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山西省太原市 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 ,许多学校也一直在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代 表一中国书法能进校园,学生们凝神静气提笔写字的姿态令人感动。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塊宝,(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广 泛运用于社会各个角落,“实用为王”成为公众的共识,别说花时间去研究毛笔字,就 连花时间写字的人都越来越少,精通书法的人 。 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样,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导向,厚植公众关注、热爱传统 文化的 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制度 的保障,使书法教育规范化。青少年对书法 ,发自内心热爱,才能让书法艺 术发扬光大、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导向,厚植公众关注、热爱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让青少 年在潜移默化中感 受到书法的魅力。 B. 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导向,厚植公众关注、热爱传统文化的土壤,就能在潜移 默化中让青少年感 受到书法的魅力。 C. 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导向,厚植公众关注、热爱传统文化的土壤,就能让青少 年在潜移默化中感 受到书法的魅力。 D. 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导向,厚植公众关注、热爱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让青少 年在潜移默化中感 受到书法的魅力。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书法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 B. 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C. 中国书法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特殊性不言而喻 D. 我们应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 3.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热火朝天 凤毛麟角 耳闻目睹 经久不衰 B. 热火朝天 寥寥无几 耳濡目染 历久弥新 C. 如火如荼 寥寥无几 耳闻目睹 经久不衰 D. 如火如荼 凤毛麟角 耳濡目染 历久弥新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 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 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 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 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导向,厚植公众 关注、热爱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句子存 在语序不当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应该为“才能让青 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书法的魅力”,A 项,根据上下,这里“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 导向,厚植公众关注、热爱传统文化的土壤”是“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书法的 魅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不是必备之一条件,所以只能用于关联词“只 有……才……”,排除 A 项。B 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只有……就”,应该为“只 有……才”,还有“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少年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中语序不当,应为“让 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排除 B 项。C 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只 有……就”,应该为“只有……才”。故选 D。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 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 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 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后连贯且语意一致,A 项,“中国书 法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和后面不构成转折;B 项,“中国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符合后面的事实。D 项,“我们应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和前面不衔接,作为瑰宝 的是书法,不是我们。故选 C。 3.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 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 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 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燃烧一样。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 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此处是用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进校 园”,不是“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选用成语“如火如荼”。第二处:凤毛麟角:凤 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极其难 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 寥寥: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此处是说精通书法的人比较少(罕见),选 用成语“凤毛麟角”。第三处: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耳濡目染:经常听到 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是说青少年经常听到看到抒发,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 影响,选用成语“耳濡目染”。第四处: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 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这些古老故事的诱人力 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 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此处 是说使书法艺术经过很长的时间更具有活力,更有价值,选用成语“历久弥新”。故选 D。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 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 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 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 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 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一群人或一个人所崇拜的英雄,其实就是他们的或他的人生理 想的结 晶,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有他的特殊的人生理想,很显然的,也就有他的特 殊英雄。哲学家的英 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宗教家的英雄是释逆和耶稣,侵略者的英 雄是拿破仑,而资本家的英雄則为 煤油大王和钢铁大王,行行出状元,就是行行有英 雄。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尽管不同,而崇拜的心理 则无二致。每个英雄必有确足令人钦 佩之点,经得起理智衡量,英雄尽管有不足崇拜处,可是我们 既然崇拜,就只看见他 的长处,看不見他的短处。"爱而知其恶”就不是崇拜,崇拜是无限制的敬 慕,有时 甚至失去理性。在崇拜的心理中,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分,英雄崇拜的缺点在此, 因为它免不掉几分盲目的迷信。但是优点也在此,因为它是敬贤向上的表现。敬贤向上 是人类心灵 中最宝贲的一点光焰,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 它的烛照,常提醒我们人 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崇拜英雄,就是崇 拜他所持有的道德价值。世间只有几种 人不能崇拜英雄:一是愚眛者,根本不能辨别 好坏; 一是骄矜妒忌者,自私的野心蒙蔽了一切,不愿看旁人比自己高一层;一是所谓 “犬儒”,轻世托物,视一切无足道;最后就是丧尽天良者,毫无人性,自然也就没有 人性中最高贵的虔敬心。这几种人以外,任何人都多少可以崇幷英雄,一个 人能索拜 英雄,他多少还有上进的希望,因为他还有道德方面的价值意识。 在实际上,英雄崇拜有深有浅,不一定都达到极境。但无论深浅,它的影响都大体是好 的。社 会的形成与维系都不外借宗教政治教育学术几种“文化"的势力。一个政治团体 里有领袖能号召, 能得人心悦诚股,政治没有不修明的。至于教育学术也都需要有人 开风气之先。设想没有孔墨庄老 几个哲人,中国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没有 柏拉困、亚理斯多德、笛卡尔、康德几个哲人, 西方学术思想还留在怎样一个地位! 如此等类问題是颇耐人寻思的。俗话有一句说得有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葙王。” 阮步兵登广武发“时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之叹。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猴 子称霸王” 或是“竖子成名”的时候,他的文化水准也就可想而见了。 学习就是模仿,人是最善于学习的动物,模仿必有模型,模型的美丑注定模仿品的好丑, 英雄 是做人的好模型。所以从教育观点看,我们主张维持一般人所认为过时的英雄崇 拜。尤其在青年时 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 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 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 正有感化力。 (节选自朱光潜《谈英雄崇拜》)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崇拜的英雄虽然不同, 但人们崇拜英雄的 心理是一样的。 B. 英雄有令人钦佩处,也有不足崇拜处,但崇拜就不能“爱而知其恶”,就不能有理 智的成分存在,这就是英雄崇拜的缺点。 C. 从一个国家民族能否产生有突出影响力的英维,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民族文化水准的 高 低,“猴子”“竖子”在文中都不是指英雄。 D. 从教育观点看,教育需要榜样,也重人格感化,具有一个具体人格的榜样,往往比说 教更 具感化力,所以英雄崇拜并不过时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孔子、苏格拉底等人物是为了说明行行有英雄,有英雄就会有崇拜心理。 B. 文章列举不能崇拜英雄的几种人是为了从反面论证英雄崇拜也存在缺点的观点。 C. 文章引用俗话和阮步兵登广武时的感叹说明没有英雄的后果,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D. 文章以人善于学习的特点来说明树立英雄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英雄崇拜的现实意义。 6.如果根据文章给“英雄”下一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英雄就是产生在某领域被人们崇拜、供人们学习并能催人上进的理想人物。 B. 英雄就是被某领域的人们用超越理智的情感加以崇拜并学习的理想人物。 C. 英雄就是在一定领域供人们学习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生理想的结晶。 D. 英雄就产生在某领域能够形成和维系社会、供人们模仿的人生理想的结晶。 【答案】 4. B 5. B 6. A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 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 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原文是“情感的成分远过于理智的成 分”,所以“不能有理智的成分存在”错。故选 B。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B 项,“文章列举不能崇拜英雄的几种人是为了从反面论证英雄崇拜也 存在缺点的观点”说法错误,文章列举这几种人是为了从反面论证英雄崇拜的正面意义, 而且这几种人是不能崇拜英雄,而不是盲目崇拜。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 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 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如果根据文章给‘英雄’下一定义,最恰当的 一项”,根据原文,英雄是产生于某领域,并非只供某领域的人崇拜,排除 B 项,另外 C 项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也不是英雄的本质特征,所以 C 错误,D 项内容不够全面。 且“形成和维系社会”不是本文所述重点。故选 A。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 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 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 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 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 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 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 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 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 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 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 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 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 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 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 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 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 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夕起便守在这小溪边,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千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 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靜 靜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 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 发生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 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 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毀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 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 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过下去。女 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 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 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 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 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 样,从不想到残忍亊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波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 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波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橫渡 过小溪。有时疫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躺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波,翠翠不让祖父起 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 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打招呼“慢 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蝇子,聂先一跃而上,且俨然僅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 把船缚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 高处向水中抛去,嗾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 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 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波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橫 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見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一你 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舲空气里,溪中仿佛 也热闹了一些。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 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緩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 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上,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 边。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之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 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各办东西。到了买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红的白糖,有 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糸西说个半天。 那里河边还有许多船,比起波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7.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船夫勤劳善良,七十岁了仍不辞辛劳管理渡船,从不想利用职业为自己捞取不义 之财,与孙女相依为命,体现出责任担当精神。 B. 老船夫知道女儿和屯戍军士的事情后“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并把日子过 得很“平静”,说明他对此事并不在意。 C. 小说重细节的表现力,翠翠面对陌生人时的神态和行为,生动地表现出翠翠对陌生 人的防范心理,也表现出淳朴天真的性格。 D. 小说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和谐联洽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 对自然的感怀和对至善至美的人情的赞美。 8.前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9.翠翠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嘟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B 8. ①交代了老船夫的职业和翠翠的出身,也写出了老船夫善良的品质。 ②为翠翠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或引发人们对翠翠命运的同情。 ③为引出翠翠和爷爷的事做铺垫 9. ①美在天真活泼:对凄苦的身世,清贫的生活,单调的日子。她没有抱怨,不 想残 忍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美在善良孝顺:帮助爷爷摆渡,逢年过节让爷爷喝上酒,自己进城备办东西。 ③美在热爱生活:聚精会神听故事,与爷爷吹笛和唱,采野花把自己装扮成新娘子。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 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说明他对此事并不在意”说法不正确, 说老船夫对此事并不在意,没有依据,原文没有相关信息,并且不合逻辑,那是老船夫 的女儿,按照正常逻辑来看,不可能对此事并不在意。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把握文中重要段落作用,根据文段 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把握其作用。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前两段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文段的内容,然后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分析其与下文的关 系,把握其作用。仔细阅读文中前两段,前两段主要交代了老船夫的职业和翠翠的身世, 写老船夫“从二十夕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波了若千人”,对女儿 与 3 军人的事“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 日子很平靜地过下去”,当女儿生下孩子,吃了大量冷水死去后,就独自一个人把女儿 的遗孤抚养大,并起名叫“翠翠”,写出了老船夫善良的品质。翠翠的父亲在翠翠还没 出生就死去,而母亲也在其刚刚出生后就殉情而死,引发了人们对翠翠命运的同情。因 为翠翠的父母都死去,和爷爷也就是老船夫相依为命,所以这里介绍老船夫摆渡的职业 和翠翠的身世为后文引出翠翠和爷爷的事做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 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 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翠翠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性美 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嘟些方面。答题时,在文章圈画出能表现翠翠身上浓郁 人性美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比如翠翠对自己对凄苦的身世,清贫的生活,单 调的日子。她没有抱怨,不想残 忍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从中可以得出翠翠是天真 活泼的女孩;翠翠帮助爷爷摆渡,逢年过节让爷爷喝上酒,自己进城备办东西,可以看 出翠翠善良孝顺;翠翠聚精会神听故事,与爷爷吹笛和唱,采野花把自己装扮成新娘子, 说明翠翠热爱生活。这些都是翠翠身上体现的浓郁人性美,答题时,要先概括出 翠翠身上人性美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不能只答特点而丢掉了具体事 例分析,或只答具体事例分析而忘记了特点概括。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 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 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 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 找这些硬伤。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史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 自相训勖,少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 生,举高第。齐吏部谢胧雅相钦重。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 学不倦,乃脱所著褥,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除少府卿,出为蜞北豫章王长史, 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 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馬,见革辞色严正,更 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扑。 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 乃止日拾脱粟米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除武陵王长史、 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 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 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 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 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 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 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 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 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B. 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 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C. 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 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D. 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 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父艰,也称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之意;遭遇母亲丧亊为丁母忧。丁,遭遇的意思。 B. 加扑,意为施加鞭刑。扑在古代为鞭打的刑具,有长短之分,短的为敲,长的为扑。 C. 刺史,最早为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后为州一级军亊行政长官。这里指后者。 D. 卒,死亡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一般人死亡就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就愤得写文章,年少孤苦贫穷,读书学习毫不倦怠。大雪天 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却沉醉于学习不知疲倦。 B. 江革忠贞不渝。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在魏人威逼利诱 下,誓死忠君。魏人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 江革刚强正直。他赏罚严明,百姓安定,官吏害怕,朝宴时对于不合格的官员常有 批评的话,因而被权贵憎恨,只好称病返乡。 D. 江革为官清廉。门生故吏的馈贈,百姓送行的礼物,他一概不收;返朝时不接受定 做新船;身旁没有侍妾,家徒四壁,深受世人敬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2)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答案】 10. D 11. D 12. B 13. (1)服丧完毕,江革与弟弟江观一同去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试中考中 较高名 次。 (2)会稽郡人口多面积大,诉讼案件每天几百件。江革一一判断辨析,竟不曾留下疑 案 悬案。 (3) 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 节 的志愿。 【解析】 1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 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 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 根据名词代词“江革”“年”“身”“主”“今日”“人”“延明”“人”“粟”“性命”,虚词 “为”“乃”,“誓”意思是“发誓”,“为”意思是“替,给”,“执笔”指“执笔”,承 前省略主语“江革”,意思是“我江革发誓不替人执笔写作”,“不为人执笔”作“誓” 的宾语,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 BC 两项。“不可屈”意思是“不能使 他屈服”,作“知”的宾语,“延明”为主语,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A 项,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我今年已经六十,不能杀身报效君主,今日以死为幸事, 誓不替人执笔写作。”元延明知道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了鞭杖。每天只给江革糙米三 升,仅能维持性命而已。句子可以断开为: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 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故选 D。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一般人死 亡就称卒”说法错误,大夫或有名望的人死称为卒,庶人死称为死。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 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 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魏人见不能使他屈 服,只好放他还朝”说法错误,放他还朝的原因是正值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 北方,而非其不屈服。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 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服阕”,服丧完毕;“与观俱诣太学”省略主语“江 革”,翻译时补齐;“俱”,一起;“诣”,到,去;“补”,被增补;“举”,指考试考中;“高 第”,指较高名次。(2)中“郡”指会稽郡;“境殷广”,指人口多面积大;“辞讼”,指诉 讼案件;“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分判辨析”,指一一判断辨析;“疑滞”,指留下疑 案悬案。(3)句中“生孩”,生为婴儿的时候,指出生时;“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 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可翻译为“自己”,“我”;“背”,违背,抛弃;“见背”,背弃 我,是死的委婉说法;“行”,经;“行年”,经历的岁月;“行年四岁”,到了四岁;“夺”, 强行改变;“舅夺母志”,这里是改嫁的委婉说法。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 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 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江革,字休映,是济阳考城人。江革自幼聪明敏捷,六岁便能写文章。九岁时父亲去世, 与弟江观孪生,年少孤苦贫穷,兄弟互相勉励,读书精力充沛毫不疲倦。十六岁时母亲 又去世,因服丧有孝行而闻名。服丧期满后,与江观一起前往太学,补为国子生,并在 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次第成绩。齐朝吏部谢朓十分钦佩器重他。谢朓曾在宫中宿卫,回来 时去探望江革,当时下着大雪,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 习不知疲倦,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当卧具, 然后才离开。 江革被授予少府卿,出任镇北豫章王长史,并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因一 向不熟习骑马,就乘船而回,途经下邳时,竟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听说过 江革的才名,对他厚加接待。江革称患有脚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元延明想要加害他,见 江革辞色严正,就更加敬重他。元延明让江革写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被囚禁的时间太 久,没有心思写作为由推辞。于是元延明逼他更加厉害,将要对他施以鞭杖之刑。江革 厉色说道:“我今年已经六十,不能杀身报效君主,今日以死为幸事,誓不替人执笔写 作。”元延明知道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了鞭杖。每天只给江革糙米三升,仅能维持性 命而已。正值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释放江革还朝。 授予江革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江革的门生故吏,家大多在东州,听说江革将要到来, 都携带礼物沿途迎候。江革说:“我一概不接受馈赠,我不能成为故人的礼品筐。”到 任之后,江革只依靠官俸过日子,吃得也很简单。会稽郡殷实富裕,地广人众,诉讼案 件每天多达数百起,江革分类判案,从无疑案积压。江革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百姓安 居,官吏畏惧,百城都敬畏他。(就连)武陵王也害怕他,极为敬重他。江革将要返回京 都时,百姓都恋恋不舍,赠送的礼物江革一概不接收。送行故吏,按旧例要定做新船, 江革并不采纳,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船舱已经偏斜,不能安卧。有人对江革说: “船不平稳,渡江极其危险,应当搬重物来压住小船。”江革没有重物,便在西陵岸边 搬取十多块石头来使船只充实加重。他就是如此清贫。 (江革)入朝任度支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管选拔人才,录用的人大多都不合适。江 革性格刚强正直,每次到朝宴的时候,总有褒贬之言,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 革称病返回家乡。大同元年去世。江革历任八府长史,四王行事,身旁却没有侍妾,家 徒四壁,世人因此敬重他。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阋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①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②,平海夕漫漫。 注释:①孟浩然曾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开元二十 一年孟浩然再到 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②《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命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之所在,反而劝 子路与其跟从躲 避坏人的人,不如跟从躲避社会的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渲染江边秋景,点明“早寒”。 B. 颔联写自己身在楚地,和家乡襄水遥遥相望。一个“隔”字已有思乡不得归的怅惘。 C. “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思乡;“归帆天际看”是想象家人遥望归舟,盼自己归 家。 D. 尾联写找不到归乡路,只见滔滔江水,与海相平,天色已暗,漫漫无边,景中含情。 15.结合注释②,说说尾联写出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理。 【答案】 14. B 15. 尾联借用典故便面是写想要问归乡的路,但茫茫江水无边,寻路不得,实际是 写自己在“出世”还是“入世”的矛盾心理.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 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颔联写自己身在楚地”说法错误,作者 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不是说自己身在楚地。注释中一指出“这 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故选 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 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 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 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 情感。本题题目是“结合注释②,说说尾联写出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理”,仔细阅读尾联,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意思是: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 漾。结合注释②,可知“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 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 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 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 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 托出作者当时是“出世”还是“入世”的迷茫矛盾的心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 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 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 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 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 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2)庄子《逍遥游》以“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小年” 的特征。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 局。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 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鹜、共、晦朔、蟪蛄、雀、锁。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 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 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17.下面是某中学团委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有多处用语不准确、不得体和不简 洁,请找出四处, 填出该句的序号,并作出修改。 为迎接建校五十周年①,学校团委打算举办一次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征文 活动②,要求全校同学每人都要撰写一篇征文③,用我们的笔墨赞美学校的悠久历史 ④, 讴歌学校在改革中日新月异的变化⑤,书写自己的奋斗故事⑥。来稿題材最好 是记叙文⑦,1500 字左右⑧。学校团委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⑨,佳作将 在校刊〈新芽〉上发表⑩。各班稿件收齐后由专人 呈送到校团委⑪。“奋斗的青春最 美丽”主题征文活动从即日起至 5 月 30 日截止⑫。 【答案】修改示例: ②打算改成“拟”或者“计划” ③改为“希望全校同学踊跃投稿”(征文不能强制) ⑦“题材”应改为“体裁” ⑪“呈送”改为“送” ⑫删除“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 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 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某 中学团委的一则征文启事的正文内容,有多处用语不准确、不得体和不简洁”,要求“找 出四处,填出该句的序号,并作出修改”。仔细阅读征文启事,可发现:②打算改成, 属于口语,本文是征稿启事,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拟”或者“计划”;③“要求全校同 学每人都要撰写一篇征文”,表达不正确,这是向全校同学征文,征文是不能强制的, 可改为“希望全校同学踊跃投稿”;⑦“题材”,指的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也 指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处是说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 准来分类,如有韵还是无韵,可以分为诗歌和散文;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 文、戏剧等。应改为“体裁”;⑪“呈送”,恭敬地赠送或呈递。此处是征稿发起单位 学校团委让投稿的人把征文送到团委,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送”;⑫“奋斗的青春最 美丽”前文已经说过,此处重复,可以删除“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点睛】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 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 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 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 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18.请简述《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情节。 【答案】刘备寄于曹操篱下,以种菜来掩人耳目。(1 分)一日,曹操青梅煮酒宴请刘 备纵论天下豪杰,想借此试探刘备。(1 分)当曹操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 刘备大惊,将匙箸掉落在地。(1 分)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自己的吃惊。(1 分)曹操因此放松了警惕。(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内容要点题,可以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按照小说情节 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的叙事性。 按照背景、过程、结果三个角度来评分。背景 1 分,过程 3 分,结果 1 分。背景中谈到 投奔曹操、寄人篱下、在家种地、使曹操放松警惕或韬光养晦(韬晦之计)等都可,1 分。过程中青梅煮酒宴请 1 分,曹操的探问:“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1 分(意思 正确通顺即可,不必原句);刘备的反应 1 分。必须强调先说匙箸落地,然后雷声大作。 结果可以从两人角度谈论,1 分。例如:刘备借此度过危机、逃过一劫,曹操放松警惕、 不再怀疑、认为此人无大志等都可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权威机构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 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四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前三位依次为“父母”“老师” 和“科学家”,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前三位依次为“父母”“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和 “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四、八两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 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而对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等方 面关注的人数比例很低。 对这个调査结果,你有何感触?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家庭需要完全人格 最近,一权威机构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有温暖 的家”是最重要的,普遍崇敬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 重要作用。 调查的最后,四、八年级学生大多认为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 与人身安全,而对于道德品质、心理状况等,关心甚少。我并不赞同这种现象。 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成长意义重大,因此家庭教育更应注重完全人格。 完全人格可以使孩子快乐成长。要知道,一个人并不是健康就会快乐,有人无 病缠身,整日唉声叹气;有人身患重病,仍旧乐观豁达。一个人也不是学习好 就会快乐,有人常常满分,却因一次不达而悲伤;有人从未满分,依然笑口常 开。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志,习惯的兴趣爱好,却能使人快乐。健康的心志使 人乐观面对生活。而兴趣爱好再在做的时候必然是愉悦的。因此完全人格是重 要的。哪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整日闷闷不乐呀! 完全人格可以使社会安定,国家强盛。古时,孟子曾说“舍身而取义”,为今天 世人所称赞。我想此中的“身”即身体健康与安全状况,此中的“义”即道德 品质,心里状况。由此可看出完全人格的重要性。试想,一个道德修养高,心 理健康的人与一个道德品质不足,心理不健康的人谁危害社会与国家的可能性 更大呢?答案自是不言而喻。心里状况不佳甚至还会导致对自己的不尊重,严 重时可能会使自我了断对社会和谐也是不利的。由此可见完全人格的重要。 家庭对于每个孩子都是无比温暖,无比依赖的。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经历中的 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就像我们批评一个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的人会说:“没 有家教”而不会说“老师教的不好”毕竟,老师能传授的大多是知识,而父母 能教给孩子的,是人生啊。健全人格,百利而无一害。完全人格,会使一个人 快乐成长;会使一个人令人尊重,会使国家社会和谐安定。 所以我在此呼吁各位家长:不管因为爱孩子还是考虑国家社会发展,都需要在 家庭教育中完全人格啊!各位,请从从现在开始吧,我相信将会有更多快乐的 孩子,社会的栋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这个调査结果,你有 何感触?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 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 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首先指出近日某 2 机构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调 查结果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四年级学生最崇 敬的榜样前三位依次为“父母”“老师”和“科学家”,而八年级学最崇敬的榜样中前 三位依次为“父母”“影视歌星或体育明星”和“历史名人或文化名人”。两个年级被 调查的学生最崇敬的榜样中首位都是自己的父母,这说明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 要。还有这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身体健康和人身 安全,而对道德品德、日常行为习惯、选取爱好或特长、新状况等方面关注比较低,也 就是大部分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学习、审题健康和人身安全最为 关注,而其他诸如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发面关注不够,或者关注较低。而对于孩 子成长发展,是不能仅仅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身体健康和安全就可以了,更要注重孩子 的心理健康、品德养成等方面,也就是要关心孩子的各个方面。根据以上分析,作为时, 参考以下立意: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②家长 是孩子的榜样;③父母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④作为家长, 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⑤家庭需要完全人格;等等。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 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 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 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 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 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 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 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 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 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 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 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 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 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 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