泡菜坛内的表面膜——成膜的酵母菌;腐乳外面的皮——毛霉菌丝。 11.下列关于人体内各种酶与加酶洗衣粉中的酶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小肠中的纤维素酶和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均为复合酶 B. 胃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化学本质相同 C. 胰脂肪酶与洗衣粉中的脂肪酶都能催化脂肪酸和甘油的水解 D. 胃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的蛋白酶的最适pH为7.0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人体小肠中没有纤维素酶,A错误;胃蛋白酶与洗衣粉中碱性蛋白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正确;胰脂肪酶与洗衣粉中的脂肪酶都催化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C 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D错误。故选B。 12.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粉状硫 10 g K2HPO4 4 g FeSO4 0.5 g 蔗糖 10 g (NH4)2SO4 0.4 g H2O 100 mL MgSO4 9.25 g CaCl2 0.5 g Ⅰ + + + + - + + + Ⅱ + + + - + + + + Ⅲ + + + + + + + + 注:“+”表示培养基中加入了这种物质,“-”表示培养基中没有加入这种物质。 A. 甲、乙、丙都是异养型微生物 B. 甲、乙都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 C. 甲是异养型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型微生物 D. 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型微生物、丙是异养型微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Ⅰ培养基的特点是缺氮,能在这样的培养基上存活的只能是固氮微生物;Ⅱ培养基的特点是没有有机碳源,是培养自养微生物的培养基;Ⅲ培养基是适宜异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详解】由图可知,培养基Ⅰ中缺少氮源,培养基Ⅱ中缺少碳源,培养基Ⅲ中具备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甲可以在缺少氮源的培养基中生存,乙可以在缺少碳源的培养基中生存,表明甲和乙分别可以自身合成相关物质来满足对氮源或碳源的需要,因此可知甲为固氮微生物,乙为自养微生物,丙需要外界提供碳源和氮源,无法自主合成,因此属于异养微生物,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培养基对微生物选择作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通过分析培养基的成分确定培养基的选择功能;识记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结合培养基种类进行解答,难度不大。 13.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 A. 清澈 B. 浑浊 C. 红色 D. 产生透明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详解】选择培养基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一“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该营养物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选择培养基,而被选择的对象则在培养基中会大量繁殖,因此最终会导致培养液变浑浊.故选B。 【点睛】关键:培养液中若有大量目的菌生长繁殖,则培养液会变浑浊。 14.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5℃下使模板DNA变性→55℃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磷酸二酯键 B. 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D. 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相同 【答案】C 【解析】 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的氢键,A错误;延伸过程中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AT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C正确;PCR过程为:95℃下使模板DNA变性、55℃下退火(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延伸。因此,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高,D错误。 15.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自变量是不同的pH B. 无关变量有温度、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时间等 C. 可通过测定滤出的果汁体积判断果胶酶的最适pH D. pH过低时,果胶酶活性变小,但不失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变量是指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自变量一般是对所研究现象的一种解释。 因变量是指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因变量一般是我们所希望解释的现象。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详解】实验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pH,A正确;温度、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时间等属于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正确;可通过测定滤出果汁体积判断果胶酶最适pH,C正确;pH值过低时,酶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其变性失活,D错误。 【点睛】注意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判断。 16.关于实验细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先去除枝梗后清洗葡萄 B. 腐乳加盐腌制,瓶底到瓶口要均匀铺盐 C. 取土样的小铁铲和信封使用前要灭菌 D.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必须先加刚果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果酒时,先清洗葡萄后去除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由于瓶口处杂菌越多,所以从瓶底到瓶口,盐要铺厚一些;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取土样的小铁铲和信封使用前要灭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先制备培养基然后加刚果红。 考点:考查果酒制作、腐乳制作以及微生物培养的知识。 点评:难度较小,理解果酒制作、腐乳制作以及微生物培养。 17.为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泡菜厂家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下面不是开发新产品所考虑的内容是( ) A. 对泡菜材料进行创新拓展 B. 对水与盐的比例进行调整 C. 对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进行调整 D. 对通气发酵和密封发酵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泡菜制作: 1、菌种: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 2、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解:A、开发新产品时,应该考虑对泡菜材料进行创新拓展,A正确; B、开发新产品时,可对水与盐的比例进行调整,B正确; C、开发新产品时,可对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进行调整,进而调整泡菜的风味,C正确; D、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生物,因此泡菜制作过程中不需要通气发酵,D错误. 故选:D. 考点:制作泡莱. 18.用葡萄发酵酿制的葡萄酒往往呈现深红色,其原因是( ) A. 葡萄酒中酸性物质较多 B. 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C. 酵母菌菌体呈现深红色 D. 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有害物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酒精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综上所述,B正确。 点睛:果酒制作的原理:酒精发酵的原理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由于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发酵过程中应该及时进行排气,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不能装得太满,防止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溢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发酵过程是否成功。 19.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不需要向发酵装置补充无菌空气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制作泡菜时,要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须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制作果醋时,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需要向发酵装置补充无菌空气;错误。 B.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正确。 C.制作泡菜时,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型细菌,坛子加水密封可以造成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和其他杂菌并存,乳酸菌之间存在种内互助,以抑制杂菌的生长,而和其他杂菌的关系是种间斗争,但是到发酵后期,其他杂菌被杀灭,大量乳酸菌繁殖;错误。 D.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菌种来源于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错误。 考点:传统的发酵技术。 点评:本题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20.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 ①目的基因 ②引物 ③四种脱氧核苷酸 ④热稳定DNA聚合酶 ⑤mRNA ⑥核糖体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①PCR技术需要目的基因作为模板,①正确;②PCR技术中需要一对引物,②正确;③PCR技术中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③正确;④PCR技术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等,④正确;⑤PCR技术是体外扩增DNA的,不需要mRNA,⑤错误; ⑥PCR技术是体外扩增DNA的技术,不需要核糖体,⑥错误.故选A。 【点睛】识记PCR技术完成所需的条件及其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血红蛋白分离过程中,使用缓冲液作用是( ) A. 维持溶液浓度 B. 维持溶液酸碱度不变 C. 催化蛋白质分离过程顺利完成 D. 无实际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缓冲物质的作用是调节液体pH的物质,所以在某些液体中加入缓冲液的目的就是维持pH的相对稳定。 【详解】分离蛋白质时加入缓冲液,其原因是缓冲液在一定范围内能抵制外界酸和碱对反应溶液pH的影响,保持pH基本不变,故选B。 【点睛】熟悉缓冲液的作用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2.恰当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获得科学的结论,下列实验材料的选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以病毒为材料探究培养液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 B. 以花生种子匀浆为材料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C. 以高等动物的睾丸为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 以兔血液为材料进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是寄生生物,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代谢活动,因此以病毒为材料探究培养液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正确;花生种子的子叶肥厚,富含脂肪,且为白色,因此以花生种子匀浆为材料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错误;睾丸中的精原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因此以高等动物的睾丸为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错误;兔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而且富含血红蛋白,因此以兔的血液为材料进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相关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3.对于花药的采集接种最好的时期是( ) A. 小孢子四分体时期 B. 单核期 C. 双核期 D. 任何时期都一样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为了挑选到单核期的花药,通常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经历: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 2 .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一种是花粉通过胚状体阶段发育为植株,另一种是花粉在诱导培养基上先形成愈伤组织,再将其诱导分化成植株.进行何种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3.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材料的选择 ①不同种类植物的诱导成功率不同. ②同一种植物,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对诱导成功率有直接影响. ③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花期早期时的花药最佳. ④最合适的选择时期:单核居中期或单核靠边期.a.不选择单核期以前花药的原因:质地幼嫩,极易破碎. b.不选择单核期以后花药的原因:花瓣已有些松动,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2)培养基的组成 花药培养所采用的培养基可能因植物不同而有所变化.培养基各成分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平和配比,常对诱导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决定作用. (3)其他因素:材料的低温预处理及接种密度对诱导的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详解】四分体时期的花药质地幼嫩,极易破碎,不适宜接种,A错误;花粉发育过程中,只有单核期,细胞核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单核靠边期),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B正确;双核期的花药花瓣已有些松动,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不适宜接种,C错误;根据以上选项可知,D错误。 24.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操作,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A. 样品处理、凝胶色谱操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B. 样品处理、凝胶色谱操作、纯化 C. 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D. 样品处理、纯化、粗分离、纯度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步骤一般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等4步.故选C。 【点睛】熟悉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操作的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下列有关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土壤中微生物进行计数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真菌数量比细菌少,所以稀释倍数比细菌小 B. 相同稀释倍数的样液涂布三个平板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C. 确定对照组无菌后,对实验组所有平板进行菌落计数,求其平均值计算活菌数 D. 本实验需要做一个接种无菌水的对照组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称量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整个实验过程要保证无菌操作,应明确土壤中细菌比真菌多,所以细菌稀释的倍数要比真菌稀释的倍数高。 2、细菌计数常用的有平板菌落计数法,是根据每个活的细菌能长出一个菌落的原理设计的.取一定容量的菌悬液,作一系列的倍比稀释,然后将定量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根据培养出的菌落数,可算出培养物中的活菌数.此法灵敏度高,是一种检测污染活菌数的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方法.使用该法应注意:①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过多或过少均不准确;②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O.001%2,3,5一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③本法限用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详解】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比真菌的多,所以为了确保稀释后能形成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培养皿,细菌数量一般选用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A正确;相同稀释倍数的样液涂布三个平板保证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确定对照组无菌后,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计算活菌数,C错误;本实验需要做一个接种无菌水的对照组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 C,容易误认为是针对所有平板内的活菌进行计数,事实,为了计数结果更准确、可靠,只能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并求其平均值。 26.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叙述错误的是 A. 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 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C. 其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液的纯度 D. 结果都是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可以用于活菌计数。只有稀释度足够大,才可以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综上所述,D错误。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名师点睛】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1)平板划线操作: ①挑取他含菌样品: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种。 ②划A区:将平板倒置于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煤气灯(这时皿盖朝上,仍留在煤气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线条多少应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划完A区后应立即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 ③划其他区: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的平行线。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烧去接种环上的残菌。 ④等平板凝固后,将平板倒置。 (2)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能够测定样品中活菌数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27.作为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下列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 与水互溶 B. 能充分溶解色素 C. 对人无毒害作用 D. 易于产品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此外,还有考虑萃取效率、对人的毒性、是否易燃、有机溶剂是否能从产品中完全除去,会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等问题,因此选取萃取剂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详解】作为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不能与水混溶,A错误;作为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要能充分溶解色素,B正确;有机溶剂要对人无毒,C正确;有机溶剂要容易与产品分离,便于从产品中完全除去,D正确。 【点睛】注意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的主要选择要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此外,还有考虑萃取效率、对人的毒性、是否易燃、有机溶剂是否能从产品中完全除去,会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等问题 28.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 在愈伤组织培养中加入秋水仙素,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 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 生根时,培养基通常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例适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中要求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感染,消毒时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尽量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植物细胞融合时必须先去除细胞壁,然后加入诱导剂才能促使细胞融合;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再分化过程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培养基中生长素比例高,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比例高,利于生芽。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中要求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感染,消毒时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尽量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A正确;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加倍,可以诱导植物变异成多倍体植物,B正确;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再分化过程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C 正确;培养基中生长素比例高,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比例高,利于生芽,D错误。 【点睛】识记易混点:培养基中生长素比例高,利于生根;细胞分裂素比例高,利于生芽。 29. 加酶洗衣粉能够除去衣物上的顽固油渍,则它含有( ) A. 脂肪酶 B. 蛋白酶 C. 淀粉酶 D. 氧化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顽固油渍的主要有机物成分是脂肪,酶具有专一性,故加脂肪酶的洗衣粉能够除去衣物上的顽固油渍. 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酶具有专一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能力。 30.下列反映DNA溶解度与NaCl溶液浓度之间关系的坐标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NaCl溶液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NaCl溶液浓度小于0.14mol/L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DNA的溶解度逐渐降低;NaCl溶液浓度大于0.14mol/L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DNA的溶解度逐渐升高.故选D。 【点睛】注意:DNA在浓度为0.14mol/L 的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低,高于或低于此浓度时,其溶解度都要高。 二、填空题 31.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1中的实验流程________。 (2)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 (3)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___时关闭,在________时连接充气泵,并连续不断地向内____________。 (4)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在果醋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答案】 (1). 醋酸发酵 (2). 菌种流失 (3). 果酒发酵 (4). 果醋发酵 (5). 泵入无菌空气(氧气) (6). 酵母菌 (7). CO2 (8). 醋酸菌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酒精发酵后还可以进行果醋发酵。 分析图2:图2是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孔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 【详解】(1)图1方框中的内容是果醋发酵。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洗去浮尘;冲洗应先冲洗后去梗,特别注意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果酒发酵是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而果醋制作是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果酒发酵时关闭,在果醋发酵时连接充气泵,并连续不断地向内泵入空气。 (4 )酵母菌无氧呼吸时,除了产生酒精,还会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酵母菌产生的CO2,在果醋发酵时排出的CO2由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点睛】熟悉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原理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32.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及培养皿等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养液。 (4)转为固体培养时,为获得单菌落进行继续筛选,常采用平板划线法或____________法,接种后,应将培养皿________(填“正放”或“倒置”) (5)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 B.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液 C.蘸取菌液和划线要在火焰旁进行 D.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6)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 (1). 高压蒸汽灭菌法 (2). 目的菌 (3). 异养需氧型 (4). 减少 (5). 稀释涂布平板 (6). 倒置 (7). D (8). 灭菌 【解析】 【分析】 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边进行。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选择和分离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的菌种的过程,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综合进行解答。 【详解】(1)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是分离出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的菌种。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的目的菌种。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增加溶解氧,使营养物质充分利用。 (3)由于“目的菌”有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的作用,所以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的培养基。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分离获得单菌落.接种后,为防止皿盖上凝集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应将培养皿倒置。 (5)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A正确;接种环必须冷却后,才可以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液,否则会烧伤或烧死微生物,B正确;蘸取菌液和划线要在火焰旁进行,防止空气中的杂菌,C正确;划线时要避免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线连。因为最后一区是细菌最稀少的,而第一区是细菌最致密的,如果连在一起则有可能影响单个菌落的分离效果,D错误。 (6)实验结束后要对使用过的器具、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其目的是防止杂菌释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 【点睛】关键:1、筛选能降解化合物A的目的菌株需要配置只含化合物A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2、分离纯化目的菌株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这两种方法的操作方法以及设计的无菌操作技术是重点。 33.将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的花粉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入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的试管中,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形成试管幼苗,其过程如下图: 小麦的花粉细胞①—→愈伤组织②—→丛芽③—→植株④ (1)发育成的植株④称为_____________。 (2)小麦形成花粉时首先由小孢子母细胞经_____________分裂产生4个_______,此时期称为________,依次又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发育成花粉粒(双核期)。 (3)若得到可育的植株,需要用____________对③进行处理。 (4)在利用花药进行培养时需要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单倍体 (2). 减数 (3). 小孢子 (4). 四分体时期 (5). 单核居中期 (6). 单核靠边期 (7). 秋水仙素(或低温) (8). 醋酸洋红法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小麦的花粉细胞①→愈伤组织②的过程称为脱分化,愈伤组织②→丛芽③的过程称为再分化,丛芽③→植株④的过程称为丛芽进一步生长发育为植株的过程。 2、通过花粉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花粉通过胚状体阶段发育为植株,另外一种是花粉在诱导基上先形成愈伤组织,再将其诱导分化成植株;这两种途径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比。 【详解】(1)花药细胞直接发育的个体叫单倍体,故植株④叫做单倍体。 (2)小麦形成花粉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经四分体时期,依次又经历单核居中期、单核靠边期,最终发育成花粉粒(双核期)。 (3)单倍体植物不育,若要得到可育植株,需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对③进行处理,所得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 (4)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最常用的方法为醋酸洋红法。 【点睛】熟悉花药离体培养的流程以及选材、判断方法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重点。 34.为了进一步增强洗衣粉对血渍、奶渍、油污、土豆泥等衣物上常见污垢的去除能力,洗衣粉中常常会添加各种酶类。请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衣物上常见的污垢,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____________。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 __________。 (3)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水温以30~50℃为宜,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根据你所学习的有关知识,解释此注意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面是有关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 脸盆编号 洗涤物 (等量) 洗涤 温度 洗衣粉 (等量) 水量 洗净所需 时间 L 油污布 45℃ 加酶 2 L 4 min 2 油污布 45℃ 普通 2 L 7 min 3 油污布 5℃ 加酶 2 L 9 min 4 油污布 5℃ 普通 2 L 8 min ①该实验设计体现了 _________ 、_________原则。 ②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分钟,请分析最可能的原因_________。 【答案】 (1). 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 多肽(氨基酸) (3). 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 (4). 单一变量原则 (5). 对照 (6). 洗涤温度 (7). 洗衣粉种类 (8). 洗衣粉中酶失效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实验1、2为一组对照,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1、3为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分析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由于酶的活性易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加酶洗衣粉的储存;由于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能催化水解眼角膜上的蛋白质,因此,溅入眼中会损伤眼角膜;酶的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详解】(1)根据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特点,血渍、奶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油污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土豆泥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纤维素.因此,洗衣粉中需要加入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会被水解成可溶性多肽(氨基酸)。(3)酶的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4)①实验1、2为一组对照,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1、3为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体现了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②根据该实验的目的分析,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洗涤温度和不同洗衣粉。 ③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min,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一样,这说明洗衣粉中的酶失效。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一方面要结合实验设计原则,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等,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需要温和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35.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茉莉油提取实验。图1是流程,图2是提取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采摘原料应在茉莉油含量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填“花开的盛期”或“花开的晚期”)采收。 (2)图1中B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通常应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___促进B过程的进行,要完成图1中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____________,因为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物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3)蒸馏完毕,应先________________,然后停止________________,最后拆卸蒸馏装置,拆卸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 【答案】 (1). 水蒸气蒸馏法 (2). 花开的盛期 (3). 分离油层 (4). NaCl (5). 无水Na2SO4 (6). 一定的水分 (7). 撤去酒精灯 (8). 供水 【解析】 【分析】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2、茉莉油与玫瑰油的性质相似,在提取在原理和程序上具有相似性,结合以上对玫瑰油的提取过程的分析,图甲中提取茉莉油的实验流程中的A表示水蒸气蒸馏过程,B过程为分离油层的过程,此过程常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题干提取茉莉油的实验流程中的C物质是无水硫酸钠,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分,提高芳香油的纯度;茉莉油的提取能否采用这一流程进行生产,应该考虑茉莉油是否像玫瑰油一样具有较强的挥发性,还应考虑茉莉花在水中蒸馏是否会出现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部分部分水解等问题。 【详解】(1)茉莉油与玫瑰油的性质相似,由图甲可知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采摘原料应在茉莉油含量较高的花开的盛期采收。 (2)图甲中B过程表示分离油层,通常应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来促进油水分离过程的进行。要完成图甲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无水NaSO4,因为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物可能含有一定的水分。 (3)蒸馏完毕,应先撤出酒精灯,然后停止供水,最后拆卸蒸馏装置,拆卸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 【点睛】熟悉玫瑰精油的提取方法和分离方法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