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期中语文检测 本试卷共 21 题,共 100 分,共 12 页 时间:9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2 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 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 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下列划线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以手抚膺坐长叹 以:介词,用 B. 所守或匪亲 或:有时 C. 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介词,比 ‎2. 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危乎高哉 危楼高百尺 B.以手抚膺坐长叹 义愤填膺 C.连峰去天不盈尺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D.尔来四万八千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下列划线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 以手抚膺坐长叹 C. 剑阁峥嵘而崔嵬 D. 猿猱欲度愁攀援 ‎4.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见 路之难行。‎ B.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 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 之高、绝壁之险。‎ D. 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 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19 分)‎ 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 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乾德中平蜀,选为果、闲监.军.,年方弱冠,母忧其未更事, 将辅以处耘左右。继隆曰:“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军,愿不以为虑。”母慰而遣 之。会征江南,领雄武卒三百成邵州,止给刀盾。蛮贼数千阵长沙南,截其道。继 隆率众力战,贼遁去,手足俱中毒失,得良药而愈,部卒死伤者三之一。太祖闻其勇 敢而器重之。复从李符督荆湖漕.运.,给征南诸军。吴人以王师不便水战,多出舟师 断饷道,继隆屡与斗,粮悉善达。又与梁迥治决河。迥体肥硕所乘舟弊不能济,继 隆易以已舟。已而继隆舟果覆,栖枯桑杪,精他舟以度。后为镇州都监契丹犯边, 与崔翰诸将御之。初,太宗授以阵图,及临阵有不便,众以上命不可违。继隆曰“事 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李继迁 叛,命继隆率兵击之。四月,出银州北,破悉利诸族追奔数十里,斩三千余级,俘蕃 汉老幼千余,枭代州刺史折罗遇首。从曹彬征幽州,矢中左股,血流至踵,获契丹責 臣一人。彬欲上其功,继隆止之。俄而博潜、米信军败众溃,独继隆所部振旅而还, 即命继隆知定州,寻诏分屯诸军继隆令书吏尽录其诏。旬余,有败卒集城下,不知 所向,继隆按诏给券,俾各持诣所部,太宗益嘉其有谋。真宗威平二年,丁内艰,起 复。王师失利于望都,继隆表來诣阙面陈边事,因乞自效。真宗慰谕之。景德二年 春,加开府仪同三司。诏始下,会疾作,上亲临问。卒,年五十六。车.驾.临哭之恸,‎ 为制服发哀。乾兴初,诏配.享.真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李继隆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 除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B.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萌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 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 C.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 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 D.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 除籍会长/春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监军为临时派遣,在军队中负责对功罪赏罚进行稽查和审核,有时也由宦官充 任。 ‎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在文中指通过海道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需。 C.车驾在文中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作帝王的代称,类似的说法还有“乘舆”“御驾”。 D.配享是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在文中指继隆死后附祭于真宗 庙。‎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继隆年轻有为,做事颇有自信。他年方二十,就被选用担任果、监军,母亲担心 他还未曾经历世事,要李处耘身边的人辅助他,他却认为自己会有所建树。 ‎ B.继隆奋勇杀敌,受到皇帝赏识。征伐江南时,他率领人马奋力作战,手脚都被毒 箭射中,所辖士兵死伤的有三分之一,但终以少胜多,太祖因而十分器重他。 ‎ C.继隆关心同僚,不顾个人安危。他与梁迥治理黄河决口时,用自己的船交换梁 迥的破船,后来船只倾覆,停留在枯死的桑树梢上,他依靠其他船才得以渡河。 D.继隆随机应变,行事有责任感。契丹侵犯边境,太宗传授的作战部署图不合实 际,他认为作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于是独自承担了违反诏令的罪名,打败敌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继隆按诏给券,俾各持诣所部。太宗益嘉其有谋。‎ ‎(2)王师失利于望都,继隆累表求诣阙面陈边事,因乞自效。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春运的壮观景 象,未必能为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 奔波与辛劳。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 问:我是谁?有个 _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 回了二狗、翠花。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 一件好事。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 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无需 的宣传,也无 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旱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 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 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_、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在饭 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 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陋习。( ) 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 尝不是一种新的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 更自由、更丰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 _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 “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 能获得新生。‎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家喻户晓 雷厉风行 故步自封 千篇一律 B.家喻户晓 大张旗鼓 抱残守缺 众口一词 C.耳熟能详 大张旗鼓 抱残守缺 千篇一律 D.耳熟能详 雷厉风行 故步自封 众口一词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每一个春节的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 团结统一 ‎ B.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 结统一 ‎ C.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 结统一 ‎ D.春节的每一个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征也得 到了印证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同时需要我们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 B.同时,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具体行为。 C.我们为了传统的文化生生不息,同时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D.同时,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9 分)‎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 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 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 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 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 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 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 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 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 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 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 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 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 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 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 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 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 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 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 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 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 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 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 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 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 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 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 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 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 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 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 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 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 (选自 ‎2018 年 11 月 26 日《光明日报》)‎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程端礼、徐与乔、周承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 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 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 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 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 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 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 和探讨,有理有据。‎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 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 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板”‎ 的读书人。‎ 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 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五、阅读下面文本,完成 16~19 题。(15 分)‎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 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 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 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 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 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 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 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 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 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 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 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 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 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 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 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 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 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 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 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 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 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 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 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 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 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 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 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 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 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 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 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 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 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 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 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 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 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 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 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 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16.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 。‎ ‎17.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 。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5~16 题。(9 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 年〜770 年)于 770 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 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 感。 ‎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19.诗人因何而“愁”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 。‎ 七、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7 分) ‎ ‎20、补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 ”两句诗既是全诗 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 ‎(3)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 的句子是: , , 。以此借古 讽今,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七、文学常识(每题 1 分,共 20 分)‎ ‎21.在括号内填“对”或“错”‎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 120 回,曹雪芹写前 80 回,高鹗写后 40‎ 回,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2)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 或红色,有“大红大紫”“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 ‎《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较低。 ( )‎ ‎(3)“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 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 )‎ ‎(4)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 “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5)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 ‎(6)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 江阴是长江之南。 ( )‎ ‎(7)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 )‎ ‎(8)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第二个月。( )‎ ‎(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 )‎ ‎(10)“出”在古代一般指地方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 官二年”。 ( )‎ ‎(11)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 ‎《书》《礼》《易》《左传》。 ( )‎ ‎(12)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 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 ‎(13)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 )‎ ‎(1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 ‎(15)古人对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 用“家父”。 ( )‎ ‎(1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 )‎ ‎(17)“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即正史。 ( )‎ ‎(18)《史记》中记叙帝王事迹的是世家。 ( )‎ ‎(19)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 )‎ ‎(20)“暮春”,指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季春”。‎ ‎( )‎ 答案:‎ 一、1. B 解析:或:倘若。‎ ‎2. D 解析:A.高。B.胸。C.距离。D.(1)那,指开国之初;(2)你。‎ ‎3. A 解析:A项,“然后”是“这样以后”的意思,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 D 解析: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实则写仕途坎坷”也无依据。‎ 二、5. B ‎6. B 解析:本文“漕运”是通过河道运输而不是“海道运输”‎ ‎7. D 解析:“独自承担了违反诏令的罪名”说法有误,原文意思是“假如得到违反诏令的罪名,请求独自承当。”‎ ‎8. (1)李继隆按照诏书发给凭证,让(使)他们各自携带到所属部队去。太宗更加赞赏他有谋略。‎ ‎(“券”“俾”“嘉”1 处1分,大意2分)‎ ‎(2)朝廷军队在望都失利李继隆多次上表请求到朝廷去当面陈奏边疆事务,于是请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表”“阙”自效”1处1分,大意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9.C 解析: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在上下语境中显得夸张。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雷厉风行:像雷一样快,像风那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不合语境。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故步自封:‎ 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侧重强调封闭,不开放,不合语境。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知改进。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不合语境 ‎10.C 解析:A项“也被印证了”被动句使用不对;B、D项“春节的每一个底色”语序不当;另外,D项前后叙述主体不一致,造成语言不连贯。‎ ‎11.D 解析: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句叙述主体保持一致,A、B不当;另外,A、C项将“同时”放到句子中间,语意不畅,故选D 四、12.A 解析:B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C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以偏概全,太绝对。“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 ‎13.D 解析:“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 ‎14.C 解析: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闸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五、15.B “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错。‎ ‎16.【 答案要点】‎ ‎(1)更积极,特别有干劲。他看到懒民的变化后,就想着赶紧干活去。‎ ‎(2)更自信,充满成就感(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邀请。‎ ‎(3)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 富。‎ ‎(4)更机智,学会审时度势。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 6 分)‎ ‎ 17.【答案要点】‎ ‎(1)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 不平静。(或:清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 ‎(2)使小说的情节更 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 ‎(3) 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 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六、古诗鉴赏 ‎18.D 解析:错在“境界小巧别致”,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19.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6分,每点2分,分析紧扣要点,意思对即可。)‎ 七、名句名篇默写 ‎(每空1分,共7分)‎ ‎20(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八、文学常识 ‎21(1)对 ‎(2)错 司马青衫指白居易,不是李白 ‎(3)错 “孤”是君主的自称,“孺人”是对妇人的称呼 ‎(4)对 ‎(5)错 始于隋炀帝时期 ‎(6)对 ‎(7)对 ‎(8)对 ‎(9)错 “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 ‎(10)错 指京官到地方就任 ‎(11)错 应为《春秋》‎ ‎(12)对 ‎(13)对 ‎(14)错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15)错 家父是称自己父亲,令尊是称呼对方父亲 ‎(16)对 ‎(17)对 ‎(18)错 记载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19)对 ‎(20)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