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衡水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文综试卷(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1956年,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一次诰命:“余其宅兹中国(西周都城成周所处伊洛流域的中原地区),自之乂(治理,安定)民。”此铭文表明周成王旨在 A. 完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 解决周的大地域控制难题 C. 禁止在殷商旧地大行分封 D. 密切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排除A项;根据“自之乂(治理,安定)民”可知反映了周成王对宗族子弟的分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故选B项;西周并没有禁止在殷商旧地进行分封,故排除C项;题意体现了周王的分封,没有反映密切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 2.据记载,秦在统一后将原六国的许多大工商业者迁徙到边远地区,但这些人凭借其技术、经营手段和财力又很快在当地发展起来。这说明当时 A. 区域间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 私营工商业仍有发展空间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有限 D. 秦朝尚未控制住全国局势 【答案】B 【解析】 秦统一后被迁到边远地区的原六国大工商者很快在当地将工商业发展起来,说明当时秦朝私营工商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B项正确;材料没有长途贩运的信息,A项错误;迁工商业者到边远地区不能说明国家在重农抑商政策上的力度有限,C项错误;秦朝没有控制全国局势与其可以将许多工商业者迁到边远地区不符,D项错误。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变化: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B. 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三省长官的职责地位有所调整,说明君权和相权之间关系的变动,C正确;门下省负责的是审核政令,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政府效率提高无关,D排除。故选C。 4.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西阳等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钢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 A. 汉族与其它民族间的隔阂消除 B. 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 C. 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 D. 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土司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忠孝坝”“忠孝堂”等信息可知,明朝土司家族参加沿海抗倭战争、镇压农民起义,体现了明朝土司家族的国家认同感,将治下的地区、衙署改名,可看出明朝土司家族的文化认同感,即体现了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C项正确;明朝土司家族参加沿海抗倭战争、镇压农民起义,看出土司家族对明朝的贡献,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间联系的加强,A项错误;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确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B项错误;材料可看出朝廷与土司家族联系加强,并无法看出朝廷是否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D项错误。 5.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价格和内地市场价格差距不大,说明当时对进口棉布征收的内地税较低,这不利于本国棉布销售,即关税并未起到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加深,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但材料内容与贸易中心转移无关,B项错误;题干描述对象是进口棉布,未涉及到民族工业,C项错误;国内统一市场在古代大一统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材料没有描述的是进口棉布价格,无法得出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结论,D项错误。 6.学者李剑农在论及中共成立时说:“受了俄国革命的刺激,思想上起了变化,一般人被国内的军阀和国外帝国主义压迫得不堪,于是新文化运动的急进分子,想把俄国的共产党作为导师,动员大多数尚没有阶级意识的无产者齐联合起来,造成无产阶级和军阀的决斗,和帝国主义的决斗。”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尚未产生阶级意识 B. 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是中共成立的重要背景 C. 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走向急进 D. 先进的中国人已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中共成立的背景,即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共受到十月革命影响,号召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B正确;材料中提到“大多数尚没有阶级意识”,而不是全部没有,排除A;C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1927年开辟井冈山道路,先进的中国人才找到正确革命道路,排除D。 7.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大地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思想产生 B. 严格遵循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C. 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D. 阐明了团结盟国抗战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孙中山逝世的时间推断可知文章应该发表于1949年,因此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故选C; 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本质不同,排除B;1949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故选C。 8.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A.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 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 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个体经济在1983年后的城镇里大量出现,并且是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因此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选项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 【点睛】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解题关键除了有效提出材料信息,即个体经济出现在城镇,集中于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还要把握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9.公元前204年,罗马颁布了《肯奇亚法》,禁止竞选中的普遍捐赠行为,以后又通过一系列限制候选人举办赛会或宴会资格的法律。然而,由于权力阶层对法律的过多介入,选举舞弊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这一现象表明 A. 当时社会道德普遍沦丧 B. 行政干预导致法律失效 C. 罗马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D. 罗马政治生活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禁止竞选中的普遍捐赠行为”“由于权力阶层对法律的过多介入,选举舞弊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 等信息可知,颁布《肯奇亚法》以禁止竞选中的舞弊行为,但由于权力阶层对法律的介入使舞弊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说明法律受到干涉,体现了罗马政治生活的复杂性,D项正确;题干只是体现了竞选中出现的舞弊现象,没有表明当时社会道德普遍沦丧,A项错误;题干只是说明舞弊现象没有得到遏制,没有体现法律失效,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法律受到干涉,表明罗马政治生活的复杂性,不代表罗马民主政治的衰落,C项错误。 10.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B. 历史真实性需要后人证实 C. 历史是人思维活动的反映 D. 客观历史会被人主观臆断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是唯心主义观点,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排除。故选A。 11.1715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至1775年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 A. 三角贸易的发展 B. 商业革命的推动 C. 工业革命扩展 D. 经济的垄断模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这主要和当时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关,B正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黑奴,A排除;1689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展开,C排除;经济垄断模式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D排除。故选B。 1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它们作为阶段性的事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同样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能够使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据此可知,这些事件 A. 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B. 推动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 C. 促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 巩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结合所学有1967年欧共体建立,形成以欧洲联合对抗美国;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增强国际争取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促进国际关系发展;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这些事件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选A;7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缓和,B错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C错误;世界多极化没有形成,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省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从此时起,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半导体生产国。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后两次与美国签订半导体协议。通过协议,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1993年,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方面重新夺魁,还强化了微处理器等高附加价值尖端产品的优势。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玚被评价为“不再重要”。 ——据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贸易摩擦》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城的贸易摩擦不断。 ——据王龙兴《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并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本相比,中国应对中美半导体领域贸易摩擦的有利条件。 【答案】(1)原因:政府的大力扶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美国的支持;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影响:重创了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影响日本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维护了美国公司的垄断利润,确保了美国在半导体市场的绝对优势;为美国对后发国家高科技发展采取限制政策提供了先例。 (2)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长期遭受西方国家技术封锁);大致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期起步;从封闭、半封闭发展到融人全球化潮流;虽经历曲折,但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从适应国家计划需要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受政治环境和政策影响较大。 (3)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综合国力强大;国内市场广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半导体科技创新实力的迅速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新兴力量崛起,单边主义受到更多抑制)。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美国在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扶持、调整、推动和抓住机遇,到外向型经济、生产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引进技术与创新结合,再到美国支持、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等方面,分析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玚被评价为‘不再重要’”等信息,从日本半导体产业、科技发展,美国公司、美国对后发国家限制等方面,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中美半导体领城的贸易摩擦不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起步背景、发展水平、改革前后状态、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和政策、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的特点。 (3)条件:根据材料一中“美国在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在全球半导体市玚被评价为‘不再重要’”,材料二中“依靠自身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外交立场、综合国力、国内市场、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实力、民族精神、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分析中国应对中美半导体领域贸易摩擦的有利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勾勒出了清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演化的梗概,其中蕴含着这一时期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特征。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1: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运河沿线)转为向东(沿海、沿江)拓展。 说明: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长期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密切了南北经济联系,运河沿线成为物资、人员的集散地,形成了运河经济带,从而产生了扬州、苏州、宁波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清代前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活跃,工商业市镇发展,运河沿线的这些城市地位日益突出,从而强化子南北走向(沿运河)的的之”字型城市布局。 鸦片战争后,长三角地区的王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相继被迫开放。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人侵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商业在通商口岸以及长江沿线的南通等地创办>加之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长玉角地区的经济带辏向东方(沿海s婚江拓展,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Σ”型城市布局。 可见,清代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与经济格局的重新组合导致了城镇布局的变迁。 示例2:特征:清代后期,上海城市地位崛起(上海从一般城市崛起区域中心城市)。 说明: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但发展并不平衡。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使得运河沿线工商业市镇发展更为充分,逐渐形成了以扬州、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城镇格局。而偏离运河的上海,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限制,加之明清两朝海禁政策的影响,较之苏州、杭州有巨大的差距,只是该地区的一般城镇。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大量涌人,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的创办、晚清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民族工商业在上海逐步发展壮大。上海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近代化发展的龙头。 可见,上海城市地位的崛起与清代政治、经济因素的变更密切相关。 (其他角度: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受经济带影响;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镇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等。》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观察图片,分析其中清代前、后期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演化的情况,可得出“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转为向东拓展”,“清代后期,上海城市地位崛起”,“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化特征”等特征中,从中选取一条并明确表述出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方面,对其产生、发展和影响等进行分析说明。论述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5.材料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长期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职能,到元代却逐渐淡化。洪武五年,明太祖正式向全国推广修订后的乡饮酒礼,其礼仪程式主要从儒家典籍和唐宋礼制中损益而来,但增加了宣讲国家律法的“读律”一项。洪武十六年,明太祖又下诏颁行乡饮酒礼图式,对府州县和民间里社乡饮酒礼作出了详细规定。府州县的乡饮酒礼程序非常繁琐,宾客座次以官爵高低和年龄长幼为序,而里社的乡饮酒礼仪式相对简略,宾客座次也仅以年龄长幼为序。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再次颁布乡饮酒礼图式,按照无过、有过及过犯程度分别设置三等座次。同时,《大明律》还对违反乡饮酒礼规定的行为制定了惩罚措施。但正如时人观察到的,一些惩戒性的规定在民间因“恐启争生衅”而致废搁已久。 ——据杨艳秋《明代的以礼化俗及礼向基层的渗透——明洪武朝乡饮酒礼考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作用。 【答案】(1)强化君主权威(贯彻国家意志);礼法并用,以礼化俗;持续改革,日益规范;劝善与惩戒并存;分层分类,向基层渗透;继承与创新结合。 (2)推动了儒家思想社会化和生活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但一些规定难以有效施行,效果有限。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增加了宣讲国家律法的‘读律’一项”,“对府州县和民间里社乡饮酒礼做出了详细规定”,“府州县的乡饮酒礼程序非常繁琐,宾客座次以官爵高低和年龄长幼为序,而里社的乡饮酒礼仪式相对简略,宾客座次也仅以年龄长幼为序”,“按照无过、有过及过犯程度分别设置三等座次”,“对违反乡饮酒礼规定的行为制定了惩罚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根本目的、方法、范围、过程、手段、对象、变革等方面,分析概括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特点。 (2)作用:根据材料中“从儒家典籍和唐宋礼制中损益而来”,“宣讲国家律法”,“对违反乡饮酒礼规定的行为制定了惩罚措施”,“一些惩戒性的规定……废搁已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从儒家思想生活化、社会教化、基层治理、效果有限等方面,分析明太祖推行乡饮酒礼的作用。 16.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作为政务院副总理负责新中国的立法工作。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1956年董老在党的八大上向全党提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的号召。董老认为党的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防止把二者对立起来,只按照法律规范办事而忽略党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政策,因为法本质上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党的政策比法律更具有时代性、灵活性,且政策可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和原则性。他认为,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必须对群众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董老在论述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时,强调了人民在法制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坚持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是法制建设必须贯穿始终、坚持到底的重要原则。 ——摘编自陈泽平《论董必武法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联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必武法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必武法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内涵:明确“依法办事”的思想;正确处理党和法律关系;加强学习,提高法学理论素养;以民为本,坚持人民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 (2)时代背景:旧中国法治基础薄弱;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民民主法制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建立新时代民主法制的提供了重要条件。 【解析】 (1)内涵:由材料“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可归纳为明确“依法办事”的思想;由材料“党的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防止把二者对立起来”可归纳为正确处理党和法律关系;由材料“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可归纳为加强学习,提高法学理论素养;由材料“强调了人民在法制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可归纳为以民为本,坚持人民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 (2)时代背景: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及所学可知,其背景可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展开叙述。其历史因素是因为旧中国法治基础薄弱,它需要形成新时期的法制思想;其现实因素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民民主法制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也为新的法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