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教案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最新考纲]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Ⅱ)。‎ 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5年6考)‎ ‎1.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2)判断下列①~⑩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胃蛋白酶 ⑧抗体 ⑨血浆蛋白 ‎⑩胰淀粉酶 上述物质中①⑥因其只能存在于细胞内,不能视作内环境成分;而⑦⑩存在于消化道中,因其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②③④⑤⑧⑨属内环境成分。‎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的功能 ‎(1)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 ‎(2)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 ‎1.请对应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①________________‎ 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__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③________________‎ 血细胞 ‎④________________‎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组织液 ②血浆、组织液 ③淋巴、组织液 ④血浆 ⑤淋巴、血浆 ‎2.2004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劣质奶粉”事件,为什么食用了“劣质奶粉”的婴儿会变成“大头娃娃”呢?‎ 提示 婴儿食用蛋白质严重缺乏的劣质奶粉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且大量积聚在组织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教材高考 ‎1.(2017·全国卷Ⅰ,31)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血浆 (2)增多 下降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本题主要源自苏教必修3P8~P10,考查渗透压、组织水肿、内环境等知识,强化记忆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 ‎2.(教材必修3P9图2-2改编)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细胞代谢的场所 B.①③④成分上的主要差别①中蛋白质含量较③④多 C.人体饥饿时,若图示为胰岛组织,则①处血糖含量高于⑤‎ D.人体饱食后,若图示为肝脏组织,则①处血糖含量高于⑤‎ 解析 图中①⑤为血浆,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细胞代谢是在细胞内进行的,A错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B正确;血流方向是从①(动脉端)→⑤(静脉端),人体饥饿时,若图示为胰岛组织,由于胰岛组织进一步消耗葡萄糖,则①处血糖含量高于⑤处,C正确;若图示为肝脏组织,则饱食后过多的血糖将转化为肝糖原,①处比⑤处葡萄糖浓度高,D正确。‎ 答案 A ‎ 内环境组成及功能 ‎(2015·全国卷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答案 A ‎1.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4类反应 ‎(1)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 ‎(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 ‎(4)激素与靶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即学即练】‎ ‎(2018·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15)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人体内四种不同的液体,据图判断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乙代表组织液 B.丁中CO2浓度一定高于丙 C.如果甲到丙的过程受阻,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丙中可能含有激素、尿素、抗体、缓冲物质等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淋巴、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A 错误;CO2是由组织细胞产生扩散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由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而扩散由高浓度→低浓度进行,故丁中CO2浓度一定高于丙,B正确;如果甲到丙的过程受阻,相当于淋巴循环受阻,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丙是血浆,其中可能含有激素、尿素、抗体、缓冲物质等,D正确。‎ 答案 A ‎ 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1.(2014·全国卷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 D ‎2.(2018·湖北襄阳调研)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②‎ 解析 首先识别图中各结构的名称: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 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 答案 C 内环境稳态失衡分析 ‎(1)各指标稳态的意义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②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发生呕吐等现象;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化学成分失调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导致组织水肿;②血浆中含氮废物过多,可导致尿毒症;③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④血糖失调,可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4)组织水肿成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Ⅰ、Ⅱ两层面中①~⑤五个成因。‎ 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5年8考)‎ ‎1.体温调节 ‎(1)产热与散热 ‎(2)体温调节结构 ‎(3)体温调节的机制 ‎①寒冷环境 ‎②炎热环境 ‎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调节过程 ‎(3)调节图解 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思考:‎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体温或水盐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材高考 ‎1.(2017·全国卷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 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 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本题所考内容源自苏教版必修三P13~14,考查人体稳态中水盐平衡的调节。‎ ‎2.(教材P13“知识海洋”拓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合成减少 B.人体剧烈运动会使血浆pH有所波动,是因局部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C.一般情况下,Na+在人体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中的生化指标非常接近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血浆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血浆中;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一般情况下,人体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Na+的浓度低于组织液;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 D ‎ 水盐平衡调节及其意义 ‎(2016·全国卷Ⅲ,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答案 B 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简洁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 此外,做题时常混淆“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在“‎ 下丘脑”,后者在“大脑皮层”。‎ 三者关系如下图:‎ 注意 “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脑皮层”。‎ ‎【方法体验】‎ ‎(2018·湖北稳派教育质检)夏天人们经常饮用啤酒,正常人若一次饮用了1 500 mL啤酒后,立即测量尿流量和血液中抗利尿激素。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和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  )‎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 500 mL啤酒后通过消化道吸收水分,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液量增多,最后会保持稳定。‎ 答案 A ‎ 体温调节 ‎(2017·全国卷Ⅱ,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 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41 ℃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室温是动物甲正常的温度环境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41 ℃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 答案 (1)舒张 增多 ‎(2)增多 ‎(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的变化 ‎(4)增加 加快 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 ‎【即学即练】‎ ‎(2018·豫北豫南精英联赛,20)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解析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A正确;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B正确;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答案 C 考点三 血糖平衡及其调节(5年7考)‎ ‎1.血糖的平衡 ‎2.血糖平衡的调节 ‎3.糖尿病及其危害与治疗 ‎(1)发病机理 ‎①Ⅰ 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 ‎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 ‎(2)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3)危害: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4)治疗: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注:尿中含糖时未必都是糖尿病如一次食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尿中含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 下图是相关激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图。请思考:‎ ‎(1)图中激素 ①、②分别是什么?其靶细胞范围如何?除此之外还有何类激素参与血糖调节?‎ ‎(2)激素②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发挥作用?饭后6 h,②的分泌量应增加还是减少?‎ ‎(3)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何种后果?胰岛A细胞上是否有胰岛素受体?‎ 提示 (1)①为胰高血糖素,其主要的靶细胞为肝脏细胞;②为胰岛素,其靶细胞为几乎所有细胞(尤其是肝脏、骨骼肌细胞),除此之外,调节血糖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 ‎(2)胰岛素(激素②)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饭后6 h正处于饥饿状态,此时②的分泌量应减少。‎ ‎(3)若胰岛素受体缺乏,则胰岛素不能与之结合而发挥作用,‎ 此时血糖浓度将升高;胰岛素可作用于胰岛A细胞,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1.借助模式图理解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机制。‎ ‎2.‎ ‎①图甲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来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的曲线,b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 ‎②图乙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来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的b为正常人的曲线,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曲线,c为低血糖患者的曲线。‎ ‎③图丙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的曲线,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曲线。‎ 教材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将含有胰岛素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很快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2017·全国卷Ⅰ,4A)(×)‎ ‎(2)人体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2017·全国卷Ⅱ,5A)(√)‎ ‎(3)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2016·全国卷Ⅱ,3D)(×)‎ ‎(4)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高[2016·全国卷Ⅲ,30(1)](√)‎ ‎(5)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2013·全国卷Ⅰ,30)(√)‎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苏教版必修3教材P15~18,侧重考查血糖平衡调节机制,尤其注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同时对血糖平衡失调也多有考查。‎ ‎2.(教材必修3 P25T4改编)如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和B分别是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不够高 B.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 C.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胰岛释放了大部分贮存激素 D.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 解析 健康人饮用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含量随之增加,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在此前达到了最大值;在血糖浓度刚刚增加的阶段,胰岛B细胞能够将细胞中原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出来,导致了峰值A出现。‎ 答案 C ‎ 血糖平衡的调节及糖尿病 ‎1.(2017·全国卷Ⅲ,31)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2)(3)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除激素外,人体内还有________(举一例)也为信息分子;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胰岛分泌的________(写激素名称)含量增多,它与胰岛素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B细胞会被自己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在免疫上这类疾病可称为________;Ⅱ型糖尿病表现为组织细胞表面受体受损,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现有甲(正常)、乙(Ⅰ型)、丙(Ⅱ型)三人,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 (1)信息分子还有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2)处于饥饿状态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3)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Ⅰ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Ⅱ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受体,当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乙(Ⅰ型)无法产生胰岛素,丙(Ⅱ型)胰岛B细胞会产生胰岛素,但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反馈回胰岛B细胞,会使胰岛素产生量继续增加,因此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丙、甲、乙。‎ 答案 (1)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答出一种即可) 糖蛋白(蛋白质) (2)胰高血糖素 拮抗 (3)自身免疫病 丙、甲、乙 ‎1.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 ‎(1)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2)相关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相关的器官有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4)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人体饭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3.从“激素”和“受体”两个角度解释糖尿病发生的原因 ‎(1)激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受体: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或受体被破坏。‎ 注:因为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发生的糖尿病,不能用注射胰岛素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 ‎ 血糖调节的实验设计 ‎1.(2014·安徽高考节选)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________,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________(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 结果见下表。请在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 ‎ ‎(4)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________,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解析 (1)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2)根据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原则之一——等量原则,且动物细胞要维持其正常的形态结构,故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为了突出实验结果,应该在血糖浓度稍低进进行实验。(3)绘图时要注意标注横纵坐标的含义和相应的数值,血糖浓度的变化描点连线,再依据血糖浓度的变化绘出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趋势。(4)由于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抗原,抗体会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并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使血糖浓度升高,引起Ⅰ型糖尿病。‎ 答案 (1)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等体积生理盐水 稍低 ‎(3)如图所示 ‎(4)抗原 ‎2.‎ 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药剂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有①号和⑤号家兔 B.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最先缓解的是②号家兔 C.该实验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 D.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在首次注射实验中,①是对照组(空白对照),②~⑤都是实验组,在二次注射实验中,⑤是对照组,②~④是实验组;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地缓解低血糖症状;该实验能证明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证明肾上腺素是如何升高血糖的;该实验证明了家兔的血糖调节具有体液调节。‎ 答案 D 尿糖检测实验成功关键点 ‎(1)取液过程中滴管不能混用。‎ ‎(2)在现实中,医生不能仅凭一份尿液样本就断定某人是否患糖尿病,因为在一次性大量食用糖的时候,也会使尿中含有少量的糖,而且肾小球肾炎也可导致尿中含糖。在判断是否患糖尿病时,要根据尿糖检测结果结合病人的饮食来综合判断。‎ 注:除用葡萄糖试纸外还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尿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含葡萄糖,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混淆血液、血浆及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内环境,血细胞不属内环境。具体比较如下:‎ 易错点2 不能澄清O2、葡萄糖分子由外界环境到作用场所的跨膜层数 点拨 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 注:跨越一层细胞=跨越两层生物膜 跨越一层生物膜=跨越两层磷脂分子 易错点3 误认为“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点拨 细胞代谢主要发生于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 易错点4 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 点拨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紊乱,但此时代谢速率并不一定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易错点5 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并认为炎热环境中体温只有“神经调节”‎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即产热≈散热,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 人在冬季散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 此外无论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体温调节均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纠错小练]‎ ‎1.(2018·黄冈八模)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D表示细胞外液,即人体的内环境,C表示细胞内液 B.小肠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A和D,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B和D C.红细胞内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至少需要穿过4层膜 D.正常人体内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HCO与H2CO3等缓冲物质 解析 由题图可知A是肠腔,其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A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和B错误;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内部之后,要发挥作用还需要进入线粒体,由于线粒体是双层膜,所以,至少需要穿过6层膜,C错误。‎ 答案 D ‎2.(2017·湖南株洲一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C.内环境温度和渗透压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D.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 解析 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依赖各器官的参与,‎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B正确;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中枢,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 A ‎3.(2018·重庆名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 C.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 D.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有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方可保持体温稳定 解析 “维持在40 ℃”时其产热与散热应相等;冬季产热多、散热多,夏季则相反;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答案 D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晨读必背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2.三种细胞外液组成成分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人体O2浓度最高的地方为肺泡,O2浓度最低的地方为线粒体基质。‎ 随堂·真题&预测 ‎1.(2015·海南卷,1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解析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C错误。‎ 答案 C ‎2.(2014·全国卷Ⅱ,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 回流的组织液为组织细胞输送氧气,生成的组织液帮助细胞排走二氧化碳,所以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回流的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A错误;组织液的量保持相对稳定,其生成与回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正确;血浆中的氧气和葡萄糖等,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等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 答案 A ‎3.(2019·高考预测)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内环境的三种成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1可能是淋巴细胞,细胞2可能是肌肉细胞 B.A、B、C所表示的三种成分合起来称为体液 C.若A的渗透压增大,则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 D.饥饿条件下,细胞1通过水解肝糖原使血糖升高 解析 图中A、B、C表示内环境的三种成分,据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血浆,肌肉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A正确;体液由内环境(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B错误;血浆渗透压减小时会导致更多的水流向组织液,进而会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肝糖原水解发生在肝细胞中,肝细胞生活在B(组织液)中,D错误。‎ 答案 A ‎4.(2019·高考预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血红蛋白、激素、抗体等信号分子 B.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C.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内部或外来酸、碱对机体pH的影响 D.葡萄糖在血浆中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解析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A错误;内环境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B 错误;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 答案 C 教师独具 ‎1.下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 B.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 C.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 D.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解析 ④处为动脉端,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①处为静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组织细胞的分泌物进入血液。若组织细胞是胰岛细胞,饥饿时血糖较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高,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①比④处CO2浓度高,B正确;若组织细胞是骨骼肌细胞,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因此B可代表乳酸,C正确;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D正确。‎ 答案 A ‎2.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解析 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持续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种海蟹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了,故调节能力中等;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答案 A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进入内环境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喝牛奶和口服药物(进入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进入内环境中。‎ 答案 A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1.(2018·河南名校联盟第一次段考,21)下列生理过程可发生在人体血浆中的是(  )‎ A.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B.抗体的合成与降解 C.乳酸与NaHCO3的反应 D.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 解析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抗体的合成与降解、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均发生在细胞中;乳酸与NaHCO3的反应发生在人体血浆中。‎ 答案 C ‎2.(2017·山西六校联考)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 A.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B.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 D.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解析 患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若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会导致组织水肿;若发生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 C ‎3.(2018·鹤壁市九校联考,16)2017年马拉松比赛在国内的众多城市举办,引领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运动员在运动时体内的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肌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 B.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加快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降低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解析 剧烈运动需要消耗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A错误;比赛中队员产热增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强,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错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血浆的pH并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D正确。‎ 答案 D ‎4.(2017·河北名校联考,9)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中的pH会降低 C.剧烈运动后,会明显降低血浆中的pH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解析 正常人体内由于血浆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所以饮用弱碱性的水或剧烈运动产生乳酸都不会引起血浆pH的明显改变,A、C错误;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体内CO2较多,血浆pH会降低,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高低,D错误。‎ 答案 B ‎5.(2018·河南八市一联,21)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识别与结合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 B.人体内凋亡细胞的清除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C.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对维持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解析 抗体抗原反应主要发生在血浆中,A正确;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凋亡细胞,有利于机体稳定,B正确;血浆维持酸碱平衡主要依赖HCO等离子,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答案 D ‎6.(2017·河南平顶山市一模)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解析 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②③均为单向箭头,其余箭头为双向箭头,A正确;血浆蛋白、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但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C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多,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少,D错误。‎ 答案 A ‎7.(2018·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25)进入夏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布黄色预警。某地气象部门预测,最近几天持续高温,白天气温维持在33 ℃~40 ℃之间。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饮用纯净水可增加因发汗而丢失的盐分 B.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不涉及体液调节 C.与正常温度下相比,人处于炎热环境中尿量会显著减少 D.环境温度升高,体温随之升高,酶的活性也升高 解析 纯净水中不含任何无机盐离子,不能补充盐分,A错误;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包括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生理性调节中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错误;炎热环境中,由于发汗增多,尿量会显著减少,C正确;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升高体温依然维持恒定,酶活性保持不变,D错误。‎ 答案 C ‎8.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解析 观察题图,根据所学的知识: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细胞生活环境保持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则会引起组织水肿等病变,B正确;淋巴循环有三个作用:免疫、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分交换、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细胞所必需的物质及代谢废物只有通过体液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正常地获得和排出,D正确。‎ 答案 A ‎9.(2017·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联考)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出汗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出汗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出汗时汗腺导管重吸收Na+,ADP增加 D.出汗的作用是使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解析 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B正确;出汗时汗腺导管重吸收Na+,消耗ATP,导致ADP增加,C正确;出汗的作用是增加散热量,但是产热量仍然等于散热量,D错误。‎ 答案 D ‎10.(2017·湖北襄阳五中开学考,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 机体通过Ⅰ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Ⅰ为呼吸系统;体外的物质通过Ⅱ进入内环境,Ⅱ为消化系统;Ⅲ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应为皮肤。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只能进入毛细血管而不能进入淋巴管,B错误;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Ⅳ表示的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答案 B ‎1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与此时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B.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C.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解析 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A正确;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全身发热,而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B正确;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C正确;此时产热和散热都增多,体温维持稳定,D错误。‎ 答案 D ‎12.(2017·山东省淄博市仿真模拟)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下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Ⅰ表示,起对照作用 B.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Ⅱ表示,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C.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Ⅲ表示,其体内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但含量与正常人相同 D.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 解析 曲线Ⅲ为肾性尿崩症,因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说明不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与正常人相比抗利尿激素偏高,C错误。‎ 答案 C ‎13.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 (3)降低 碳酸氢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5‎ ‎14.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请据图回答:‎ ‎(1)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________(填名称)和原尿混合,维持二者的渗透压梯度。‎ ‎(2)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水通道蛋白在________中合成,最终经过________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 ‎(3)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C________(名称)结合后,启动a过程,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正常人一次饮用100 mL清水,约过半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增加。其调节过程是①→②→③。请完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然后形成内陷囊泡,b过程增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组织细胞间隙充满了“组织液”。(2)水通道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 最终通过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3)抗利尿激素可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图示信息显示当抗利尿激素结合后,可启动a过程,而a过程可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强。(4)一次饮用100 mL清水可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削弱图示a过程加强b过程,最终导致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由此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 答案 (1)组织液 (2)核糖体 高尔基体 (3)(抗利尿激素)受体 对水的通透性增强 ‎(4)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液中抗利尿激素减少 ③管腔侧细胞膜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