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若,其中为虚数单位,则复数(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分析:要求复数,应先求复数,用复数运算律可得=,因为,所以 =,共轭复数与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所以。‎ 详解:因为=‎ ‎ 所以 ‎ ‎ 故选A。‎ 点睛:复数的运算注意运算律,复数的加、减、乘与二项式的加、减、乘类似,期间注意。本题考查复数的乘法及共轭复数。‎ ‎2.函数的一个零点所在区间为(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分析:求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故先判断在定义域连续。再求得 ,‎ ‎。进而可得。可得函数的一个零点所在区间为。‎ 详解:因为在定义域连续。‎ ‎ ‎ ‎ ‎ 所以, ‎ ‎ 所以函数的一个零点所在区间为。‎ 故选B。‎ 点睛:求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函数在区间上为连续函数,若,则函数在区间上至少存在一个零点。若函数在区间上为单调函数,若,则函数在区间上只有一个零点。‎ ‎3.下列有关线性回归分析的四个命题:‎ ‎①线性回归直线必过样本数据的中心点;‎ ‎②回归直线就是散点图中经过样本数据点最多的那条直线;‎ ‎③当相关性系数时,两个变量正相关;‎ ‎④如果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强,则相关性系数就越接近于.‎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的几何特征及残差,相关指数的概论,逐一分析四个答案的正误,可得答案.‎ 详解:①线性回归直线必过样本数据的中心点(),故①正确; ②回归直线在散点图中可能不经过任一样本数据点,故②错误; ③当相关性系数时,则两个变量正相关,故③正确; ④如果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强,则相关性系数r就越接近于1或-1,故④错误. ‎ 故真命题的个数为2个,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以命题的真假判断为载体,考查了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相关指数等知识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4.某单位招聘员工,有名应聘者参加笔试,随机抽查了其中名应聘者笔试试卷,统计他们的成绩如下表:‎ 分数段 人数 ‎1‎ ‎3‎ ‎6‎ ‎6‎ ‎2‎ ‎1‎ ‎1‎ 若按笔试成绩择优录取名参加面试,由此可预测参加面试的分数线为( )‎ A. 分 B. 分 C. 分 D. 分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从名应聘者,按笔试成绩择优录取名参加面试,可以求出录取的比例为。进而求出随机抽查的名应聘者能录取的人数为。再由名应聘者的成绩表可知,能录取的4人都在80分之上。可预测参加面试的分数线为80分。‎ 详解:因为有名应聘者参加笔试,按笔试成绩择优录取名参加面试,‎ 所以录取的比例为。‎ 随机抽查的名应聘者能录取的人数为。‎ 由名应聘者的成绩表可知,能录取的4人都在80分之上。‎ 故可预测参加面试的分数线为80分。‎ 故选C。‎ 点睛:分层抽样应先确定抽样的比例,再根据须抽取的个体数和抽样比例可得各段抽取的个体数。本题考查分层抽样及学生的转化能力。‎ ‎5.已知变量与正相关,且由观测数据算得样本的平均数,‎ ‎,且有观察的数据所得的线性回归方程可能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分析:由变量与正相关,可得回归方程中的系数大于0。排除选项A、B。根据样本点中心在回归直线上,将样本的平均数,代入选项C、D中的方程,可排除选项C。‎ 详解:因为变量与正相关,所以回归方程中的系数大于0.‎ ‎ 排除选项A、B。‎ ‎ 因为样本的平均数,,‎ 所以样本点中心为。‎ 将,,代入中可得,‎ 故排除C。‎ 将,,代入中可得。‎ 故选D。‎ 点睛:对于回归直线方程,当变量与正相关时,;当变量与负相关时,。回归直线一定经过样本点中心。‎ ‎6.过椭圆的左焦点作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为右焦点,如,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分析:在中,已知,,用表示另外两边可得 , 。然后由椭圆定义可得,进而可求得。‎ 详解:在中,, ‎ ‎ , 。‎ ‎ 由椭圆定义可得 即 ‎ ‎ 所以 ‎ 故选B。‎ 点睛: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应从条件得到关于的关系式。解题过程注意的关系。‎ ‎(1)直接根据题意建立的等式求解;‎ ‎(2)借助平面几何关系建立的等式求解;‎ ‎(3)利用圆锥曲线的相关细则建立的等式求解;‎ ‎(4)运用数形结合建立的等式求解。‎ ‎7.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则判断框内可填入的条件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模拟程序的运行,可得, ; , ; , ; , ; , ,则判断框内可填入的条件是,故选C.‎ ‎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该几何体是由半球和长方体组成的组合体;其中半球的体积为;长方体的体积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故选A.‎ ‎9.函数对任意,满足,如果方程恰有个实根,则所有这些实根之和为(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由 的对称轴为的实根关于对称 ,故选B.‎ ‎10.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为实数,则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 A. 方程没有实根 B. 方程至多有一个实根 C. 方程至多有两个实根 D. 方程恰好有两个实根 ‎【答案】A ‎【解析】分析: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假设结论不成立。至少有一个的对立情况为没有。故假设为方程没有实根。‎ 详解:结论“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假设是“方程 没有实根。”‎ 点睛:反证法证明命题时,应假设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否定成立。常见否定词语的否定形式如下:‎ 结论词 没有 至少有一个 至多一个 不大于 不等于 不存在 反设词 有 一个也没有 至少两个 大于 等于 存在 ‎11.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设,,,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 由已知得在 是减函数, 是偶函数,, ,即 ,故选B.‎ ‎12.若函数在上不单调,则的取值范围(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分析:先求函数的定义域为。和函数的单调性有关,应先求导函数。求导得。令与,求得函数的增区间为,减区间为。由函数在上不单调,可得区间不是任一个单调区间的子集。所以或 进而求得所求范围。‎ 详解:函数的定义域为。‎ ‎ 因为 ‎ ‎ 令,即 ‎ 解得 ‎ 令,即 解得或 ‎ 所以函数的增区间为,减区间为。‎ ‎ 因为函数在上不单调,‎ 所以或 ‎ 解得或 ‎ 故选D。‎ 点睛:由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问题,和函数的导函数有关。‎ ‎⑴ 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减函数),则()在区间上恒成立,转化为不等式恒成立,可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⑵ 函数在区间上为单调函数,则则或在区间上恒成立,转化为不等式恒成立,可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⑶函数在区间上不单调,可由区间不是函数的单调区间的子集来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13.某高校为调查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小时),从中随机抽查了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样本数据分组为,,,,.根据直方图,估计这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小时的人数是__________.‎ ‎【答案】. ‎ ‎【解析】分析:要求这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小时的人数,应先求自习时间在,,三个分组的频率。由直方图可得这三组的频率为。进而可得这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小时的人数是。‎ 详解:由直方图可得自习时间在,,三个分组的频率为 。‎ 所以这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小时的人数是。 ‎ 点睛:由频率直方图求各组的频率,小矩形的面积为该组的频率,即小矩形的高乘以组距。本题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计算能力。‎ ‎14.已知函数的图象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则 .‎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由函数的图象在点处的切线方程是,则,且,所以.‎ 考点:导数的几何意义.‎ ‎15.已知,,若,,使得,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由若,,使得,可得。用观察法可得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进而求得。函数 在区间上为减函数,求得。进而可得。求得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详解: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 所以。‎ 因为函数 在区间上为减函数,‎ 所以。‎ 由若,,使得,可得 ‎ 即 ,解得。‎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点睛:不等式的恒成立可用分离变量法。若所给的不等式能通过恒等变形使参数与主元分离于不等式两端,从而问题转化为求主元函数的最值,进而求出参数范围。这种方法本质也是求最值。一般有:‎ ‎ ⑴ 为参数)恒成立 ‎ ‎⑵为参数)恒成立 。‎ ‎⑶若 , ,使得 成立。应转化为,再结合不等式恒成立来解。‎ ‎16.观察下列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则第个图中有__________个小正方形.‎ ‎【答案】.‎ ‎【解析】解:‎ 解:由题意可得,f(1)=2+1‎ f(2)=3+2+1‎ f(3)=4+3+2+1‎ f(4)=5+4+3+2+1‎ f(5)=6+5+4+3+2+1‎ ‎…‎ f(n)=(n+1)+n+(n-1)+…+1=(n+2)(n+1)/2=‎ 评卷人 得分 三、解答题 ‎17.已知是递增的等差数列,,是方程的根.‎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 ‎(2).‎ ‎【解析】试题分析:(I)由题意易求得,继而可求得公差,即可求得结果;‎ ‎(II)由(I)易知所以即可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得结果.‎ 试题解析:(I)方程的两根为2,3,由题意得 设数列的公差为d,则故从而 所以的通项公式为 ‎(II)设的前n项和为由(I)知则 两式相减得 所以 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错位相减法的应用.‎ ‎18.已知函数,(其中,,‎ ‎)的图象与轴的交点中,相邻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且图象上一个最低点为.‎ ‎(1)求的解析式;‎ ‎(2)当时,求的值域.‎ ‎【答案】(1).‎ ‎(2).‎ ‎【解析】试题分析:(1)由函数最低点为得,由轴上相邻两个交点之间距离为,得, 即,所以.又因为在图象上,得 即故,又 所以,即可求的解析式;‎ ‎(2)因为,所以,当即时,取最大值,当即时,取最小值,即可求的值域.‎ 试题解析:‎ ‎(1)由函数最低点为得,‎ 由轴上相邻两个交点之间距离为,得, 即,所以.‎ 又因为在图象上,得 即 故,所以,‎ 又,所以.故.‎ ‎(2)因为,所以,‎ 当即时,取最大值,‎ 当即时,取最小值,故的值域为.‎ 点睛:本题要熟练掌握五点作图法的过程,由题意得出A,w,的值,由整体思想,熟练应用正弦函数的图象很容易解决函数的值域.‎ ‎19.某地区年至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单位:千元)的数据如表:‎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年份代号 ‎1‎ ‎2‎ ‎3‎ ‎4‎ ‎5‎ ‎6‎ ‎7‎ 人均纯收入 ‎2.9‎ ‎3.3‎ ‎3.6‎ ‎4.4‎ ‎4.8‎ ‎5.2‎ ‎5.9‎ ‎(1)求关于的线性回归方程;‎ ‎(2)利用(1)中的回归方程,分析年至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并预测该地区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公式分别为:‎ ‎.‎ 参考数据:.‎ ‎【答案】(1).‎ ‎(2)故年至年该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千元.‎ 约为千元.‎ ‎【解析】分析:(1)由表中的数据可分别求得公式中的分子、分母,先求,,进而可得 ‎,‎ ‎.代入公式即可求得,再由求得,求得回归方程为. (2)由回归方程为.中的系数,可知两变量为正相关,进而可得年至年该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千元。年的年份代号,故可将代入回归方程为.可求得,进而预测该地区年该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为千元.‎ 详解:(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 ‎,‎ ‎,‎ ‎,‎ ‎.‎ ‎,,‎ 所求回归方程为.‎ ‎(2)由(1)知,,故年至年该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千元.‎ 将年的年份代号代入(1)的回归方程,得,‎ 故预测该地区年该地区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为千元.‎ 点睛:⑴ 求回归直线方程,首先应注意到,只有在散点图大致呈线性时,求出的回归直线方程才有实标意义。否则, 求出的回归直线方程毫无意义。 因此,对一组数据作线性回归分析时, 应先看其散点图是否成线性。‎ ‎⑵求回归直线方程,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系数。由于求的计算量较大,计算时仔细谨慎、分层进行,避免因计算产生失误.‎ ‎20.某学校课题组为了研究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高二年级名学生某次考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学成绩 ‎95‎ ‎75‎ ‎80‎ ‎94‎ ‎92‎ ‎65‎ ‎67‎ ‎84‎ ‎98‎ ‎71‎ 物理成绩 ‎90‎ ‎63‎ ‎72‎ ‎87‎ ‎91‎ ‎71‎ ‎58‎ ‎82‎ ‎93‎ ‎81‎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数学成绩 ‎67‎ ‎93‎ ‎64‎ ‎78‎ ‎77‎ ‎90‎ ‎57‎ ‎83‎ ‎72‎ ‎83‎ 物理成绩 ‎77‎ ‎82‎ ‎48‎ ‎85‎ ‎69‎ ‎91‎ ‎61‎ ‎84‎ ‎78‎ ‎86‎ 若数学成绩分以上为优秀,物理成绩分(含分)以上为优秀.‎ ‎(Ⅰ)根据上表完成下面的列联表:‎ 数学成绩优秀 数学成绩不优秀 合计 物理成绩优秀 物理成绩不优秀 ‎12‎ 合计 ‎20‎ ‎(Ⅱ)根据题(Ⅰ)中表格的数据计算,有多少的把握认为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关系?‎ ‎(Ⅲ)若按下面的方法从这人中抽取人来了解有关情况:将一个标有数字,,,,,的正六面体骰子连续投掷两次,记朝上的两个数字的乘积为被抽取人的序号,试求:抽到号的概率.‎ 参考数据公式:①独立性检验临界值表 ‎0.50‎ ‎0.40‎ ‎0.25‎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0.455‎ ‎0.708‎ ‎1.323‎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②独立性检验随机变量值的计算公式:.‎ ‎【答案】(1)列联表见解析.‎ ‎(2)我们有的把握认为: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关系.‎ ‎ (3).‎ ‎【解析】分析:(Ⅰ)从高二年级名学生某次考试成绩表,可数出数学、物理成绩优秀人数,可完成列联表。(Ⅱ)根据列联表中的数据和公式:,可求得,因为。因为的概率约为,所以我们有的把握认为: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关系. (Ⅲ)因为正六面体骰子标的数有,,,,,。积为12有以下情况:。‎ 所以抽到号有种,,,。总的基本事件有36种。进而可得抽到号的概率.‎ 详解:(Ⅰ)表格为 数学成绩优秀 数学成绩不优秀 合计 物理成绩优秀 ‎5‎ ‎2‎ ‎7‎ 物理成绩不优秀 ‎1‎ ‎12‎ ‎13‎ 合计 ‎6‎ ‎14‎ ‎20‎ ‎(Ⅱ)提出假设: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没有关系.根据上述列联表可以求得,当成立时,的概率约为,而这里,‎ 所以我们有的把握认为: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之间有关系.‎ ‎(Ⅲ)抽到号有种,,,‎ 基本事件有种,,,‎ ‎,,,‎ ‎,,,‎ ‎,,,‎ ‎,,,‎ ‎,,,‎ 所以,抽到号的概率.‎ 点睛:⑴独立性检验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随机变量的值。由于求随机变量的计算量较大,计算时仔细谨慎、分层进行,避免因计算产生失误.‎ ‎⑵ 古典概型求概率,关键求对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21.已知函数,其中 ‎(Ⅰ)讨论的单调性;‎ ‎(Ⅱ)若对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 当时,的单调减区间为,没有增区间;当时,的单调增区间为,单调减区间为.‎ ‎(2).‎ ‎【解析】分析:(Ⅰ)求函数的单调性,应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为。。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令,则。因为定义域为,所以。解此不等式和的正负有关。 ‎ ‎ 故分和 两种情况讨论。当时,因为,进而可得在上是减函数;当时,由,可得,进而得。所以当时,,时,,进而可得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Ⅱ)由对成立可得对成立,分离变量可得时,恒成立。构造函数,只需即可,所以求导可得函数的单调性,进而求其最大值,可得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Ⅰ)定义域为,,‎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 当时,由得,‎ 当时,,时,,‎ ‎∴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综上,当时,的单调减区间为,没有增区间.‎ 当时,的单调增区间为,单调减区间为.‎ ‎(Ⅱ)化为,∴时,,‎ 令,∴,‎ 当时,,∴.‎ ‎∴在上是减函数,∴即.‎ 点睛:⑴对于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应先求函数的的定义域,然后求,再解,当不等式的的解集不确实时,应根据不等式的类型进行讨论;‎ ‎⑵不等式的恒成立可用分离变量法。若所给的不等式能通过恒等变形使参数与主元分离于不等式两端,从而问题转化为求主元函数的最值,进而求出参数范围。这种方法本质也是求最值。一般有:‎ ‎① 为参数)恒成立 ‎ ‎②为参数)恒成立 。‎ ‎2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曲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Ⅰ)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Ⅱ)若直线交曲线于,两点,求.‎ ‎【答案】(1).‎ ‎(2).‎ ‎【解析】分析:(Ⅰ)先把曲线的参数方程(为参数)消去参数变成普通方程,将代入,化简可得。(Ⅱ)直线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求,即求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圆半径为,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再由弦长公式求得弦长为.‎ 详解:(Ⅰ)∵曲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曲线的普通方程为 曲线表示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将代入并化简得:‎ 即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Ⅱ)∵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弦长为.‎ 点睛:⑴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注意公式和 ‎ 的运用;‎ ‎ ⑵ 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求。可将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利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 ‎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已知函数 ‎(Ⅰ)解不等式;‎ ‎(Ⅱ)对及,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解析】分析:(Ⅰ)由得.解含两个绝对值号的不等式,应讨论去掉绝对值号,。分三种情况解不等式即可。当时,由,解得;当时,不成立;当时,由,解得.三种情况取并集即得不等式的解集为. (Ⅱ),不等式恒成立,只需,不等式 。因为,所以根据基本不等式可得。对,。由函数解析式可得对,,进而可求,根据三角不等式可得,进而可得 ,解不等式可得所求范围。‎ 详解:(Ⅰ)‎ 当时,由,解得;‎ 当时,不成立;‎ 当时,由,解得.‎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 ‎(Ⅱ)因为,‎ 所以.‎ 由题意知对,,‎ 即,‎ 因为,‎ 所以,解得.‎ 点睛:⑴ 绝对值不等式解法的基本思路是:去掉绝对值号,把它转化为一般的不等式求解,转化的方法一般有:①绝对值定义法;②平方法;③零点区域法。‎ ‎⑵ 不等式的恒成立可用分离变量法。若所给的不等式能通过恒等变形使参数与主元分离于不等式两端,从而问题转化为求主元函数的最值,进而求出参数范围。这种方法本质也是求最值。一般有:‎ ‎① 为参数)恒成立 ‎ ‎②为参数)恒成立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