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专题考试大纲: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较多,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难度相对较大。命题集中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促使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高考命题往往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影响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和表现。解答此题时,注意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及新经济因素产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4.意义: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黄金时期”(1927~1936年)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快发展。 3.影响: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五、全民族抗战时期遭受打击(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六、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战争的破坏。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考点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 时间 背景 主要表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第 一 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洋布 洋装 西式 饮食 花园 洋楼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 上海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汽车进入中国;冯如制造飞机 第一个电报机房;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第一部电话 宣传变法与革命思想的报刊;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第 二 次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山装 断发易服;婚姻自由、文明简约;社交礼仪;改革历法 宣传新文化的报刊 第 三 次 新中国成立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衣着朴素,色彩与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城市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长春汽车制造厂;宝成、兰新铁路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党报党刊;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第 四 次 改革开放以后 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决策,努力改善国计民生 菜篮子工程” 京九铁路、青藏铁路;全国铁路提速 传媒方式多样化:党报党刊;专业报刊;电视逐渐普及;接入互联网 1.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产业资本状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A.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 B.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3.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题为《急起直追》的一幅漫画,画面描绘了一艘出洋远航、满载货物的帆船.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正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作者旨在表达 A.辛亥革命促进国货出口 B.民族工业因欧战快速发展 C.交通工具使国货落后西方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4.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A.加重了政府负担 B.经营资金严重短缺 C.已脱离清廷控制 D.获得利益比较丰厚 5.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6.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的重工业企业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陆续增设了11家重工业企业或筹备机构,而这些企业均远离沿海,大部分设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内地省份。这一做法旨在 A.平衡全国工业布局 B.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C.带动民营经济发展 D.建立国家工业体系 7.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8.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9.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10.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11.下面是近代某一时期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统计图(单位:%)。据图可知,当时中国 A.逐渐享受到工业化成果 B.机器生产摧毁了手工纺织业 C.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迅猛 D.进口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12.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 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13.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见马建忠 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 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 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 14.1872年湖北织布局开工生产。1894--1898年,续设纺纱、缫丝、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1902年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洋务企业开始近代化转型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政治改良运动较为顺利 15.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解题思路】由材料信息可知,民族资本占有较大比重,外国资本也占有较大比重,并存在一定比重的官僚资本,这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的史实,故B正确;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摧残、破坏和吞并,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排除C;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濒临破产,民族资本不可能占有较大比重,排除D。 【答案】B 2. 【解题思路】从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以来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人口流动加剧,故D正确;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之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瓦解”表述错误,排除;《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排除B;材料数据只是表明该乡居民迁居到城镇、国外的人数快速增加,无法体现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 【答案】D 3.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结合时间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大量出口欧洲,故选B。国货出口与辛亥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措施关联不大,排除A。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 4. 【解题思路】 材料“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官员主张废除官督商办,将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或转为官股,这说明轮船招商局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轮船招商局资金短缺,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仍然由清政府掌握,故C项错误。 【答案】D 5. 【解题思路】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答案】C 6. 【解题思路】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工业建设与日本侵华有关,故A错误;由材料“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的重工业企业主要有10家;1937年度又陆续增设了11家重工业企业或筹备机构”、“企业均远离沿海,大部分设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等内地省份”可知为持久性的抗战做准备,故B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民营企业迅速萧条,故C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不具备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国际国内环境,故D错误。 【答案】B 7. 【解题思路】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 【答案】D 8. 【解题思路】根据缫丝厂的环节看出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工厂生产方式,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完全沦为”的信息,排除A;材料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近代我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答案】C 9.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当时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出版自由,故A项错误;报刊业的出现反映了百姓生活出现变化,不是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报刊业出现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C 10. 【解题思路】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选D。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质变,排除C。 【答案】D 11. 【解题思路】材料柱状图显示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从1905年到1931年逐渐上升,显然这种上升趋势幅度较大原因是采用了机器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比重变化,并不能说明摧毁了手工纺织业,故B项错误;表格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迅猛信息,故C项错误;柱状图显示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不能说明进口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故D项错误。 【答案】A 12. 【解题思路】根据图表统计数据看出,1875-1931年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都超过60%,说明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仍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棉纺织业情况,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排除B;材料反映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C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材料反映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主要原因不是政府的政策,排除D。 【答案】A 13. 【解题思路】从材料“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知该派别主张设立议院,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C项正确;A项中“正确揭示了”不符合史实,排除;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洋务派幕僚马建忠”可知,B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 14.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纱麻丝布四局”属于官营企业,而官营企业转租给民营企业,说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有所减弱,故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A项正确。洋务企业引用西方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C。戊戌变化是政治改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答案】A 15. 【解题思路】1900年由于列强入侵导致中国被迫开放,材料中不同阶层消费方式的变化表明与开放程度有关,C正确;A中开始变化说法不符材料时间;B中逐渐淡化错误;D中根本变化不符合事实。 【答案】C 1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以及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分析得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中国外贸政策和自然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特点:政府开放的口岸日益减少;由双向贸易转向单向贸易;政府加强对贸易的垄断和控制。 (2)变化: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 影响:①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 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④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