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之诗歌、文言阅读篇(五)
2021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 ------诗歌、文言文阅读篇(四)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2题。(17分)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 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 刘义庆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 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仡然:屹然不动。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8.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3分) ▲ 9.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闻数百步( ▲ ) (2)樵伐者咸共传说( ▲ ) (3)籍登岭就之( ▲ ) (4)顾看(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 11.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3分) ▲ 12.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要说明。(4分) ▲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0题。(12分)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①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②。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③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 第 7 页 共 7 页 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其治病多奇中,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於荒诞,不具录。卒,年八十。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桂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而鲜著述。世传所注本草,多心得。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非其自著。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有删减) [注]①歙(shè):即安徽南部歙县。②五藏:中医理论的一部分,指人体的五个机能器官。③讵(jù):难道。 7.关于文中带点词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切脉望色”是中医给病人看病的诊疗方式,即一般所说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和“切”这两种。 B.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先有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拿定主意。文中指师傅训诫叶天士看病要有全局观。 C. “疑难证”与成语“疑难杂症”同义,指难辨或难治的各种病症。现在还比喻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 D. “济世”文中指“行医”。因古代中药店门前常挂一个葫芦,后用“悬壶济世”赞誉医者救人于病痛。 8.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不 然 鲜 有 不 杀 人 者 是 以 药 饵 为 刀 刃 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 ▲ 10.《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叶)桂为宗。”请结合原文,说说原因。(4分) ▲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1题。(18分) 【古诗阅读】 长亭怨慢·雁 [清]朱彝尊①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②门孤,金河③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④,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⑤。 别浦⑥,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⑦,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注】①朱彝尊,明末清初词人,浙江嘉兴人。曾参与抗清运动,失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外漂泊。②紫塞:泛指北方塞外。③金河:指秋空。④回汀枉渚:弯弯曲曲的水边平地与小洲。⑤筝柱:指筝上的弦柱。此处用以形容大雁飞行的队形。⑥浦:水滨。⑦一绳云杪(miǎo):形容大雁排成一字形飞向天边。 (选自《朱彝尊诗词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下列对于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词写雁群南飞,动静结合,动态的有“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静态的有“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 B.全词描写雁群细腻生动,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又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惊移莫定”。 C.词人笔下的雁群即使极度疲惫也不肯停歇,“又蘸凉波飞去”,这是因为它们对江南的相思之情绵绵无尽。 D.词中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不同队形的雁群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苍凉悲凄的大雁南飞图。 7.词人描写大雁,其中也暗含自己的情思。请说说上阕“也只恋江南住”中的“只”有何妙处。(3分) ▲ 【古文阅读】 第 7 页 共 7 页 粤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鼻摄而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时,有狻猊①来,众象皆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 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②。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遂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地,得脱牙③无算。猎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注】①狻猊(suān ní):一种猛兽,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②殪(yì):死。③脱牙:象牙。 8.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前 象 伏/ 树 下 仰 视 树/ 而 俯 视 /人似 欲 其 登 B.前 象 伏 树 下/ 仰 视/ 树 而 俯 视 人/似 欲 其 登 C.前 象 伏/ 树 下 仰 视 /树 而 俯 视/人 似 欲 其 登 D.前 象 伏 树 下/仰 视 树 / 而 俯 视 人/似 欲 其 登 9.下面几组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被象鼻摄而去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因望狻猊发一弩 罔不因势象形 C.攀援而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象乃行至一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 ▲ 11.蒲松龄的《狼》落脚点在突出人的智慧和力量。你认为本文的落脚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明阐述。(4分) ▲ 二(39分) (一)古诗阅读(4分) 峡山飞来寺① [北宋]向敏中 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楼压要津②。 世上岂知名利事,浪中空笑往来人。 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 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选自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注】①飞来寺:位于广东清远北江沿岸的峡山之上。②要津:水陆要冲之地,意为交通要道。 7.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颈联和尾联四句诗画面很优美。请你根据要求,完成这首诗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4分) 景别 画面内容 画面配音 片尾字幕 远景 (1)怪石嶙峋 (2)▲ ▲ ▲ ▲ (3)夕阳西下 (4)▲ ▲ ▲ ▲ (5) ▲ (填入有哪些声音) “(6) ▲ , ▲ ” (填入可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原句) (二)古文阅读(11分) 第 7 页 共 7 页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①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②,古松张覆,骄阳不炙。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③,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④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⑤。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改) [注]文中画线处为人名。①天台:山名,位于浙江。后文雁荡、匡庐、罗浮、石门皆山名。②蹬级纡曲:登山的石级,盘盘曲曲。③箕踞: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的姿式。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④瀹茗:烹茶。⑤对枰:对坐下棋。⑥无征不信:意为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 8. 请为下面选项中的加点字选择适合的义项。(4分) (1)势不能久留 A.权力 B.情势 C.姿势 D.力量 ( ▲ ) (2)闭窗瀑闻 A.传闻 B.出名 C.听见 D.听说 ( ▲ ) (3)僧澄波善弈 A.赞许 B.擅长 C.熟悉 D.友好 ( ▲ ) (4)参错并奏 A.一起 B.全都 C.兼并 D.并且 (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 10.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袁枚认为好风景不仅要能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还要能让人从容、悠闲、舒适地赏玩。 B.本文从天台等地瀑布写起,是为了与峡山飞泉亭形成对比,突出飞泉亭“宜留”“宜观”。 C.作者特别注意写声音,天地自然之声和人们所发之声融合起来,形成一曲悦耳动听的乐章。 D.文章以记叙为主,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紧扣一个“寺”字,结构完整严谨。 第 7 页 共 7 页 参考答案 (一)(17分) 8.(3分)这三个字都有“似乎”“好像”的意思,表达出诗人对阮籍喝酒、写诗文、长啸等行为的揣测与理解,暗示了阮籍内心世界的丰富(或进一步丰富了阮籍的人物形象),或表现出阮籍看似率真却隐而不显的性格特点。(每点1分) 9.(4分)(1)使……听到 (2)都 (3)靠近 (4)回头/回头看 10.(3分)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许久,(他)才笑着说:“你可以再做(吹)一次。” 11.(3分)“真人”不搭理他(“箕踞相对”“仡然不应”“凝瞩不转”)(1分),原因:(分层级赋分)“真人”正在全心修炼,不想被打扰(1分);对阮籍的发问和陈述不感兴趣,不能跟他产生共鸣(2分)。 12.(4分)①爱好:喜爱喝酒,热衷写诗,喜欢长啸 ②性格(特点):隐而不显,率真自然,不拘小节③典型事例:乙文中他与“真人”相对长啸的故事)(任意两个方面即可) 二(38分) (一)(19分) 7.(4分)(1)俄然:不久,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2)已:停止,完毕,终结。 (3)皆:都,全。 (4)尽:完,没有(全、都亦可)。(每空1分) 8.(3分)但念豁可耻 始忧衰即死 意与崩山比(每空1分) 9.(3分)B C A (每空1分) 10.(3分)诗人尚未年老,可牙齿已稀疏掉落,以后更不敢想象,“含泪”包含着对诗人辛酸遭遇的同情。 “微笑”既是被诗人生动幽默的语言打动,也是对诗人豁达人生态度的敬佩、赞许。(韩愈特征1分,家人“含泪”“笑”的感受各1分,仅写韩愈特征,不写家人感受,只得1分) 11.(6分)首先,文中引用的韩愈诗歌内容有趣。韩愈将体热怕胖、牙齿脱落等生活中烦恼琐事作为写作内容,细致描绘自己的心理状态,真实又不乏幽默诙谐。第二,作者的语言生动诙谐,例如,“没想到郑群太善解人意了,居然将那如同八尺含风涟漪的席子送来了。”“没想到”“居然”把韩愈得到竹席的渴望与收到竹席时的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刚直敢任、人格伟岸的诗人真实、可亲、可近的一面,其反差让人觉得有趣。第三,作者与韩愈产生共情,从韩愈细微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韩愈对友情的珍惜,对烦恼的豁达。作者对韩愈的人生态度肯定、赞许,也是作者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的表现。第四,读者通过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认识了一个有趣的韩愈,与作者产生共情。读者对生活有了新的审视和思考,与韩愈产生共情。 第一层次: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肤浅,表述笼统。(1-2分) 第二层次:从两个角度理解,例如韩愈诗歌内容、作者的语言表达等角度。理解有一定深度,能结合相关语句,表述有条理。(3-4分) 第三层次:从三个或以上的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理解有深度,表述具体,表述有条理。(5-6分) (一)(12分) 7.(2分)B 8.(2分)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9.(4分)药剂的寒性温性要视病情决定,前人的药方有的偏于寒凉,有的偏于温和 第 7 页 共 7 页 ,学习的人茫然没有固定的认识。(每小句1分) 10.(4分)叶桂天资聪颖,精通医术;他行医不墨守成规,能对前人的方法进行变通使用;告诫子孙学医要谨慎,要注重学术修养,可见他认为品行端正是学医的先决条件;他不热衷著书传世,也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参考译文: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祖从安徽歙县迁居吴县,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精通医术。叶桂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便跟从父亲的弟子学习医术,听到老师的教导便能理解,医术逐渐超过他的老师,于是在当时十分有名。为人诊脉观气色,如同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为人开方也不完全按固定的方式来,他曾说:“药剂的寒性温性要视病情决定,前人的药方或偏于寒凉,或偏于温和,学习的人感到茫然,没有固定的认识。早上用一药方,晚上换一方,难道不恰当吗?病痛有看得出的症状,也有变化的症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把握,才能对症下药。” 他治病的方式大多奇特,对于疑难杂症,有时按照平日的喜好救治;有时将其他医生的方法稍作变通再使用;有时甚至不开药,而让病人平时通过饮食消除平息病症;有时推断几十年后的病痛,都能验证。当时他名满天下,传闻太多,往往有些荒诞,这里不再详细记录。八十岁去世,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医学既可以从事但也不可以从事。(若要学医)一定要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然后才可以救世助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很少能做到不杀人的,(因为)这是在用药方做刀刃。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学医。” 叶桂聪明绝顶,通晓古今医术,但很少著书。世人所传的药方,大多是他的心得。他去世后,弟子收集他的治病方案编成《临证指南》,不是他自己所写。 6.(3分)A 7.(3分)“只”,意为只是/仅仅,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的副词(1分),本句用这个副词通过限制突出强调词人长期羁旅在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以及渴望归家的强烈情感(2分)。 8.(2分)D 9.(2分)B 10.(4分)猎人于是爬下树,象又趴在地上,用鼻子牵动猎人的衣服,好像想要让他骑在自己背上。(1句1分,意对即可) 11.本题分层赋分。答案示例: 第五层,4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文中猎人助象射杀狻猊,象以象牙回报,作者借助这个(悬念丛生、描写丰富、情节曲折的)故事,劝人向善,教导人们做一个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人。 第四层,3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文中猎人在大象陷入困境时,助象射杀狻猊,象以象牙知恩图报,展现人性的美好善良。 第三层,2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文中猎人助象射杀狻猊,展现人性的善良。(或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象以象牙回报,展现人性善良。) 第二层,1分,本文的落脚点在于揭示(美好的)人性。 第一层,0分,观点和阐述不符合题意。 参考译文: 广东中部有一个猎人,带着箭到山中去。偶然躺下休息,不觉沉沉睡去,被象鼻子卷起带走。他自想一定会被摧残杀害。不一会象把他放在树下,点头叫了一声,群象纷纷而来,在四面环绕,好像有什么请求。先前的那头象伏在树下,仰头看树又低头看人,好像想让他爬树。猎人明白了,就脚踩象背,爬到树上。即使到了树顶,也不知道象要自己做什么。不久,有一头狻猊走来,众象都伏在地上。狻猊选了一头肥的,想要与之搏斗吃了它,群象战战栗栗,没有敢逃走的,只是都仰头看树上,好像请求猎人怜悯它们。猎人懂得它们的心意,就对着狻猊射了一箭,狻猊马上倒下死去。群象看着天空,好像要跪拜和舞蹈,猎人于是从树上下来,象又伏在地上,用鼻子拉着他的衣服,好像要他坐到身上,猎人便骑上大象。象就走到一个地方,用蹄刨地,得到无法计数的脱落的象牙。猎人跳下象背,把象牙捆好放到象背上,象就背着他送他出山,这才返回。 二(39分) (一)(4分) 7.(4分)(2)寒云绕身(4)满林幽鸟(5)风声、鸟声(6)世上岂知名利事,浪中空笑往来人(一空1分,前两空意近即可;第三空必须答出两种声音才得分) (二)(11分) 第 7 页 共 7 页 8.(4分)(1)B(2)C(3)B(4)A(一空1分) 9.(4分)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左右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一句1分,句子翻译通畅、意对即可)。 10.(3分)D 【参考译文】 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飞泉亭这个亭子造成的。 大凡人之常情,如果眼睛看着愉快,而身体感到不舒服,这样不能久留。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宕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 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 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第 7 页 共 7 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