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 练习(二)历史 2020.6 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下列选项体现了该论断的是 A. 世卿世禄制的确立提高了贵族地位 B. 战争导致了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C. 铁器牛耕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变革 D.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变革,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推动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故选C;世卿世禄制巩固了奴隶制度,不能促进社会转型,排除A;战争不是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排除B;西汉时期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D。 2.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形势图,下列各项中出现于这一朝代的是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曲辕犁的推广 C. 古代戏曲的成熟 D. 丞相制的废除 【答案】A 【解析】 根据“长安”“益州郡”“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都成在长安,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形势图反映的是西汉,西汉时期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故选A;唐朝出现曲辕犁,但唐朝在新疆地区设立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排除B;元杂剧标志古代戏曲成熟,但元朝都城在大都(北京),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但明朝都城在北京,排除D。 3.《太平广记》是一部宋代编纂的小说集,其中一篇记载:“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这有助于了解 A. 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B.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 商业发展与社会风气 D. 当时文学的主流形式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客店店主三娘子善于经营并致富的情况,这反映了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工商皆本思想的信息,排除AB;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是词,排除D。 4.《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A. 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基础 B. 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 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 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中国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西洋药书》中介绍药物,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故选B;A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作用,C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意义,排除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5.下列是对中国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思想的评论,最恰当的是 A. 前者侧重对古代正统思想的扬弃,后者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B. 前者在当时中国居于主导地位,后者被当时欧洲社会视为“异端” C. 前者是古代思想的重生,后者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D. 前者是为君主专制辩护,后者是对君主专制批判 【答案】A 【解析】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批判是对古代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属于传统儒家思想范畴,欧洲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故A正确;中国明清之际思想批判没有居于主导地位,B错误;古典文化的复兴是文艺复兴,欧洲启蒙思想不是古典文化的复兴,C错误;中国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D错误。 6.1885年有官员上书说:“设立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局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清廷回复:“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与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分析以上材料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要素 内容 A 上书人身份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B 上书人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清政府态度 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 D 该事件背景 维新变法走向政治实践 【答案】C 【解析】 根据“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可知,清政府反对仿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固守传统君主专制制度,故C正确;根据“官员上书”可知,上书人身份是封建官僚,并非资产阶级,排除A;根据“设立上下议院”可知,上书人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错误;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7.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的影响是 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 C. 中国开始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次列强侵华战争迫使清帝西逃,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A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是甲午战争的影响,排除ABC。 8.上海是近代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中心,上海缫丝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早产生的行业之一。下表是上海缫丝业规模变化表,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1928年 1933年 1936年 1939年 丝厂(单位:家) 104 44 49 36(全部在租界) 丝车(单位:部) 24375 10730 11116 7618 ①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②手工生产技术落后 ③日本侵华战争的冲击 ④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表格数据表明,1928-1939年上海缫丝业的工厂、丝车数量逐渐较少,规模逐渐减小,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列强转嫁经济危机,使上海缫丝业受到冲击,①正确;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艰难,③正确;①③正确,故选A;上海缫丝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不是手工生产,②错误;从上海缫丝业规模变化情况无法得出“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排除④;②④错误,故排除BCD。 9.1933年,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中出现以下作文题目。由此可知 大学 题目 国立中山大学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 国立浙江大学 救济农村之我见大学生的责任科学的价值 燕京大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试阐其旨以抒所感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的抗日运动) 齐鲁大学 语谓“多难兴邦”,试申其说 厦门大学 和平与战争 A. 知识分子认同国民政府对外政策 B. 儒家学说已经在大学被彻底舍弃 C. 文学革命未广泛实行于教育领域 D. 大学注重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答案】D 【解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因此,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目中“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救济农村之我见”“以抒所感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多难兴邦”“和平与战争”都体现了大学注重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故选D;材料是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中出现的作文题目,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态度,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学革命的信息,排除C。 10.武汉是一座经历了中华民族奋斗与辉煌的英雄城市,下列能够见证武汉“英雄”事迹的是 A. 一口通商《资政新篇》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汉阳铁厂《临时约法》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 辛亥革命“八七会议”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D. 武汉会战“南方谈话”首个经济特区设立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汉市的武昌起义爆发,即辛亥革命,1927年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故选C;“一口通商”指广州,排除A;《临时约法》颁布于南京,排除B;深圳是第一个经济特区,排除D。 11.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召开,通过《汉城宣言》,确定该组织的目标是鼓励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的流通,减少贸易与投资壁垒,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为成员。中国加入该组织的意义在于 A. 为中国提供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 B. 为中国创造了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外部环境 C. 削弱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 推动该组织走向了经济政治实体 【答案】B 【解析】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为中国创造了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外部环境,故选B;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能促进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排除A;C夸大了中国加入该组织的意义,排除;亚太经合组织没有走向“经济政治实体”,排除D。 12.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古希腊“公民们经常在广场上讨论如何保存与扩充自己城邦……亲自上船,去和(异族、异邦)作战……要想取胜就需要锻炼每个士兵的身体,需要比例匀称、身手矫健”。下列选项中,与上述古希腊社会风貌有关的是 ①奥林匹克运动会 ②公民民主政治 ③米开朗基罗《大卫》 ④《拿破仑法典》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和古希腊公民关心城邦发展、安全,注重锻炼身体,强调身材比例匀称、身手矫健等社会风貌有关的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公民民主政治和米开朗基罗《大卫》,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民法典,意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和法国大革命成果,与古代希腊社会风貌无关,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13.下列材料节选自一封书信,其中标注①的是 A. 英国 B. 好望角 C. 土耳其 D. 古巴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西班牙国王”“我认定自己到达中国境内”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以为自己到达了东方的中国,可实际上是到达了一个新的大陆,即美洲,故①是指美洲的一个地方,而D项中的古巴是属于美洲的,故D正确;ABC都不属于美洲,排除。 14.对以下三幅漫画的共同点,评述正确的是 漫画 标题 备注 福音书的灿烂光辉 原图配有诗句:无论教皇怎样抵抗,上帝的旨意不可抵挡。福音书是记述耶稣生平与复活事迹为主的文件与书籍,通常意指《新约》圣经中的内容。 巴黎美人 原图配有文字:我们不需要王后!巴黎必须自由!断头台万岁!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上断头台。 这是德意志祖国吗—毋庸置疑的大众流行语 原图配有文字:你们这些不听话的、哭闹不停的孩子,已经干扰了邻居的安静,必须受到惩罚!最下面两人为俾斯麦(打人者)和拿破仑三世(被打者)。 ①表现了欧洲人对和平的渴望 ②漫画展现了同一时期欧洲地区政治生活的风云变幻 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味 ④漫画涉及的历史事件,体现了欧洲旧秩序遭到冲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张图描写的分别是欧洲的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欧洲反法同盟。三幅图分别讽刺了天主教会、法国国王和欧洲的封建统治者,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味,③正确;而这三幅图都体现了欧洲旧秩序遭到冲击,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材图一并没有涉及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排除①;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欧洲反法同盟并不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事件,②错误,故排除ABC项。 15.凯恩斯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体系,它“把地方性银行的原则扩大到国际领域……如果一个家伙想让自己的资源闲置,这些资源将并不因此撤出流通,而是对另一个准备使用这些资源的家伙变得有用”。这一观点在全球经济合作领域得以实现,开始于 A. 罗斯福新政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C. 欧共体成立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地方性银行的原则扩大到国际领域”可知这与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有关,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开始把各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开展合作,故B项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涉及到国际间的合作,排除A项;欧共体成立并没有涉及到金融领域,且只是区域性的合作,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涉及的是国际贸易,而不是国际金融,排除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6.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 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 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 ——据(唐)杜佑《通典》编制 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 材料三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 ——《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 材料四 各时期户数一览表 ——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 (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 (2)均田制在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 【答案】(1)从材料一来看,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 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战乱之后,把无主荒地授给农民且大部分授田属国家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 (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 【解析】 (1)本问可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解读,从材料一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官员的土地是平民的数倍,说明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再结合均田制实行的背景,可得出均田制只是抑制土地兼并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 (2)均田制的“隐患”,可根据均田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一角度概括;同时可根据材料“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分析得出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农民容易因天灾人祸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从而破坏均田制的实行。根据材料四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在不断增加,也会增加政府授田的负担,导致无田可授的现象,从而破坏均田制。 17.民俗与历史研究 材料一 “民间信仰”主要就是指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信奉的传统习俗。中国民间信仰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是“落后的、反科学的东西”。中国知识界的民间信仰研究发端于晚清时期的“批判迷信”,其目的就在于破除迷信、启蒙思想、改良社会等。因而,这一时期所用的“迷信”一词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如《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1期)刊载的《续无鬼神演义》一文认为,中国民间的“种种迷信”导致“种灭国亡”。 ——摘编自张志刚《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时期民间信仰被看作“迷信”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24年,顾颉刚发起了一场孟姜女故事研究活动,他以进化论思想为基础,将“历史演进法”完善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模式。即发现历史链条上一切可能的因素,进而挖掘本质,总结规律。例如唐代孟姜女故事由汉代的哭夫崩城演变为夫修筑长城而死、妻哭崩长城,顾先生考察这一演变的原因时,把乐府诗歌的传统和唐代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军队在边境屯田的现实结合起来。顾先生重视从小说、戏剧、唱本、民歌等艺术样式寻找可利用的资源,令这些被正统文人所不屑的材料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此项研究还促进了民俗学的发展,并建立了民间文学这一门新的学科。 ——摘编自史建桥《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 (2)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请结合所学加以分析。 【答案】(1)伴随着西方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自信受到冲击;西学传入,冲击了传统观念;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路,从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出发,寻找落后的根源。 (2)20世纪20年代,受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影响,顾颉刚以进化论思想为基础完善了历史演进法,并注重在正统史料之外,搜集和运用民俗材料。因此不仅推动了历史学的进步,还使研究扩展到了民间领域,从而促进了民俗学发展并创建民间文学学科。顾颉刚的研究也是近代思想和学术演变的缩影,是以科学方法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挖掘和认识。 【解析】 (1)根据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所学可归纳出文化自信受到冲击、西学传入的影响;根据“因而,这一时期所用的“迷信”一词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得出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路,从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出发,寻找落后的根源。 (2)根据“他以进化论思想为基础,将“历史演进法”完善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模式”得出顾颉刚以进化论思想为基础完善了历史演进法;根据“顾先生重视从小说、戏剧、唱本、民歌等艺术样式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得出注重在正统史料之外,搜集和运用民俗材料。再结合材料中的信息从推动历史学的进步、扩展到了民间领域、促进了民俗学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 18.对孙中山的纪念 我们爱孙中山先生,尤其爱工农兵群众的利益与自由,所以,虽然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对于三民主义中东方文化、阶级妥协的理论,是要攻击的;对于利用孙中山先生的偶像以厉行反革命的中国国民党,是要打倒的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恽代英《纪念孙中山先生》 有的以为三民主义近于国家主义,有的以为三民主义近于共产主义,现在可说正是一个思想很纷杂的时代……我们中国要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只有依照总理(指孙中山)的遗教,拿三民主义来做中心思想,才能统一中国。 ——1928年蒋介石《中国建设的途径》 孙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的传统精神,是一种革命联盟的精神,……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 ——1938年周恩来《怎样纪念孙先生的伟大》 这艰苦抗战的时期,对于总理的这种意志坚定,不畏艰苦的人格和精神,更要深切认识,切实效法,坚持我们抗战到底的国策,坚定我们最后胜利的信心。 ——1938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总理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湾同胞,紧密地团结起来,把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25年孙中山逝世,在此后对孙中山纪念、宣传和崇拜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党派表述各异,请解读这一现象。 【答案】示例:大革命失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开始十年对峙。共产党肯定孙中山对革命的贡献,反思其不足,揭露了国民党右派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背叛,体现了共产党继续孙中山未完成的民主革命以及对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蒋介石宣称继承孙中山遗志,借此排斥异己,视三民主义为政治斗争和加强统治的工具。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时刻。共产党强调继承孙中山团结各革命力量的传统,国民党强调继承孙中山坚强的意志,以此坚定抗战信心。孙中山成为鼓舞国人坚持团结抗战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宣传主题转向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和超越,以及爱国力量的团结,对孙中山的纪念赋予了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新时代内涵。 综上所述,对孙中山的纪念承载着不同的政治诉求,不同时期的孙中山形象体现了时代性的书写。 【解析】 本题主要是从不同材料中找到不同时期对孙中山的评价。注意分阶段进行整理。如根据“对于三民主义中东方文化、阶级妥协的理论,是要攻击的;对于利用孙中山先生的偶像以厉行反革命的中国国民党,是要打倒的”可得出中共从两个方面对孙中山评价。根据“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只有依照总理(指孙中山)的遗教,拿三民主义来做中心思想,才能统一中国”可得出蒋介石主要是借此排斥异己,视三民主义为政治斗争和加强统治的工具。根据“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坚持我们抗战到底的国策,坚定我们最后胜利的信心”可得出国共两党都强调借评价孙中山团结抗战。根据“把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得出改革开放时期,对孙中山的纪念赋予了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新时代内涵。最后再进行总结。 19.罐头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类只能依赖于自然条件进行食品贮藏保鲜,直至19世纪罐头的出现推动了贮藏保鲜方法的重大变革。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19世纪初,在殖民扩张和战争中,为满足军队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出现了罐头食品,工艺不断更新。 19世纪中期,机器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罐头食品的市场逐渐从军队扩展到民间,世界各地的食材丰富了罐头食品的种类,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为产品运输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19世纪罐头食品的在欧美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食品贮藏史上一次飞跃,摆脱了自然的束缚,为人类的饮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 【解析】 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阶段论述19世纪罐头食品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分为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两个阶段。19世纪初期兴起主要涉及到殖民战争、技术发发展等原因。19世纪中期主要涉及到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技术进步等原因。最后再做小结,得出罐头食品的出现是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表述时注意把握阶段线索,阐明不同时期发兴起发展的原因、表现即可。 20.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以下是关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不同回忆录及后人的研究 材料一 “除了保卫古巴,”赫鲁晓夫在主席团面前辩称,“我们的导弹还可以弥补西方人喜欢说的‘力量均势’,美国人用导弹基地把苏联包围起来,现在他们也将尝尝被敌人的导弹瞄准是个什么滋味”。 10月27日,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飞行员丧生。(28日)民主德国向苏共主席团通报,肯尼迪将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就在肯尼迪发表讲话前两小时,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 ——摘编自(美)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失败的帝国》 注:2007年作者主要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撰写此书。 材料二 我们并无发动战争的企图,古巴离我们有一万一千公里远。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们想从古巴入侵美国。我们的目的正好相反: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 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这件事情引起一阵喧嚣。起初我们担心肯尼迪总统会受不了这种耻辱。但还好,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 ——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注:该书是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所写,回顾了自己政治生涯并说明其立场和观点。 (1)阅读两则材料,概述二者对古巴导弹危机讲述的不同。 材料三 1992年,卡斯特罗在有美、俄和古巴学者参加讨论的导弹危机学术会议上回忆:当初古巴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他现在相信,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他当时过于相信苏联的宣传,即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否则他会谨慎从事。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2)结合以上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答案】(1)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材料一认为苏联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材料二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 细节陈述:材料一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材料二认为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材料一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材料二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 记述侧重:材料一侧重记述发生的事情,材料二还表达了当事人更多的主观想法。 (2)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是当事人对亲历、亲见的事件的记述。如《赫鲁晓夫回忆录》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记述,不仅有细节描述,还有赫鲁晓夫的心理活动,为研究该事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在部署导弹的目的、事件的结果等方面,由于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所写,加之要为自己当时的政策辩解,其回忆与其他历史记述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回忆者身份、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个人主观意图,有可能影响到回忆录的可信度。 卡斯特罗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回忆,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苏联部署导弹的目的不是为保卫古巴,而是为与美国对抗。说明回忆者的个人立场随时代环境变化而改变,也会影响到回忆内容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还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解析】 (1)从目的角度来看,根据材料“除了保卫古巴,”可得出材料一认为苏联有反制、对抗美国的目的,根据“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在古巴)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得出材料二认为仅仅是保卫古巴。从细节陈述来看,根据材料“苏联的地空导弹操作人员击落了一架在古巴上空的U-2飞机”得出材料一认为苏联击落了美国飞机,根据“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这件事情引起一阵喧嚣。”得出材料二认为飞机被击落应该由古巴负责;根据“苏联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单方面从古巴撤出“苏联的所有进攻性武器”。”得出材料一认为苏联首先做出了退让,根据“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得出材料二认为是美国首先退让。再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材料一侧重记述发生的事情,材料二还表达了当事人更多的主观想法。 (2)分析回忆录的史料价值,主要从回忆录的性质角度分析,可得出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仍能为研究该事件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结合美苏冷战时期的背景、回忆录讲述者身份的不同,从美国、苏联、古巴等三个角度分析各自的目的,并得出回忆录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还需要与解密档案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