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教案

第28讲 群落 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 核心素养解读 命题趋势 ‎(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3)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1)用稳态与平衡观和进化与适应观阐释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群落演替过程及结果 ‎(2)通过“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的实验探究,感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形成进化与适应的观念 ‎◆题型内容:以具体实例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过程与类型 ‎◆考查形式:考查群落结构以图表曲线为素材,群落结构与演替的考查多联系实际案例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 ‎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 物种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 物种数目 的多少。 ‎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 目测估计 法。 ‎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把另一种生物作为 食物 。 ‎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等。 ‎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体内或体表 ,通过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 ‎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生物种群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 ‎(2)类型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 自然选择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 自然资源 的充分利用。 ‎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4.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5.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6.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8.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9.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A、B、C三图显示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请思考:‎ ‎(1)图A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由    决定,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它与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有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 ‎(2)图B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    结构。 ‎ ‎(3)图C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在图示A~E 5个沼泽区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有哪些? ‎ 答案 (1)光照强度 垂直 图A显示的不同层次为“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层,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属“同一种群”的个体差异 ‎(2)水平 (3)种群 A~E全部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  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 坐标图 营养 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一般形式为:‎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牛与羊,农 作物与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考向一 考查种间关系 ‎1.(2019河南商丘九校期末联考)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由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有种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上述事实体现的生物间的关系依次为(  )‎ A.互助、斗争、竞争 B.种内互助、捕食、竞争 C.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竞争 D.种内互助、捕食、种内斗争 ‎1.答案 C 根据题意,野马和太阳鱼属于种内行为,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属于种内互助;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属于种内斗争;美洲灰松鼠和当地松鼠属于两个物种,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属于竞争。‎ ‎2.(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2.答案 D 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对二者均有利,B错误;两种鱼为争夺O2等资源会发生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D 正确。‎ 题后悟道·归纳 ‎  1.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 ‎(2)一升一降 ‎(3)交替升降 ‎2.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捕食曲线——不同步性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分析如下:‎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先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下图所示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考向二 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空间结构 ‎3.(2019山西祁县中学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C.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高山上,山脚、山腰、山顶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3.答案 C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正确;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B正确;一片农田中的玉米为同一种群,其长势参差不齐,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着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4.如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不同深度处的相对个体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深的部位 C.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 D.影响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 ‎4.答案 D 该浮游动物在池塘的不同深度分布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浅的部位,B错误;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C错误;在子夜黑暗环境中,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池塘较浅的部位,中午光照强、温度高时,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池塘较深的部位,由此推测浮游动物的移动可能与温度和溶氧量有关,D正确。‎ 题后悟道·归纳 ‎  关注群落结构的两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 ‎ ‎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演替的类型 ‎  类型 项目  ‎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一个从来没有  被植物覆盖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 ‎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时间 经历时间 漫长  ‎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  较为关键 ‎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趋势 演替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 能 (填“能”或“不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 能量 总生产量 增加 ,群落的有机物总量 增加  ‎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 越多 ,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不可逆  (填“可逆”或“不可逆”)变化,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 ‎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 和 方向 进行。 ‎ ‎1.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2.冰川泥和沙丘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4.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6.人类活动一定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自然条件下,所有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如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的演替类型是     、     ,判断依据是                       。 ‎ ‎(2)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宜用    曲线表示。 ‎ ‎(3)     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 ‎ 答案 (1)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由于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2)乙 (3)次生 考向一 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特点 ‎1.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答案 D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种的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2.答案 D 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B正确;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D错误。‎ 题后悟道·归纳 ‎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考向二 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变化趋势 ‎3.(2019陕西延安模拟)在一个矿区废弃地的治理过程中,甲地移栽草本植物和灌木,乙地未进行移栽,一年后两地的情况如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地区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86‎ ‎27‎ ‎139‎ ‎19.8‎ 乙 ‎3‎ ‎9‎ ‎28‎ ‎11.9‎ A.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属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甲、乙两地的无机环境保持不变 C.甲地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结果 D.甲地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3.答案 C 甲和乙发生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甲和乙地的无机环境会发生改变,B错误;甲地和乙地的区别在于甲地移栽草本植物和灌木,故小型土壤动物增多是移栽植物的结果,C正确;甲地的群落演替慢慢地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一直加剧,D错误。‎ ‎4.(2019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期末)某块农田由于废弃很久,已经荒芜且长出灌木。请回答问题:‎ ‎(1)在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该农田在演替的过程中,即将经历的阶段有       ;如果该农田在灌木阶段遭遇一场冻雨,冻死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灌木影响不大,则演替进程     (填“加快”或“基本不变”);但是,     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2)如果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种类数或个体数的变化,则曲线B表示        ,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     的变化。 ‎ ‎(3)近些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未发生改变”“发生改变”)。 ‎ ‎4.答案 (1)森林阶段(或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基本不变 人类活动 (2)植物个体数的变化 有机物量(或生物量) (3)变快 发生改变 解析 (1)该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即将经历的阶段有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依题意,遭遇一场冻雨,冻死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灌木影响不大,所以演替进程基本不变;但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种类数或个体数的变化,由于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加,而植物个体数的变化处于动态平衡,故曲线B可表示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所含能量多,因此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有机物量的变化。(3)与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发生改变。‎ 题后悟道·归纳 ‎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四个易错点 ‎(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地衣等存在。‎ ‎(2)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终点。‎ ‎(4)演替并非最终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演替所处地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1.实验原理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 取样器取样 法进行采集、调查。 ‎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① 记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 ‎② 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 ‎2.实验流程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 诱虫器 (A图): ‎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 吸虫器 (B图): ‎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1.(2019广东深圳第二次调研)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影响调查结果 C.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个体大数量少的群落 D.通常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 ‎1.答案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是有差别的,所以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B正确;记名计算法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C错误;根据调查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土壤地方和深度、以及时间可能不同,D错误。‎ ‎2.(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冲刺押题卷)请据图回答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及其丰富度的调查的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      。 ‎ ‎(2)丰富度指的是            。 ‎ ‎(3)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    ,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或       取样调查。 ‎ ‎(4)图A为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         。利用A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           ‎ 的习性(至少答出两点)。图B为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                   。无论诱虫器或是吸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 ‎ ‎(5)长期分析,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都将流入下一营养级或者        。 ‎ ‎2.答案 (1)消费者或分解者 取样器取样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强 标志重捕法 (4)便于空气流通 避光、避高温、趋湿 避免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70%酒精 (5)被分解者利用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2)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4)图A为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利用A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图B为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避免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无论诱虫器或是吸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5)长期分析,土壤中某些小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都将流入下一营养级或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 题后悟道·方法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①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②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③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④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记下其特征。‎ ‎⑤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1.(2019江苏,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1.答案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等之后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个体之间的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争夺配偶(吸引异性)争相开屏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D错误。‎ ‎2.(2017海南单科)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暴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暴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答案 D 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相互抑制,D不合理。‎ ‎3.(2015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3.答案 D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 ‎4.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群落的丰富度变化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 ‎4.答案 A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优势替代”,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群落的丰富度变化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D正确。‎ ‎5.(2020山东模拟)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5.答案 C 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草方格能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B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6.【不定项选择题】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6.答案 ABD 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0,说明可能是甲种生物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种群可能是竞争关系。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是乙种群最终表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自身密度的制约。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 ‎7.【不定项选择题】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7.答案 ACD 农田的存在,使得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所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但是属于同一物种,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松鼠的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